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渔旅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渔旅深融解锁“吃海”新味
海南日报· 2025-09-14 09:20
行业发展趋势 - 休闲渔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 推动传统渔业向体验经济转型 从卖渔获转向卖风景和卖体验[3] - 产业模式从单一捕捞发展为捕捞 体验 餐饮 销售一体化 打造吃喝玩乐住一站式服务[8] - 2023年上半年潭门镇接待游客84万人次 休闲渔业总产值突破1亿元[7] 企业投资与运营 - 海南成源实业投资300多万元改造海南最大休闲海钓船"琼琼海渔休00027" 保留罗盘等传统元素打造海上博物馆[4] - 采用"村集体+企业+渔民"运营模式 通过合作社形式组织渔民转型[7] - 排港村已发展12家渔家民宿 部分民宿在旅游旺季实现满房运营[5][6] 产品与服务创新 - 开发海钓 垂钓 船上烹鲜等体验项目 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渔家生活[3][6] - 民宿设计中融入渔船 贝壳等海洋元素 强化文化体验[6] - 计划推出民宿+休闲项目优惠套餐 并增加织补渔网 渔家菜等特色体验[7] 文化价值挖掘 - 利用更路簿文化 航海故事等千年海洋文化遗产增强产品吸引力[4][5] - 邀请老船长讲述潭门渔民航海故事 传播海上丝绸之路文化[5] - 将渔港从渔业作业点转型为文旅消费点 打造活态渔乡文化载体[6][7] 就业与转型成效 - 政策引导下全镇已有500余名渔民实现转产转业转型[7] - 传统渔民通过经营民宿 休闲渔业等实现收入提升和生活改善[6][7] - 未来计划开发潜水等新项目 为渔民创造更多家门口就业机会[8]
“旅”见海上新气象,“粤”览蔚蓝色诗篇 | 海上新广东系列报道②
南方农村报· 2025-08-29 20:32
"旅"见海上新气 象,"粤"览蔚蓝 色诗篇 | 海上新 广东系列报道 ②_南方+_南方 plus 南海潮涌,千帆 竞发;诸岛星 罗,万象更新。 沿着广东4100多 公里的蔚蓝海岸 线,鸟瞰41.9万 平方公里的壮阔 海域,一场催生 海上新气象的变 革浪潮正澎湃涌 来—— 当低空飞行器掠 过万山群岛,与 海鸥齐飞的跳岛 近海养殖的鱼排与远处的海岛遥相呼应。(黄坚文 摄) 旅行和环岛观光 逐步成为现实; 当海洋牧场搭载 星级酒店,挺进 深海的垂钓衍生 了休闲度假和海 上研学新时尚; 当开渔节成 为"花活"频出的 文旅盛宴,敢为 人"鲜"的生猛广 东孵化出渔旅融 合新IP…… 这片承载着渔耕 文明的海域,正 以生态为纸、科 技为笔、文化为 墨,将海岛、低 空、渔船等一抹 抹色彩叠层渲 染,绘就新时代 广海洋经济的瑰 丽图景,让"向 海而生"的古老 命题,在今日焕 发出"向海而 新"的蓬勃生 机。 海岛旅游新热潮 "一岛一品",拆 不尽的蓝色"盲 盒" 在社交平台上搜 索广东沿海旅游 攻略,一座座宝 藏岛屿经眼帘跃 上心头。愈来愈 多的游人奔赴海 上,解锁海岛魅 力——追赶热情 的海浪,拥抱温 润的海风,漫步 柔软的 ...
