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标准农田
icon
搜索文档
甘肃定西:高标准农田建设跑出“加速度”
新华社· 2025-11-10 20:55
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展 -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陇西县等多地正利用挖掘机、推土机、平地机等机械设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将零散旱塬改造为田成方、水相连、路相通的高产良田 [1] - 定西市安定区团结镇的施工人员在初冬时节以冬闲不闲的劲头平整连片地块,推进项目建设 [1] 农业发展模式创新 - 定西市作为典型旱作农业区,曾受土地贫瘠、地块零散、干旱少雨、灌溉匮乏等问题制约 [1] - 当地创新探索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规模经营一体化发展模式,以此作为农业产业发展出路 [1] - 该模式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产业升级 [1] 项目建设成果 - 定西市七个县区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55万多亩 [1] - 通过健全全过程管护机制,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并增强了抗旱防涝能力 [1] - 高标准农田建设正稳步筑牢当地粮食安全根基 [1]
财政部: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持续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智通财经网· 2025-11-07 18:56
财政政策总体导向 - 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3] - 2025年作为“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布局之年,将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压实预算执行责任链条 [1][66] 财政收入与支出 - 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6万亿元,同比下降0.3%,但降幅较一季度收窄0.8个百分点,税收收入从4月起连续三个月保持同比增长 [9] -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13万亿元,增长3.4%,社会保障和就业、科学技术支出分别增长9.2%和9.1% [11] -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下达9.29万亿元,占年初预算的89.8%,进度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 [12] 消费促进措施 - 安排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并新增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上半年预拨1620亿元资金,带动销售额超1.6万亿元 [4][15] - 对重点领域个人消费贷款和相关行业经营主体贷款给予财政贴息,激发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潜力 [1][66] - 县乡市场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38.9%,中央财政下达72.79亿元服务业发展资金以释放县域和农村消费潜力 [15] 投资拉动举措 - 超长期特别国债上半年发行5550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42.7%,进度同比快17.7个百分点 [16] - 新增专项债券发行2.16万亿元,完成全年限额的49.1%,进度同比快11个百分点 [16] - 中央预算内投资上半年下达4601亿元,占全年预算的63%,重点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基础设施等领域 [16]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2025年中央本级科技经费支出3981.19亿元,较上年增长10%,基础研究预算安排增长12.1% [5][21] - 对新一批1200多家“小巨人”企业给予奖补,并选取35个城市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 [23] - 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已支持2.2万户科技创新类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约900亿元 [25] 民生保障与就业 - 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69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8%,中央财政下达就业补助资金667.4亿元 [27] -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2.15万亿元,同比增长5.9%,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700元 [29][33] - 按照全国总体2%的比例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全国最低标准提高20元 [34] 风险防控与债务管理 - 