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医疗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糖尿病死亡警示录重磅发布!40岁确诊恐减寿4年,心血管疾病成头号杀手
GLP1减重宝典· 2025-08-02 16:33
以下文章来源于内分泌早知道 ,作者关注内分泌的 内分泌早知道 . 深度分享内分泌用药经验、病例剖析、指南专业解读并紧跟国内外内分泌领域前沿进展,「每医健」旗下内容平台。 最令人警醒的是:4 0岁确诊糖尿病,预期寿命可能缩短长达4. 2年!这项研究填补了我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的重大空白,为公共卫生 决策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 最新研究揭示惊人趋势: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在38年间激增17倍,从1980年的0.7%飙升至2018年的12.4%。截至2021年,成年患者突 破1.4亿大关,专家预测20 45年将攀升至1.74亿。更令人担忧的是,糖尿病前期人群占比已达3 8.1%。值得注意的是,自新世纪以 来,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始终位居我国居民早逝原因前两位,这一趋势在糖尿病人群中尤为突出。但由于全国性数据的缺失,糖尿病及 其前期对国人寿命的确切影响一直未能明确。 2024年9月10日,国际权威期刊《Di a be t e s c a r e》刊登了由中国顶级医疗科研团队联合完成的重磅研究。这项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 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牵头,联合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等多家机构开展的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糖尿病对国人寿命的深远影响。 ...
柳叶刀:中国专家首次领衔,发布全球肝癌报告,60%肝癌可预防,并提出肝癌防治十大策略
生物世界· 2025-07-29 12:21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2025 年 7 月 28 日,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周俭 教授、 樊嘉 院士作为联合主席,联合国内外多家医疗机构专家,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 柳叶刀 》 (The Lancet) 发表了 《柳叶刀》 肝细胞癌 委员会重大报告,全面介绍了肝细胞癌从 预防到治疗的综合策略。 据悉,这也是 首个由中国专家联合领衔的柳叶刀癌症 委员会重大报告 。 该报告指出,如果不采取紧急措施,预计 2025 年 全球新发肝癌病例数将翻 倍 。全球 60% 以上 的肝癌病例可 通过减少相关风险因素加以 预防 ,包括 病毒性 肝炎、酒精摄入 以 及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 性 肝病 ( MASLD ) 等。 该报告还指出, 每年至少降低 2% 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 (ASIR) 才能阻止肝癌新发病例负担的上升。如果在未来 25 年内,ASIR 每年降低 2%-5%,估计可预 防 880 万至 1730 万例新发肝癌病例,并挽救 770 万至 1510 万人的生命。 相比之下,预计在 2022-2050 年期间,酒精摄入和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 (MASH) 作为致病因素的肝癌比例将会上升,酒精摄 ...
