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科研
icon
搜索文档
厦门大学“嘉庚”号科考船在雅加达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8-09 12:20
中印尼海洋科研合作 - 厦门大学"嘉庚"号科考船停靠印尼雅加达丹戎不碌港,并与印尼茂物农业大学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 [1] - "嘉庚"号装备精良技术先进,是近年来少数访问印尼的中国科考船之一 [2] - 中印尼在海洋观测、联合科考等领域已开展多项合作,未来将深化交流以服务两国可持续发展 [2] "嘉庚"号科考船任务进展 - 该船于7月24日从厦门港起航,首次穿越赤道进入南半球 [5] - 搭载厦门大学第六届"海丝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第二航段的师生,开展远洋科考实训 [5] "海丝学堂"人才培养计划 - 由厦门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部发起,目标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海洋学科拔尖人才 [7] - 自2018年启动以来已完成5届13个航段,吸引4个国家17所高校的400余人次参与 [7] - 第六届计划涵盖10所海内外高校(包括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印尼茂物农业大学等)的30余名师生 [7]
我国科学家发现“吃”硫化氢和甲烷的最深海底生命群落
新华社· 2025-07-30 23:19
研究突破 -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主导团队在西北太平洋千岛—堪察加海沟和阿留申海沟9533米海底发现目前已知最深的化能合成生命群落[1] - 研究团队利用"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在绵延2500公里的海沟底部发现大规模化能合成生命群落和甲烷储库[2] - 生命群落主要由深海管状蠕虫和双壳类软体动物组成 依靠富含硫化氢和甲烷的流体维持生命活动[2] 科学发现 - 地球化学分析显示甲烷由沉积层深处微生物将有机质分解的二氧化碳转化而成 表明存在前所未知的庞大活跃深部生物圈[4] - 发现直接挑战"深渊生态系统主要依靠海洋表层沉降有机颗粒维持"的传统观点[4] - 研究不仅发现化能合成生命新物种 还证明其可能深刻影响深渊生态系统结构及全球碳循环[5] 研究意义 - 该发现为理解深海碳循环复杂机制提供全新视角[4] - 科学家推测全球深渊海沟存在"化能生命长廊"现象而非个例[5] - 本次研究是"全球深渊探索计划"重要组成部分 该国际科研计划由中国科学院主导[5]
中欧蓝色伙伴关系助力全球海洋治理
人民日报· 2025-07-23 05:50
中欧蓝色伙伴关系发展 - 中欧围绕海洋保护、港口减碳、数字海洋建设等议题展开密集交流 推动全球海洋治理进程并丰富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内涵 [1] - 2018年7月中国与欧盟签署蓝色伙伴关系宣言 系欧盟首次与域外国家建立该关系 共同参与海洋气候变化应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塑料垃圾防治等议程 [2] - 中法海洋卫星于2018年发射 系首颗联合研制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卫星 中方提供卫星平台与海风观测载荷 法方提供海浪观测载荷 数据共享应用于航行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 已两次延长服役期 [3] 海洋科技合作与数据共享 - 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发起空间观测数据与海洋行动连接的国际合作平台 中国国家航天局加入该平台 27个创始成员建立联合指导机制推进科技应用和数据共享 [2] - 中国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与法国麦卡托国际海洋中心签署第四期合作谅解备忘录 延续12年科研协作 在海洋灾害预警、全球预测技术及能力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果 [3] - 麦卡托国际海洋中心强调面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 需加强数据获取、方法协同和能力建设的国际合作 [4] 海洋经济与绿色航运合作 - 2023年上半年中国对欧盟进出口达2.82万亿元人民币 相当于每分钟超1000万元人民币贸易往来 港口、航运、物流系重要支柱 [5] - 法国"超越海洋"公司研发"海上风筝"推进系统 利用自动控制风筝为船舶提供辅助动力 显著降低燃油消耗与碳排放 2023年8月在中国上海船厂进行改装安装 [5] - 中远海运运营希腊比雷埃夫斯港 推动该港成为"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 提升区域物流效率并促进绿色智能化转型 [5] 港口绿色技术与基础设施 - 中国多个港口实现靠港船舶岸电全覆盖 大幅减少燃油排放 法国达飞海运集团指出欧中在清洁能源解决方案领域合作前景广阔 [6][7] - 山东省港口集团2023年入驻荷兰鹿特丹港 建成中国沿海首座集卡自动换电站、全国首个港口加氢站 完成国家级智慧港口试点 具备全球首个"氢+5G"智慧码头等技术 [7] - 航运领域呈现绿色转型提速、数字赋能加深、国际协同强化三大趋势 企业将顺应趋势加强对欧合作 [7] 蓝色产业投资与创新机制 - 中国厦门市与法国比亚里茨市签署三项合作备忘录 围绕中欧蓝色产业投资基金、蓝色产业加速器及蓝色产业投资峰会展开合作 聚焦海洋生物产品、可持续水产养殖等前沿领域 [8] - 比亚里茨市系首次系统对接亚洲城市 将蓝色经济作为发展模式多元化重要方向 [8] 海洋生态治理与可持续实践 - 中国浙江"蓝色循环"塑料治理模式通过源头减塑—岸海联防—循环利用一体化体系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9] - 法国"塑料方舟"公益组织通过本地解决方案应对塑料污染 2022年起航行全球推广小型回收利用项目 [9] - 中国"伏羲一号"平台结合可再生能源开发与生态系统重建 探索发电—养殖—修复共构模式 法国"生态海洋"公司通过人工鱼巢改善沿岸生态功能 [9]
