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搜索文档
警校和海关学院,突然成了“性价比之选”?
虎嗅· 2025-07-13 08:00
高校录取分数线分析 - 清华大学03专业组(化学)投档最低分为680分,同分考生排序项为260 [2] - 北京大学04专业组(不限)投档最低分为674分,同分考生排序项为250 [2] - 香港中文大学03专业组(不限)投档最低分为671分,同分考生排序项为249 [2] - 南京大学04专业组(不限)投档最低分为640分,同分考生排序项为238 [3] - 香港城市大学03专业组(化学和生物)投档最低分为636分,同分考生排序项为246 [3] 警校报考热度 - 江苏警官学院05专业组(化学)投档最低分为623分,同分考生排序项为226 [6] -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07专业组(不限)投档最低分为600分,同分考生排序项为224 [6] - 江苏警官学院理科600分以上考生扎堆报名,最高分达663分(全省理科1800-1900名) [6][7] - 警校分数线超过部分985/211高校,663分可报考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或复旦大学 [7] 就业选择趋势 - 江浙地区公务员待遇曾达年入30万,法学分数线因考公热上涨 [8] - 警校编制上岸率与985硕士毕业率存在竞争关系 [8] - 发展中地区师医公岗位性价比凸显,警校分配提供就业兜底保障 [11][12] - 经济下行期家长更倾向选择定向就业保障而非名校光环 [12] 地域分数线差异 - 同一大学在不同省份分数线差异显著(如南京大学在江苏与河北差距) [4] - 江浙地区志愿填报策略被视为领先版本,影响全国报考趋势 [5] - 本地与外地考生对院校认知存在信息差(如浙工大与浙理工在河北分数线趋同) [4]
哈尔滨工业大学发表最新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7-13 07:36
纳米激光器技术突破 - 传统纳米激光器的激光波前和辐射特性无法随意定制 需要更多光学元件来改变激光特性 导致系统体积庞大且受斑点噪声限制 [2] - 哈尔滨工业大学团队在Nature发表研究 提出新型金属激光器(metalaser) 通过介质谐振超表面的局部和非局部响应相互作用实现 [2][3] - 金属激光器可直接发射具有任意轮廓的光束 包括焦点 焦线 矢量光束 涡旋光束和全息图 [4] 金属激光器技术优势 - 平面结构中元原子的非局域相互作用限制激光模式 局域变化偶极矩精确塑造光束波前 [4] - 金属激光器的散射波强度比激光模式弱多个数量级 在全息图中散斑噪声可忽略不计 [4] - 该技术解决了传统激光全息图的散斑噪声问题 提升了光学和光子学应用性能 [4][5] 研究团队与发表信息 - 研究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宋清海教授 肖淑敏教授及鹏程实验室余少华院士共同通讯 发表于2025年7月9日Nature期刊 [2][3] - 论文标题为《Metalasers with arbitrarily shaped wavefront》 第一作者包括Yixuan Zeng等多名研究人员 [3]
从课堂知识到强农本领(在一线)
人民日报· 2025-07-13 06:10
农业教育与实践创新 - 山东农业大学启动乡村振兴驿站建设,2023年起已在山东建成约1万个站点,鼓励师生扎根乡村开展驻村蹲点服务 [1] - 学校创新"产区选题—产区实施—产区汇报"的毕业论文设计和考核模式,2024年有6个学院8个专业的11名毕业生围绕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方案 [2] - 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农业病虫害防治等关键领域取得多项创新成果 [2] 产学研合作模式 - 与地方政府、企业等合作建设小麦产业研究院、玉米产业研究院等多个产学研合作基地,方便学生实习实践并为乡村发展增添活力 [2] - 资源与环境学院研究生团队历经3年多攻关,完成1100余次试验研发出新一代生物基材料包膜肥料,实现节本增效 [3] - 推动创新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帮助学生把课堂知识转化为强农兴农的实际能力 [2] 学生实践成果 - 经济管理学院学生赵弈博调研家乡茶叶产业并提出产业链提升方案,结合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进行毕业专题汇报 [2] - 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通过驻村实践,在科普讲座、技术推广中深入理解"三农"实际问题 [1] - 研究生团队将科研成果与农民帮扶结合,利用专业知识投身环保公益项目 [3]
上海海关学院录取位次超上海交大,不必大惊小怪
