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

搜索文档
突破学科边界,他们以提示词和AI算法辅助艺术创作
南方都市报· 2025-07-02 10:54
展览概况 - 展览主题为"解码共生——中外艺术史课程展",于6月24日揭幕,由张新担任学术主持,刘沛文、胡明明担任策展人,并有6位执行策展人参与 [1] - 展览邀请7位/组艺术家,通过提示词视角和AI算法辅助创作,探索跨学科知识如中国美术史、西方艺术史转化为实用提示词的方法 [1] 展览内容与框架 - 展览核心内容源自《AIGC艺术设计与影像创作》一书第二章,首次融合美术史、设计史、数字媒体艺术概论等理论,以提示词为核心框架进行系统梳理 [3] - 艺术家从媒介、技术、语言等关键要素出发提炼提示词表格,围绕人工智能生活、未来世界等前沿议题呈现创作成果 [5] - 展览详细展示各领域提示词及其实际应用,呈现词汇在不同艺术方向中的共性与差异,辅助跨领域融合创作 [8] 创作手法与作品类型 - 展览集中呈现艺术家运用AIGC软件辅助创作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当代艺术、数字媒体及摄影等多元作品 [10] - 展览直观展示"用文化来造型"理念,让观众对比分析不同艺术家创作手法,探索AIGC技术在艺术创作流程中的辅助作用 [12] 中西艺术史与提示词应用 - 中国美术史部分提示词强调山水画、工笔画等流派与技法,承载文化哲学内涵如"天人合一"思想,AIGC软件将传统美学与现代技术结合创作 [16] - 西方美术史部分提示词涵盖自古希腊罗马至现代的流派风格及哲学思想,提炼历史背景和理念辅助艺术家把握"融合流派""对撞流派"美学精髓 [18]
艺术项目如何接地气?“八点半以后”让社区居民互相画像
新浪财经· 2025-07-01 23:54
社区艺术项目实践 - 苏州当代美术馆主办"八点半以后:社区艺术画像计划",通过艺术工作坊和开放调研吸引近400位社区居民参与共创 [1][5] - 项目于2025年4月启动,以苏州工业园区湖东景城社区、湖西新城社区为样本,深入社区肌理 [5][8] - 活动形式包括两场调研开放日和四场费纳奇镜艺术共创工作坊,覆盖不同年龄段居民 [8][12] 艺术创作形式与成果 - 项目产出182件作品,包括75件画像片、31件转盘作品、45份生活日记和31把创意动画伞 [12] - "画像"概念包含三层内涵:居民间直接描绘、生活片段重构、动态生成的社区集体画像 [5] - 创作媒介涵盖光绘、生活交换日记、伞面绘制等,居民业余生活片段通过图形化加工转化为趣味性作品 [8][12] 展览与社区互动 - 成果展以"生活日记""社区MBTI"等关键词为切入点,通过视觉化方式展示共创成果 [12] - 展览设置互动装置,开幕式现场提供定制肖像服务,鼓励观众参与 [13] - 展览在苏州工业园区景城邻里中心免费开放至2025年7月6日,日均开放12小时 [13] 行业理念与学术支持 - 美术馆提出"走出围墙"理念,强调艺术应作为连接社会的催化剂 [12] - 人类学学者陈晓阳肯定项目创建性,认为其体现了快节奏城市中对公共生活的创新探索 [13] - 项目获得苏州新时代文体会展集团、金鸡湖街道办事处及多个社区居委会的联合支持 [13]
今年暑期将有20家商户陆续举办50多场展览 M50多元展览吸引八方来客
解放日报· 2025-06-24 01:57
展览活动 - 普陀区M50创意园内各大画廊和艺术空间推出系列新展览 吸引大量游客 [1] - DSZ-ART艺术空间展出艺术家杨玉龙超过30幅水彩画作品 展览名为《云端烟火》 [1] - M艺术空间展出法国画家seth以沪语《小辰光》为名的作品 融合上海城市元素 [1] - 今年1至5月园区画廊展览数量和展陈频率同比增长超30% [1] - 今年暑期M50创意园将有20家商户举办50多场展览 [2] 客流情况 - 园区客流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100% [1] - 受益于中国免签政策优化 园区外国游客今年前5月增长超过40% [1] - 美国游客和保加利亚游客对园区画廊和艺术空间表示高度赞赏 [2] 艺术家与作品 - 艺术家杨玉龙作品取材日常生活 通过色彩线条等元素构建独特视觉语言 [1] - 法国画家seth作品聚焦全球孩童形象 融合上海老房子拆迁材料进行创作 [1] - seth曾于2019年和2022年来沪布展 此次为第三次 [1]
套房里的艺术探索之旅:第六届北京城市艺术博览会启幕
经济观察报· 2025-06-19 03:41
博览会概况 - 第六届北京城市艺术博览会启幕,呈现京城初夏艺术盛宴 [1] - 展出作品涵盖绘画、雕塑、装置、摄影、新媒体艺术、潮流艺术等多种形式 [1] - 延续并拓展"设计与当代新工艺"版块,推广收藏级设计、当代手工艺和非遗创新作品 [1] 参展机构 - 首次参展机构包括伍拾伍号院子艺术空间、翁狄森、FANCYSOPHIE索菲、EON LOOM Gallery等 [1] - 回归机构包括TomuraLee、反空间、简画廊、LCE GALLERY、BB画廊等 [1] - 参展机构在地域文化、风格流派、艺术品类上实现多元化 [1] 活动安排 - 时间:6月19日至6月22日 [2] - VIP预展:6月19日18:00-22:00,6月20日13:00-20:30 [2] - 公众开放:6月21日13:00-20:30,6月22日13:00-20:00 [2] - 地点:王府半岛酒店5层 [2]
