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

搜索文档
陈茂波:香港经济始终展现出较强的韧性 创科发展成重要引擎
智通财经网· 2025-06-23 07:39
香港经济表现 - 香港本地生产总值连续九个季度保持增长 突破3万亿港元 [1] - 今年以来平均每日成交额增加至超过2400亿港元 [1] - IPO集资额暂列全球第一 [1] - 新经济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已升至约370家 占上市公司数目约14% 市值占比超过27% 交投额占比超过30% [1] 金融中心发展 - 截至今年三月底 注册基金数目达976个 同比录得超过440亿美元的资金净流入 增长285% [2] - 预计两三年内 香港将成为世界第一的跨境资产管理中心 [2] - 去年长期业务新造保单数目达108万张 保费接近2200亿港元 较2022年分别增长超过40%及70% [2] - 截至今年4月 香港银行存款总额超过18万亿港元 较2022年6月底增加了约19% [2] 创科发展 - 香港本地研发总开支在2023年接近330亿港元 同比上升10% [2] - 初创企业数目去年底增至约4700家的新高 [2] - 科学园和数码港合共培育和支持了22家上市公司和20家独角兽企业 旗下初创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超过700个 [2] 优质企业与人才引进 - 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自2022年底成立以来 共吸引超过80家从事前沿科技的企业落户 预计在首数年合共投资超过500亿港元 创造逾2万个职位 [3] - 由2022年7月至今 投资推广署共吸引和协助了近1400家海内外公司到港或扩大业务 预计可带来逾千亿港元投资和近20000个职位 [3] 对外合作与宣传 - 将带领约30人的初创企业代表团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新领军者年会 向国际投资人和创科领袖介绍香港在创新科技研发及应用的实例 [3]
不攻自破的“香港玩完论”
经济日报· 2025-06-22 06:56
香港资本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香港IPO筹资额占全球总筹资额的24%,港交所以140亿美元募资规模登顶全球 [1] - 香港全球竞争力上升两位,排名跃升至全球第三位 [1] - 香港共9家大学上榜《QS世界大学排名2026》,成为全球拥有顶尖大学最密集的地区 [1] 香港经济基本面 - 中国经济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产业完备度优势、庞大消费人群优势 [2] - 中国经济在人才、创新、社会稳定方面具有优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变 [2] - 香港背靠祖国、联系世界的独特优势没有变,超级联系人角色更加凸显 [2] 香港金融与贸易发展 - 香港出台《稳定币条例》,成为全球首个为法定货币挂钩稳定币建立专门监管制度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 [2] - 香港首次建设大宗商品金属仓储措施,加入伦敦金属交易所全球仓储网络 [2] - 香港发展创科产业,建设中外文艺交流中心和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 [2] 香港营商环境与社会发展 - 香港国安法实施5周年以来,施政效率、营商环境、社会秩序、民生福祉等指标持续改善 [3] - 香港对加快发展的视野宽广度、时间紧迫感、责任担当感显著增强 [3] - 国际调解院总部落户香港,使其成为全球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枢纽 [2]
央地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工作推进会在广州举行加强央地合作 紧密协同港澳 携手推动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取得新的更大成效黄坤明阴和俊讲话 王伟中主持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6-21 09:36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 - 央地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工作推进会于6月20日在广州举行 省委书记黄坤明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等领导出席 [1] -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的重大平台 已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1] - 建设该中心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服务"一国两制"大局 支撑广东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1] 重点任务部署 - 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 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2] - 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夯实科技创新硬实力 促进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2] - 深化科技金融融合 培养引进科技创新人才 优化科技体制改革 [2] - 发挥"一国两制"优势 建设横琴 前海 南沙 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 优化科技创新空间布局 [2] 实施保障机制 - 广东省将履行主体责任 省直部门加强央地协同 珠三角各市落实建设任务 [3] - 深化与港澳特区政府合作 推动三地协同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3] - 科技部将强化支持服务 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打造新兴产业策源地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 [3] 工作进展通报 - 粤港澳三地通报了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情况及下一步计划 [4] - 会议明确了2025年重点任务 中央部委介绍了支持措施和工作安排 [4] - 中央和地方多个部门 港澳特别行政区领导 科研机构及高校负责人等参会 [4]
经济日报:强化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服务科创
快讯· 2025-06-21 06:37
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关系 - 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 科技创新从点状突破向系统集成加快推进 技术突破向市场应用加快转化 [1] - 资本市场需成为适配的灌溉水源 直接关系创新生态的繁茂程度 [1] - 资本供给与科创需求间存在周期错配 服务断层等堵点 [1] 资本供给现状与问题 - 科技创新需要长期资本"助跑" 但当前适应创新规律的资本形成机制不完善 [1] - 金融供给存在资金短期化 风险容忍度低等问题 [1] 资本市场功能与作用 - 资本市场具有独特的风险共担机制 能在从风险投资到上市融资的全链条服务中"扶优除劣" [1] - 资本市场能加速科技成果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惊险一跃" [1]
经济日报金观平:强化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服务科创
经济日报· 2025-06-21 05:56