南方都市报· 2025-07-12 13:46
高考志愿选择趋势 - 2025年上海海关学院05专业组在江苏省物理类投档最低分为657分 对应全省排名2618名 超过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部录取位次2662名 [1] - 上海海关学院公务员录取比例远超社会平均水平 该校招生处强调考公上岸概率是吸引高分考生的关键因素 [1] - 部分高分考生放弃名校选择普通本科定向委托培养项目 因毕业后直接获得事业编制 反映就业导向选择趋势 [1] 高等教育定位分化 - 高校分为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类 通识教育侧重学术型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侧重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 [2] - 存在学生选择错位现象 部分本科院校偏离职业教育定位 以升学为导向办学 加剧结构性就业难问题 [3] - 地方本科院校本应培养应用型人才 但实际办学中过度追求升学率 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3] 志愿决策影响因素 - 当前存在"家长志愿"现象 父母主导填报导致学生入学后出现专业适应性问题和违约风险 [2] - 职业规划清晰度决定选择合理性 需结合自身兴趣/能力/价值观 区分学术型或技能型发展路径 [2][3] - 考公考编热度引发内卷担忧 需理性评估职业适配性 避免过度集中导致就业选择单一化 [3] 就业市场结构性变化 - 职业本科和高职院校就业导向专业受青睐 反映劳动力市场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提升 [1] -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主要源于人才培养结构失衡 需通过明确院校定位优化教育供给 [3] - 定向委培项目热度显示体制内岗位吸引力 但需警惕职业发展路径的可持续性问题 [1][3]
第五届“智荟中欧·北京论坛” 举行,中外政商看全球经贸格局重构
中国新闻网· 2025-07-12 11:21
全球经贸格局重构 - 全球经贸格局正经历深度结构性调整 企业全球化发展面临地缘政治 贸易壁垒 金融波动 技术变革等多方面挑战 [1] - 未来全球化是韧性 融合 创新和规则的综合较量 企业需打造更安全的全球化供应链体系 更深厚的本地化运营根基 更强大的数智内核 [1] - 企业需把握区域合作框架机遇 开拓新兴市场 在不确定性的国际市场中锚定价值 赢得话语权 [1] 国际投资与货币体系 - 从美国到全球都面临投资回报率系统性下降 长期过度依赖促进增长的政策可能导致规模过度膨胀与效率相对下降 [2] - 美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加剧 管理币值稳定性成为系统性需求 [2] - 稳定币崛起创造了传统货币以外的代币形式 其未来管理需国际性机构介入 以算法公开和系统性金融管理实现"良币驱逐劣币" [2] 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定位 - 中国强大的生产能力 物流能力 人力资源使其在全球供应链重组中依然占据优势 [2] - 在"双循环"格局下 需以互利模式更精准对接海外市场需求 提升与世界谈判的技巧 [2] - 中国仍有大量系统性向外发展的机会 可形成与世界互利共赢的局面 [2] 稳定币监管与发展 - 美国《稳定币创新法案》及香港《稳定币条例》相继通过 要求持牌经营 足额储备并禁止信贷投放 [3] - 新监管将显著削弱稳定币的"去中心化"属性 强化其作为支付工具的"代币"本质 [3] - 美国推动稳定币发展隐含着巩固美元霸权 抢占加密世界制高点的战略意图 [3] 中欧关系 - 中国和欧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双方有责任表现出诚意和尊重 [3]
白宫重击高校波及华尔街
经济日报· 2025-07-12 06:22
美国政府与高校资金冲突 - 美国政府冻结哈佛大学22亿美元多年期拨款和6000万美元多年期合同款项 [1] - 哈佛大学拒绝政府要求并提起诉讼 指控政府操纵学术决策 [1] - 美国政府威胁取消哈佛大学免税资格 并追加取消4.5亿美元拨款 [1] - 美国国土安全部撤销哈佛大学SEVP认证 禁止招收国际学生 [1] - 哥伦比亚大学被取消4亿美元联邦经费 普林斯顿、斯坦福等高校也面临拨款冻结威胁 [2] 高校收入结构及影响 - 美国高校收入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学费住宿费、捐赠基金及投资收益、科研经费 [3] - 哈佛大学2024年总运营收入65亿美元 断供22亿美元相当于砍掉三分之一收入 [3] - 哥伦比亚大学年度预算12%依赖联邦拨款 [3] - 穆迪将美国高校行业展望下调至"负面" [3] - 国际生招生受限将影响高校第二收入来源 