来上海看“天花板“级大展 奥赛博物馆在沪规模最大展览今启幕
解放日报· 2025-06-19 01:55
展览概况 - 上海迎来"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特展,这是法国奥赛博物馆有史以来在华规模最大、全球仅此一站的特展 [4] - 展览汇聚梵高、莫奈、米勒、塞尚、高更、马奈、德加、雷诺阿等艺术巨匠的百余件真迹 [4] - 奥赛博物馆镇馆之宝《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和《拾穗者》首次带到中国 [4] 展品亮点 - 梵高作品包括《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与《自画像》 [4] - 让-弗朗索瓦·米勒的《拾穗者》参展 [4] - 保罗·高更的《塔希提的女人》、克劳德·莫奈的《夏末的干草堆》和《贝勒岛荒野海岸的岩石》参展 [4] - 爱德华·马奈的《埃米尔·左拉》和《女人与扇子》、埃德加·德加的《佩列蒂埃街歌剧院的舞蹈教室》和《在咖啡馆》参展 [4] - 雷诺阿的《钢琴前的女孩》、塞尚的《塞尚夫人肖像》参展 [4] 展览特色 - 奥赛博物馆主席表示这些作品在法国分散于不同展厅,但在浦东美术馆被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叙事可能 [4] - 展览设置儿童导览专区,通过互动装置和通俗讲解帮助小观众理解艺术 [5] - 浦东美术馆致力于打造"全年龄段友好"美术馆,强调美育从孩子开始 [5] - 暑假期间七八月每周五至周日延迟至22时闭馆 [5] - 持奥赛展览票根可免费参观世博文化公园的罗丹艺术中心 [5] - 展览采用雕塑和名画一起陈列的展示方式 [5]
毕业展成为城市文化空间(深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8 21:33
艺术院校毕业展的社会影响力 - 2025年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在7个展区同时举办,呈现近3000名毕业生的3000余件作品,自6月1日开放以来每天接待近3万人次观众,非专业观众占比超1/3 [8] - 全国各大美术院校毕业展已从内部教学检验转变为融入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节日,形成社会美育现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等院校展览相继展开 [1] - 中国美院2009年首创面向公众的"毕业展示周"形式,2019年进一步扩展为全城联动展览,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生态 [8][9] 艺术与科技的创新融合 - 中国美院毕业生王芃团队在《黑客帝国》开源项目中植入AI体,通过U盘和实时程序展示角色交互,探讨智能体伦理挑战及社会角色复杂性 [2] - 毕业生邵若栩作品《与AI讨论七次"明月出天山"》将AI生成图像与传统国画并置,实现算法虚拟山水与传统笔墨的"诗性造境"共振 [2] - 聂士昌的装置作品《滴动仪》融合水波纹与古代罗盘元素,青铜材质结合机械科技感,探讨微小变化与宏大秩序的哲学关联,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 [3] 艺术创作的社会实践价值 - 返乡创业者吴鸿珍以《扎根与生长》作品重构乡村文化,运用日常材料展现对乡村生态的追问,实践"以乡土为学院"的美育理念 [6] - 刘佳楠团队研发AR装置《知乎折也》,通过虚拟折纸动画与智能语音辅助孤独症儿童精细动作训练,源于实际志愿服务经验 [7] - 中国美院院长指出毕业生作品兼具时代洞察与文化领悟,体现对历史追问与新时代社会责任的回应 [7] 展览形式的创新拓展 - 2025毕业季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模式,包含每日直播导览、艺术市集和打卡点,增强观众互动体验 [9] - 影像类作品通过城市广场、地铁站等公共屏幕及灯光秀形式展示,形成覆盖全城的美育网络 [9] - 展览总策展人表示毕业季已成为杭州市民6月的文化习惯,大学与城市形成双向赋能的良性互动 [9]
当代的回响——欧美艺术家联展| 吉恩·卢克·福格斯(Jean-Luc Feugeas)
经济观察报· 2025-06-16 04:04