世界海事日 鹏城迎盛事 深圳国际海洋创新研究院揭牌
深圳商报· 2025-07-13 07:52
行业动态 - 2025年7月11日是我国第二十一个航海日,也是"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实施日 [1] - "从深圳驶向深蓝从前海驶向深海:环球科考赋能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暨深圳国际海洋创新研究院揭牌仪式"在深圳蛇口邮轮母港举行 [1] - 中国大洋协会、深圳市海洋发展局、深圳市前海管理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方将共建深圳国际海洋创新研究院"七中心+两平台" [1] - 布局落地深海科创平台等高水平创新载体 [1] - 举行中国大洋协会深圳国际海洋创新研究院、深圳海洋大学(筹)前海海洋产学研基地、印度洋国际海洋青年学者联盟、全球中小学海洋素养联盟等重点海洋项目揭牌仪式 [1] 公司动向 - 深圳国际海洋创新研究院将聚焦新技术、新材料研发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平台和机制 [1] - "深蓝智能i3航次"首席科学家林间发布了"深蓝智能i3航次",实况检测了各种无人科考设备的创新性、集成性与智能性 [2] - 参加此次科考试验的无人机包括智能海水取样无人机、遥感平台无人机、航磁多旋翼无人机等多种类型 [2] - 林间介绍"深蓝梦想2035"环球科考计划,该计划是我国首次以全民参与模式开展的跨国海洋探索计划 [2] 社会影响 - i3航次的执行船舶"向阳红10"号面向深圳市中小学生开放参观,学生们登上科考船,近距离接触海洋探测设备,感受海洋科考的科技魅力 [2]
千年商都向海行——广东省广州市海洋强市建设综述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0 09:31
海洋强市建设 - 广州深入推进海洋强市建设,通过空间规划引领、改革创新赋能、政策支持保障,确立科技兴海、产业强海、开放活海、生态护海、文化亲海五大发展航道 [2] - 广州成立市海洋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广州市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举办首届广州海洋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大会,上线"广海汇"平台,聚焦"港、船、能、药、游"五个重点赛道制定产业链招商图谱 [3] - 国务院赋予广州"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定位,提出打造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 [2] 海洋科技创新 - 广州以"一船一库一装置一基地"为核心,聚焦"深潜、深钻、深网、极地",打造国家级海洋科技基础设施矩阵 [4] - 汇聚涉海科研机构66家,省部级以上海洋重点实验室34个和省级以上海洋工程技术中心27个 [4] -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成功实施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创造"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纪录 [4] 海洋产业发展 - 广州培育壮大新一代船舶海工、海洋电子信息、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天然气水合物四大海洋新兴产业 [6] - 广州港2024年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位居全球第五位和第六位,开通284条集装箱班轮航线,联通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6] - 广州造船年生产能力超550万载重吨,船舶制造业总产值超500亿元,集聚20多家船舶制造企业 [6][7] 海洋新兴产业 - 国内最大半潜式海洋牧场养殖平台"鑫环1号"交付使用,国内首套6000米级光学探测自主水下机器人"鱼探仪"进入商用 [7]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开发高端化妆品,中山大学研发强效抗肿瘤活性化合物进入临床前研究 [7] - "南鲲"号波浪能发电装置并网发电,国内首套20千瓦海洋漂浮式温差能发电装置完成海试 [8] 海洋文旅发展 - 南沙国际邮轮母港是亚洲最大、功能最全的邮轮综合体之一,南沙游艇会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游艇会 [10] - 广州积极引进和举办国际帆船赛事,包括沃尔沃环球帆船赛、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帆船赛等 [10] - 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工作持续推进,南海神庙、南越国宫署遗址等成为热门打卡地 [10] 海洋开放合作 - 广州国际海事展为航运和造船行业搭建交流平台,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落户广州 [11] - 与新加坡高校推进海洋领域合作,深化与港澳及南海周边省市合作,共建南部海洋经济圈 [11] - 与东盟加强海洋领域合作,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 [11]
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
经济日报· 2025-07-09 09:18
