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甘肃定西:高标准农田建设跑出“加速度”
新华社· 2025-11-10 20:55
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展 -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陇西县等多地正利用挖掘机、推土机、平地机等机械设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将零散旱塬改造为田成方、水相连、路相通的高产良田 [1] - 定西市安定区团结镇的施工人员在初冬时节以冬闲不闲的劲头平整连片地块,推进项目建设 [1] 农业发展模式创新 - 定西市作为典型旱作农业区,曾受土地贫瘠、地块零散、干旱少雨、灌溉匮乏等问题制约 [1] - 当地创新探索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规模经营一体化发展模式,以此作为农业产业发展出路 [1] - 该模式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产业升级 [1] 项目建设成果 - 定西市七个县区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55万多亩 [1] - 通过健全全过程管护机制,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并增强了抗旱防涝能力 [1] - 高标准农田建设正稳步筑牢当地粮食安全根基 [1]
甘肃: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做实监督 护航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战略重要性 - 粮食安全被视为“国之大者”,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关键[2] - 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并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提升耕地质量的重点方向[2] -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内容,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关键举措[3] 项目建设与监督机制 - 纪检监察机关紧盯项目招标投标、资金使用、运行管护等关键环节,深入一线排查问题线索[2][5] - 构建齐抓共建工作格局,压实农业农村、发改、财政、自然资源、水利、林草等部门的监管责任[5] - 2024年全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全过程整治,全面排查起底2019年以来建成项目,逐项核查面积底数、空间分布、工程质量及使用情况[5] 问题查处与整改成效 - 针对插手干预、违规招标、偷工减料、虚报套取截留挪用资金等问题从严查处,对监管不力、失职失责等行为严肃追责问责[6] - 今年以来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累计推动整改相关问题2336个,立案49人,党纪政务处分28人[6] - 张掖市临泽县某项目因隐蔽工程施工材料把关不严、施工过程控制不到位,项目负责人受到党内警告处分[6] 建后管护与效益提升 - 高标准农田持续发挥综合效益需坚持“三分靠建、七分靠管”的原则,明确县乡村三级管护责任[7][8] - 武威市古浪县建立乡镇统筹、村级落实、网格兜底的责任体系,并选聘村民担任监护人员负责日常监护[7][8] - “高标准农田+智慧化管理”模式预计使玉米亩产达950公斤,比常规大田每亩平均增产100多公斤,同时有效节约灌溉用水、化肥农药及人力成本[9] 制度完善与长效治理 - 省纪委监委与省农业农村厅共同梳理形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突出问题整治工作指引,为监督监管提供指导[10] - 已推动健全完善相关制度机制87项,并督促形成包括建设管理条例、投资标准、管护办法等在内的政策体系[11] - 督促各高标准农田建设县(区)设立辅助核算专用账户,对建设资金实行专账管理、调拨、清算[11]
农业农村部、水利部:真抓实干落实关键举措 进一步提升农田防灾减灾能力
证券时报网· 2025-09-11 20:04
政策导向 - 农业农村部与水利部联合推进农田沟渠整治和平原涝区治理工作 强调提升农田防灾减灾能力和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 [1] - 会议要求持续开展全域沟渠及涉水设施排查摸底 精准掌握沟渠分布格局 设施状况和功能短板等基础信息 [1] - 统筹推进水网"一张图"建设 强化沟渠连通和设施配套 完善排涝体系 [1] 实施重点 - 聚焦受涝区域切实抓好受淹农田抢排积水 全力修复灾毁农田 [1] - 建立健全工作责任体系 积极发挥群众作用 突出以工程化建设方式推动系统整治 [1] - 打通局部梗阻 通过工程化建设方式系统推进沟渠整治和涝区治理 [1]
甘肃酒泉: 施足金融“底肥” 助粮田成“良田”
金融时报· 2025-08-28 10:32
核心观点 - 甘肃酒泉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金融创新模式显著提升农业规模经营效益 土地租金从每亩200元增至700-1000元 机械化与节水技术推动生产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1][2][3][4][5][6][7][8] 农业经营现状与挑战 - 酒泉作为西北主要商品粮基地 面临耕地碎片化 土壤盐渍化和低租金问题 农地租金一度仅200元/亩制约土地流转意愿[2] - 传统小农作业效率低下 缺乏大中型农机作业条件 灌溉效率低制约规模经营效益提升[2] 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 - 采用"整市整县 打捆打包"建设理念 每亩投入资金约3000元 中央和地方财政最高支持2400元/亩[3] - 国开行甘肃省分行创新"市级统筹融资 县级组织实施 国企一体化运营"市场化融资模式 