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天文
icon
搜索文档
科学融合艺术,认知宇宙有了新“打开方式”
科技日报· 2025-07-03 08:52
展览概况 - 展览名为"宇宙考古:时空探索",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瑞士驻华大使馆、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主办,清华大学天文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协办 [3] - 展览于7月2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3日正式对公众展出 [3] - 展览融科学探索和艺术诠释为一体,许多展品基于真实的观测数据创作 [3] 展览内容 - 《动态宇宙》展品基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开发的"虚拟现实宇宙项目",利用自定义图形渲染引擎将天文数据转化为可交互的宇宙三维模型,具有跨越27个数量级的缩放功能 [4] - 《宇宙碰撞》展品以NASA望远镜采集的约500幅深空影像为数据基础,通过碟形顶投影等技术可视化呈现螺旋星云结构、星系碰撞过程等天体现象 [4] - 《时空弹性》项目将引力透镜效应可视化,基于真实天文观测数据创建实时模拟引擎,展示大质量天体引发的时空扭曲现象 [4] 展览意义 - 展览通过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将庞大抽象的宇宙可视化,将太空数据转化为可理解的图像和表征 [5] - 展览引发对太空可持续发展的思考,通过交互数据可视化装置展示数万颗卫星及空间碎片,直观呈现太空垃圾问题 [5]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生为展览设计了一系列未来行星之旅作品,探索科学思维与设计思维的结合 [6] 跨界合作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师丹青表示,科学和艺术在山脚下分开又在山顶汇合,强调在AI时代结合科学思维和设计思维的重要性 [6] - 联合策展人龙星如认为艺术是讲述科研故事的好方法,能让科学装置产生的庞大数据集变得可感知和可理解 [6]
鲁宾天文台发布宇宙摄影“首作”
科技日报· 2025-06-25 06:21
鲁宾天文台技术突破 - 鲁宾天文台发布有史以来最大数字相机拍摄的宇宙摄影"首作",图像以前所未有规模捕捉数百万颗遥远恒星和星系光线[2] - 测试观测仅10多小时即发现2104颗新小行星,包括7颗近地小行星[2] - 相机核心为汽车大小的3200万像素数字相机,单张图像需400台超高清电视全尺寸显示[3] 观测能力与成果 - 预览视频由1100多张图像合成,展示约1000万个星系,仅为未来10年预计探测200亿个星系的0.05%[3] - 678张图像拼接的三叶星云与礁湖星云马赛克图,7小时拍摄即捕捉到数千光年外星云中前所未见的微弱气体尘埃云细节[2][3] - 测试观测发现的小行星均不会对地球构成威胁[2] 未来项目规划 - "时空遗珍巡天"项目计划2025年启动,持续10年[2] - 未来10年每3晚对南半球夜空全面扫描一次[3] - 预计揭示200亿个星系、170亿颗银河系恒星、1000万次超新星爆发及数百万个太阳系内小型天体[3] 基础设施优势 - 天文台位于智利阿塔卡马沙漠帕穹山,海拔超2600米,干燥空气提供最佳观测条件[3]
【中国新闻网】两台先进望远镜在青海冷湖启动建设
中国新闻网· 2025-06-23 10:44
望远镜项目启动 -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在青海冷湖赛什腾山启动4.2米地基专用天体测量望远镜与2.5米多终端通用望远镜项目 [1] - 两台望远镜建成后将形成国际先进的地基光学精密观测体系 实现中国精密天体测量观测能力的重大跨越 [1] - 项目将为中国天文学实测研究和航天强国建设提供强大的高精度观测保障 [1] 4.2米望远镜特点 - 是中国最大的天体测量望远镜 也是首台4米级单镜面天文望远镜 [1] - 具有大口径单镜面、极低畸变成像、极高精度定位、极深探测极限等特点 [1] - 主要科学目标是开展太阳系内暗弱运动天体的高精度位置、运动和特性测量 [1] - 预计2027年建成 将成为国际上最大的太阳系天体精密测量望远镜 [1] 2.5米望远镜特点 - 是一台中等口径精密测量望远镜 具备多终端、多功能、多应用的特点 [2] - 主要科学目标是开展太阳系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的多波段、多类型精密测量 [2] - 预计2026年建成 将是中国最大的同轴收发激光测距望远镜 [2] 台址优势 - 青海冷湖赛什腾山海拔4312米 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1][2] - 冷湖地区人口稀少 几乎没有光污染 具有最优视宁度 [2]