可能导致生源流失 [4] 高校捐赠基金现状 - 美国大学捐赠基金总额超过8700亿美元 相当于全球第21大经济体 [5] - 哈佛大学捐赠基金规模520亿美元居全美第一 [5] - 得克萨斯大学(480亿)、耶鲁大学(410亿)、斯坦福大学(380亿)、普林斯顿大学(340亿)分列2-5位 [5] 耶鲁运营模式分析 - 耶鲁模式由大卫·史文森创立 强调高收益资产配置 [6] - 投资组合中私募股权和对冲基金占比达60% [6] - 耶鲁基金规模从1985年13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312亿美元 [6] - 哈佛大学私募股权占比接近40% [6] 金融市场潜在风险 - 普林斯顿评估出售私募股权份额 哈佛洽谈出售10亿美元私募基金份额 [7] - 耶鲁大学拟通过二级市场处置最高60亿美元私募股权资产 [7] - 高校抛售潮可能导致私募股权行业估值下探 引发金融市场震荡 [7] - 科技型企业融资可能受冲击 关键科技项目面临中断风险 [8]
激活教育综合改革新动能 教育专家解码“一融双高”深化路径
证券时报网· 2025-07-11 22:01
高校党建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 - 高校党建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一融双高")是新时代高校党建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命题 [1] - "一融双高"是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必由之路 也是推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关键所在 [1] 高校落实党的全面领导的战略支撑 - 构建高校落实党的全面领导的战略支撑 抓牢党对学校全面领导的职能配置与体制机制建设 [1] - 以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为牵引 加强党委对改革发展重大事项的谋划部署 [1] - 把党建工作的成效落实到提高办学育人水平 [1] 激活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动能 -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1] - 探索形成有特色、高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1] 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路径 - 持续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与组织功能 培养和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1] - 统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评价 鲜明树立实绩导向 [1] - 以高质量的评价激励体系深化学校治理 [1] 加强和改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 - 提高政治站位 准确把握教育强国建设对高校党建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 [2] - 以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牵引本单位重大任务的推进 [2] - 把握重点环节 持续推进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 引领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 [2] - 积极开展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 以扎实行动落实高校党建"一融双高" [2]
去深圳上大学
经济观察报· 2025-07-11 20:17
深圳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 深圳自特区成立伊始就怀有创办高水准大学的冲动和雄心,高校建设与城市发展步伐紧密相连 [1][6] - 1983年深圳大学成立时在校学生仅216人,而北京有54所高校,上海有43所,广州有20所,深圳在高等教育领域起步较晚 [5] - 21世纪以来深圳高等教育发展加速,2014年后以几乎一年一所的速度新建8所高校,截至2024年高等学校数量达17所 [5] - 2025年深圳推进第三轮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涉及深圳海洋大学、深圳音乐学院等8所院校 [5] 三次建校热潮 - 第一波热潮在特区成立初期,1983年深圳大学从提议到开课仅用半年,创下"深圳速度",建校初期采用开放式校园和学生自治等创新模式 [8][9][11] - 第二波热潮在2000年前后,深圳通过合作办学和虚拟大学园解决高端人才培养问题,吸引北大、清华等高校入驻 [14][15] - 第三波热潮在南科大成立后,10年间新增8所高校,合作办学拓展至香港中文大学等境外院校,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连续9年成为广东高考录取分数最高院校 [20][21] 财政投入与办学特色 - 深圳教育支出从2017年509亿元增至2025年计划1020.6亿元,占比从11.08%升至23% [26] - 高等教育支出从2012年11.4亿元增至2025年预计178.