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乡村旅游
icon
搜索文档
河源连平县忠信镇:灯舞乡韵“千亩方”,校地携手创新景
南方农村报· 2025-07-18 13:36
产业发展现状 - 忠信镇是广东省民间文化(客家花灯)艺术之乡和首批广东"百千万工程"典型镇 [2] - 当地拥有花生、火蒜等特色种植产业和忠信花灯非遗文化产业 [3][4] - 产业发展在品种优化、技术提升和产业链延伸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4] 花生产业振兴措施 - 连片打造1800亩花生种植示范基地 形成田园综合体 [6][7] - 已完成500亩土地流转 建立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示范基地 [28][29] - 专家建议通过农机农艺融合实现花生全程机械化 促进农民增收 [13][14] - 计划深入挖掘"忠信花生"品牌价值 提升市场竞争力 [12][13] 非遗文化产业发展 - 忠信花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具有独特文化价值和旅游吸引力 [15] - 计划将花灯制作技艺融入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 [15][16] 校地合作与产业融合 - 华南农业大学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支持 开展品种选育和种植管理合作 [8][9][19] - 设立农村科技特派员重点派驻点 加强技术帮扶 [27] - 计划发展教育研学、生态观光等新业态 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25][26]
青春引擎驱动太保振兴:广工智识与乡土实践的双向奔赴
南方农村报· 2025-07-17 15:33
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 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广东工业大学"青耘未来"突击队依托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科研背景,深入太保镇开展乡村振兴实践,将青年学子个人成长融入地方发展[2][3][4] - 团队通过"三探"太保镇沙坪村欧家梯田等核心区域,了解当地发展现状与期望,汇集不同专业学生发挥所长,为精准帮扶奠定基础[7][8][9]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发展 - 以数字技术为纽带构建乡土资源转化新路径,通过直播带货释放特色产品价值,依托小红书、视频号等多平台扩大乡土景观知名度[11][12] - 教授无人机使用等技能,推动本土力量掌握数字工具应用逻辑,实现从外部赋能到内生成长的转变,让数字技术成为激活太保镇发展的新型生产力[13][14] 文化创意激活地方特色 - 以民族服饰与欧家梯田意象交融为创作原点,通过图文意境营造与视频叙事重构,使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传播语境中焕发新生[16][17][18] - 在农产品包装革新中深挖鹰嘴桃等物产背后的地域基因,将梯田曲线、民族图腾等文化元素提炼为设计语言,提升产品文化附加值[22][23][24] - "梯田魔法学院"暑期研学活动巧妙嫁接农耕文明智慧传承与青少年认知视角,构建乡土教育与文化传播双重载体[19][20] 规划设计推动长远发展 - 以系统思维完成欧家梯田发展环境调研,从生态、文化、产业维度研判瓶颈与潜力,形成数据支撑的战略图谱[28][29] - 设计景区游览路线图,以空间叙事构建全域旅游骨架,规划既立足当下资源禀赋又预留未来发展弹性[30][31][32] 校地协同实现价值共生 - 广工智识以经济增益、客流增长、技能升级赋能太保镇乡村振兴,同时乡土实践通过认知深化、技能淬炼反哺青春成长[35][36][37] - 未来将继续深化校地长效合作机制,持续释放青春引擎动能,让青年智识与热情成为激活乡村发展的永恒星火[39][40][41]
从海马、龙趸到珍珠,湛江海洋“宝藏”里的乡村振兴密码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7-16 20:33
海洋经济新模式 - 湛江利用三面临海的自然资源优势 探索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海洋经济新模式 推动乡村振兴[1] - 传统渔业向高附加值养殖转型 如海马、龙趸鱼等高价值品种养殖[11][16] - 开发赶海文化体验、珍珠工艺品研学等文旅项目 年吸引游客达十万人次[26] 海马养殖产业 - 豪郎村建立海马养殖合作社 年繁育海马超120万尾 年产海马干品1200千克 年产值达600万元[11] - 采用独特生物特性提升效率 雄海马育儿囊孕育方式使繁殖周期缩短至3周[9] - 水蚤作为关键饲料 支撑药用价值极高的线纹海马("海中黄金")养殖[3][5] 陆基水产养殖技术 - 东海岛推广陆基养殖塘 水温可控性提升使石斑鱼生长速度加快 抗台风能力显著增强[14] - 重点养殖龙趸鱼 最大个体可达数百千克 通过分割销售显著提升附加值[16][18] 珍珠产业链创新 - 流沙村掌握核心植核技术 可人工培育包括夜光珍珠在内的多种南珠品类[30][32][34] - 延伸产业链至饰品加工(珍珠)、食品(珠贝肉菜品)及工业品(贝壳纽扣) 实现价值最大化[36] 文旅融合项目 - 足荣村开发赶海文化体验 游客可亲手捕捞八爪鱼、面包蟹等海鲜 配套传统鱼篓工具[20][22] - 结合百年古宅开发海洋文化工艺品研学 形成"自然教育+文化旅游"新模式[24][26]
