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
搜索文档
王宝恩出席第八届开罗水周并访问赞比亚
水利部网站· 2025-10-21 17:13
中国水利外交与合作 - 水利部副部长王宝恩于10月12日出席第八届开罗水周开幕式并致辞 [1] - 共有来自全球95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和国际组织代表参加本届水周 [1] - 王宝恩与埃及水资源和灌溉部部长赛维拉姆举行会谈,就更新两部间合作谅解备忘录达成共识 [1] 中埃水利合作领域 - 中埃双方同意继续深化在节水、水资源综合管理、非常规水利用、岸线管理、数字化转型、能力建设等领域交流合作 [1] - 代表团调研了苏伊士运河与新三角洲农业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情况 [1] 中赞水利合作进展 - 王宝恩率团访问赞比亚,与赞比亚水资源开发与用水卫生部部长恩佐武等举行会谈 [2] - 双方就推动在水利水电基础设施建设、水环境治理、节水灌溉、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合作深入交换意见 [2] - 中赞双方一致同意尽快签署水利合作谅解备忘录 [2] 实地调研与项目合作 - 代表团在赞比亚与参加过中国援外培训的赞方学员代表举行座谈 [2] - 代表团调研了下凯富峡水电站、伊泰兹水电站等控制性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情况 [2]
行走江河看中国 | 汉江秋汛“轮番考” 科学调度交出安澜硬核答卷
中国新闻网· 2025-10-21 16:05
汉江秋汛概况 - 汉江上游在秋季形成7次编号洪水,为1961年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密集秋汛 [1] - 秋汛呈现开始早、持续时间长、降雨过程频繁、雨量大、编号洪水次数多、间隔时间短、洪水总量大等特点 [2] - 在完善防汛体系支撑下,汉江干流所有监测站点水位均未超警戒,同时丹江口水库成功蓄水至170米正常蓄水位 [1] 科学调度与决策 -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科学调度以丹江口水库为核心的汉江流域水库群,进行拦洪、削峰、错峰,实现防蓄兼顾 [1][2] - 通过精准控制丹江口水库出库流量和梯级水库蓄水节奏,在洪水过程前有序降低水位腾出库容,并在最后成功蓄满 [2][3] - 整个秋汛期间构建“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的“四预”工作体系,利用数字孪生汉江系统进行80多次洪水调度模拟预演 [5] 数字技术应用 - 数字孪生长江智慧防洪抗旱系统作为决策辅助工具,能对整个流域水文循环规律进行模拟仿真,并快速预演调度方案 [4] - 系统可在几分钟内呈现数字演算结果,帮助决策者从多个方案中锁定最优解,被认为是防汛工作的“眼睛”、“耳朵”和“大脑” [4] - 防汛工作需对流域未来3天、4到10天及30天的情况进行预报,为决策留出空间 [5] 防汛蓄水成果 - 汉江流域水库群累计拦洪172亿立方米,其中丹江口水库独自拦洪127亿立方米,将中下游水位稳定控制在警戒水位以下 [6] - 丹江口水库水位于10月18日成功蓄至170米,这是大坝加高后第三次实现蓄满目标,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下一年度供水安全提供保障 [6] - 下一个供水年度,汉江下游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的用水将得到充分保障 [6]
行走江河看中国 | 在三峡,感受国之重器的青春脉动
中国新闻网· 2025-10-21 13:41
行走江河看中国 | 在三峡,感受国之重器的青春脉动 中新网宜昌10月21日电(记者 任思雨 黎园 李季 高可欣) 每个刚落地宜昌的游客,都会在出站时先看到一句有趣的城市宣传语:"宜 昌,一座来电的城市。" 电,是照亮千家万户的能源,更是驱动国家前行的动力。被誉为"中国动力心脏"的湖北宜昌,以全国0.2%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 10%的水电发电量,其主要的澎湃动力,正来自长江西陵峡谷间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三峡工程。 从1994年开工建设至今,三峡工程不仅在防洪、航运、发电、水资源利用等方面持续发挥巨大综合效益,更在创新驱动下不断迭 代、成长。近日,"行走江河看中国"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三峡工程,近距离感受国之重器强劲的青春脉动。 安澜梦圆 10月中旬的宜昌阴雨连绵,云雾缭绕中的秭归县城像一幅晕染开的水墨画卷,站在岸边远眺,三峡大坝如巨龙横卧江上,守护安 澜。 1994年,三峡大坝在宜昌正式动工修建。追梦近百年,研究数十载,建设十七年,无数科技工作者与建设者将智慧与汗水倾注于 此,全国人民以支持与奉献做后盾,铸起这项世纪工程的铮铮脊梁。 治理长江水患,是中华民族多年来的梦想,也是三峡工程的首要使命。2003年投 ...
