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医疗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BMJ集团发布中国医院研究影响力报告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3 22:46
会议背景与发布活动 - 首都国际医学大会于2025年9月12日-13日在北京举行 聚焦医学创新、全民健康覆盖及临床研究等核心议题 [1] - 国内外顶级专家参与深层次研讨与交流 [1] - 中英医疗科创高峰论坛作为大会同期活动 BMJ集团在该论坛发布《2025中国医院研究影响力-全球卫生政策和临床指南二十年引用报告》 [1][2] 研究报告方法论 - 报告覆盖时间范围为2005-2024年共二十年 [1][2] - 核心衡量指标为医院发表文章被全球卫生政策及临床指南文件的引用情况 [1][2] 医院研究影响力数据 - 被引用文章总数最多的十家医院在20年间总被引用次数达34,675次 [1][2] 行业意义与影响 - 中国医院在塑造国际医疗标准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1][2] - 中国医院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1][2] - 中国医院在改善全球患者治疗结局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1][2] - 中国医院在推动医学科技进步的关键领域作用日益增强 [1][2]
破解糖尿病逆转困局!《柳叶刀》四大策略助患者重获健康
GLP1减重宝典· 2025-08-22 11:03
全球糖尿病患病现状与医疗负担 - 2021年全球20-79岁糖尿病患者达5.37亿人,预计2045年将增至7.83亿人[5] - 2021年全球糖尿病相关医疗费用高达9660亿美元[5] 糖尿病缓解概念的演变与争议 - 1992年研究首次揭示代谢减肥手术后86.5%患者血糖长期正常,颠覆"糖尿病不可治愈"认知[8] - 2021年国际共识定义糖尿病缓解标准:停用降糖药后HbA1c稳定低于6.5%[8] - 现有标准存在三大局限:过度依赖血糖指标忽略其他健康风险[10];"停药"要求可能不利于使用具心肾保护作用的新型药物[11];可能给患者带来心理负担[12] 糖尿病缓解的四大临床干预策略 - 生活方式干预:严格饮食管理结合运动可提升缓解率,但长期维持面临文化差异和个体耐受性挑战[13] - 极低热量饮食:每日摄入800-1200千卡方案在12-20周内平均减重10公斤,1年缓解率达46%,但对执行力和后续体重管理要求极高[14] - 新型药物应用:GLP-1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和SGLT2抑制剂不仅能控糖减重,还可降低心血管风险,可能重新定义缓解标准[15] - 代谢手术:对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效果突出,瑞典研究显示2年内缓解率高达72.3%,但需长期管理且可能出现体重反弹[16] 糖尿病管理未来发展方向 - 向个性化定义发展,结合患者年龄和并发症制定灵活标准[17] - 允许将GLP-1等具器官保护作用的药物纳入缓解方案[18] - 采用动态评估将缓解视为持续过程而非二元结果[19] - 进入精准医疗时代,通过综合手段实现长期健康改善[19]
减重药物界最大谜团破解!同一受体"激活"或"抑制"都能减肥?《自然·代谢》揭秘GIPR双重作用机制的生命科学革命
GLP1减重宝典· 2025-08-22 11:03
研究核心发现 - 肥胖细胞存在"炎症记忆"现象,即使成功减重后脂肪细胞仍保留曾经肥胖状态的表观遗传记忆[5][7] - 巨噬细胞中的"促炎记忆"特别顽固,即使体重恢复正常后炎症信号依然存在[7] - 肥胖持续时间越长,"胖记忆"影响越强烈,长期肥胖人群减肥后更容易反弹[7] 研究方法与数据 - 研究分析超过17万个单细胞样本,采用高精度单细胞RNA测序技术(snRNA-seq)[5][7] - 对比分析人类与小鼠模型中的脂肪组织样本,发现减重后脂肪组织仍保留显著细胞转录变化[7] 临床意义与前景 - 研究突破解释了减肥成功后复胖的生物学基础,为开发抗复胖治疗策略提供新思路[7] - 未来减肥疗法可能需要同时针对炎症记忆机制进行干预,实现长期稳定体重管理[7] - 肥胖治疗认知或将从简单"减重"转向更复杂的"细胞记忆重置"策略[7] 行业背景数据 - 全球近9亿人肥胖,基于《柳叶刀》权威发布数据[11] - 减重手术数据显示68%患者术后体重减半,不同术式效果存在差异[11]
