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业

搜索文档
香港立法放行稳定币,3家机构加紧筹备合资公司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3 20:29
香港稳定币监管新规 - 香港立法会通过《稳定币条例草案》 设立法币稳定币发行人发牌制度 完善虚拟资产监管框架 保持金融稳定并推动创新 [2] - 条例预计2024年内生效 发牌制度设过渡期安排 让业界适应新规要求 [2][7] - 监管要求发行人符合储备资产管理、赎回机制、反洗钱等规定 仅持牌机构可向零售投资者销售法币稳定币 [7] 首批参与机构及合作模式 - 首批5家机构进入稳定币发行人沙盒 其中3家(渣打香港、安拟集团、香港电讯)将成立合资公司联合申请牌照 [4] - 渣打香港提供银行基建及管治经验 安拟集团开发Web3应用场景 香港电讯优化支付体验 [5] - 京东币链科技与圆币创新科技独立申请 圆币计划在以太坊发行HKDR 已获780万美元融资 [4][6] 企业战略与市场定位 - 渣打合资公司瞄准港元挂钩稳定币 强调跨境支付与零售应用潜力 [5] - 圆币创新科技明确不与USDT竞争 侧重拓宽稳定币应用场景 已与Cobo、连连国际等达成合作 [6] - 京东计划通过稳定币服务全球供应链 需应对欧盟MiCA等区域监管差异 [6] 行业动态与政策背景 - 香港金管局将跟进虚拟资产场外交易及托管服务咨询 拟发布第二份政策宣言 [8] - 全球监管同步推进 美国《GENIUS法案》进入程序投票 欧盟MiCA框架2024年底生效 [8]
国证国际港股晨报-20250516
国证国际· 2025-05-16 15:48
报告核心观点 - 港股进入技术调整期,但长期涨势不变,调整视为加仓良机;宁德时代运营优秀、行业前景好,港股打新市场氛围佳,建议申购其 IPO [2][6][16] 国证视点 - 周三反弹后港股昨日回调,恒指高开后掉头向下,最终收报 23453 点,全日跌 187 点或 0.79%,主板成交 2002 亿港元,较上日减少 10.2% [2] - 港股通交易再度净流出 2.21 亿港元,北水净买入最多为建行、中移动、理想汽车,净卖出最多为腾讯、泡泡玛特、中芯 [2] - 12 个恒生综指行业指数仅电讯业逆市涨 0.28%,其余 11 个行业下滑,领跌板块跌幅 1.86%-0.99%,大于恒生综指 0.75%跌幅 [3] - 美股个别发展,纳指跌 0.18%,标指涨 0.41%,道指涨 0.65%;美国 4 月零售销售几无增长,PPI 创五年最大降幅,制造业产值六个月首降,通胀有回落迹象但后续遇阻力 [3] -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暗示调整货币政策框架,因任期问题市场不重视其长期观点 [3] - 阿里巴巴季度利润低于预期但收入前景不变,后续利润随投入波动 [3] 阿里巴巴点评 - FY4Q25 总收入同比增 6.6%,略低于预期 0.6%,剔除大润发&银泰收入后增 10%,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增 22%,低于预期 3.8%(11 亿元) [4] - 喜处为 CMR 同比增 12%高于预期,预计 FY2026 技术服务费和全站推渗透率提升带动 take rate;云智能收入同比增 18%,管理层对未来云收入加速增长有信心,AI+云逻辑成立;AIDC FY26 盈利预期不变 [4] - 忧处为淘天 EBITA 增速低于收入增速,未来利润随投入波动,稳定市占率是首要目标,用户&商户投入持续;即时零售投入转化率待验证,本地生活亏损加大或拖累集团利润 [4] - 股东回报方面,宣布年度&特别股息 46 亿美元,FY2025 回购 119 亿美元,股东回报率约 5% [6] - 估值上,云智能收入及利润是阿里整体估值突破电商估值关键,AI+云逻辑成立但提速或低于预期,现价对应约 13 - 14 倍 FY 2026E 市盈率,利润不确定因素来自淘天投入和本地生活亏损 [6] - 后市腾讯业绩理想股价受压,阿里业绩逊预期股价急跌,因港股累积涨幅且缺乏利好,资金获利沽售,恒指超买调整合理,仍看好今年中国资产表现 [6] 宁德时代 IPO 点评 公司概览 - 宁德时代是全球领先新能源创新科技公司,从事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研发、生产和销售,全球设六大研发中心、十三大生产基地,服务网点遍布 64 个国家和地区 [8] - 2024 年动力电池全球市占率 37.9%,连续 8 年第一;储能电池全球市占率 36.5%,连续 4 年第一;年化产能 646GWh 全球最大;截至 2024 年底,动力电池累计装车约 1700 万辆,储能电池全球应用超 1700 个项目 [8] - 2022 - 2024 年,收入分别为 3286/4009/3620 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07/447/520 亿元;近三年利润率逐年上升,毛利率分别为 17.6%/19.2%/24.4%,归母净利率分别为 9.4%/11.1%/14.4%,ROE 分别为 24.7%/24.3%/24.7% [9] - 收入主要来自动力电池系统(约 70%),其余来自储能电池系统(约 15%)、电池材料(约 8%)及回收和电池矿产资源;毛利率提升因创新产品上市、单位盈利能力上升和原材料价格下降 [9] 行业状况及前景 - 2024 - 2030 年,全球新能车预计年复合增长率 21.0%,中国 18.3%,欧洲 26.5%,美国 25.4% [10] - 2024 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 