科技赋能让千年工程焕发“青春” 多维度解码中国水利“含金量”
央视网· 2025-10-19 16:40
水利工程建设成就 - “十四五”期间,京杭大运河、永定河、西辽河等一大批河流在断流多年后实现全线贯通、全线有水 [1] - 2022年水利建设完成投资首次迈上万亿元大台阶,并连续3年突破历史纪录 [39] - 中国已建成9.5万座水库,总库容超1万亿立方米,水库类型、数量及高坝数量均居全球首位 [39] 灌区发展与现代化 - 都江堰灌区灌溉总面积从1949年的282万亩增至“十四五”末期的1165万亩 [7] - “十三五”至“十四五”期间,都江堰灌区灌溉总面积增加74万亩 [10] - 都江堰灌区通过成立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实施水资源统一调配和全灌区一体化管理 [10] 数字化与智能化管理 - 都江堰灌区通过数字孪生和物联网大数据整合,实现对岷江上游来水、天气、闸门运行状态及干渠水量分配的远程管理 [15] - 灌区指挥中心可远程开启2公里外的外江闸门,并具备利用水利设施削减洪峰的功能 [12][16] - 都江堰灌区已形成一个总储水量23亿立方米的水库网络 [18] 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 中国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达到9000亿立方米,水库防洪库容达1856亿立方米,堤防保护人口6.6亿人 [39] - 中国建成全球服务人口最多的农村集中供水体系,“十四五”末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将达96% [39] - 中国已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最全、惠及人口最多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覆盖防洪、供水、灌溉、生态等全领域需求 [41] 历史治水智慧传承 - 从大禹“疏导”治水到汉代贾让“人水和谐”理念,再到宋元明时期“精细化”和“疏堵结合”的治水方法,中华文明积累了丰富的治水智慧 [29][33] - 古老的治水智慧强调“顺天而治、变害为利”,至今仍在现代水利工程中回响 [24][38]
行走江河看中国丨水润三秦 看陕西如何碧波织锦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19 14:51
引汉济渭工程 - 工程于2023年7月16日实现关键通水,汉江水经98.3公里秦岭输水隧洞成功连通黄金峡与三河口水库[2] - 该工程历时十余年,累计1.5万人参与,每年将为1400余万人提供15亿立方米生产生活用水[2] - 二期工程北干线隧洞于10月10日全部贯通,预计2026年全线通水;南干线预计2026年底贯通,2027年通水[5] 水利设施防汛抗洪 - 宝鸡峡渠首大坝林家村枢纽工程在2025年10月上旬应对黄河及渭河1号洪水时,通过开启排沙底孔闸门进行滞洪削峰[6] - 宝鸡峡引渭灌区通过梯级调蓄、科学控泄,累计安全下泄洪水超1.8亿立方米,承担着4市14县280万亩农田的灌溉及水旱灾害防御任务[8] 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 - 持续近10年的生态泄流使灌区所辖渭河及其支流连通性显著提升,河道水量充盈,沿岸植被覆盖持续恢复[10] - 东庄水利枢纽计划于2025年11月下闸蓄水,预计投入运行50年后可减少入渭泥沙约30亿吨、入黄泥沙25亿吨,核心使命为防洪、减淤、去沙[19][21] - 陕北绥德县辛店沟通过"三道防线"综合治理(坡地修梯田建果园、沟谷坡地植树种草、沟道修筑淤地坝)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不再向黄河输送泥沙[22][24][25] 农业节水灌溉 - 陕西石头河万亩猕猴桃节水灌溉产业园采用微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方式,替代过去明渠浇灌,水能精准输送到作物根系[13] - 高效节水灌溉方式为每户农民每年省下百元以上的水费,实现了从"浇地"到"浇作物"的转变,保障农业丰产丰收[13] 土地利用模式优化 - 米脂县高西沟村将林、草、田"三三制"用地模式优化为"三分林地、二分草地、一分田地"的"三二一"新模式,将绿色生态转化为绿色经济[29]
大藤峡水利枢纽综合效益全面发挥
广西日报· 2025-10-19 09:51