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发表最新Nature论文:极端高温或导致中国住院人数大幅增加
生物世界· 2025-07-17 11:26
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 - 极端气温频率增加显著加剧对人类健康及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包括增加热相关疾病、加重心血管疾病等现有疾病,并促进气候敏感性疾病的发生 [2] - 极端气温对健康的负担因人群和地区而异,受人口结构、行为、社会经济地位及环境差异等因素影响 [2] - 目前缺乏在城市水平探讨极端气温对健康影响的研究,以及分析气候变化情景下对人类健康未来影响的研究 [2] 研究概述 -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王行环教授、廖书杰副教授与中国人民大学潘伟教授在Nature发表研究,探讨气候变化下温度相关住院负担 [2] - 研究预测到2100年中国因极端高温导致的额外住院人数及住院成本可能大幅增加,具体增幅取决于温室气体排放情景 [2] - 研究强调制定气候变化缓解策略以减少温度相关住院风险的必要性 [2] 研究方法与数据 - 研究团队分析了中国301个城市(覆盖超过90%中国城市)和7000多家医院中六种气候敏感性疾病的住院情况与气温的历史关联数据 [5] - 采用非线性分布滞后模型预测极端气温导致的住院风险,并开发住院负担经济指数评估三种碳排放情景(低、中、高)下的城市负担 [6] - 评估维度包括空间分布、疾病类别、人口年龄组、未来时间范围及碳排放发展路径 [6] 研究结果 - 极端高温导致的额外住院风险在三种碳排放情景下均预计上升,而极端低温影响微乎其微 [6] - 中国西北部和西南部地区最易受温度相关健康风险影响,尤其是妊娠相关疾病 [6] - 北部地区对极端高温脆弱性较高,南部地区对低温脆弱性较高 [6] - 在高碳排放情景下,到2100年因极端高温导致的额外住院人数将达到510万 [7] - 基于2022年中国城市平均住院成本,高碳排放情景下到2100年全国额外住院成本将增加51.9亿美元 [7] - 社会经济差异显著,人口较多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如京津冀)在极端高温时期面临较低额外住院风险和负担 [7] 研究意义 - 研究凸显制定有针对性的气候变化缓解策略的必要性,以降低气候相关住院风险和经济负担的不均衡 [8] - 策略需考虑城市地理、极端气温、人口群体及碳排放发展路径等方面的差异 [8]
糖尿病精准分型新模型问世
科技日报· 2025-07-15 09:13
糖尿病分型诊断模型 -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联合国际团队开发出适用于中国人群的1型糖尿病遗传风险评分模型C-GRS 该成果发表于《糖尿病学》[1] - 传统分型方法依赖临床特征如发病年龄 BMI 但中国1型糖尿病患者中约三分之二为成人发病 且存在非典型表现如起病缓慢 体重超重[1] - 约四分之一新发1型糖尿病患者早期不携带可检测的胰岛自身抗体 增加分型难度[1] 模型构建与验证 - 团队基于超2000例1型糖尿病患者 10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3000例健康人群基因组数据构建C-GRS[2] - 模型已在香港超过2万例糖尿病患者中完成验证 初步数据显示每100名患者中可多识别20至40位1型糖尿病个体[2] 临床应用与未来计划 - 将在全国80余家三甲医院招募3000名新诊断患者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 评估模型应用价值[2] - 未来技术有望识别1型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并预测风险程度 团队计划结合环境变量构建综合预测模型[2]
福建医科大学最新Cell子刊论文:电刺激,安全有效治疗小脑疾病