(活力中国调研行)长春马鞍山村的致富密码:从“卖石头”到“兴文旅”
中国新闻网· 2025-07-16 14:14
马鞍山村经济转型 - 核心观点:长春马鞍山村实现从资源开采到文旅产业的成功转型,人均收入从2016年8000元跃升至2024年23000元,增长187.5% [1] - 转型路径:依托53.6%森林覆盖率打造健身徒步基地,整治环境并建立7.5公里抗联徒步路线 [3] - 产业升级:通过"三块地"改革盘活八宗闲置土地,吸引企业投资激活农村资源 [7] 文旅产业布局 - 红色旅游:开发"三下江南"战役纪念馆、村史馆等红色IP,串联7.5公里抗联徒步路线 [5] - 民宿经济:建成147间主题民宿(含东北民俗特色装修),1500平方米餐厅,年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 [7] - 配套业态:建设咖啡厅、乡村振兴学院、智能温室及氿遇欢乐谷(含70余种项目) [7] 村民收益模式 - 资产租赁:村民通过出租老房子获得年租金20000元,如美民宿等企业提供就业岗位 [5] - 复合收入:村民兼职民宿服务/农产品销售等,月增收4000元以上 [5] - 农产品变现:利用望山餐厅等场所代销禽蛋、山野菜等农副产品 [5] 政策与区域发展 - 政府支持:长春市/九台区两级政府主导环境整治与规划制定 [3] - 省级战略:吉林省推进"城乡景区化",目标打造东北领先乡村旅游目的地 [7]
辽宁45个村将入驻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辽宁日报· 2025-07-16 09:25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 - 绥中县新堡子村采用"公司+村民+投资商"模式推动乡村旅游 已改造特色民宿41户 开办农家乐13家 吸引11个文化创意项目入驻 [1] - 辽宁省现有中国传统村落45个 省级传统村落85个 已完成45个中国传统村落基础数据采集 31个村落数据通过市级审查 [1] - 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通过全景漫游 三维实景等形式展示村落文化价值 辽宁省45个村落数据已录入该国家级数据库 [1] 连片保护示范进展 - 朝阳县和绥中县先后入选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 朝阳县项目已全部完成 实现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结合 [2] - 绥中县示范项目因洪灾部分受损 目前全部复工 保护工作逐步推进 [2] 政策与未来规划 - 辽宁省计划建立多层次镇村保护名录 起草《辽宁省传统村落保护管理办法》 建立挂牌保护和警示退出机制 [2] - 将培育乡村建设人才队伍 建立传统建筑工匠储备库 传承传统工艺和建筑风格 [2] - 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宜居村建设结合 发展乡村旅游 文化创意等产业 [2]
镇江两项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高分通过验收
新华日报· 2025-07-16 08:04
标准化建设成果 - 镇江两项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乡村旅游集聚区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与"江苏镇江人力社保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均以"优秀"等次通过专家组考核评估 [1] - 乡村旅游标准化试点构建了包含204项全链条标准体系 其中国标75项 行标18项 地标10项 内部标准101项 [1] - 人力社保标准化试点构建了216项标准体系 包含自主制定标准137项 国家及行业标准50项 [1] 文旅融合发展 - 文旅部门创新新增50余项服务标准 涵盖轻食咖啡等休闲餐饮标准和乡村研学旅行 不过夜帐篷露营等特色活动 [1] - 对"百村百碗""百村百品""句容八福碗"等地方特色评选活动制定规范 打造可推广的乡村旅游"镇江经验" [1] 创新服务模式 - "社保一件事""社银合作""视频办"等创新服务模式作为"镇江标准"区域样板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1] - 人力社保标准化以"优化管理 优质服务 优美环境 优良秩序"四优建设为核心 推进"十个一件事"标准化建设 [1] 试点项目规模 - 2021年以来镇江累计获批31项省级以上标准化试点项目 [2] - "农村基层党建标准化试点""乡村旅游集聚区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等项目均为全国率先获批并高分通过验收 [2]
