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陶瓷制品制造

搜索文档
松发股份重组上市获批,民营造船第一股扬帆起航
证券之星· 2025-05-18 18:13
交易进展 - 松发股份重大资产置换交易获上交所并购重组委审核通过[1] - 中国证监会同意注册批复 公司拟以重大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方式收购恒力重工100%股权[1] - 交易完成标志着恒力重工向"全球最具成长力造船厂"战略转型迈出关键一步[1] 战略转型 - 松发股份将完全退出日用陶瓷制造业 转型为绿色船舶及高端装备制造企业[2] - 公司定位中国"民营造船第一股" 契合国家"造船强国"战略及"两重两新"政策导向[2] - 恒力重工拥有156艘近千亿订单 在VLCC油轮、LNG运输船等高附加值船型取得研发突破[2] 产业竞争力 - 恒力重工投资数十亿元建设数字化造船基地 配备亚洲顶尖30万吨级船坞集群[3] - 成功研发30.6万吨VLCC油轮等"大国重器" 实现超大型船舶领域从技术追赶到创新引领[3] - 2024年新接订单量全球第五、中国第四 正在改变中日韩主导的全球造船业格局[3] 技术布局 - 构建覆盖VLCC油轮、LPG/LNG双燃料集装箱船、第五代FLNG装置等尖端装备的"海洋重器矩阵"[3] - 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中国从"世界船坞"向"海洋工程解决方案策源地"转型[3] 监管支持 - 上交所审核中心采用"开门办审核"模式 提供专业高效监管支持[4] - 注册制改革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为战略新兴产业上市树立服务标杆[4]
重大资产重组,通过!
中国基金报· 2025-05-17 10:06
重大资产重组获批 - 公司收到中国证监会批复 同意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注册申请 [1] - 交易涉及以重大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方式获得恒力重工100%股权 [1] - 证监会同意向中坤投资等交易方发行总计7 38亿股股份购买相关资产 [3][4] 交易方案细节 - 交易分为三部分 重大资产置换 发行股份购买资产 募集配套资金 [7] - 拟以全部资产和经营性负债置换恒力重工50%股权 [8] - 拟发行股份购买恒力重工剩余50%股权 [9] - 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发行股份募集不超过40亿元配套资金 [5][10] 交易对价与股权结构 - 置入资产和置出资产交易对价差额部分作价74 93亿元 [10] - 发行股份价格为10 16元/股 总计发行约7 38亿股 [10] - 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完成后 新发行股份占总股本85 59% [10] 业务转型 - 公司将战略性退出日用陶瓷制品制造行业 [10] - 恒力重工将成为公司全资子公司 [10] - 未来主业将转向船舶及高端装备研发 生产及销售 [10] 市场表现 - 截至5月16日收盘 公司股价报42 84元/股 涨幅5% [11] - 公司总市值为53 19亿元 [11]
这单并购,过会!
券商中国· 2025-04-19 21:41
跨界并购审核新进展 - 松发股份收购恒力重工案获上交所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审议通过,为2024年9月"并购6条"实施后首单过会的跨界并购项目 [2] - 交易完成后,松发股份主营业务将从日用陶瓷制品制造变更为船舶研发、制造及销售,不构成借壳上市 [3] - 交易采用资产置换+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两步走方案,涉及恒力重工100%股权,资产评估价80.06亿元 [6][8] 交易双方背景与财务数据 - 松发股份连续3年亏损(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09亿、-1.71亿、-1.17亿),2024年预计亏损8700万至6225万元,可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7] - 标的公司恒力重工2023年净利润113.71万元,2024年大幅增长至3.01亿元,股东承诺未来3年扣非归母净利润累计不低于48亿元 [8] - 交易方为同一实际控制人陈建华旗下企业,恒力集团为世界500强企业,已运作多家上市公司 [7][8] 审核关注要点 - 上交所要求说明恒力重工注册资本从5亿增至30亿对评估值的影响 [12] - 需解释标的公司2023年启动船舶业务后即实现行业领先性能、订单量全球前列及业绩暴增的合理性 [13] - 需对比分析标的公司与同行业公司的优劣势及研发能力领先依据 [13] 行业动态与案例特点 - "并购6条"实施半年内约30家上市公司披露跨界收购计划,其中6家已终止 [15] - 该案例具有"蛇吞象"特征(亏损企业收购高估值资产)和"腾笼换鸟"性质(实控人资产证券化) [3][7] - 交易配套募资40亿元用于标的公司项目建设,旨在为恒力重工建立直接融资渠道 [8] 历史经验与市场观点 - 跨界并购存在整合难度高、业绩承诺不达标风险,2023-2024年退市企业中45%曾实施跨界收购 [16] - 券商认为同一实控人背景下的跨界并购风险相对可控,但需避免过度激进战略 [17][18] - 松发股份曾于2016-2017年跨界教育行业失败,因政策影响导致业务停滞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