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推动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 [1] - 深海勘探领域实现钛合金耐压舱核心技术完全自主化,"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完成全球最深海域载人作业,"深海勇士"号实现深海热液与冷泉采样 [1] - 广东省2018年以来支持海洋六大产业发展,开展创新项目315个,攻克280项关键技术,25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20项技术国际领先 [1] - 山东省依托崂山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实施"透明海洋""蓝色药库"计划,突破深海智能浮标、水下无人航行器等高端装备技术 [1] 国家战略规划与政策支持 - 《国务院关于"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批复》明确要求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2] -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深海科技"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发展 [2] 海洋科技发展现存短板 - 各创新主体间协同合作不足,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待提升,国际合作断档风险凸显 [2] 深化海洋创新主体协同合作 - 政府需加大财政对海洋科技研发投入,设立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专项基金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领军企业合作 [3] - 鼓励海洋领域领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牵头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完善内部研发机构设置,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 [3] - 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推动涉海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海洋科技人才 [3] 加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 - 构建专业化市场化成果转化平台,汇聚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破除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信息壁垒 [3] - 加强海洋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发挥集聚效应,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加速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3] - 推动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形成"闭环",将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 提升海洋经济开放合作 - 积极参与国际海洋科技合作项目,加强与海洋科技强国在基础研究前沿领域合作 [4] - 鼓励国内涉海企业与国外同行合作承担重大研发项目,拓展"国际蓝色伙伴关系" [4] - 整合国内外海洋科技资源形成多层次融合创新格局,提升国际竞争力应对断链风险 [4]
深圳海洋大学、深海科考中心和海洋博物馆统筹布局 深圳三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深圳商报· 2025-07-03 01:01
科技创新与海洋强国建设 - 科技创新被视为建设海洋强国的根本动力,深圳正通过海洋大学、深海科考中心和海洋博物馆一体化建设项目推动海洋科技发展[1] - 深圳积极探索多方位人才培育及引进模式,推动海洋领域专业人才集聚,并瞄准国际海洋前沿领域[1] 一体化建设项目进展 - 海洋大学、深海科考中心和海洋博物馆三个项目统筹布局,设施用房共建共享,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2] - 深圳海洋大学部分工程于2023年7月20日开工建设,东校区(生活区)预计2024年底封顶,主校园(一批)2026年12月建成[2] - 海洋博物馆总建筑面积约7.25万平方米,预计2025年底动工,聚焦"深海+科技"展示海洋硬科技前沿成果[2] 深海科考中心建设 - 深海科考中心实验办公楼一期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纳入海洋大学一批工程,预计2026年底建成[3] - 深海科考码头建设工作正在进行深化论证,结合国家深海保障基地需求统筹推进[3] 海洋科研平台与政策支持 - 深圳市2023年5月印发《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3—2035年)》,提出构建"1+X+N"海洋高校教育体系及人才引进机制[4] - 2023年11月出台《深圳市促进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每年安排不超过2000万元支持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4] 国际交流与合作 - 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海博会)2024年展览面积达9.5万平方米,吸引445家单位参展,其中国际展商31家[5] - 深圳2024年新增获批两项联合国"海洋十年"项目,包括"智慧立方iCUBES"和"提升公民海洋素养"计划[5] - 国际红树林中心在深圳成立并实体化运行,首批18个成员国签署协定,成为全球滨海湿地治理枢纽[5]
解码深海生物宇宙“暗物质” 联合国“海洋十年”DOME大科学计划在沪启动 全球总部设在临港
解放日报· 2025-06-21 09:53