乡村游迭代升级 解锁田园新乐趣
北京晚报· 2025-07-15 21:34
乡村旅游升级 - 京郊乡村旅游已从传统爬山采摘升级为多元化新玩法[1] - 门头沟京西月季洲占地23公顷 提供免费开放的城市休憩场景[16] - 房山新增5.46公里山地森林步道 年底将延长至120公里串联30个景点[18][19] 特色游线开发 - 延庆八达岭镇推出"古城游+低空飞行"线路 两个月接待3.2万人次[21] - 八达岭机场直升机游览项目五一期间日均接待300人次[22] - 岔道古城保留明代军事遗迹 成为影视剧取景地[21][22] 文化业态创新 - 平谷废弃变电站改造为电站美术馆 年办展30余场带动30万元特产销售[24][25] - 昌平辛庄村文创市集搬迁至新区域 保留彩虹天使无声咖啡屋等特色店铺[28] - 乡村咖啡馆如"也行咖啡"凭借设计感入围点评网站前三[26] 主题活动策划 - 延庆姚官岭村引入云南篝火打跳泼水节 夜间活动吸引大量游客[30][32] - 大兴呀路古植物园泼水节持续至8月底 配套傣族文化表演和儿童泡泡池[33][34] - 昌平辛庄村每周六举办落日音乐会 结合田园场景提升游客体验[29]
人民网:武汉黄陂两村获评省级美丽乡村
人民网· 2025-07-15 10:25
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 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将军庙村获评2024年度省级美丽乡村引领示范村 [1] - 黄陂区蔡家榨街周仁湾村获评省级美丽乡村典型示范村 [1] 将军庙村发展模式 - 采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模式打造"生态美、村庄美、生活美、乡风美"的"四美"新乡村 [2] - 投资400万元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基础设施提升 [2] - 与7家企业合作培育草莓、南瓜、冬瓜、黄桃等特色农业产业 [2] - 2000亩冬瓜秧苗长势良好,30亩黄桃基地即将丰收 [2] - 预计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0万元 [2] 周仁湾村发展模式 - 坚持"规划引领、产村融合、宜居宜业"发展理念 [3] - 投资200万元建设武汉悦云庄精品民宿项目 [3] - 打造集休闲观光、农事体验、乡村旅居于一体的农旅融合产业园 [3] - 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市场主体"机制实现村民增收50余万元 [3] - 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以上 [3] 乡村振兴成效 - 两村成为黄陂乡村振兴典范 [3] - 推动区域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3]
广东“真乡”平台免费开放入驻!千万流量赋能乡村旅游经营者
南方农村报· 2025-07-14 14:33
平台概述 - 广东"真乡"平台由南方农村报打造 免费向乡村旅游经营者开放入驻 [1][9] - 平台首创"一平台三载体"服务体系 重新定义广东乡村旅游 [13][14] - 聚焦展现广东乡村自然景观 人文底蕴及特色物产 [14] - 目前平台注册用户数50万人 互动量近百万 [15] 入驻福利 - 提供省级媒体千万级流量曝光 [11] - 50万精准用户主动对接 [11] - 真乡推荐官探店推广服务 [11] - 不同类型经营者可获得专题页面推送 如"必睡民宿"专题 [17][18] 入驻对象 - 精品民宿/酒店:需具备合法资质 环境优美且具乡村特色 [17][18] - 农家乐:需提供本土特色菜品 食材新鲜 [19][20] - 乡游景点/露营地:需具备独特自然景观或人文底蕴 [21][22][23] - 康养/研学/体验项目:可开展采摘 手工等互动活动 [24][25] 平台定位 - 探索广东乡村旅游之美的数字化指南 [14][15] - 全方位覆盖用户各种使用场景 [13][14] - 通过特色主题游路线和精准推送服务连接供需双方 [22][23][25]
三色绘就城乡美
经济日报· 2025-07-12 08:21
红色旅游发展 - 红兴谷研学营地自2022年试营业以来累计接待研学研修游客超40万人次[1] - 兴国县已开发5条红色精品路线和50多门特色课程,2023年上半年红培和研学学员超13.5万人[1] - 江西通过重塑红色资源形成城乡融合、错位发展的新格局,推动革命老区转型[1] 绿色生态经济 - 湖陂村依托2000余棵水杉林生态优势打造"水杉秘境"等景点吸引游客[2] - 该村实施"三新计划"招引新村民,发展民宿、咖啡店等创新业态,利用距南昌40公里的区位优势提升客流[2] - 江西作为全国唯一双试点省份,通过"三原"模式将生态颜值转化为价值,带动乡村旅游发展[3] 古村落保护与活化 - 竹桥村现存109栋明清古建筑,通过"拯救老屋行动"和基建改造重焕活力[4] - 江西省拥有413个中国传统村落(全国第八)和5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全国第四)[4] - 政府通过盘活闲置资源、融合现代元素,将传统村落转化为振兴发展的文化动能[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