资本市场改革与科技创新 -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强调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以支持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突出资本市场枢纽功能 [1] - 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 中国科技创新正从点状突破向系统集成加速推进 技术突破加快市场转化 [1] - 当前资本供给与科创需求存在周期错配 金融供给存在资金短期化 风险容忍度低等问题 需完善适应创新规律的资本形成机制 [1] 资本市场对创新的支持作用 - 资本市场通过合理定价激发企业家精神和人才创新活力 带动技术 数据等生产要素协同集聚 服务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 [2] - A股上市公司2023年研发投入达1 88万亿元 占全社会研发投入一半以上 创新生态进一步完善 [2] - 科创板将设置科创成长层 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第五套标准上市 精准服务技术突破大 商业前景广阔的科技企业 [2] 资本生态与融资创新 - 推进股债联动 发展科创债 支持科技企业利用知识产权 数据资产开展资产证券化和REITs融资 [3] - 培育壮大耐心资本和长期资本 推动社保基金 保险资金 产业资本参与私募股权投资 [3] - 完善上市公司全链条监管 落实"并购六条"和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 提升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 [3] 资本市场开放与合作 - 外资和外资机构是重要参与力量 将构建更开放包容的资本市场生态 落实对外开放一揽子举措 [3] - 推动国内市场与全球创新资源深度融合 发挥资本市场连接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枢纽功能 [3]
提升政策效能强化科技投入保障
经济日报· 2025-06-20 06:12
聚焦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支持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科技成果转化连接创 新链与产业链,是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为此,要关注科技创新和产业对接的"转化关口",加大建 平台、出政策、投资金力度。这就需要进一步推动研发、产业奖补等政策,2024年财政等部门首批支持 1039家"小巨人"企业,就全面提升了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再如,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新材 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等政策,推动产品在规模化应用中不断迭代升级。鼓励各级财政聚焦重大战略、 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通过政府引导、投贷联动等方式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当前,实现高水平科技自 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出更为迫切的需求,因此要更好发挥财政 作用,持续提升政策效能,不断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 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强化跨部门政策协调配合,深化财政科技体制改革,确保政策同向发力、效能增 进。不断创新财政支出方式,统筹用好财政贴息、资本金注入、引导基金、政策性融资担保、风险补偿 等工具,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加强财政、货币、产业、 ...
释放资本市场改革红利全方位赋能“双新”融合
中国证券报· 2025-06-20 04:34
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 - 2024年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新上市公司中超九成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或高新技术企业 [1] - 全年A股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达1.88万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一半以上 [1] - A股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量占比过半 [1] - 科创板允许未盈利科技创新企业按第五套标准上市已有20家生物医药企业通过该标准融资 [2] 政策与制度改革 - 2024年出台《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等文件 [2] - 2025年陆家嘴论坛宣布深化科创板改革"1+6"政策并启用创业板第三套上市标准支持未盈利创新企业 [2] - 2024年9月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明确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3] - 2025年5月修订《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简化审核程序提升监管包容度 [3] 并购重组与产业整合 -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案例中产业协同特征显著增强 [3] - 纵向并购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补链强链 [3] - 横向并购推动传统行业整合提升产业集中度 [3] 立体化融资工具创新 - 科创板已上市企业中约九成在上市前获私募股权基金投资 [4] - 全市场已发行超200只科创债实际规模超4000亿元 [4] - 私募股权基金、科创债、REITs等工具构建"股权+债权""场内+场外"融资体系 [3][4] 资本市场生态建设 - 推动社保基金、保险资金、产业资本参与私募股权投资拓宽资金来源 [4] - 优化基金份额转让、实物分配股票试点等机制畅通退出渠道 [4] - 债券市场"科技板"落地增强对科技产业链上下游融资覆盖 [4]
全链条监管护航科创企业行稳致远
中国证券报· 2025-06-20 04:33
● 本报记者 昝秀丽 优化私募股权创投基金退出"反向挂钩"制度等举措得到有效落实,与科创企业特质相匹配的监管体系持 续完善,上市公司走访常态化推进…… "科创板八条"发布一年来,有关部门落实"加强科创板上市公司全链条监管""积极营造良好市场生态"相 关要求,不断提高制度适配性,积极打造有利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市场生态。 在新起点上,改革持续深化。《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 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等政策 发布实施,将更加有力促进科技、资本、产业良性循环,更好发挥科创板改革试验田作用,为科创企业 提供全链条金融服务。 构建与科创企业特质相匹配的监管体系,是加强全链条监管的重要基础。今年4月,证监会发布《上市 公司信息披露暂缓与豁免管理规定》,兼顾保护科创企业核心商业秘密与市场知情权,进一步为科创板 上市公司依法依规豁免披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等敏感信息提供政策依据。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张跃文分析,上述规定通过分类豁免叠加动态监管的制度设计,避免 了"一刀切披露"对科创企业的伤害,是资本市场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制度创新。 呵护科创企业发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科创板八条"中明确提及的引导创始团队 ...
