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搜索文档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支持经营主体抢抓产业变革机遇!龚正调研人工智能产业
第一财经· 2025-09-17 20:34
打造更多带动性强、影响力大的标杆应用场景,在赋能千行百业中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位于浦东新区的张江人工智能创新小镇,依托张江科学城的产业基础,正在加速打造世界级的人工智能 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化枢纽。下午,龚正一行来到位于小镇内的模力社区,详细了解小镇创新孵化、产业 集聚、商业办公、人才服务情况,并登上科学之门西塔,俯瞰小镇建设发展情况。龚正说,营造一流的 产业生态,是培育吸引一流企业的重要条件。要持续强化全要素赋能,主动为企业链接算力、数据、资 本、人才、空间等要素,集聚"政产学研金服用"资源,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同向发 力,加快形成商业闭环,让创新思想加速涌现、落地生根。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今天(9月17日)在调研人工智能产业时指出,人工智能是上海构筑未来发 展优势的关键产业。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十二届市委七次全会部署, 为国担当、勇为尖兵,对标全球顶尖水平谋篇布局,立足上海优势锻造核心竞争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 业创新深度融合,支持经营主体抢抓产业变革机遇,实现从要素集聚到价值引领的关键跃升,为加快建 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展现更大作为。 上海岩山科 ...
院士赵宇亮:建议广东探索高校院所与企业共建研发联合体
中国新闻网· 2025-09-15 16: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徐世明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院士赵宇亮:建议广东探索高校院所与企业共建研发联合体 中新网广州9月15日电 (记者 程景伟)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暨南大学纳米智造研究院院长赵 宇亮15日在广州称,建议广东探索高校、新型研发机构(院所)与国企、民企共建深度融合的研发联合体 机制。 在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高素质人才引育专场)上,赵宇亮表示,我国民营企业 科技人才缺乏。而广东省的高校数量大,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新型研发机构(院所)数量全国第 一。 "企业与高校院所形成研发共同体,是一个很好的机制。"赵宇亮提出,由企业"出题"(向大学提出核心 技术难题)、企业"出资"(向大学投入资金);大学"出设备"(向企业开放研究设施)、"出人才"(向企业开放 人才队伍)。大学作为"答卷人",企业作为"出卷人"和"阅卷人",全过程参与科技成果落地的小试中试研 发和科技产品创新。这既可以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也可以培育"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紧缺 人才。 赵宇亮认为,同时,需要畅通体制内高校、科研院所和国企、民企高端人才之间的双向流动机制和知识 产权共享机制,实现 ...
民企缺乏科技人才,院士建言力推校企研发共同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5 15:23
南方财经记者郑玮 广州报道9月15日上午,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第七场专题会议在广州 举行,此次专题会议聚焦高素质人才引育话题。中国科学院院士、暨南大学纳米智造研究院院长赵宇亮 在现场表示,目前广东已经实现从"人口大省"向"人才大省"的跨越,未来将进一步从"人才大省"向"高 素质人才大省"跨越,有效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可以重点打通民企与高校之间、港澳与内地之间 的人才引育渠道。 "企业与高校院所形成研发共同体,是一个很好的机制。"赵宇亮表示,在这一机制中,大学作为"答卷 人",企业作为"出卷人"和"阅卷人",全过程参与科技成果落地的小试、中试、研发和科技产品创新, 既可以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也可以培育"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紧缺人才。 在此基础上,赵宇亮建议,还需要进一步畅通体制内高校、科研院所和国企民企高端人才之间双向流动 机制,知识产权共享机制,实现高端人才跨单位有序流动和互聘兼职,畅通人事管理、社会保障等政策 接续,大力提升产业对高端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和留用力度。 同时,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赵宇亮建议,广东还可充分发挥港澳人才中转站作用,建立粤港澳 协同引才、联合育才的机制,深 ...
超15国及港澳侨知名企业将参加2025长春健博会
中国新闻网· 2025-09-11 15:44
中新网长春9月11日电 (谭伟旗 李彦国)记者11日从长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获悉,美、俄、 日、韩、越等超15个国家及港澳侨知名企业将参加2025长春国际医药健康产业博览会(下称"长春健博 会")。 超15国及港澳侨知名企业将参加2025长春健博会 陈德智介绍,将精心组织海外买家配对会,设立"国际采购专区",邀请3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采购 商参会。设置中日、中韩及港澳侨专题日,让全球健康产业资源在长春市高效对接、深度融合。 陈德智说,展会整体展出面积约5万平方米,参展企业超600家,将针对医药产业世界500强、中国500 强、知名跨国公司、医药百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进行重点招商,对藏、蒙、陇、川、滇等特色中医 药地区和国内专业展会实施定向招商。 本届长春健博会还将集中展示新医药、中医药创新产品、新型生物医药制剂、基因检测、智慧医疗系 统、数智医疗设备等前沿产品与技术,打造医药产业新质生产力。(完) 11日,长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长春国际医药健康产业博览会有关情况。谭伟 旗 摄 以"新质引领健康、科技共创未来"为主题的2025长春健博会,将于12月6日—8日在长春东北亚国 ...