蓝色经济的绿色实践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4 18:30
绿色港口建设 - 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是全球一流港口的千万箱级单体集装箱码头 配备全球最大规模自动化作业设备集群 实现无人驾驶智能集装箱卡车与远控桥吊、自动化龙门吊协同作业 [5] - 港区大型设备电气化率达100% 集装箱卡车电动化率持续提升 大型装卸设备清洁能源比例达88% [6] - 作为浙江省首个绿电码头 已建成4台风力发电机与屋顶光伏并网发电 累计完成绿电发电量超2600万度 绿电消纳超1550万度 [5] 渔旅融合转型 - 象山斑斓海岸通过串联6个渔村打造多元业态旅游线路 融合渔业、农业与旅游业 形成产业多样性发展模式 [8] - 新型网箱养殖技术使抗风浪能力显著提升 养殖空间扩大 渔民年收入从约5万元增至最高30万元 [9] - 海上综合平台带动亲子游与赶海体验热潮 配套建设艺术田园综合体、海洋馆及精品民宿 乡村旅游收入逐年攀升 [9][10] 生态海岸开发 - 苍南168黄金海岸公路全长168.88千米 串联31处沙滩、1个海洋生态湿地公园及2个天然海湾 沿线80%路段可观赏海景 全年约200天呈现蓝色海水景观 [12] - 采用轻建设模式激活存量资源 改造58个网红打卡地 五一假期接待游客112.12万人次 同比增长34.88% [13] - 通过国有平台运营与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入股模式 向村民支付年秩序维护费95.8万元 周边民宿从45家增至80家 餐饮收入增长3-5倍 [13]
海南打造渔业“变形记”
海南日报· 2025-08-23 09:23
政策制度创新 - 海南省率先构建全国首套完整的休闲渔业制度体系 包括休闲渔业管理办法 捕捞许可管理规定 渔船检验及安全管理等规范性文件 [3][4] - 明确休闲渔业定义和业态 创新提出共享渔庄等新业态支持措施 允许休闲渔船载客运营 [2][4] - 实施"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保险保障+应急救助"四位一体管理模式 全国首创省级休闲渔业协会赋权试点 赋予8项自主权 [4] 产业发展成效 - 2024年海南休闲渔业产值增长19.2% 预计今年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7] - 琼海潭门镇2024年上半年接待游客84万人次 休闲渔业总产值达1.07亿元 [7] - 东方市已有3家企业申请建造9艘休闲渔船 首批休闲渔船"琼东渔休99999"号已投入运营 [3][6] 业态模式创新 - 形成出海观光 海上垂钓 赶海拾趣 增殖放流等多业态发展格局 [7] - 陵水创建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 开发疍家风情非遗特色之旅 疍家博物馆开馆至今接待游客20万人次 [8] - 推动渔旅深度融合 发展渔民合作社 配套海产品加工 电商配送等延伸业务 [7][8] 基础设施配套 - 万宁 琼海 东方 三亚等市县加快渔港码头修缮 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5] - 推进"五个一"工程 加快休闲渔船和休闲渔业码头建设 打造共享渔庄 和美渔村精品项目集群 [8]
【安康】大力推进生态渔业倍增计划—鱼肥水美产业兴
陕西日报· 2025-08-19 08:05
生态渔业养殖模式 - 白河县丰源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用高密度陆基桶养殖模式 配备自动化给氧供电和24小时排水系统 实现尾水循环利用零排放 [1] - 陆基桶养殖依托循环供水模式 鱼类粪便通过管道进入净化池进行生物降解 达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1] - 该公司养殖鲈鱼50余万尾 预计年产量30余万公斤 产值超1000万元 [1] 产业带动与增收模式 - 白河县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通过土地流转和园区务工带动周边农户增收 [1] - 岚皋县渔业从业者户均年增收2000多元 [4] - 白河县发展休闲垂钓和渔旅观光项目 每年吸引大批游客并带动餐饮民宿产业发展 [2] 