安排2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上半年已发行置换债券1.8万亿元,完成额度的90%,置换后债务平均利息成本降低2.5个百分点以上 [55] - 将不新增隐性债务作为“铁的纪律”,严格落实政府举债终身问责制和债务问题倒查机制 [57] 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 - 上半年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4%至32.1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3.8%,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 [38] - 下达“三北”工程补助资金100亿元,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40] - 政府绿色采购规模占同类产品采购规模比例超过85%,明确部门年度公务用车采购总量中新能源汽车占比原则上不低于30% [42]
赤峰市高标准农田规模突破900万亩
内蒙古日报· 2025-11-04 10:59
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与成效 - 截至10月底,赤峰市高标准农田建成规模达911.42万亩 [1] - 自2021年以来,累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568.73万亩,其中新建437.43万亩、改造提升131.3万亩 [1] - 建设成果将有效增强当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防灾减灾水平,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基础 [1] 质量监管体系构建 - 2025年1月出台政策,围绕设计、招投标、材料、施工等9大关键环节细化监管细则,构建全链条质量管控框架 [2] - 健全“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追溯”的全过程管理体系,并组建市级质量监管专业队伍 [2] - 创新推行“市级暗访抽查+县级包联督导+乡镇一线监管+村民公益监督”四级联动监督机制,开展常态化检查 [2] 项目验收流程与标准 - 严格执行“旗县初验、市级验收、自治区抽验”三级验收程序 [3] - 通过听取汇报、核查档案、实地核验等多维度方式,全面核查工程数量、建设质量、资金使用等核心内容 [3] - 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验收,市农牧局全程派驻专员监督,确保验收结果客观公正 [3]
实践故事 | 确保高标准农田建好管好用好
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与规模 - 采用因地制宜的建设模式,包括县级招标、乡镇招标或村民自建方式实施 [1] - 构建政府主导、行业监管、乡村主建、农民主体的共建模式以提升工程质效 [1] - 截至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59.58万亩 [1] 项目资金规模与监管 - 今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规模达1.35亿元 [1] - 组建联合督查组紧盯项目审批、资金拨付、工程质量等核心环节开展嵌入式监督 [1] - 通过村务公示栏和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进行资金使用公示 [1] 监督与责任机制 - 明确行业部门监管职责和镇村属地责任,现场反馈问题并限期整改 [2] - 形成预防—监管—问效工作闭环,不定期开展质量复查防止重建轻管 [2] - 对发现问题及时推动整改并约谈相关党员干部 [2] 廉洁风险防控与案件查处 - 严肃查处干部违规插手项目、虚增工程量套取资金、收受好处费等腐败问题 [2] - 加强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两委干部警示教育,健全联动监督体系 [2] - 坚持以办案牵动整治,确保监督全覆盖有形有效 [2]
宁夏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140万亩
中国新闻网· 2025-10-21 15:25
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 - 宁夏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140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80% [1] - 累计发展高效节水农业660万亩,占农业灌溉面积的61.2% [1] - “十四五”期间累计投入各类建设资金124.9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438万亩,发展高效节水农业231万亩 [1] 基础设施配套投入 - “十四五”期间配套建设泵站306座、调蓄水池150座 [1] - 建成各类田间灌排沟渠1万多公里、闸桥涵等农田水利设施约2.7万处,铺设田间管网4.2万公里 [1] - 高标准农田和高效节水农业亩均投资标准分别达到2500元、3300元,较2020年实现亩均投入翻番 [1] 高效节水农业效益 - 高效节水农业亩均可省水30%—45%、省肥30%—40%、省劳动力80%以上 [2] - 农机作业效率和耕地利用率提高10%—15%,粮食产能增加10%—20%,亩均可节本增收达400元以上 [2] - 2024年农业取水量48.7亿立方米,较2020年减少9.94亿立方米 [2] 水资源利用效率 -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20年的0.551提升至0.586,连续两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 - 实现了大灾少减产、小灾不减产、无灾多丰收的目标 [1] - 实现了农业节水与粮食稳产丰产协同发展 [2]