中国糖尿病流行趋势深度解析:2050年患病率或突破30%大关
GLP1减重宝典· 2025-08-14 18:33
中国糖尿病流行态势与特征 - 截至2023年糖尿病患者总数达2.33亿人(95%置信区间:2.15亿~2.52亿),患病率为15.88% [9] - 相比2005年的8848万患者,18年间增幅达163%,年均增加约800万新发病例 [9] - 年龄标准化患病率(ASR)从2005年7.53%升至2023年13.67%,年均增长率3.36% [9] - 2023年因糖尿病导致的伤残调整寿命年(YLDs)达3249万,年龄标准化率年均增长4.68% [9] 地域分布差异 - 东部地区患者数量最多(7847万),华北地区年龄标准化患病率最高(17.20%) [11] - 北京、天津、上海等超大城市患病率突破20%,天津精制碳水化合物摄入比例达60%(全国平均40%) [11][12] - 西南地区患病率从2005年5.65%飙升至2023年11.77%,年均增长率4.12%(全国最高) [12] - 西藏(3.93%)和广西(7.23%)患病率较低,与高纤维饮食结构相关 [12] 未来预测与干预效果 - 若维持现状,糖尿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预计2030年达16.15%、2040年21.52%、2050年29.10% [13] - 通过科学肥胖干预,2050年患病率可控制在15%以下(较自然轨迹降低49.10%) [13] - 干预时效性显著:2030年、2040年、2050年预期降幅分别为15.31%、33.91%、49.10% [13] 防控策略建议 - 需建立差异化区域策略:高患病率地区重点管理并发症,快速增长地区强化生活方式干预 [14][16] - 发达地区需建立三级预防体系(并发症管理),中等发展地区构建一级预防网络(生活方式干预) [14] - 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糖尿病风险评分系统,实现基层精准干预 [14] - 打破"经济发展必然导致糖尿病流行"误区,主动健康管理可显著降低增长率 [14]
中国糖尿病流行趋势深度解析:2050年患病率或突破30%大关
GLP1减重宝典· 2025-08-10 17:29
中国糖尿病流行态势 - 截至2023年中国糖尿病患者总数达2.33亿人(95%置信区间:2.15亿~2.52亿),患病率15.88%,较2005年8848万患者增长163%,年均新增800万病例 [9] - 年龄标准化患病率(ASR)从2005年7.53%飙升至2023年13.67%,年均增长3.36% [9] - 糖尿病导致的健康损失显著上升,2023年伤残调整寿命年(YLDs)达3249万,年龄标准化率年均增长4.68% [9] 地域分布特征 - 东部地区患者数最多(7847万),华北地区ASR最高(17.20%),北京、天津、上海等超大城市患病率突破20%警戒线 [11] - 西南地区增长最快,患病率从2005年5.65%升至2023年11.77%,年均增长4.12%,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2] - 西藏(3.93%)和广西(7.23%)患病率最低,但面临城镇化带来的饮食结构变化风险 [12] 未来预测与干预效果 - 若不干预,糖尿病ASR预计2030年达16.15%,2040年21.52%,2050年29.10%,可能新增1.5亿患者 [13] - 科学减重干预可使2050年ASR控制在15%以下,较自然轨迹降低49.10%,干预效益随时间呈指数增长(2030年降幅15.31%,2040年33.91%) [13] 防控策略建议 - 需建立差异化区域策略:高患病率地区重点管理并发症,快速增长地区强化生活方式干预 [14] - 打破"经济发展必然导致糖尿病流行"误区,主动健康管理可显著降低增长率 [14] - 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糖尿病风险评分系统,实现基层精准干预 [14]
德研究说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症可以个性化治疗
新华网· 2025-08-06 09:13