科创板制度包容性显著提升加速拥抱“硬科技”
证券时报· 2025-06-20 02:31
科创板改革措施 - 最新发布的深化科创板改革"1+6"政策措施创新性推出多项改革措施,包括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和IPO预先审阅机制等,聚焦市场关切[1] - 改革以设置专门层次为抓手,支持科技创新的制度供给持续增加、不断优化,有助于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1] - 科创板作为改革"试验田"的重要作用通过部分增量改革措施的先行先试得到凸显[1] 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 - 对于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企业,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以解决科技型企业科创属性和商业前景判断难题[1] - 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如产业链核心企业和头部私募基金等,对科创企业有较强的行业洞察力和成熟的识别筛选机制[2] - 港交所的"资深投资者"制度已有成功经验,适用18A规则上市的67家公司平均每家拥有3名资深投资者,合计持股平均约21%[2] - 科创板已上市企业中约有九成在上市前获得了私募股权基金投资,试点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具备较好基础[3] IPO预先审阅机制 - 为降低优质科技型企业过早或长期披露业务技术信息的不利影响,科创板试点引入IPO预先审阅机制[3] - 预先审阅不意味着审核质量降低,发行上市审核标准不降低,信息披露义务不减损[4] - 预先审阅阶段的问询和回复需一并对外披露,确保投资者知情权[4] 其他包容性创新措施 - 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企业[4] - 完善科创板公司再融资制度和战略投资者认定标准[4] 政策背景与市场影响 - 对优质科技企业的政策力度不断加码,与中国科技企业估值逻辑重构和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相契合[5] - DeepSeek等企业的崛起印证了"创新价值先于盈利显现"的新范式,需要更具包容性的资本市场制度支撑[5] - 深化科创板改革有助于引导资本流向真正具备技术突破能力的创新主体,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战略落地[5]
香港重返全球竞争力三甲!税率及法规具吸引力:外商争相落户
南方都市报· 2025-06-20 01:04
香港全球竞争力排名提升 - 香港在《2025年世界竞争力年报》中排名上升两位至全球第三,是2019年后首次重返前三 [1] - 香港竞争力总得分99.2分(满分100分),增加7.7分,增幅在前十名经济体中最高 [4] - 在4个竞争力因素中,"政府效率"和"营商效率"排名均上升至全球第二,"经济表现"和"基础建设"分别上升至全球第六和第七 [4] 香港竞争力细分领域表现 - "税务政策"和"商业法规"排名全球第一 [4] - "国际投资""教育""金融"排名全球第二 [4] - "国际贸易"和"管理方式"排名全球第三 [4] - 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香港继续排名全球第三,亚洲第一,并在投资管理、保险业与融资等多个领域名列全球第一 [11] 香港经济表现与政策 - 香港今年经济增长预计在2%至3%之间 [7] - 香港注册公司数量再创高峰,但零售业和餐饮业面临挑战 [7] - 特区政府推出一系列措施支援中小企业,协助升级转型、提升品牌及开拓新市场 [7] - 正在考虑实施"高层官员责任制"以加强整体治理水平 [4] 香港金融市场表现 - "沪港通"和"深港通"北向交易平均每日交易额1760.8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3% [10] - 南向交易平均每日交易额1088.8亿港元,同比增长191% [10] -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枢纽,在金融自由度等指标上持续领先全球 [11] - 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不断巩固,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融合创新为市场注入动能 [11] 香港发展优势与挑战 - 优势包括法治、低税制、市场高效透明、金融系统稳健、便利营商环境 [7] - 人才吸引力增强,国际航班运力恢复,"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广纳贤才 [11] - 挑战包括中小企业经营压力、传统行业转型阵痛、科研成果转化效能待提升 [12] - 土地房屋供应的结构性难题仍是制约长远发展的关键瓶颈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