Workflow
托育服务
icon
搜索文档
破题“带娃难”——多地发展普惠托育见闻
新华网· 2025-05-15 16:41
托育服务行业政策支持 - 2025年国际家庭日主题宣传活动暨全国托育服务宣传月启动仪式在哈尔滨举行,提出今年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要达到4.5个,全国新增普惠性托位66万个[1] - 政府部门通过提供场地、减免租金、税费优惠、发放补贴等措施推动普惠托育服务扩容降价[2] - 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计生协联合启动2025—2027年全国托育服务质量提升行动,着力提升托育服务的安全性和规范性[6] 托育服务市场发展 - 哈尔滨新增各类托育服务机构300余家,解决年轻双职工的后顾之忧[2] - 黑龙江省将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等重点工作纳入建设"幸福龙江"20件民生实事[2] - 托育服务专家表示发展普惠性托育有助于减轻家庭负担、提高生育意愿[5] 托育服务模式创新 - 哈尔滨市平房区新伟托育服务中心以公建民营方式运营,建筑面积4233平方米,新增托位150个,提供多种托育服务形式[2] - 江苏省南京市"政校企"合作办托,晚托服务延长至19时30分,解决双职工家庭时间差难题[3] - 四川省攀枝花市对入托普惠托育机构的0至3岁婴幼儿发放托育补贴券[3] 托育服务质量提升 - 浙江省海宁市鹃湖幼儿园托班教室进行"适小化"改造[3] - 山东省济宁市推动医疗卫生机构与托育机构合作[3] - 部分地区探索将托班教师薪酬纳入幼儿园教师体系[3]
滨江区启动2025托育服务宣传月活动
每日商报· 2025-05-12 10:33
托育服务宣传月活动 - 活动由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杭州高新区(滨江)卫生健康局主办,滨江区妇幼保健院、杭州高新区(滨江)区婴幼儿照护指导中心承办,杭州童乐幼幼托育服务有限公司协办 [1] - 旨在普及普惠托育政策和科学育儿知识,传播科学育儿理念与知识,提升家庭养育照护技能,营造良好的婴幼儿健康成长环境 [1] - 作为重要活动内容之一,举办了2025滨江区宝宝餐辅食制作比赛,12组专业保育员参与角逐,通过食材选择、营养搭配和口味调适展开竞争 [1] 宝宝爬爬比赛与亲子活动 - 近20组家庭参与"萌趣十足"宝宝爬爬比赛,设置彩虹隧道、玩具障碍等趣味赛道,锻炼宝宝运动能力 [2] - 举办亲子游园会,包含听指令做动作、认识水果、踢坐垫等6项趣味亲子早教游戏,增进亲子感情 [2] - 完成打卡的家庭领取到精美奖品 [2] 滨江区托育服务体系建设 - 滨江区积极构建普惠托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开设儿童保健工作站,设立产教融合研究团队,完善"滨滨育儿"医育结合专家团队 [2] - 加快打造托育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实施科学育儿提升行动,打造高质量的婴幼儿照护公共服务体系 [2] - 6月1日将举办"滨有善育"生长发育健康咨询,省市专家为小月龄宝宝家庭免费提供专业评估、咨询及建议 [2]
医育融合托育中心惠及更多家庭
北京青年报· 2025-05-08 07:36
普惠托育服务发展 - 北京市昌平区首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办的普惠托育园和科学育儿指导驿站在北七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沙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揭牌成立,共提供超过100个普惠托位 [1] - 沙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万橡悦府托育园面积285平方米,设置乳儿班、托小班、托大班、混龄班等,可容纳50名婴幼儿,并设立中医小儿推拿室提供个性化服务 [1] - 北七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未来慧园托育园面积360平方米,提供普惠托位60个,采取"政府补贴+专业运营"模式,每月托育费用为2160元 [2] 医育融合模式 - 托育园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深度融合,形成"托育老师到门诊跟班,社区医生到机构查房"的互助互学模式 [3] - 儿保医生定期巡诊,提供健康指导、体检评估和追踪评估,建立健康档案并给予个性化养育建议 [3] - 中医医师通过捏脊、小儿推拿、穴位贴敷等手法解决婴幼儿常见疾病,防保医师开展传染病预防和宣教工作 [3] 昌平区托育服务现状 - 昌平区常住人口227万人,其中3岁以下婴幼儿约4万人,是北京市唯一获批"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的试点区 [4] - 全区现有托育机构110家,提供普惠托位3162个,托育服务供给覆盖率和普惠托育覆盖率达95% [4] - 初步形成"区托育综合服务中心+社区托+单位托+志愿托+社会托"城乡全覆盖的普惠托育服务网络 [4]
普惠托育,为年轻父母减负(提振消费一线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5-08 06:21
普惠托育行业现状 -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普惠托育费均价为每月2280元,显著低于市场价(四五千元/月)[1][7] - 越秀区近九成家庭对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存在经济压力[2] - 行业采用"公建民营"模式,政府提供场地支持和运营补助[2][7] 普惠托育园运营模式 - 场地获取:通过改造闲置公房(如内街商铺),优化采光通风并满足消防要求[4][5][6] - 成本控制:实行"应免尽免"政策,第一年租金全免,后续租金不超过5元/平方米/月,水电燃气按居民价格收费[7] - 政府补贴:包含前期建设补贴和托位运营补贴[7] 服务创新与质量保障 - 空间利用率:166平方米园区取消办公区,人均用房面积超国家标准[8] - 服务形式: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及延迟至晚8点半的晚托服务[8] - 特色服务: - 医育结合:配备健康副园长和儿保医生提供专业指导[9] - 智慧托育:采用智能晨检、午睡检测和数字化报告系统[9] - 亲子课堂:嵌入免费亲子教育服务[9] 行业发展方向 - 探索多元建园模式,包括"党群中心嵌托育""公建配套做托育"等[9] - 需进一步形成标准化运营指引[9]