【科技日报】我国两台太阳系天体观测望远镜建设启动
科技日报· 2025-06-23 08:53
4.2米地基专用天体测量望远镜 - 我国最大的天体测量望远镜,也是首台4米级单镜面天文望远镜 [1] - 具有大口径单镜面、极低畸变成像、极高精度定位、极深探测极限4大特点 [1] - 主要科学目标是开展太阳系内暗弱运动天体的高精度位置、运动和特性测量 [1] - 计划于2027年建成,届时将是国际最大的太阳系天体精密测量望远镜 [1] - 将支撑我国太阳系天体历表的自主构建和长期维护,服务于航天任务及深空探测的地基观测需求 [1] 2.5米多终端通用望远镜 - 中等口径精密测量望远镜,具备多终端、多功能、多应用特点 [2] - 主要科学目标是开展太阳系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的多波段、多类型精密测量 [2] - 预计2026年建成,将成为我国最大的同轴收发激光测距望远镜 [2] - 将协同开展我国太阳系天体历表的自主构建和长期维护 [2] - 服务于地月空间安全、太空资产保护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2] 望远镜协同工作 - 两台望远镜可以协同工作,服务历表的研究 [2] - 2.5米望远镜重点观测距离较近、视运动速度快的人造和自然天体 [2] - 4.2米望远镜发挥大口径优势,关注更远更暗弱的天体 [2] - 二者结合可以测绘太阳系内的各类运动天体 [2]
星空有约|我国两台先进望远镜在青海冷湖开建
新华社· 2025-06-21 13:09
这是2.5米多终端通用望远镜的设计渲染图。(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供图) "构建和长期维护太阳系天体历表,需要对太阳系内各类天体开展长期高精度测量。"紫金山天文台研究 员赵海斌介绍,此次开建的两台望远镜由于口径差别,将在其中扮演不同角色。2.5米多终端通用望远 镜侧重近距离目标、视运动速度快的天体;4.2米地基专用天体测量望远镜则将充分发挥其大口径优 势,关注更远、更暗弱的天体。 这是2024年4月19日在冷湖镇赛什腾山拍摄的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实施的多应用巡天望远镜阵 MASTA项目。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0:00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6月21日在青海冷湖天文观测研究基地启动建设4.2米地基专用天体测量望远镜 与2.5米多终端通用望远镜项目。这两台望远镜建成后,将形成国际先进的地基光学精密观测体系,意 味着我国精密天体测量观测能力的重大跨越。 4.2米地基专用天体测量望远镜计划于2027年建成,将成为我国最大的天体测量望远镜,也是我国首台4 米级单镜面通用精测天文望远镜。这台望远镜具有大口径单镜面、极低畸变成像、极高精度定位、极深 探测极限四大特点,其主要科学目标是开展太阳系内暗弱天体的高精度位置、运动 ...
我国两台太阳系天体观测望远镜开建 建成后将实现多个“第一”
快讯· 2025-06-21 12:33
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主导的4.2米地基专用天体测量望远镜与2.5米多终端通用望远镜21日在青海 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启动建设。这两台望远镜的主要科学目标都是用于太阳系天体观测,在观测技术手段 上相互补充,实现对太阳系天体的高精度"定位"。两台望远镜建成后将是我国天文学领域的一次重大突 破,将形成国际先进的地基光学精密观测体系,实现我国精密天体测量观测能力的重大跨越,为我国天 文学实测研究和航天强国建设提供强大的高精度观测保障。2027年建成后,该望远镜将是我国首台4米 级单镜面天文望远镜,也将是国际上最大的太阳系天体精密测量望远镜。 (央视新闻) ...