贷款期限30年[4][5][8] 金融支持与创新 - 国开行在玉门市投放2.95亿元支持1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 承贷主体为酒泉市兴农发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6] - 创新发放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 将农田节水率与贷款利率优惠挂钩 预计年节水量不少于690万吨[8] 经营效益提升 - 高标准农田实现集约化机械化作业 节省人工超50% 滴灌技术节水30%以上 肥料成本每亩节约20-30元[7] - 土地经营收益显著提升 何瑞合作社5300亩地预计收入超1000万元[7] 产业链协同发展 - 中粮集团 北大荒集团 敦煌种业等企业与玉门地方政府合作租用土地开展高效农业生产[8] - 土地流转稳定性增强 形成"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联动发展模式[5][8]
辽宁出台方案 到2032年力争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
人民网· 2025-08-12 10:17
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 - 到2032年将省域内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累计改造提升800万亩 [1] - 截至2024年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820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61.1% [2] - 建设分三阶段推进:2028年涉及27个重点县,2030年涉及14个县力争累计建成5900万亩以上,2032年涉及51个县 [2] 建设实施策略 - 坚持全省一盘棋,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因地制宜明确辽中北、辽东、辽西和辽南不同区域建设重点 [1] - 建设过程中适度归并零碎农田,完善田间灌排体系,合理设置防护措施,科学规划道路和电力设施 [1] - 新建项目优先开展田块整治、灌排体系、道路和电力设施等基础建设 [1] 运营管护机制 - 对土地规模化流转的明确经营者管护责任,未流转的由村集体实施管护 [3] - 强化县级管护职责,完善乡镇落实、村级实施、多元参与的运营管护制度,探索网格化日常管护 [3] - 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技术性强设施进行专业维护,严禁擅自占用,批准占用的需及时补建 [3] 项目管理要求 - 落实"五统一"原则:统一规划布局、建设标准、组织实施、验收考核、上图入库 [3] - 完善建设工程全周期责任倒查和终身追责机制 [1] - 鼓励农民对建材进场、日常施工、隐蔽工程验收及监理履行职责等进行监督 [3]
到2032年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高标”
辽宁日报· 2025-08-10 09:57
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 - 到2032年力争将省域内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累计改造提升800万亩 [1] -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数为6251万亩 截至2024年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820万亩 占永久基本农田的61 1% [2] - 到2028年优先在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重点县和黑土地保护利用重点县建成高标准农田 涉及27个县 [2] - 到2030年重点在产粮大县和水资源保障充分地区建成高标准农田 涉及14个县 累计建成面积5900万亩以上 [2] - 到2032年完成剩余51个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 [2] 建设标准与措施 - 坚持全省一盘棋 健全多元投入机制 因地制宜明确不同区域的建设重点 治理措施和投入标准 [1] - 适度归并零碎分散农田 合理设置农田防护和水土保持措施 [1] - 持续完善田间灌排体系 做好田间道路的科学规划设置和电力设施配套建设 [1] - 新建项目优先开展田块整治 田间灌排体系 田间道路和电力设施配套等基础建设 [1] - 落实"五统一"原则 即统一规划布局 统一建设标准 统一组织实施 统一验收考核 统一上图入库 [3] 运营管护机制 - 土地规模化流转时在合同中明确经营者对高标准农田设施的管护责任 [3] - 未流转土地由村集体实施管护 [3] - 强化县级管护职责 完善乡镇落实 村级实施 多元参与的运营管护制度 [3] - 探索网格化日常管护模式 整合基层力量 [3] - 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委托行业机构对技术性设施进行专业化维护 [3] - 严禁擅自占用高标准农田 经批准占用的要及时落实补建 [3] 资金投入机制 - 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 在不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前提下探索贷款贴息等方式 [3] - 引导金融 社会投资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投入建设 [3] - 鼓励农民对建材进场 日常施工 隐蔽工程验收及监理履行职责等进行监督 [3]
完善高标准农田建管机制
经济日报· 2025-07-29 05:47