破解“带娃焦虑”,北京首批托育"科班生"来了
新京报· 2025-04-22 10:10
早上刚过7点半,家长们把婴幼儿送进北京昌平区沙阳路边上的一所大学校园。步行几分钟后,他们最 终在一所白色建筑前停下脚步,这是坐落在北京科技职业学院中的昌平区托育综合服务中心,门口处, 托育园里的保育师们已经恭候多时。 婴幼儿是这所托育园最主要的服务对象,当前托育园中最小的宝宝还未满6月龄。于家长而言,把婴幼 儿送入托育园的选择中或许夹杂着无奈,而对于这所首批设立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职业院校, 以及园区里的保育师来说,"承接"这份托付,不只意味着得看好、照顾好孩子,更肩负着幼有所育的责 任。 乳儿班里的保育师 关注宝宝一举一动 师幼比1:3,乳儿班是托育园里师生配比最高的班级。 而实际上,因为托育园坐落在北京市第一批设立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职业院校之中,有了专业 学生的加入,昌平区托育综合服务中心乳儿班的师幼比则要更高些。 8点入园后,给孩子们喂辅食、吃早饭,是托育园保育师们着手忙碌的第一件事。在乳儿班,负责照看6 名乳托宝宝的,就有7名保育师,其中还包括两位科班专业的实习学生。 王明伟是实习学生之一。当天上午,她与班里的保育师一起,负责给一名不到6月龄的小宝宝喂奶。 她说,还未成为父母的人如果不接 ...
全总下拨750万专项资金,为全国爱心托育单位提供补助
澎湃新闻· 2025-03-26 10:23
政策支持与资金分配 - 全国总工会下拨750万元专项资金为125家全国爱心托育用人单位提供补助[1] - 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用人单位开展托育服务并鼓励省级工会加大投入强化支持保障[1] - 政策要求用人单位依法依规开展托育服务并高效规范使用工会经费和专项补助资金[1] 评选范围与历史沿革 - 评选对象为通过单独或联合举办全日托或半日托机构为本单位职工提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产业园区[2] - 全国总工会与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22年首次开展推荐申报工作目前已累计公布3批共300家全国爱心托育用人单位[2] 地区分布与单位类型 - 北京市入选9家单位包括北京市公安局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机关和高校[2] - 医疗机构占比显著如石家庄市第四医院衡水市第六人民医院等8家河北省单位[2] - 上海市2家单位均来自航空业包括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和上海航空工业集团[3] - 高校系统广泛参与包括南京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教育机构[4][7] - 妇幼保健院系统在全国范围广泛覆盖如九江市妇幼保健院高州市妇幼保健院等机构[4][5][6]
大国人口:少子老龄化时代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泽平宏观· 2024-12-23 22:14
中国人口现状与挑战 - 中国总人口14.1亿,开始持续负增长,老龄化加剧,正从人口红利期转入人口负担期 [4] - 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导致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少子化加剧,出生人口连续7年下降 [4] - 生育率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排名倒数第二,"不想生、不敢生、不能生"问题严峻 [4] - 不婚化、家庭小型化成趋势,结婚登记对数从2013年1347万对下降到2022年683万对 [6] - 人口、人才向城市群、都市圈集聚,东北、西北人口持续流出,东部地区人才净流入率从2018年5.7%增至2022年14.0% [10] 老龄化与少子化影响 - 2023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5.4%,占全球老年人口约1/4,预计2056年老龄化率升至约36% [6] - 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预计从2023年68%降至2050年59%,社会抚养比上升,养老负担加重 [6] - 2023年总和生育率不足1.1,全球倒数,养育成本平均53.8万元,相对于人均GDP倍数全球最高 [7] - 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高,就业与家庭矛盾提高机会成本,抑制生育意愿 [7] 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 - 人口迁移从"孔雀东南飞"到回流中西部,近年粤浙人口再集聚和回流黔川渝鄂并存 [10] - 人口持续向深圳都市圈、上海都市圈和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集聚,呈现"二八分化" [10] - 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人才净流入率分别从2018年4.6%、2.2%增至2022年7.9%、3.9% [10] 人口结构变动中的机遇 - 