生物世界· 2025-07-14 12:00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SCA3)疾病背景 - SCA3是由ATXN3基因的CAG重复扩增导致的全球最常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共济失调类型,核心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包括行走不稳、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和运动准确性差 [1] - 患者通常在患病后10-20年内丧失行动能力,发病到死亡的生存期为20-25年,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改变疾病自然病程,给患者家庭及社会系统带来沉重负担 [2] 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治疗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团队在Cell Reports Medicine发表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tACS治疗SCA3安全有效且耐受性良好,通过调节大脑功能连接改善共济失调症状,为缺乏治疗手段的SCA患者提供新干预方法 [3] - tACS是一种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通过正弦双相交流电刺激大脑皮层神经元,近年临床试验表明其对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疾病可能有效,但此前未针对小脑疾病开展大规模研究 [5][6] - 研究采用三盲、平行分组、假刺激对照设计,82名SCA3患者随机分组接受40分钟/天、70赫兹、2毫安的tACS或假刺激,持续2周,最终每组40人完成试验 [7] 临床试验结果 - active-tACS组80%(32/40)达到主要结局指标(改善共济失调严重程度),假刺激组仅10%(4/40),且active-tACS组小脑性共济失调评估量表(SARA)评分显著降低 [8] - 穿戴式步态分析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显示tACS通过调节大脑功能连接网络缓解患者共济失调功能及步态不稳等症状,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安全性高 [8] - 研究证实tACS对SCA3患者大脑功能连接的调节作用可改善临床症状,且治疗安全可行,为小脑疾病治疗开辟新应用前景 [11]
把人类大便做成冻干再装进胶囊,医生正在研发可以治疗多种顽疾的“超级新药”
36氪· 2025-06-27 08:21
冻干技术应用 - 冻干技术通过将物料冻结后在真空环境中使冰升华实现脱水干燥 目前应用于食品领域如冻干咖啡和橙汁 并正进入医疗领域用于大便冻干研究[1] - 该技术可保留物料原有特性 未来或实现居家还原新鲜粪便样本用于医疗用途[1] 超级细菌与肠道菌群 - 抗生素滥用导致病原体细菌基因突变产生耐药性 形成同时对多种抗生素免疫的超级细菌[3] - 超级细菌在肠道中因其他菌群被抗生素消灭而占据优势 导致患者病症反复发作甚至无药可医[3] - 健康肠道菌群系统能抑制超级细菌增长 维持其安全水平 科学家探索通过健康人群粪便移植重建患者肠道菌群平衡[5] 粪便微生物移植技术发展 - 2009年首例粪便移植成功治疗艰难梭菌感染案例:79岁患者通过儿子粪便稀释移植后两天痊愈[6][8][11] - 2013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随机对照试验显示粪便移植对艰难梭菌感染治愈率达94% 显著优于抗生素疗法[11] - 英美法等国医疗监管机构已批准粪便移植疗法 粪便医疗价值获官方认可[13] 大便冻干胶囊临床试验 - 英国研究团队对41名超级细菌感染者试验:21人服用冻干粪便胶囊 20人服用安慰剂 冻干组肠道超级细菌含量下降更显著[14][16] - 冻干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提升 一个月后仍能检测到供体细菌 显示长期防护潜力[18] - 冻干技术解决了传统粪便移植需6小时内完成 操作直观引发不适感等问题 患者接受度更高[20] 市场接受度与前景 - 调查显示85%患者在了解疗效后选择粪便移植 仅16人因方法本质改为抗生素治疗[20] - 2050年全球每年预计191万人死于抗生素耐药性感染 粪便疗法或成突破性解决方案[22]
细胞新图谱揭示关键DNA对癌症进化的作用 有助研发更个性化更具针对性疗法
快讯· 2025-06-19 07:35
细胞新图谱研究 - 美国希望之城国家医疗中心在《自然·通讯》发表创新细胞图谱研究 [1] - 研究首次揭示染色体外DNA(ecDNA)在癌症进化中的关键作用 [1] - ecDNA可预测突变致癌基因如何重塑DNA结构并改变肿瘤微环境 [1] 医疗行业影响 - 研究成果为精准医疗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1] - 有望为癌症患者提供更个性化、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1]
世界经济论坛 | 仅有7%的医疗研究专注于女性疾病,如何缩小女性健康研究差距?