高标准农田怎么建怎么管——来自黑龙江北大荒集团的调查
新浪财经· 2025-09-19 08:03
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展 - 黑龙江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近1.2亿亩居全国首位 粮食总产量达1600.34亿斤占全国11.3%连续15年全国第一 [1] - 北大荒集团2024年底建成高标准农田3138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比例超80% [1] - 七星农场项目总长12.64公里覆盖3个管理区近300户农户 采取"中间机耕路+两侧格田"模式提升农田规整度 [1] 农田改造技术方案 - 水田区进行格田化改造 旱田区实施侵蚀沟治理 田块整治工程投资占比达31.82% [2] - 秦玉秋承包田由70块小池田合并为10块大池田 亩产突破1400斤 年节省机耕费人工费近万元 [3] - 军川农场通过格田/道路/涵洞/排水沟改造 有效种植面积扩大 雷玉清承包地增加4.8亩耕种面积 [3] 智慧农业技术应用 - 二九〇农场部署物联网设备与智能数控灌排系统 实现一体化闸门与超声波水位计精准控制 [3] - 军川农场515.8亩试验田配备物联网虫情测报灯/田间气象站/孢子捕捉仪等智能设备 [3] - 七星农场建立百亩/千亩/万亩三级智慧农业示范区 实现农业生产精准化智能化向无人化转型 [3] 数字化管理平台 - 建三江分公司开发"数字三江一体化云平台" 集成智能叶龄诊断/智慧施肥灌溉/气象预报/灾害预警功能 [3] - 平台每10分钟传回土壤含水率/氮磷钾含量实时监测数据 替代传统"摸土看天"模式 [3] - 全环节智能管控系统覆盖耕种管收流程 实现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 [3] 项目投资与工程实施 - 宝泉岭农场投资4632万元建设2万亩高标准农田 完成田块平整3369亩及沟道护砌10.119公里 [4] - 普阳农场建立每周灌排设施检查/每月田间道路巡查制度 每年3月1日至11月30日为固定巡视期 [4] - 北大荒集团建立集团/分公司/农牧场三级管护体系 确保管护工作有主体/人员/资金/标准/监督/考核 [5]
高标准农田怎么建怎么管
经济日报· 2025-09-19 06:12
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 - 黑龙江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近1.2亿亩居全国首位 粮食总产量达1600.34亿斤占全国11.3% 连续15年全国第一 [1] - 北大荒集团2024年底建成高标准农田3138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68.98% 2024年计划新建101万亩总投资24.02亿元 [2] - 七星农场通过格田改造提高有效插植面积3%-4% 实现亩增产15-21公斤 [2] 农田改造技术模式 - 采取"中间机耕路 两侧为格田 四周为水渠"改造模式 田块整治工程投资占比达31.82% [2][3] - 水田区进行格田化改造 旱田区进行侵蚀沟治理 优先开展田块整治和灌排体系建设 [3] - 小田变大田后农机作业效率提升 七星农场种植户年节省机耕费人工费近万元 插秧进度提前 [4] 产能提升效果 - 军川农场种植户通过改造增加4.8亩有效耕种面积 年度增收4800元 [4] - 二九〇农场通过智能灌溉系统亩产提升约30斤 [5] - 七星农场配备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系统2320套 辅助直行插秧面积超80% 亩节约灌溉用水30立方米以上 亩平均增产25公斤以上 [7] 智慧农业应用 - 二九〇农场使用物联网设备连通智能化数控灌排系统 农户通过手机APP实现自动灌溉 [5] - 军川农场试验田配备物联网虫情测报灯 田间气象站 孢子捕捉仪等设备 实时传回作物生长数据 [6] - 建三江分公司建立"数字三江一体化云平台" 实现农业大数据可视化监测和科学诊断 传感器每10分钟传回一次数据 [8] 管护机制建设 - 宝泉岭农场每500亩农田配备1名专职管护员 已培训管护人员85人次 [10] - 普阳农场实施网格化管护机制 每周检查灌排设施 每月检查田间道路 每季检查农田防护 [10] - 建立集团 分公司 农牧场 管理区 作业站五级管理体系 确保工程设施得到定期维护 [11] 综合效益体现 - 农田从低洼易涝地变为高产稳产田 土地承包从"没人要"变为"抢不着" [2][5] - 建三江分公司累计开展水旱田耕种管收全场景智能农机作业2300万亩 [7] - 种植户实现单人管理355亩水田 从"摸土看天"转变为动手指远程监控 [9]
筑牢农业发展“耕”基
经济日报· 2025-09-19 05:57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概念与目标 -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工程改造与机制创新,将传统农田升级为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土壤肥沃、抗灾能力强、科技水平高、管护到位的优质农田 [1] - 建设路径为“地的改造+技的应用+制的创新”,将农田从生产要素升级为现代化生产系统 [1] - 最终目标是实现高产稳产、节本增效、绿色可持续,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1]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成效与政策支持 - 截至今年7月,全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3%以上 [1] - 建设成效为全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提供了关键支撑 [1] - 