工程概况与建设成就 - 大藤峡水利枢纽主体工程于2023年9月2日提前4个月完工并全面投入运行 [4] - 工程创造了10个月内5台机组投入运行的“大藤峡速度” [7] - 截至新闻发布时,工程已连续安全运行超过2000天 [7] 防洪效益 - 工程成功抵御9场次西江编号洪水,拦蓄洪水超14亿立方米 [10] - 通过联合调度,最大削减梧州站洪峰流量4300立方米/秒,降低洪峰水位1.2米 [10][11] - 作为流域关键控制性工程,有效减轻西江下游防洪压力 [6] 航运效益 - 将黔江通航等级由300吨级大幅提升至3000吨级 [11] - 船闸24小时运行,每日过闸16至18闸次,达到国内同级别船闸领先水平 [11] - 截至目前,船闸过闸核载总量已超过4亿吨 [11] 发电效益 - 工程装备8台国内最大的轴流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年设计发电量60.55亿千瓦时 [11] - 连续5年发电量稳步增长,累计发电量已超过225亿千瓦时 [11] - 累计发电量相当于节约标准煤75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45万吨 [11] 水资源调配与灌溉效益 - 作为距离粤港澳大湾区最近的大型水利枢纽,先后21次实施应急补水,累计补水38.2亿立方米,保障下游7000万人供水安全 [11] - 工程可灌溉农田120.6万亩,提升138.4万人的供水保证率 [12] - 在2024年至2025年广西严重气象干旱期间,有效保障了下游春耕生产和城乡供水安全 [12] 生态保护与创新 - 在全国水利行业率先启动数字孪生大藤峡建设,打造防汛与水量调度“四预”系统 [9] - 建成全国水利工程最大的水生态保护体系,双鱼道监测过鱼种类达82种,突破10种珍稀鱼类人工繁育技术,累计放流鱼苗1800万尾 [13] - 七星河水位调节坝的形成助力武宣打造世界级滨湖城,带动当地生态旅游发展 [13]
170米 丹江口水库第三次实现满蓄
河南日报· 2025-10-19 07:43
丹江口水库蓄水情况 - 截至10月18日8时,丹江口水库水位达到170米,实现满蓄目标 [2] - 这是水库第三次实现满蓄,首次在2021年10月10日,第二次在2023年10月12日 [2] - 170米为水库正常蓄水位,是满足供水发电需求的效益线 [2] 水库水位与库容功能 - 水库死水位为150米,以保证工程正常供水 [2] - 夏汛期防洪限制水位160米,秋汛期为163.5米,相应库容实现拦洪削峰 [2] - 防洪高水位171.7米,设计洪水位172.2米,校核洪水位174.35米,为汉江安澜提供保障 [2] 秋汛期来水与水库调度 - 今年9月以来,受区间强降雨及上游水库调度下泄影响,水库来水量显著增加 [3] - 连续多日入库流量均超过10000立方米每秒 [3] - 水库在秋汛中发挥拦洪削峰作用,科学拦蓄洪水,降低下游防洪压力并增加蓄水量 [3] 供水保障能力 - 此次蓄水显著提升了丹江口水库向北方供水的保障能力 [3]
河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之十四 开创新时代治水兴水新局面
河南日报· 2025-10-19 07:36
水利基础设施投资 - “十四五”期间预计落实水利建设投资2800亿元以上,较“十三五”增加61% [1] - 已建成水库2540座,5级及以上堤防工程1.67万公里,流量5立方米每秒以上水闸3505座,蓄滞洪区14处,大中型灌区299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1.8万处 [1] 水资源利用效率 - 2024年河南省用水总量214.18亿立方米,满足国家年度用水总量控制目标 [2] -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23.8%、49.0% [2] -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29 [2] - 累计建成134个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域,培育国家级"水效领跑者"企业9家、公共机构12家,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8000万亩 [2] 现代水网体系建设 - 谋划"八横六纵、四域贯通"水网布局,基本形成省市县三级水网规划体系 [3] - 建成出山店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扩大南水北调水、黄河水受益范围,推进豫东水资源配置等跨区域引调水工程 [3] - 2035年将基本形成河南现代水网总体格局,逐步建成省级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 [4] 水生态保护治理 - 重点河湖生态流量全部达标,主要河流生态流量断面保障达标率均超过90% [5] - 全省共建成美丽幸福河湖455条(段)、长度超5000公里 [5] - 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936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88.44% [5] - 建立五级河长、四级湖长、三级河长办责任体系,共设立5万余名河湖长 [5] 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 建设应用8部水利测雨雷达,设立各类水文监测站8266处 [7] - 建立覆盖全省78个县(市、区)、748个乡镇、8299个村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7]