糖尿病与抑郁症关联研究 - 糖尿病患者罹患抑郁症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倍 [1] - 抑郁症会削弱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增加并发症风险 降低预期寿命 [1] - 慢性炎症反应被认为是糖尿病和抑郁症的共同生物学背景机制 [1] 1型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差异 - 研究分析了521名糖尿病患者数据 检测76种炎症相关生物标志物 [1] - 2型糖尿病患者炎症标志物水平较高时 行为疗法对抑郁症状改善明显 [1] - 1型糖尿病患者炎症标志物水平较高时 行为疗法仅对疲劳等症状有轻微改善 [1] 个性化治疗方案方向 - 2型糖尿病患者炎症水平高时 认知行为疗法可能更适合改变负面思维 [2] - 1型糖尿病患者炎症水平高时 抗炎药物治疗可能更有效 [2] - 差异可能与两种类型糖尿病的免疫激活机制不同有关 [2]
这五种血管更容易堵
北京青年报· 2025-08-04 09:01
动脉粥样硬化概况 - 动脉粥样硬化并非仅限老年人 三四十岁青壮年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1] - 人体循环系统中5类血管更易形成斑块和堵塞 包括颈动脉、冠状动脉、外周动脉、主动脉及肾动脉 [1] 颈动脉病变特征 - 颈动脉因"Y"字型结构易在分叉处形成斑块 40岁左右开始显现 60岁后成为普遍现象但程度不一 [2] - 临床检查中颈动脉斑块最常见 因位置表浅便于超声评估 但实际任何部位斑块均有害 [7] 冠状动脉病变风险 - 冠状动脉斑块积聚可引发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多因斑块破裂导致血栓急性闭塞 严重者猝死 [3] 外周动脉病变表现 - 外周动脉(如股动脉、腘动脉)狭窄或堵塞会减少下肢血流 引发疼痛、麻木、间歇性跛行等症状 [4] 主动脉病变特点 - 主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 表现为弹性降低、脉压增宽 严重时可形成腹主动脉瘤 [5] 肾动脉病变发展 - 肾动脉狭窄可导致肾灌注不足 早期无症状 后期出现腰痛、夜尿增多 常伴随高血压和肾功能异常 [6] 斑块危险性评估 - 斑块危险性取决于稳定性而非大小 易损斑块("皮薄馅大")破裂风险更高 需重点防控 [7]
中国糖尿病死亡警示录重磅发布!40岁确诊恐减寿4年,心血管疾病成头号杀手
GLP1减重宝典· 2025-08-02 16:33
糖尿病流行病学趋势 - 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在38年间激增17倍,从1980年的0.7%飙升至2018年的12.4% [5] - 截至2021年成年糖尿病患者突破1.4亿,预测2045年将达1.74亿 [5] - 糖尿病前期人群占比高达38.1% [5] 糖尿病对寿命的影响 - 40岁确诊糖尿病患者预期寿命缩短4.2年(男性降至73.9岁,女性降至79.1岁) [6][8] - 糖尿病前期人群40岁时预期寿命平均减少0.7年(男性77.5岁,女性82.6岁) [8] - 糖尿病患者全因死亡风险激增61%,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上升59% [6] - 糖尿病前期人群全因死亡风险增加8%,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10% [6] 糖尿病相关疾病风险 - 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激增59%,农村地区风险比城市高出75% [10][12] - 年轻糖尿病患者(<65岁)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比老年群体更高(89% vs 42%) [11][12] - 糖尿病患者冠心病死亡风险上升51%,卒中死亡风险上升55% [12] - 糖尿病患者癌症死亡率总体上升31%,其中肺癌风险上升40%,肝癌风险上升134% [12][13] 研究意义与建议 - 首次提供全国性糖尿病流行病学大数据,填补研究空白 [13][14] - 防控需精准施策,农村地区需重点加强糖尿病-CVD联防联控 [14] - 临床治疗需结合患者居住地和年龄特点制定个性化方案 [14] - 全民应重视血糖筛查,早发现早干预 [14]
柳叶刀:中国专家首次领衔,发布全球肝癌报告,60%肝癌可预防,并提出肝癌防治十大策略
生物世界· 2025-07-29 12:21