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 - 部分地区高标准农田存在未按规划建设、配套设施管护不到位、浇灌设备闲置等问题,导致工程沦为"摆设"[1] - 农业农村部2023年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工程"回头看"专项行动,聚焦2019年以来项目,虽取得进展但问题仍存[1] - 2024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实施方案,提出完善建设/验收/管护机制,目标2035年将符合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1] 高标准农田的战略意义 - 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核心抓手,直接关联国家粮食安全[1] - 通过土地平整、灌溉配套等措施可提升粮食产能,整治后农田便于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作业,推动农业现代化[1] - 能治理退化耕地、防止水土流失,增强抗灾能力以应对资源环境挑战[1] 质量管控改进方向 - 需建立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体系,包括公开规划机制(设计图纸/资金预算/施工标准透明化)和农民参与验收[2] - 创新管护机制需明确设施权属责任,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专业机构/保险制度实现设备专业化维护[2] - 考核指标应从"完成亩数"转向粮食增产率、设施利用率、农民满意度等质效维度[2] 政策执行要求 - 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切身利益,必须杜绝"面子工程"[2] - 需确保建设资金切实转化为田间产能,实现"建好、管好、用好"三位一体目标[2]
建管并重打造高标准农田
经济日报· 2025-07-03 06:07
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导向 -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为农业现代化转型指明方向[1] -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升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举措,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1] - 甘肃、湖南、山东等省份已开展实践,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应用方面取得成效[1] 跨部门协同机制 - 建设涉及自然资源、农业农村、财政、水利、生态环境等多部门协同[2] - 自然资源部门负责划定良田范围,农业农村部门组织施工,水利部门保障灌溉,财政部门确保资金[2] - 需要打破部门壁垒,共享信息,严把质量关[2] 智慧农业技术应用 - 建设不仅包括修路、通渠等基础设施,更注重田间设施短板补齐[3] - 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提升地力,配套农业社会化服务[3] - 引入物联网、大数据实现精准施肥、变量施药等数字化管理[3] 长效管护机制 - 建立权责清晰的"县统筹、乡监督、村落实"三级责任体系[4] - 需充实监管力量,严把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关[4] - 探索财政投入与土地收益反哺相结合的资金保障模式[4]
河南平顶山:监督护航高标准农田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督 - 平顶山市纪检监察机关联合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整治,紧盯项目建、管、用全流程,督促职能部门落实监管责任[1] - 驻市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深入一线检查,覆盖舞钢市、宝丰县、鲁山县等地14个乡镇,倒逼解决项目逾期未完工、配套设施不完善、机井不通水电等问题[1] - 针对高温少雨情况,督促组建6个指导组检查全市高标准农田机井运行情况,整改机井1870眼(整改率95%),剩余问题计划麦收后完成[1] 廉政风险防控与责任追究 - 鲁山县纪委监委运用"协作区+属地+职能部门"联动机制,将项目后期管护纳入常态化监督,严查责任缺失和管理缺位问题,已处理线索9件、处分97人[2] - 郏县纪委监委通过典型案例(如长桥镇东长桥村7人因机井管护不力被党纪处分)推动职能部门落实主体责任,强化"建管用"一体化[2] 制度完善与长效管理 - 驻市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下发提醒函,推动修订《平顶山市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建后管护办法》,填补制度漏洞并加强项目监管[2]
实践故事 | 守护“粮田”变“良田”
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 - 四川省资中县高标准农田建成后解决了涝旱问题,农田平整且灌溉便利,显著提升农民满意度 [1] - 村民反馈显示高标准农田建设使农业生产从"靠天吃饭"转变为稳定可靠的生产环境 [1] 监管机制创新 - 资中县纪委监委推动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镇村规划-县属国企实施-主管部门监管"的全链条机制 [1] - 县农业农村局出台建设管理、验收管理、建后管护"三个办法",并在镇级设监管组、村级聘监督员强化监督 [1] 问题整改与资金管理 - 通过"点题整改""阳光问政"等载体追回虚报冒领项目资金,并在案发地开展在建项目提标补短以还利于民 [2] - 采用"一案一复盘"机制确保整改成效以群众满意度为评判标准 [2] 技术应用与长效治理 - 试点高标准农田建管保险,实行智慧动态监管解决重建轻管难题 [2] - 针对田坎破损、蓄水池漏水等问题实施靶向整治,通过纪检监察建议书推动行业制度完善 [2] 治理效能提升 - 以专项整治暴露问题为导向,推动从"一域治理"到"全域提升",形成查处一案、警示一片的综合效应 [2] - 计划巩固整治成果并深化查改治一体化,持续释放制度性治理效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