科尔尼管理咨询· 2025-06-17 11:31
女性健康研究现状 - 女性医疗服务使用率高于男性但系统性研究不足 导致其独特健康需求未被充分解决 [3][4] - 女性平均寿命比男性长五年但健康状况不佳时间多25% [5] - 全球范围内仅7%医疗研究专注于仅影响女性的疾病 妊娠期药物安全测试覆盖率仅5% [6] 研究差距的具体表现 - 临床试验性别数据缺失严重 仅7%偏头痛试验和17%心脏病试验公布性别特异性结果 [8] - 药物安全问题在女性中更突出 2000年以来美国女性不良事件报告率比男性高52% [9] - 关键治疗领域(心脏病学 肿瘤学)早期临床试验女性代表性不足影响剂量准确性 [6][12] 经济与社会价值 - 弥合健康差距可为每位女性每年增加7天健康时间 [5] - 到2040年有望每年为全球GDP贡献1万亿美元 [5] 政策改革五大杠杆 创新激励 - 通过监管改革(优先审查凭证)和财政激励(税收抵免 公私合作投资)激发女性健康领域创新 [10] - 重新设计定价与报销模式填补资金缺口 [11] 临床试验优化 - 提升女性在早期及关键领域(心脏病学 肿瘤学)临床试验参与度 重点覆盖少数群体和更年期后女性 [12] - 建立产妇研究框架 授权孕妇参与临床试验并提供针对性激励 [12] 数据标准化 - 推行性别细分数据标准化收集 采用灵活分析方法从小规模数据提取见解 [13] 试验设计改革 - 改善临床试验可及性 针对治疗反应和疾病进展中的性别生物学差异优化设计 [14] 认知深化 - 临床指南和药物标签需体现性别特异性数据 科学期刊强制执行SAGER报告指南 [15] 变革可行性 - 罕见病和儿科领域已有成功先例 证明针对性干预可改变治疗结果 [17] - 需政府 支付方 研究机构等多方协作解决结构性驱动因素 [17]
上海交大/清华大学合作开发AI模型,通过视网膜照片预测中风风险
生物世界· 2025-06-09 11:33
中风风险评估现状与挑战 - 中风是全球导致死亡和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2] - 传统中风风险评估依赖自我报告数据(如吸烟史、中风病史),准确性有限(一致性指数仅0.58-0.73) [2] - 脑部成像技术(如MRI、CT)可检测无症状性脑梗死(SBI),但成本高且不适用于大规模筛查 [6][7] DeepRETStroke深度学习系统 - 该系统通过视网膜图像检测SBI并预测中风风险,无需脑部成像 [3][8] - 基于视网膜与脑血管的相似性,利用眼底成像技术实现无创检测 [8] - 预训练使用895640张视网膜图像,验证阶段覆盖多国数据集(213762张图像) [9] - 内部验证显示预测新发中风AUC为0.901,复发中风AUC为0.769 [9] 临床验证与应用效果 - 真实世界研究中,218名中风患者的前瞻性数据显示系统可减少82.44%复发事件 [10] - 系统通过SBI检测提升风险分层能力,优于传统临床特征 [12] - 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展示视网膜图像在中风预防中的潜力 [2][12]
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低风险卒中患者监测频率可减半至17次
急性缺血性卒中监测频率研究 - 中外专家联合研究发现低风险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24小时监测频率可从37次减半至17次 该方案安全可靠且能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1] - 研究由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研究院克雷格·安德森团队联合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等8个国家114家医院开展 覆盖4922例患者 [1] - 成果发表于《柳叶刀》杂志 标题为《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最佳监测试验(OPTIMISTmain)》 [1] 研究背景与设计 - 当前AHA/ASA指南推荐的37次监测方案制定于1990年代 高频监测导致医疗资源消耗、患者休息干扰及护理工作受限 [2] - 标准组采用24小时37次评估 低强度组采用24小时17次评估 研究对象为NIHSS评分<10分的临床稳定低风险患者 [2][3] - 研究灵感来源于临床护士对监测强度的质疑 克雷格·安德森此前曾通过研究改变全球脑出血治疗指南 [2] 研究成果与影响 - 两组患者在90天不良预后、脑出血发生率等关键指标无显著差异 美国医院ICU入住率降低30% [3] - 团队建议将低强度监测方案纳入临床指南 2024年初在复旦创建国际临床试验与转化医学中心 [3] - 未来将建设"ACT-GLOBAL"平台 联合40国400家机构 预计提升临床试验效率40% 缩短研究周期30% [4] 行业意义 - 卒中为全球第二大非传染性死因 该研究直接针对静脉溶栓这一主要治疗手段的临床实践优化 [2] - 方案实施可释放护理人力资源 促进医疗系统资源再分配 具有显著卫生经济学价值 [3] - 跨国研究模式为脑血管病领域建立标准化临床研究范式 加速治疗方案转化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