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发射
搜索文档
印度宣布成功发射该国迄今“最重通信卫星”
齐鲁晚报· 2025-11-04 19:10
发射任务概况 -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于11月2日成功使用LVM3-M5重型运载火箭发射一颗通信卫星 [1] - 该卫星重量约为4410公斤,是公司迄今为止发射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最重卫星 [1] 技术能力与影响 - 此次发射凸显了公司在航天技术领域日益增强的独立自主能力 [1] - 此次发射将有助于显著提升地区通信能力 [1]
改进多个方面性能,印度试射最强火箭,备战载人计划
环球时报· 2025-11-04 06:55
发射任务与成就 -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于11月2日成功发射重达4410公斤的军用通信卫星CMS-03,创下印度国产火箭发射最重卫星纪录 [1][4] - 执行发射的LVM3火箭是印度当前推力最大的运载火箭,能将超过4000公斤的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自2014年以来已成功执行8次发射任务 [4][6] - 此次发射验证了LVM3火箭运送重型载荷的能力,其有效载荷能力相比之前提高了10% [1][5] 卫星性能与应用 - CMS-03是印度海军的先进多频段通信卫星,将取代2013年发射的GSAT-7卫星,为印度洋地区提供强大的通信覆盖 [5] - 卫星有效载荷包括支持语音、数据和视频链路的转发器,能以高容量带宽显著增强印度海军舰艇、飞机、潜艇和作战中心之间的无缝且安全通信 [5] - 该卫星将扩展印度海军远洋作战行动的安全、多频段通信能力,使作战、防空和战略指挥控制获得覆盖广阔海洋和陆地区域的实时通信 [5] 技术突破与自主性 - 此次发射意味着印度在发射重型卫星方面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此前更重卫星需借助欧洲或美国运载火箭发射 [5] - LVM3火箭在发射中成功重新点燃自主研发的C25低温级发动机,为未来将多颗卫星送入不同轨道奠定基础,实现发射任务灵活性 [5] - 印度航天计划通过减少对外依赖增强战略自主性和技术独立性,LVM3火箭在印度未来载人航天任务中扮演关键角色 [6] 未来计划与市场拓展 - LVM3火箭将用于印度"加甘扬"载人航天计划,计划在2026年3月前完成首次无人飞行试验,将模拟宇航员的机器人送入太空测试国产载人飞船可靠性 [8] -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目标在2026年3月底前完成7次发射任务,作为印度总理莫迪未来5年内进行50次火箭发射愿景的一部分 [8] - 公司计划推动商业发射业务,LVM3和PSLV火箭承接多次海外客户商业发射任务,主要针对全球小型卫星发射市场 [8][9] 火箭性能与行业地位 - LVM3火箭采用固体助推器、液体核心级和低温上面级的三级构型,设计在运载能力和可靠性之间取得良好平衡,能将8000公斤级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 [6] - 该火箭是印度重量级航天任务的首选,例如2023年将"月船3号"探测器送入轨道使印度成为首个在月球南极附近登陆的国家,并两次以"一箭36星"方式发射互联网卫星星座 [6] - 印度运载火箭技术水平与全球航天强国相比尚有差距,特别是在美国可重复使用的"猎鹰9"号火箭面前,其高性价比传统优势受到冲击 [9]
印度使用国产火箭发射迄今最重卫星 重达4410公斤
新京报· 2025-11-03 10:54
发射事件概述 - 印度于11月2日成功发射一颗重量为4410公斤的通信卫星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1] - 发射任务由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使用LVM3-M5重型运载火箭执行 [1] 技术成就 - 该卫星是印度迄今为止从本土发射并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最重卫星 [1] - 此次发射是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使用国产火箭发射的重量最大卫星 [1] 行业意义 - 此次发射展示了公司在重型运载火箭和大型卫星技术方面的能力 [1]
4410公斤!印度宣布成功发射该国迄今“最重通信卫星”
中国新闻网· 2025-11-03 10:41
发射事件概述 -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于11月2日成功发射一颗通信卫星 [1] - 发射使用的运载火箭为LVM3-M5 [1] - 此次发射被印度军方视为航天技术独立自主能力增强的体现 [4] 卫星技术细节 - 发射的通信卫星重量约为4410公斤 [1] - 该卫星是印度迄今从本土发射的最重通信卫星 [4] - 卫星成功进入了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4] 行业影响与能力 - 此次发射将有助于显著提升地区通信能力 [4] - 事件凸显了印度在航天技术领域日益增强的独立自主能力 [4]
他们“铆在发射场,钉在塔架上,守在火箭旁”托举星辰……
央视网· 2025-10-31 14:36