区域渔业发展规模 - 白河县培育33家水产规模经营主体 包括8家现代设施渔业主体和25家流水跑道式池塘养殖企业 [2] - 白河县建成陆基鱼池3万余立方米 水产品产量5300吨 生态渔业总产值突破2.3亿元 [2] - 岚皋县水产养殖面积18671亩 年产水产品7000余吨 [4] 特色品种与产业链延伸 - 岚皋县聚焦冷水鱼+富硒产业 以杂交鲟鱼和多鳞白甲鱼为特色品种 [4] - 延伸鱼子酱和鱼糜制品等精深加工产业链 建设垂钓基地 [4] - 陕西省顺兴硒源农旅发展公司养殖基地面积1.5万平方米 现有200个直径两米育苗盆 [3] 养殖品种与产能规划 - 陕西省顺兴硒源农旅发展公司投放鲟鱼苗8万尾 花鲢苗5万尾 计划增投20万尾 [3] - 引进200尾鲟鱼种鱼 最大种鱼重200多斤 [3] - 岚皋县培育出南宫鱼 岚翠湖 汉岚等一系列特色品牌 [4] 区域资源与产业定位 - 白河县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地 水资源丰沛适宜生态渔业 [1] - 岚皋县拥有600余条河沟 为冷水鱼提供优良生存环境 [4] - 安康市推进生态渔业倍增计划 通过扩面积增产量提质效实现以鱼净水以水养鱼以渔富民 [2]
大开眼界!藏在开渔节里的广东智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8 15:36
核心观点 - 阳江开渔季已从单一仪式升级为全民参与的文旅盛宴,展示海洋经济种业、装备、文旅三重突围路径 [1][2] - 阳江海洋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十四五"期间生产总值从413 9亿元跃升至495 5亿元,对全市经济贡献率达54 4% [21] 种业优势 - 阳江海水鱼苗产量占全省40%以上,年产值近9亿元,其中金鲳鱼成为"第一海水鱼" [5] - 淡水种业中鳜鱼苗孵化占全省70%以上,年孵化各类鱼苗3650亿尾,年产值近5亿元 [6] - 全省海水鱼苗产量达67 96亿尾占全国一半,连续7年稳居全国首位 [8] 技术突破 - 企业通过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培育抗病石斑鱼家系,保有优质石斑鱼亲本1000尾以上 [7] - 推广高位池盖顶、小棚房等养殖模式,显著提升鱼苗成活率与整齐度 [7] - 形成"亲鱼-鱼卵-鱼苗-成品鱼"循环生产链,为"蓝色粮仓"提供动力 [8] 装备实力 - 阳江建成三个深水网箱产业基地,2024年海水养殖面积2 43万公顷产量82 05万吨 [12] - "明渔一号"完成第三年养殖投苗,深水网箱规模居全省第二,水产品年产量122 91万吨 [13] - "海陵岛一号"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预计年产值5000万元带动全产业链2 5亿元 [14] 文旅融合 - 开渔季期间每天吸引游客近1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亿元 [19] - 构建"28个A级景区+6个文旅特色镇+N条精品线路"矩阵,年接待游客1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5亿元 [20] - "海陵岛一号"定位"养殖+文旅"双驱动,打造海洋牧场综合体 [20]
品牌价值达28.6亿元,一条生态鱼链激活一域经济
中国环境报· 2025-06-07 08:04
生态养殖 - 万安县依托赣江优质水资源构建"两湖三库"生态矩阵,总面积达27.8万亩,其中16万亩认证水域成为"水下森林",8000亩有机养殖区浮游生物量达30毫克/立方米[1][2] - 创新"塘育湖出"接力养殖模式,1125吨特种鱼类通过"水库健身房"强化肌肉质感,24小时水质监测确保Ⅱ类标准[2] - 联合南昌大学等机构共建生态鱼产业研究院,建成全国首个鳙鱼碳足迹认证基地,"光唇鱼—翘嘴鲌"混养模式使亩产效益突破8000元[3] 产业链延伸 - 精深加工环节开发预制菜、鱼糜、胶原蛋白等10多个系列产品,速冻技术锁住96%汁水鲜味,实现"从鱼头到鱼尾"全利用[4] - 建立"六统一"标准化运营体系,全国开设16家体验店和5家旗舰店,独创"百鱼宴"场景消费模式[4] - 在无锡、东莞设前置仓库,年销售鲜活鱼1000万斤(1.2亿元),覆盖长三角1200家酒店[4][6] 品牌建设 - 