相关议题连续10余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关乎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长远发展 [1]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关键举措 - 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双轮驱动,推广秸秆还田与碳汇核算协同、盐碱地“暗管排盐+育种”等技术,建立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网络 [2] - 利用数字化手段建立从规划、建设到管护的全流程数字化档案,实现数据驱动决策与可追溯监管 [2] - 创新多元投入机制,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收益反哺”体系,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并建立绩效挂钩机制 [2] - 分区施策精准落地,立足区域禀赋实施差异化治理,严守生态红线并建立区域协同机制 [2]
广东高标准农田建管并重,着力打造现代化良田
南方农村报· 2025-09-17 10:30
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 - 南雄市计划用5年时间将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已取得显著进展,将“望天田”和“巴掌田”改造为季产千斤的“粤良田”[7][8] - 广东省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粮食生产能力提升10%以上,亩均节水、节药、节肥率均有效提升,有效减轻粮食生产受灾损失[11][12] - 高标准农田建设显著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例如在持续大暴雨期间,改造后的稻田安然无恙[23][24] 农田基础设施与科技应用 - 通过宜机化改造将南雄市湖口镇承平村上洋汾村小组由600多块细碎田块构成的300多亩农田,改造为“整齐划一、渠相连、路相通、旱涝保收”的良田[18][19] - 广东省利用地方资金在部分项目区布设病虫害与土壤墒情监测站,为农田插上“科技翅膀”[20][34] - 2024年广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3%,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80%,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农业机械化与科技推广提供了重要支撑[26][27] 耕地质量与生态保护 - 广东省在建设高标准农田时统筹开展绿肥种植、酸化耕地改良、盐碱地治理等项目,例如南雄市种植绿肥1万亩,项目区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明显提升[28][29][30] - 汕头濠江区河玉围地区1300亩因盐碱丢荒的农田,经2021年高标准农田改造后成为亩产超1000斤的良田[31][32] - 自2018年起广东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践行绿色生态理念,例如江门台山市建设生态沟渠使田间有益生物明显增多,虫害、病害、鼠害大幅减少,节省用药成本[36][37][38][39] 经营效益与模式创新 - 高标准农田显著提升土地价值,例如南雄市湖口镇承平村上洋汾村小组农田租金从150元/亩难流转改造后升至550元/亩[45][46][47] - 清远市清新区的稻蛙立体种养模式地租承包价达1380元/亩,农户管理6亩蛙稻田半年可确保3万元基本收益[49][50][51] - 广东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耕地流转率平均提高15%-20%,耕作机械化水平平均提高15%-20%,平均每亩带动农民增收近500元,地块增值200多元[66][67][68] - 南雄市作为试点县与广东天润粮油集团合作探索“EPC+O”模式,打造“订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品牌建设”的丝苗米全产业链模式[59][60][61][62][63] 管护机制与政策支持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2020年印发通知要求按照“谁受益、谁管护”原则明确高标准农田管护主体、建好管护队伍、落实管护责任[73][74][75] - 珠海市2023年11月出台管护办法,明确管护主体、责任、标准、资金,并将每年11月定为高标准农田设施“管护月”,形成“全民管”新风尚[76][77][78][81]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2021年8月印发通知开展金融保险创新试点,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工程设施纳入金融保险范围,广州、湛江、清远等多个地市已成功落地试点[83][84][85][86][87]
采煤塌陷地复垦成良田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7 10:58
生态修复进展 - 亳州市完成8个废弃矿山项目市级验收 [1] - 采煤塌陷区治理完成临时用地复垦41宗 面积达1668.84公顷 [1] 经济效益 - 有效减少矿山企业征地数量和费用支出 [1] - 恢复耕地返还居民耕种 水塘用于发展水产养殖 直接开辟居民增收渠道 [1] 生态效益 - 治理区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 遏制水土资源破坏 [1] - 形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的高标准农田格局 [1] - 构建功能互补的复合型生态景观系统 保障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