发射任务准备 - 神舟二十一号即将发射 发射塔架上各个系统工作人员都在忙碌进行状态确认 [3][5] - 供气系统负责为火箭 地勤设备以及航天员在上升段和飞行期间提供呼吸气体 [7] - 推进剂加注是火箭发射前的关键环节 工作人员需在点火前最后撤离 [11] 关键岗位与职责 - 供气系统现场负责人何建军工作包括保障火箭测试用气和巡视设备 确保测试安全顺利 [5][7] - 推进剂加注负责人张向飞需穿着厚重防护服工作数小时 接触易燃易爆推进剂时如履薄冰 进行一级防护 [11][13] - 数智中心建设者胡永刚及其团队通过代码和系统提升发射组织效率与安全性 [17] 技术发展与效率提升 - 数智中心自2017年起全天候24小时值班 实现对整个发射场区的全天候监控 [15] - 过去发射场区需上百人值守 如今通过数智中心仅需几人即可完成监控任务 [15] - 数智中心具备精细化分析能力 例如在神舟二十一号转运时通过分析找到理想转运窗口以应对超标风速 [19] 人员经验与行业贡献 - 何建军在东风航天城工作29年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二十一号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的每一步发展 [9][22] - 张向飞和胡永刚均表达对航天事业的热爱与自豪 认为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相结合是荣耀 [19][20] - 发射场工作人员被喻为“铆钉” 其“铆在发射场 钉在塔架上 守在火箭旁”的精神始终如一 [1][24]
神舟二十一号|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满足神舟二十一号发射气象条件
新华社· 2025-10-30 21:45
发射任务概况 -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计划于10月31日夜晚发射 [1] -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 [1] 发射条件与气象保障 - 发射窗口期天气平稳,温度约4摄氏度,地面及高空风速较小,太阳活动水平低,气象条件无不利影响 [1] - 任务正值深秋,需重点关注冷空气活动强度、节奏及伴随的低温、沙尘、雨雪天气 [1] - 发射场已经历两轮冷空气,当前高空和地面天气均非常有利于发射 [1] 发射准备状态 - 设施设备状态良好,人员状态良好,已做好发射准备 [1] - 连日来组织各方向气象会商,进行地面和高空气象观探测,确保数据及时有效 [1]
大漠再启航!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进入攻坚决胜阶段
新京报· 2025-10-30 15:06
任务准备与动员 -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举行决战动员誓师大会,百余名科技人员代表参与 [1][2] - 任务团队紧跟进程,在飞船加注、船箭塔组合体垂直转运、实施发射等关键节点更新政治文化环境,利用宣传栏、电子屏动态展播关键岗位荣誉榜 [2] - 公司持续组织思想发动,包括开展“重温奋斗故事、传承航天精神”系列学习教育,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和东风精神 [2] - 在任务一线设立“党员先锋岗”和“党员突击队”,引导党员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当先锋 [2] 人员管理与激励 - 任务开始后深化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活动,在任务一线挖掘、培塑和宣扬典型,强化典型引领 [3] - 广泛开展“争任务、争第一、争头功”立功创模活动,大力开展“质量之星”评选 [3] - 组织科技人员到东风革命烈士陵园、东方红卫星发射场等地开展参观见学活动 [3] - 任务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后,派出党员骨干深入一线与科技人员谈心交心,进行短小精快的思想动员 [3] - 紧盯新人、新岗、新搭档等关键环节,摸清全体科技人员的身心状况、工作状态和家庭困难 [3] 后勤保障与支持 - 公司开设“接送孩子热线”,为因工作无法接送孩子的科技人员提供专人接送服务 [4] - 常态组织党委机关挂钩帮建,发挥“急事即办、难事专办”一线服务保障队作用,加强全天候服务热线 [4] - 发挥家属委员会作用,办好“小班车、小饭桌、小课桌”,组织医疗巡诊到一线,举办“家书传情”活动 [4] - 秋收关键期对河南、安徽、陕西等主要粮食产区科技人员的家庭受灾情况进行细致摸排,集中慰问十余名家庭受灾人员 [5] - 通过逐一谈心谈话掌握数十名同志因灾致困的实际情况 [5]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全力备战神舟二十一号任务
新华社· 2025-10-24 21:08
发射任务状态 - 神舟二十一号船箭组合体已于10月24日转运至发射区 计划近日择机实施发射 [1] - 发射场参试各系统目前状态良好 科研人员正全力以赴备战任务 [1] - 后续将进行火箭和飞船功能检查 组织全系统发射演练和全区合练 然后推进剂加注并点火发射 [1] 发射场能力与技术升级 -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组建最早且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 所有神舟系列飞船均在此发射 [1] - 相比神舟二十号任务 火箭系统有多项技术状态变化 发射场已进行充分验证考核以确保无隐患 [1] - 为提升发射效能 发射场运用大数据、构建数智网等手段 在任务保障、进程管控等方面提质增效 [1] - 火箭、飞船进场后已按计划完成产品总装、分系统和总检查测试 以及联调联试 [1] 气象与应急保障措施 - 针对秋冬换季期大风扬沙天气多和高空风速偏大特点 发射场加强气象会商与监测预报以支持决策 [2] - 对可能遇到的低温、季节性大风、沙尘等极端天气 已制定塔架密封、空调保障等针对性措施 [2] - 临射应急保障、消防、医疗等多支保障分队针对任务特点开展了多轮演练 以提供全方位支持 [2]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组建成立67周年:接过前辈战旗向更高远进发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20 13:30