银河系中心黑洞转速或正接近极限
科技日报· 2025-06-17 08:51
银河系中心黑洞研究 - 国际研究团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训练神经网络解析黑洞奥秘 最新研究表明银河系中心黑洞可能正在以接近理论极限的速度旋转 [1] - 研究通过分析数千万次模拟生成的合成数据 美国莫格里奇研究所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共建的高吞吐量计算中心完成超过1200万次模拟运算 [1] - 黑洞辐射主要源自吸积盘中的高温电子 而非传统认为的喷流现象 颠覆了长期存在的理论 [1] 研究方法与技术 - 最新研究将数千万个数据文件输入贝叶斯神经网络 创新方法能更精准量化不确定性 使EHT观测数据与理论模型比对达到前所未有的精度 [2] - 高通量计算技术由数千台计算机组成 通过自动化流程高效处理海量数据 正助力全球数百个科研项目 [1] 黑洞观测发现 - 银河系中心黑洞的转速或已达物理极限 吸积盘内磁场的表现与理论模型不吻合 [2] - 2019年事件视界望远镜首次公布M87星系中心黑洞图像 2022年揭开银河系中心人马座A*黑洞面纱 但图像背后仍存在大量未解之谜 [1]
地面望远镜观测到偏振微波信号
快讯· 2025-06-13 07:27
天文观测技术突破 -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科学家利用智利安第斯山脉的地面望远镜观测到来自宇宙早期的偏振微波信号 [1] - 该信号揭示了宇宙诞生后仅几亿年时的状态 这一时期被称为"宇宙黎明" [1] - 这是首次通过地基设备探测到原本被认为只能由空间望远镜观测到的微弱信号 [1] 科研成果发表 - 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1] - 标志着地面望远镜在天文观测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1]
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
科技日报· 2025-06-11 16:18
国际合作平台建设 - 中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署119个中外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参与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参加60多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2] - 中国深度参与SKA项目关键技术研发、核心设备研制和科学问题研究,牵头研制建设中频天线等基础设施 [3] - FAST开放数据共享平台用户覆盖全球数十个国家,建设初期融入国际合作基因,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设计建造核心工具 [3] - 北斗系统服务及产品出口至140余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空间站和国际月球科研站吸引全球科学家参与 [5] - 中国牵头发起"深时数字地球(DDE)"和"海洋负排放(ONCE)"等国际大科学计划 [5] 国际科研合作成果 - 清华大学团队联合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等多国天文学家,综合FAST和南非MeerKAT阵列望远镜优势,对银河系球状星团进行高精度脉冲星偏振普查 [4]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哈萨克斯坦赛福林农业技术大学合作建立中哈粮油作物生产科技示范园,中国小麦、油葵种子提升当地产量和品质 [8] - 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启动建设70多家联合实验室,覆盖农业、新能源、卫生、健康等领域 [8] - 中国农业科学院与乌拉圭农牧业研究院合作建立"中国—乌拉圭大豆研究与创新'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9] 国际科技交流机制 - 中国科学院与德国马普学会合作成立青年科学家小组、举办前沿探索圆桌论坛,培养大批青年学术带头人 [6] - 腾冲科学家论坛成为先进学术思想交流、政产学研互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 [7] - 中关村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等知名会议促进中外科学家思想碰撞 [7] - 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将吸引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推动跨领域、跨地区科技合作 [10] 科技合作生态建设 -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向全球开放"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平台",提供物种记录数据动态呈现 [11]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与斯里兰卡共建水技术研究与示范联合中心,分享核心技术并培养本土科研力量 [11] - 中国加快构建科技开放创新环境,扩大科技计划、科研数据、科研经费、科研设施等要素对外开放 [12]
首次、突破、一流!上个周末,大国工程好消息不断
央视新闻· 2025-06-09 08:01
刚刚过去的周末,我国多个工程好消息不断!首次、突破、一流……交出一张亮眼成绩单。 实现国际首次突破!中国散裂中子源新设备通过验收 "绿色蓄电池" 进度条刷新 我国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连续9年居世界首位 6月7日,华中地区首座700米级水头抽水蓄能电站——湖南平江抽水蓄能电站关键控制性工程,1号引水斜井全线贯通,为今年7 月电站蓄水奠定基础。 平江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容量140万千瓦,投运后每年可提供10.9亿千瓦时清洁能源。近日发布的《抽水蓄能产业发展报告2024 年度》显示,我国抽水蓄能电站投产总装机容量连续9年居世界首位。 总重量突破60万吨 我国浮托安装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2025年6月7日,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直线加速器首支紧凑型P波段大功率超构材料速调管,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东莞研究部通过各项指标测试,顺利完成验收。这是中国散裂中子源关键技术的一项重要突破。 作为国际首支成功研制的P波段大功率超构材料速调管,该设备在大科学装置、医疗及其他工业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6月8日,新疆奇台110米口径全向可动射电望远镜项目土建主体工程完成封顶,项目正式转入设备安装与系统联调阶段,建成后 将成为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