艺术家背景 - 吉恩·卢克·福格斯1969年出生于法国 兼具艺术家 数学家 乐队贝斯手多重身份 [1] - 创作核心围绕熵增研究 探索秩序与无序的数学关系 并延伸至音乐与绘画领域 [1] - 艺术风格融合数学严谨性 音乐浪漫性 绘画自由性 形成独特跨学科表达 [1] 艺术创作特征 - 作品通过线条变化呈现细胞增殖般的复杂结构 兼具数学精确性与视觉模糊性 [1] - 创作媒介包含画布丙烯与街头壁画 尺寸跨度从135x100cm至210x100cm不等 [2] - 2023年代表作包括《隐空间》《投影》《野蛮时代》等大型丙烯绘画 [2] 展览信息 - 2025年6月1日至30日在北京国贸商城举办个展 展出全球壁画作品 [2] - 展览场地为南区地下一层SB125空间 由蛙人艺术提供影像支持 [2]
法国奥赛博物馆逾百件真迹来沪
解放日报· 2025-06-10 01:38
记者 李君娜 昨天,在浦东美术馆,梵高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与被誉为"农民题材创作巅峰之作"的米勒 《拾穗者》缓缓露出真容。浦东美术馆年度重磅国际大展"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将于6月19日启幕。 这两件展品在艺术史中均具有非凡地位。首次来华亮相的《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展现了艺术家强烈的情感表达、大胆的 色彩运用与充满活力的笔触,是后印象派艺术风格的典范之作。《拾穗者》将普通人物与日常情景纳入艺术视野,以原始的诚 实和尊重来表现农民的形象。 米勒的《拾穗者》开箱。资料图片 作为法国奥赛博物馆有史以来在华规模最大、全球仅一站的特展,"缔造现代"以逾百件真迹佳作构建出一幅横跨1848年至 1914年的全景式艺术长卷。展览涵盖奥赛馆藏中几乎所有重要艺术流派,通过五大单元系统性呈现"现代性的诞生"这一历史进 程。梵高《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自画像》、米勒《拾穗者》、高更《塔希提的女人》、莫奈《夏末的干草堆》、马奈《埃 米尔·左拉》、德加《佩列蒂埃街歌剧院的舞蹈教室》、雷诺阿《钢琴前的女孩》、塞尚《塞尚夫人肖像》等佳作将齐聚浦东美 术馆。无需远赴巴黎,中国观众在家门口即可亲历经典。 ...
在博物馆快闪中感受“偶遇艺术”,第四届蓝色港湾艺术季启幕
新京报· 2025-06-09 06:27
活动概述 - 第四届SOLANA蓝色港湾艺术季暨2025万花筒北京卓越青年艺术节正式启幕 活动为期138天 携手22所高校推出五大单元活动 [1] - 活动包括艺术展览 社团活动 创意市集 美育工坊 学术论坛等 核心活动为"万花筒"-2025北京卓越青年艺术节作品展 [2] - 艺术季以"元艺术形态融合"为核心理念 聚合文博 美术 电影 时装 音乐 美食六大领域 构建全感官艺术场域 [3] 合作机构与创新形式 - 联合北京市卓越艺术人才(美术 设计)培养高校联盟(BUAAD)的22所高校 推动学术力量与社会实践结合 [1][2] - SOLANA GALLERY蓝色港湾画廊升级为BUAAD高校联盟产学研实践基地 打造集艺术展示 创作孵化 商业运营于一体的综合文化空间 [2] - 博物馆快闪轮展计划联合10余家特色文博机构 包括中国紫檀博物馆 北京金台艺术馆等 每两周轮展一次 [1][2] 特色活动内容 - 推出"可露朵"特别展览《万相:东方文化的当代演绎》 无界LIVE音乐会 亲子美育课堂等特色项目 [3] - 快闪采用"主题策展+场景迁移"机制 以"一馆一叙事"模式呈现传统文物与非遗技艺 打造可移动的城市文化展演空间 [2] - SOLANER海报节 美育课堂等活动促进"艺术扎根城市-城市滋养创作"的可持续生态 [2]
娜布其和汉克·维奇 双个展 “玩具和低语声”
经济观察报· 2025-05-29 06:53
展览作品 - 娜布其展出8件青铜和不锈钢材质的小型雕塑作品,尺寸范围从10x30x30cm到94x120x190cm,材质包括青铜、不锈钢、丙烯、漆、画布和绳子等 [1] - 汉克·维奇展出7件铸铝和铸铜彩绘雕塑,最大作品《Dream Catcher》尺寸达215x30x50cm,包含《Broken Heart》《Dancing Leaf》等具象主题作品 [1] 艺术家背景 - 娜布其1984年出生,2013年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居北京,曾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上海双年展等国际展览,2025年与汉克·维奇在CLC画廊举办双个展 [2] - 汉克·维奇1950年生于荷兰埃因霍温,现任教于德国明斯特艺术学院,创作风格融合幽默与诗意,作品关注记忆载体概念,2004年起在中国留下三件永久户外雕塑 [3][4] 艺术成就 - 娜布其作品参展机构包括蓬皮杜艺术中心、西岸美术馆、昊美术馆等,2016年入围华宇青年奖 [2] - 汉克·维奇作品被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范·阿贝博物馆等欧洲重要机构收藏,并多次参加卡塞尔文献展和威尼斯双年展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