消费向健康化、品质化、情感化转型,产品和服务向适老化转型,医养结合更加紧密 [11] - 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出海,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教育系统面临结构性调整 [11] - 住房价值分化,人口净流入的一线、强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热度更高,住房改善需求上升 [11] 国际经验与应对措施 - 美国依靠移民和人才培养维持人口正增长,2023年总人口3.4亿,但老龄化加剧,社会撕裂 [12] - 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9%,老龄化全球最严重,社保三支柱体系、制造业工匠精神值得借鉴 [14] - 韩国生育率全球倒数第一,抚养孩子成本与人均GDP比重最高,劳动者工作时间最长 [14] - 德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2.4%,高福利家庭津贴带来财政负担,养老金代际负担加重 [14] - 印度人口总量超14.2亿,劳动人口数量与中国相近,但教育水平分化严重,女性劳动参与率低 [15] 政策建议与制度建设 - 建议实行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现金补贴、购房补贴,覆盖从怀孕到孩子18岁或学历教育结束 [18] - 加大托育服务供给,提升0-3岁孩子入托率至40%以上,对隔代照料发放补贴 [18] - 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对企业实行生育税收优惠,构建生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 [18] - 加快推动社保全国统筹,发挥养老保障体系中第二、第三支柱重要作用 [18] - 构建老有所学的终身学习体系,鼓励企业留用年长劳动力,大力发展智慧养老服务体系 [20]
大国人口:少子老龄化时代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泽平宏观· 2024-12-17 22:53
中国人口现状与挑战 - 中国总人口14.1亿,开始持续负增长,老龄化加剧,正从人口红利期转入人口负担期 [4] - 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导致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少子化加剧,出生人口连续7年下降 [4] - 生育率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排名倒数第二,"不想生、不敢生、不能生"问题严峻 [4] - 不婚化、家庭小型化成趋势,结婚登记对数从2013年1347万对降至2022年683万对 [6] - 性别比持续改善,但男性比女性多3097万,农村"剩男"和城市"剩女"问题突出 [4] - 人口向城市群、都市圈集聚,东北、西北人口持续流出,东部地区人才净流入率从5.7%增至14.0% [10] 老龄化与少子化影响 - 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5.4%,占全球老年人口约1/4,预计2056年老龄化率升至36% [6] - 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从2023年68%降至2050年59%,社会抚养比上升,养老负担加重 [6] - 2023年总和生育率不足1.1,全球倒数,家庭0-17岁孩子养育成本平均53.8万元 [7] - 生育成本高、就业与家庭矛盾抑制生育意愿,"养儿防老"观念淡化 [7] 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 - 人口迁移从"孔雀东南飞"到回流中西部,近年粤浙人口再集聚和回流黔川渝鄂并存 [10] - 人口持续向深圳都市圈、上海都市圈和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集聚 [10] - 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人才净流入率分别从4.6%、2.2%增至7.9%、3.9% [10] 人口结构变动中的机遇 - 消费向健康化、品质化、情感化转型,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产业智能化、数字化 [11] - 产品和服务适老化转型,医养结合紧密,养老金融前景广阔 [11] - 教育系统结构性调整,托儿所供应不足,幼儿园及义务教育相对饱和 [11] - 住房价值分化,人口净流入的一线、强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热度更高 [11] 国际经验与应对 - 美国依靠移民和人才培养维持人口正增长,但老龄化加剧,社会撕裂严重 [12] - 日本老龄化程度全球最高(65岁及以上占比29%),社保三支柱体系完善但社会活力下降 [14] - 韩国生育率全球倒数第一,抚养孩子成本与人均GDP比重最高,政策效果不及预期 [14] - 德国老龄化率22.4%,高福利家庭津贴导致财政负担加重 [14] - 印度人口超14.2亿,结构年轻但教育分化、失业率高,复制中国人口红利较难 [15] 政策建议 - 实行差异化个税抵扣及现金补贴,覆盖怀孕至孩子18岁 [18] - 提升0-3岁入托率至40%以上,对隔代照料发放补贴 [18] - 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对企业实行生育税收优惠 [18] - 按孩子数量发放每月补贴(一孩1000元、二孩3000元、三孩6000元),需1万亿-3万亿元 [18] - 推动社保全国统筹,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发展智慧养老服务体系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