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于1958年10月20日正式组建,仅用两年零六个月初步建成我国第一个航天发射场[3] - 1960年11月5日,我国制造的第一枚地地导弹东风一号成功发射[3] - 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枚携带核弹头的东风二号甲导弹完成"两弹结合"试验[5] - 1970年4月,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其推进剂储箱和加注管路清洗工作在7天8夜内完成[7] -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搭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飞向太空,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9] - 截至当前,已有二十艘神舟飞船飞向太空,26名航天员共41人次接力飞天[10] - 第一个一百次发射用了将近50年时间,第二个一百次发射仅用时不到5年,发射速度不断加快[16] 基础设施与技术能力 - 中心新建多个发射工位,可满足常规液体、多型固体等不同类型多种型号火箭发射[12] - 扩建总装测试厂房,实现不同型号火箭卫星并行测试,任务承载能力极大提升[12] - 创新发射模式,强化技术区、简化发射区,不断优化航天发射流程,发射周期持续缩短[12] - 建成航天发射场数智中心,开发航天发射智能指挥管理系统,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12] - 推行航班化航天发射管理理念,持续提升测试发射能力[12] - 新建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助力民商航天健康有序、快速稳步发展[12] - 测控通信装备升级换代,实现完全自主可控,整体测控能力显著增强[14] - 数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航天试验各个环节,坚持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29] 行业精神与文化传承 - 航天前辈用忠诚与奉献创造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东风精神[9] - 新时代航天工作者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19] - 航天事业万人一杆枪,大力协同是其鲜明特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22] - 中国愿加强同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平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23] - 坚持"归零"文化,中国载人航天至今保持100%的发射成功率[26] - 无论发射频率多频繁,每一次都要有第一次的谨慎和认真,确保过程完美、结果圆满[27] - 年轻一代东风航天人昂首接过前辈的航天战旗,决心书写航天报国新答卷[30]
中科宇航:力箭一号遥八运载火箭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一箭3星” 中国商业火箭连接世界、服务全球
证券时报网· 2025-10-19 14:32
发射任务概览 - 2025年10月19日力箭一号遥八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采用一箭3星方式将巴基斯坦遥感卫星02星 中科卫星03星和04星送入预定轨道 [1] - 此次任务是力箭一号运载火箭的第九次飞行 截至目前已成功将73颗卫星精准送入轨道 入轨载荷总质量超过9吨 [3]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公司使命为服务国家战略 发展太空经济 塑造太空文明 已多次执行国家任务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3] - 作为国内唯一实现外星搭载发射的民商火箭 力箭一号已连续完成国际订单履约 使中国商业火箭成为服务全球的太空桥梁 [3] 卫星技术参数与应用 - 中科卫星03星 04星为X波段SAR遥感卫星 运行于高度505公里的太阳同步冻结回归轨道 [5] - 卫星主载荷为国内首颗卡塞格伦双反射面天线体制的SAR载荷 结构紧凑 具备干涉SAR测量及星上AI处理能力 成像分辨率优于0.5米 [5] - 在整星重量小于270公斤条件下 实现单圈最大SAR成像时间5分钟 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6] - 两颗卫星将纳入AIRSAT星座运行 为自然资源 农业农村 应急防灾 水利建设 城市规划等领域提供SAR遥感数据支撑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