核心观点 - 全球肝癌疾病负担日益加重,若不采取紧急措施,2025年新发病例数将翻倍[6][8] - 60%以上肝癌病例可通过控制乙肝、丙肝、酒精和脂肪肝等风险因素预防[2][15] - 早期筛查和治疗可显著提升生存率,日本早期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达80%[17] - 肝癌病因正在发生变化,HBV和HCV占比下降,酒精和MASH相关病例上升[10][11] - 委员会提出十条行动建议,涵盖预防、筛查、治疗和可及性等多方面[19][20] 危机现状 - 肝癌是全球第六大常见癌症和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8] - 2022年全球新发肝癌87万例,死亡76万例,预计2050年将分别增至152万例和137万例[8] - 70%患者确诊时已晚期,5年生存率仅为5%-30%[13] - HBV仍是主要致病因素,但占比将从2022年的39%降至2050年的36.9%[10] - 酒精相关肝癌比例将从18.8%升至21.1%,MASH相关比例将从8%升至10.8%[11] 防治突破口 - 预防:乙肝疫苗可降低90%感染风险,但非洲覆盖率仅17%[15] - 脂肪肝影响全球30%人口,其中20%-30%会进展为MASH[16] - 早筛:日本68%肝癌在3cm以下早期被发现,5年生存率达80%[17] - 治疗:早期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从10%提升至71%[17] 十条行动建议 - 加强病毒性肝炎预防、筛查和治疗[20] - 减少酒精摄入量[20] - 控制环境风险因素如污染水和黄曲霉素[20] - 应对MASLD和MASH增长[20] - 提高肝脏健康认知[20] - 提高早期检测率[20] - 制定非侵入性诊断标准[20] - 解决东西方临床管理差异[20] - 提高患者生存率[20] - 促进治疗可及性[20]
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发表最新Nature论文:极端高温或导致中国住院人数大幅增加
生物世界· 2025-07-17 11:26
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 - 极端气温频率增加显著加剧对人类健康及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包括增加热相关疾病、加重心血管疾病等现有疾病,并促进气候敏感性疾病的发生 [2] - 极端气温对健康的负担因人群和地区而异,受人口结构、行为、社会经济地位及环境差异等因素影响 [2] - 目前缺乏在城市水平探讨极端气温对健康影响的研究,以及分析气候变化情景下对人类健康未来影响的研究 [2] 研究概述 -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王行环教授、廖书杰副教授与中国人民大学潘伟教授在Nature发表研究,探讨气候变化下温度相关住院负担 [2] - 研究预测到2100年中国因极端高温导致的额外住院人数及住院成本可能大幅增加,具体增幅取决于温室气体排放情景 [2] - 研究强调制定气候变化缓解策略以减少温度相关住院风险的必要性 [2] 研究方法与数据 - 研究团队分析了中国301个城市(覆盖超过90%中国城市)和7000多家医院中六种气候敏感性疾病的住院情况与气温的历史关联数据 [5] - 采用非线性分布滞后模型预测极端气温导致的住院风险,并开发住院负担经济指数评估三种碳排放情景(低、中、高)下的城市负担 [6] - 评估维度包括空间分布、疾病类别、人口年龄组、未来时间范围及碳排放发展路径 [6] 研究结果 - 极端高温导致的额外住院风险在三种碳排放情景下均预计上升,而极端低温影响微乎其微 [6] - 中国西北部和西南部地区最易受温度相关健康风险影响,尤其是妊娠相关疾病 [6] - 北部地区对极端高温脆弱性较高,南部地区对低温脆弱性较高 [6] - 在高碳排放情景下,到2100年因极端高温导致的额外住院人数将达到510万 [7] - 基于2022年中国城市平均住院成本,高碳排放情景下到2100年全国额外住院成本将增加51.9亿美元 [7] - 社会经济差异显著,人口较多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如京津冀)在极端高温时期面临较低额外住院风险和负担 [7] 研究意义 - 研究凸显制定有针对性的气候变化缓解策略的必要性,以降低气候相关住院风险和经济负担的不均衡 [8] - 策略需考虑城市地理、极端气温、人口群体及碳排放发展路径等方面的差异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