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21.69%,占比从10.4%升至近48% [28] - 深圳大学2025年部门预算收入75.07亿元,10年增长366.85%,在全国非"双一流"高校中预算排名第一 [30] - 深圳高校以理工科为主,学科建设紧贴产业需求,南科大拥有超60位院士,国际排名接近清北 [36] 城市与高校协同效应 - 深圳高校毕业生留存率达73.2%,深大毕业生主要被比亚迪、华为、腾讯等本地企业录用 [35]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录取分数线已超本部,体现城市对高校的赋能效应 [42] - 深圳计划在"十五五""十六五"期间新建不少于10所高校,总量或达30所以上,学科将围绕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44][46]
中国农业大学启动国际暑期学校
新京报· 2025-07-11 18:30
国际化农业教育项目 - 中国农业大学启动2025年国际暑期学校,吸引38国近200名学生参与,覆盖96所高校及科研院所 [1] - 项目包含四大主题活动:农业绿色发展、统计遗传学、人工智能与农业遥感、可持续食物体系写作营 [1] - 校方提出"优学CAU"计划,目标打造全球农业研究生教育高地,推动跨学科融合与创新思维培养 [1] 国际合作与技术融合 - 美国学生评价项目为"通往未来农业的知识桥梁",促进全球学子围绕绿色技术与智慧创新展开合作 [2] - 参与者实地考察校园博物馆,包括动物医学标本、饲料及昆虫领域,直观感受农业科技应用成果 [2] - 活动主题聚焦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挑战,强调跨国协作在农业研究中的关键作用 [2] 战略定位与教育创新 - 校方指出农业需与前沿科技深度结合,应对全球生态与粮食安全问题,提出高等教育新模式探索 [1] - 项目设计注重培养"质疑精神"和"连接能力",鼓励学生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构建者 [1]
深圳,正在摆脱“大学洼地”标签
经济观察网· 2025-07-11 18:29
深圳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 深圳高等教育经历了三次建设热潮:第一阶段1983年深圳大学成立,体现"深圳速度";第二阶段2000年前后合作办学与虚拟大学园模式;第三阶段2010年后南方科技大学引领的快速扩张期[3][4][6][7] - 高校数量从1983年1所增至2024年17所,2014-2024年新建8所,2025年计划再建8所[2][7][22] - 财政投入显著增长,高等教育支出从2012年11.4亿元增至2025年预计178.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21.69%[10][13] 深圳高校特色模式 - 创新办学机制:南方科技大学采用"631"综合评价录取制度(高考60%+校测30%+高中成绩10%)[6] - 学科设置高度产业化,理工科占比超60%,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领域[18][23] - 财政支持力度大,深圳大学2025年预算75.07亿元,10年增长366.85%,非"双一流"高校中预算第一[13] 城市与高校协同效应 - 2024年深圳高校毕业生留存率达73.2%,比亚迪、华为、腾讯为三大雇主[17]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录取分数线已超本部,体现"城市赋能高校"效应[21] - 深圳计划"十五五"期间高校总数达30所,持续优化高等教育资源布局[22][24] 代表性高校发展 - 南方科技大学建校10年即入选"双一流",2025年泰晤士亚洲排名第35位(内地第15位)[7]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连续9年居广东省录取分数最高院校[7] - 深圳理工大学首年招生投档线即追平中山大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