王浩在萧山区调研
杭州日报· 2025-09-11 10:10
制造业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 恒逸石化与兆丰机电坚持创新引领和转型升级 重点发展废纺循环利用和机器人关键部件项目[2] - 深入推进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 加快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2] - 健全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机制 推动产学研用融通创新[2]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助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 - 探索人才共享使用模式 实现创新成果在企业转化[2] - 打造创新创业创造最具活力的黑土地[2] 消费升级与新业态发展 - 无忧传媒发展个人IP 内容IP和商品IP业务 推动行业规范管理和高质量发展[3] -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馆引进有影响力赛事项目 促进文化体育旅游业态深度融合[3] - 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3] 文化保护与城市建设 -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承 提高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3] - 坚持建改结合 推进好房子 好小区 好社区和好城区一体化建设[3]
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打头阵科研重器“破圈” 新兴产业“拔节”
新华日报· 2025-09-05 07:54
研究院建设与成果 - 江苏省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技术产业研究院整合600余名顶尖学者和60余家团体会员 通过高校+专家+企业三位一体机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1] - 研究院配备300kV冷冻电镜平台和人工智能精准医学中心等国际一流硬件设施 已为20余家单位提供蛋白质三维结构解析服务[1] - 专家团队在人类血清中发现完整结构miRNA 相关成果荣获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 技术突破与产业合作 - 研究院与华为合作打造金陵·女娲核酸基础大模型 为药物研发提供通用技术支持[2] - 与东南大学 苏州大学及生物医药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 累计孵化引进企业20余家 其中4家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 - 3家孵化企业获得社会融资超1亿元 形成基础研究突破 技术创新落地 产业价值转化闭环[2] 集成电路产业进展 - 无锡长电科技研发国产首台28纳米关键尺寸电子束量测量产设备 填补集成电路产业关键环节空白[3] - 无锡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规模突破2500亿元 产值稳居全国第二 形成设计 制造 封测协同发展格局[3] - 企业技术创新带动产业集群效应 同时产业集群为企业提供发展环境和资源支持 形成相互促进融合模式[3] 产学研融合成果 - 江苏省通过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近年产生产业科技创新标志性成果200余项[4] - 成果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 生物医药 集成电路 新能源 新材料 低空经济 深海深空深地等领域[4]
杭实集团传统制造业“新”意盎然
杭州日报· 2025-08-28 10:49
核心观点 - 杭实集团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上半年制造业合并利润归属集团超5.6亿元 旗下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和战略调整实现逆势增长[5] - 华丰集团通过技术突破和产业链延伸实现高端纸领域快速发展 卷烟纸销量预计突破1.6万吨 营收同比增长近10%[5][7][8] - 金鱼集团通过数字化改造和质量管理创新提升竞争力 上半年洗衣机出口量达9.3万台 同比增长8.4% 利润逆势增长5.55%[5][10][11] - 杭实集团通过研发投入倍增计划推动科技创新 2024年系统企业研发投入总额达24.45亿元 增长67% 申请与授权专利195项[11] 杭实集团战略布局 - 聚焦5+5+5特色产业体系构建 持续加大科技投入优化产业结构 以成就未来实业为使命推动系统企业做强做优做大[5][6] - 深化科技强基提升行动 实施研发投入三年倍增计划 年设2000万元科技专项资金 构建集团集成—企业研发—院所策源创新矩阵[11] - 通过混改实现国有资源配置优化 引入央企推动大桥油漆与北新建材联合重组 运用资产划转让离心机等企业焕新前行[12] - 构建平台+贸易+产品全球化布局模式 助力杭实系产品走向全球 推动绿色转型和产品升级实现稳健增长[12] 华丰集团业务发展 - 深耕卷烟纸市场并拓展新区域 成功实现多个头部卷烟品牌纸基材料国产化替代 开发新型烟草配套用纸如防渗透纸等[5][8] - 围绕以纸代塑开发食品包装用纸等高附加值产品 应用于麦当劳等品牌 在涂布彩色特种纸制造领域实现0到1技术跨越[8] - 构建纸基新材料产研一体化 医药大健康集成化 绿色供应链智慧化及能源管理清洁化的四驱战略布局[8] - 从造纸延伸至医药能源供应链四大板块 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耦合 积极拓展新业务领域适应市场趋势[9] 金鱼集团运营优化 - 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强化部品全流程追溯 投资先进智能设备优化生产 对人机料法要素实施全面管理[10][11] - 形成技术革新与体系创新双轮驱动模式 将产品品质视作核心竞争力 依托新材料新工艺精进核心性能[11] - 在贸易摩擦不利形势下主动调整战略 实现利润逆势增长 产品在海外市场开疆拓土[5][11] 其他企业表现 - 杭叉集团出口发货总量同比大幅增长30% 重要参股企业推动绿色转型和产品升级[5][12] - 杭华油墨收购日本液晶显示用彩色光刻胶生产企业 产业链主功能凸显[5][12] - 路先新材料复合水刺非织造过滤材料入选2025年杭州市优质产品推荐目录 荣获政府质量奖[12]
上海颁出重磅科技大奖,瞄准哪些重点方向