构建"地理标志+富硒认证+碳标签"三位一体认证体系,重金属残留指标优于欧盟标准30%,品牌溢价率提升至35%[6] - "万安湖"品牌价值达28.6亿元,央视《舌尖上的中国》专题报道带动旗舰店客流量暴涨300%,加盟咨询量单月突破200条[6][7] - 推出"万安鱼文化"丛书和系列歌曲,文化附加值提升210%,形成从"卖原料"到"卖文化"的转型[7] 渔旅融合 - 举办全国垂钓大赛和厨王争霸赛,带动综合收入1.8亿元,开通"万安至赣州"水上旅游线路[5] - 打造12个打卡点包括生态渔场、渔文化馆等,推出"跟着鱼头游万安"精品线路[7] - 形成"湖下有好鱼、湖边有宿集、湖中有好景、湖上有美味"的沉浸式体验模式[5] 经济效益 - 3年实现渔业产值翻番,带动2.3万农户增收[1][7] - "万安湖"生态鱼在美团小象超市上架,覆盖江苏、大湾区等重要市场[4] - 鳙鱼碳足迹认证和"中科佳鳙1号"品种试验示范推动产业升级[3]
荥经:奋力打造全国生态价值转化样板区
四川日报· 2025-05-26 06:17
生态资源与产业布局 - 雅安市荥经县林地面积1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80.3%,居全省第一[7] - 围绕打造全国生态价值转化样板区目标,入选第二批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地区[7] - 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分布31只大熊猫,其中野生28只、野化放归3只[8] - 采用"NPL"园地共建模式,结合森林康养、乡村振兴、竹产业示范园区建设[8] - 2025年规划"一环五区"布局,构建百里熊猫绿道[9] 冷水鱼产业发展 - 荥经县五宪冷水鱼现代农业园区引进全球最大鱼子酱生产商鲟龙科技,总投资5亿元[10] - 2024年9月产出首罐本土鱼子酱,养殖区可实现蓄水养鱼2000余吨,年产鱼子酱10余吨[10] - 规划"一带五线"产业布局,打造天府冷水鱼产业集群核心区[11] - 未来规划建设鲟游湾项目,预计综合产值超100亿元[11] 林下经济与森林资源开发 - 采用"337工作法"推动林权改革,实施七大行动转化生态价值[12] - 编制《森林粮库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和《森林四库总体规划》[13] - 四川川雅老坛食品公司方竹种植面积达3万余亩,2024年产值4000多万元[13] - 黄柏成林面积16.8万亩,其中10万亩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发展[14] - 2024年森林经营面积60万亩,林业综合产值13.9亿元[15] 产业融合模式 - 企业引领+基地建设+农户模式连接产销两端,带动农民增收[13][14] - 方竹与黄柏混交立体种植,实现生态空间高效利用[14] - 大熊猫国家公园区域外林地盘活行动,引导农民参与资源管护[14]
全球首创移动“深海粮仓” “湾区伶仃”号船底养鱼船上观光
广州日报· 2025-03-26 04:03
船舶创新技术 - 全球首艘水体自然交换型深远海养殖工船采用船舶与深远海钢制网箱融合构型 实现自然海水零污染循环[1][2] - 独创水体自然交换技术结合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大幅降低运营能源成本并实现锚泊零碳养殖[2][3] - 配置电力推进系统具备2000海里续航能力 采用DP定位系统确保12级台风下自航安全[2] 养殖生产能力 - 养殖工船年产量达3000-5000吨 相当于陆地5000亩鱼塘产量[1] - 在距海岸线40多海里无污染海域开展养殖 重点培育金鲳鱼章红鱼红瓜子斑等高品质海产品[4] - 通过AI智慧洞察和大数据分析实现远程投喂 专利吸鱼泵与智能机器狗提升生产效率[4] 渔旅融合模式 - 最大登船人数199人 配套垂钓研学旅游功能实现船下养鱼船上游玩[1][4] - 创新打造渔业+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联动海岛旅游推动海洋经济多元化[4] 区域产业规划 - 珠海去年养殖产量超4万吨增长15% 已建成115万立方米深远海养殖水体[5] - 今年养殖水体有望突破200万立方米 通过养殖保险已赔付超两亿元[5] - 未来将重点探索立体用海 推动海洋牧场在品种规模及综合开发全面发展[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