969GWh,2020 - 2024 年 CAGR 约 51.8%,2024 - 2030 年预计 CAGR 25.3%;中国 2024 年出货量 551GWh,2020 - 2024 年 CAGR 约 63.3%,2024 - 2030 年预计 CAGR 约 24.1%,欧洲 30.0%,美国 27.2% [10] - 2024 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 301GWh,2020 - 2024 年 CAGR 约 82.7%,2024 - 2030 年预计 CAGR 27.4%;表前储能出货量 235GWh,占比超 75%,2024 - 2030 年复合增长率 21.3%,表后储能 36.2%,数据中心 76.3% [11] - 2024 年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 153GWh,2020 - 2024 年 CAGR 约 87%,2024 - 2030 年预计 CAGR 27.4%,欧洲 21.5%,美国 31.2% [11] 优势与机遇 - 基于深厚经验和独特方法论构筑全链条研发壁垒;拥有全面先进产品矩阵引领行业;多维度拓展,新兴领域领先;率先实践零碳构建零碳生态;全球布局领先,能力难以复制 [12] 集资用途 - 所得款项净额约 90%(约 276 亿港元)用于推进匈牙利项目第一、二期建设;约 10%用作营运资金和一般公司用途 [15] 投资建议 - 基石投资人有中石化(香港)等,合计认购 77,455,400 股 H 股,以最高发售价 263 港元计,总金额约 203.7 亿港元,约占国际配售 71% [16] - IPO 全球发售初步可供认购 117,894,500 股 H 股,约占已发行股本总额 2.61%,香港公众可认购 8,842,500 股 H 股,占比 7.5%不回拨;发行价最高 263 港元,对比 A 股最近收盘价 257 人民币有 5%折价 [16] - IPO 或集资 307 亿港币,为 4 年来港股最大 IPO;采用最高发售价 263 港元计,对应 2024A 年和 2025E 年彭博预测净利润 P/E 为 20.96x/16.68x,港股同业中中创新航 2024A/2025E 年 P/E 为 50.44x/18.08x,估值合理 [16] - 综合考虑给予 IPO 专用评级“6.0”,建议申购 [16]
对日收并购实务指南:风险解析与防范
搜狐财经· 2025-05-12 11:44
中日经济合作与收并购趋势 - 中资企业对日本并购同比增长604%,交易金额从2023年的6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41亿美元,成为全球并购市场亮点 [2][3] - 金融保险业以7493亿日元投资额位居行业榜首,同比增长35.3%,电气机械器具和化学医药分别以4935亿和4933亿日元紧随其后 [7] - 批发零售业投资额达4394亿日元,增速高达287%,精密机械器具行业增速达5542.8% [7] 日本市场吸引力分析 - 日本完善的法律体系、透明商业规则和稳定政治经济环境为投资者提供可靠保障,2024年设立金融资产管理特区通过减税政策降低外资运营成本 [5] - 中日产业结构互补性强,日本高端制造和医疗设备技术优势可提升中国产业链竞争力,老龄化社会催生的医疗健康市场为中国企业提供新空间 [5] - 日本企业对中国投资持开放态度,双方通过收并购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逐渐成为行业共识 [5] 收并购流程与风险防范 准入合规风险 - 需同时满足中日两国监管要求,跨境审批流程衔接不畅可能导致交易延迟,日本可能将中国投资者列入"特定外国投资者"范畴 [10] - 防范建议包括合理规划审批流程、同步推进国内外审批程序、预留充足缓冲期 [11] 资金跨境流动风险 - 中国侧需完成境外直接投资登记并经外汇管理局审核,日本侧大额资金流动可能触发金融机构尽职调查 [12] - 防范建议包括与外汇管理局预沟通、选择有中日跨境业务经验的银行 [13] 税务风险 - 日本税制复杂且税率较高,语言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申报不备或遗漏 [14] - 防范建议包括定期税务合规培训、聘请专业税务顾问、进行税务健康检查 [16] 海外用工风险 - 日本用工制度与中国差异显著,收并购后用工调整难度大 [17] - 防范建议包括建立合规化用工方案、短期内维持原有雇佣条件、渐进式文化整合 [18] 知识产权与技术风险 - 知识产权识别与评估存在困难,技术转移需获得出口许可 [19] - 防范建议包括全面知识产权尽职调查、制定合规转移计划、评估侵权风险 [20] 商事习惯及语言文化风险 - 日本商事习惯注重口头承诺法律效力,内部审批流程复杂 [21] - 防范建议包括明确交易阶段预期、开展跨文化沟通培训、建立确认机制 [22] 重点行业风险分析 制造业 - 日本外资准入机制趋严,产品需符合JIS认证体系 [25] - 防范建议包括建立准入合规管理机制、构建质量认证保障体系 [26] 医疗健康行业 - 资质认证要求严格,以院长和主治医生为核心的运营模式易导致人才流失 [27] - 防范建议包括严格认证合规资质、确保关键人员留任 [28] 再生能源产业 - 涉及储能技术专利或电网调度算法可能触发国家安全审查 [29] - 防范建议包括建立敏感技术筛查机制、并购协议固定技术认证要求 [30] 高新技术产业 - 半导体等领域收购1%以上股权需事前申报,知识产权保护严格 [31] - 防范建议包括事前合规规划、进行专利地图分析、加强商业秘密保护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