第一财经· 2025-08-26 20:41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进展 - 上海2024年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重达11%左右 高于全国6.91%的水平 [1] - 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共授奖206项(人) 其中191个获奖项目中56项成果荣获自然科学奖 占比达29% 较2023年23%显著提升 为2006年设立该奖项以来新高 [1] - 授奖数量较2023年度减少 体现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的奖励导向 [1] 奖项结构分析 - 自然科学奖占比29.32% 技术发明奖占比15.71% 科技进步奖占比50.79% 科学普及奖占比4.19% [3] - 高等级获奖项目中近半数与三大产业相关 项目名称直接提到"应用"的有34项 占比54% [1] - 18项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中有22篇论文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正刊或子刊 占论文总数1/4 [6] 重大科技成果 - 复旦大学鲁伯埙团队研究成果技术转让许可达3.7亿元 [6] -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团队获中国发明专利并申请国际专利 有望实现非豆科植物共生固氮 [6] - 上海交通大学朱新远团队"新一代运载火箭表面特种防护涂层技术与应用"项目获科技进步特等奖 成果应用于10型运载火箭 助力4型运载火箭首飞 [9] 产业应用与经济效益 - 和记黄埔医药"呋喹替尼"项目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药物为全球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领域十余年来首个获批针对所有三种VEGFR的选择性抑制剂 [14] - 呋喹替尼已达成逾80亿元海外技术许可收入 2024年全球市场销售额突破29亿元 其中海外占比71% [14] - 15项技术发明高等级奖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646项 平均每个成果有43项原创性发明得到专利保护 [8] 人才结构特征 - 2024年度获奖项目共有1790位完成人 其中45岁以下中青年有1171人 占比65% 较2023年61%提升 [15] - 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45岁以下中青年有82位 占比43% 较2023年40%提升 [15] - 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10名获奖人中有7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 [15]
破除产业与科技“两张皮”梗阻
经济日报· 2025-08-22 06:10
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现状 - 多地积极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 形成"科学—技术—产业"深度交互的共生关系 [1] - 长三角地区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 北京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安徽提出十大举措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地 [1] - 天津 四川 湖北通过搭建创新平台衔接双链 山东 湖南 陕西推动人才链 教育链 产业链 创新链深度融合 [1] 现存发展瓶颈 - 存在产业与科技"两张皮"梗阻 表现为要素供给短缺 原始创新能力薄弱 区域发展不平衡 [2] - 创新供给与产业需求脱节 组织协同不畅 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 产业化创新生态建设滞后 [2] 基础能力强化措施 - 加强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 优化创新资源与生产要素配置 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2] - 福建去年实施3300多项省级科研攻关项目 瞄准产业科技前沿和数字化 智能化 绿色化创新需求 [2] 企业主体作用 - 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龙头企业 骨干企业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参与核心技术攻关 [2] - 京津冀地区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优化R&D经费配置结构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2] 多元协同机制 - 企业出题促技术创新 高校科研院所领题攻关 政府优化政策环境与服务 [3] - 政府采用"揭榜挂帅""赛马制"机制 推动联合解题 促进创新链与市场需求有机衔接 [3] 成果转化体系 -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 建设高效转化平台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3] - 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近135万件存量专利中 94万件纳入可转化资源库 与45万家企业实现精准对接 [3] 资源保障体系 -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链接政银企研用户 降低产业创新成本 [3] - 广东运用"贷 债 股 基 期 指"等手段形成全链条金融服务矩阵 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3] - 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引进 打造既懂科技又懂产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3]
畅通经济循环 凝聚创新合力——看中国经济之“融”
人民日报· 2025-08-17 09:05
产业融——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通过技术突破实现产业增值[2] - 苏州绿的谐波攻克谐波减速器关键技术,传动误差控制在10弧秒以内,打破国外垄断[2] - 江苏苏州吴中区形成机器人全产业链集群,覆盖研发到应用环节,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2] - 中国钢研利用AI技术将高温合金材料研发周期从10年压缩至1-3年,开发出航空发动机关键材料[3] - 全国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居全球第二,1-7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3] - 三峡集团与东方电气等联合研发26兆瓦全球最大海上风机,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4] 市场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 政策层面出台《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健全信用体系与反不正当竞争法规[8] - 合肥合翼航空获全国首批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证,低空经济准入限制破除[8] - 中通快递新疆集运仓使运输成本降30%、时效提升35%,物流费用占GDP比率降至14%[9] - 跨电网电力交易机制建立,7月起实现全国范围电力资源优化配置[10] -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推进技术、人才、检测标准协同,年度归集岗位超150万个[10] - 汽车行业整治无序竞争后产销双超1500万辆,同比增速达两位数[11] 内外融——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 春雪食品上半年出口禽肉1.3万吨,国内销售1.6万吨,生产线衔接国际国内双标准[12] - 海南自贸港12月启动全岛封关,促进全球要素自由流动[14] - 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服务业扩大电信、医疗等领域开放试点[16] - 新增多国免签政策,给予最不发达国家100%零关税待遇[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