深海微生物研究进展 - 联合国"海洋十年"DOME大科学计划由上海海洋大学牵头,方家松教授领衔,标志着中国在深海微生物研究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1] - 计划汇聚全球27个国家、42家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对五大洋微生物资源展开系统性调查 [1] - 将构建全球深海微生物资源库,解码占地球生物量60%的深海微生物"暗物质" [1] 深海微生物研究意义 - 地球上90%以上生物物种宜居空间在深海,90%海洋生物量是微生物,至少90%海洋微生物尚未被发现 [2] - 深海微生物组构成庞大的微生物基因组域,是人类未知的海洋"暗物质" [2] - 计划将揭示深海微生物在碳循环、营养物质转化等方面的作用机理 [2] 技术装备与产业化 - 集成万米级深海着陆器、全海深保压采样器等一流科考装备 [2] - 华大基因、宁波深蓝等产业伙伴签署合作协议推进深海微生物产业化 [3] - 临港将打造深海经济百亿级产业集群,推动海洋技术成果转化 [3] 国际合作与标准制定 - 全球总部设在上海临港,六大洲分中心实行分布式管理 [1] - 向非洲、南美洲等地实验室免费开放先进科研设备 [3] - 发布《全球深海微生物采样标准(草案)》和深渊微生物资源库平台 [3] 应用前景 - 深海微生物具有在大健康领域的革命性潜力,已发现新型抗生素、抗癌药物等 [3] - 计划将挖掘深海微生物在生物医药、环保材料、低碳技术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2] - 预计将孵育海洋大健康产业,开启深蓝色新纪元 [2]
共绘人海和谐同心圆——2025 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题宣传活动掠影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1 09:14
海洋保护宣传活动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自然资源部联合推出《向海而行》系列节目,聚焦海洋能源开发、深海科技等五大主题 [2] - 第三届新时代海洋文学学术会议发布43部海洋文学著作和研究作品年度榜 [2] - 自然资源部举办海洋主题图片展,包含极地考察摄影、文创设计等4个展区 [2] - "学习强国"平台海洋日专题阅读量达4550万人次,自然资源部官方微博新增阅读量50万人次 [3] - 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发布《保护海洋,读懂这抹蓝》主题宣传片 [4] 海洋经济发展 - 江苏省上线"海洋蓝色金融服务平台",提供涉海企业全周期金融服务 [5] - 广东省推出"广海汇"海洋政产学研金交流平台,整合五大资源库推动"四链融合" [5] -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签约8个成果转化项目,推动海洋产业高端化转型 [6] - 广西发布《向海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25)》和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 [6] 海洋科技创新 - 上海市发布《现代海洋城市发展蓝皮书2024评估报告》并颁发海洋科学技术奖 [4] - 广州举办首届海洋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大会,推动产学研对接 [5] -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与福建企事业单位签约8个成果转化项目 [6] 海洋科普教育 - "雪龙2"号科考船举办公众开放日,展示实验室、驾驶台等特色区域 [7] - 南方海洋实验室发布"蓝色新生代"青少年海洋科教融合培养计划 [7] -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向师生讲解风暴潮、海浪等预警报业务 [7] - 福建省海洋开放日活动展示地波雷达、浮标等"海洋黑科技" [8] 海洋生态保护 - 全国净滩公益活动清理海口海岸线垃圾1260公斤 [10] - 自然资源部北海局组织志愿者种植千余株海草 [10] - 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分享曹妃甸海草床生态保护修复经验 [11] - 三亚成功放归搁浅糙齿海豚"阳阳" [12]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丨向海洋要生产力、求新增长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央广网· 2025-06-10 13:44
海洋经济发展 - 我国海洋经济总量去年首次突破10万亿元 [1] - 2024年一季度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两万亿元 对地区经济名义增长贡献率达27% [2] - 福建推动福州 厦门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创新开展养殖海权改革 优化涉海金融服务 [1] 海洋科技创新 - 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 标志深海进入 探测 开发迈出重要一步 [2] - "梦想"号多项关键技术为自主研发 为高端船舶 海工设备领域提供支撑 [2] - 中国海洋大学科研团队推进海洋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监测研究 培养跨学科海洋人才 [3] 海洋产业升级 - 福建长屿岛采用智能化养殖平台"航宁一号" 养殖赤点石斑鱼和黄花鱼 肉质接近野生 [1] - 广东陆海联动布局"城 湾 岛 岸 堤" 汇集人才 资金 技术等五大要素推动产业向海 [2] - 海洋新兴产业多维向好 涵盖海上风电 海洋生物科技等领域 [2] 海洋战略规划 - 自然资源部谋划"十五五"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培育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 [3] - 坚持"优近海 拓深海 稳远洋 强链条"发展思路 打造大食物观先行示范区 [1] - 加强深海极地保护利用 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