行走江河看中国|智慧引领、精准调控 东庄水利枢纽“以坝御洪”护佑黄河安澜
央视网· 2025-10-18 15:11
工程概况与战略意义 - 东庄水利枢纽是位于陕西的一项重大水利工程,计划于2026年12月建成主体工程 [6] - 工程以防洪减淤为主要任务,创下世界第一座以防洪减淤为主要任务的特高拱坝等5项世界之最 [6] - 工程是新时代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项目,将为区域发展注入新活力 [1][6] 防洪减淤核心功能 - 工程使泾河防洪标准由10年一遇提升至20年一遇,将渭河下游100年一遇洪水削减至50年一遇 [3] - 通过塑造下游华县区域1000立方米/秒、历时约5天的人工洪峰,恢复渭河主河床动态行洪能力,保障西安、咸阳、渭南3市9县区150万人口和80万亩耕地防洪安全 [3] - 建成后可拦截泾河来沙30.51亿吨,黄河泥沙25亿吨,显著减轻黄河下游水道淤积负担 [3] 供水与灌溉效益 - 工程年均供水量为4.35亿立方米,供水保证率达到95%,受益区域包括西咸新区空港、秦汉、泾河三个新城及铜川新区等地 [4] - 通过灌溉渠道将水资源输送到农田,使泾惠渠灌区灌溉保证率从30%提升至50% [4] - 供水功能将滋养关中地区,为区域农业发展和工业用水提供有力支持 [4] 发电与环保贡献 - 工程安装4台混流式发电机组,装机容量110兆瓦,年均发电量2.85亿度 [4] - 每年可节约煤炭消耗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约25万吨,促进节能减排 [4] - 水电作为清洁能源,可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助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4] 生态改善与环境影响 - 工程保障泾河下游全年不断流,防止湿地萎缩退化,并塑造人工漫滩流改善鱼类、候鸟及水生湿地的繁殖栖息环境 [5] - 上游将形成长约97公里、面积约7.3万亩的水面,有效改善渭北地区小气候和局部地下水分布 [5] - 生态效益将使泾渭流域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5] 技术创新与建设进展 - 建设过程中研发并投入使用了数字孪生系统、围堰施工可视化监管平台等关键技术 [6] - 工程在悬托型河谷上修建,是世界首例,克服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6] - 工程目前正冲刺封顶,按计划向2026年建成目标推进 [6]
水利部门完成丹江口水库170米满蓄目标
新京报· 2025-10-18 13:36
水库蓄水情况 - 丹江口水库于10月18日8时水位蓄至170米正常蓄水位[1] - 这是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第三次蓄满 继2021年和2023年之后[1] - 当前水库大坝运行状态正常 水质稳定达标 库岸安全可控[2] 秋汛水文特征 - 秋汛开始早且持续时间长 8月25日进入华西秋雨期较常年偏早8天 截至10月18日已持续55天较常年偏多16天[1] - 降雨过程频繁雨量大 秋汛期间发生11次降雨过程 汉江上游累计降水量573毫米为多年同期均值的2.8倍 列1961年以来第1位[1] - 编号洪水次数多间隔时间短 汉江上游相继形成7次编号洪水 其中2至5号洪水在15天内发生 为有记录以来最密集秋汛[1] - 洪水总量大 丹江口水库秋汛累计来水量约297亿立方米 较常年同期偏多约2.7倍 为1969年建库以来历史同期第2位[1] 水资源调度与管理 - 水利部门科学精细调度以丹江口水库为核心的汉江上中游干支流控制性水库群[2] - 在确保防洪安全前提下充分利用洪水资源 实现水库蓄至正常水位目标[2] - 水利部门将继续密切监视雨水情 强化安全监测 做好水工程联合调度[2] - 调度工作充分发挥防洪、供水、发电、航运、生态等综合效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