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造船强国
icon
搜索文档
每天读懂一家军工央企|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30 10:56
公司背景与规模 - 公司前身可追溯至1950年10月成立的重工业部船舶工业局,历经多次体制调整后于1982年成立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现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 [2] - 公司拥有超万亿元资产和近20万员工,具备全球领先的船舶及配套产品研发能力,造船新接订单量、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2] - 公司业务覆盖军工装备、民用船舶、高端船海装备及配套产品,并延伸至清洁能源、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 [2] 军工装备制造能力 - 公司承担中国海军全部主战装备科研生产任务,包括航空母舰(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核潜艇、075型两栖攻击舰、055驱逐舰等核心装备 [4][6][8][10][12][14] - 公司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标志着中国航母技术的完全自主化 [8] - 公司生产的055驱逐舰推动海军驱逐舰实现跨越式发展 [12] 民用船舶与海洋工程 - 公司成功交付中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总吨位13.55万吨,长323.6米,最多载客5246人),并完成第二艘邮轮"爱达·花城号"命名 [21] - 公司建造的24000箱级双燃料集装箱船可承载22万吨货物,采用绿色动力技术 [23] - 公司设计建造的"梦想"号大洋钻探船最大钻深达11000米,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 [18] - 公司开发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至10909米深度,创中国载人深潜纪录 [25] - 公司自主建造的"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具备双向破冰能力,可连续破除1.5米冰层 [27] 新兴技术与产业拓展 - 公司发布甲醇双燃料发动机,单缸功率达64500千瓦,甲醇替代率超95%,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7.5% [30] - 公司建成18兆瓦海上风电机电传动系统研发试验平台,支撑大兆瓦海上风电发展 [32] - 公司开发国内最大单体产氢量3000Nm³/h水电解制氢装备,推动绿氢规模化生产 [34] - 公司实现4N5级高纯海绵钛量产,钛铸件在船舶领域市占率超90%,并突破600℃高温钛合金工业化量产技术 [36] 行业地位与战略方向 - 公司作为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国家队和主力军,培育了全球先进的海洋装备产业集群 [3] - 公司集齐航空母舰、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大型邮轮三大造船工业"明珠",标志中国从造船大国向强国迈进 [21] - 公司以建设海洋强国、制造强国为目标,聚焦主业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 [37]
中国船舶千亿重组获批“巨无霸”启航 首季净利均倍增合同负债共超1300亿
长江商报· 2025-07-07 06:26
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重大资产重组 - 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事项获上交所审核通过,交易金额达1151.5亿元,涉及总资产超4000亿元,为A股市场规模最大的吸收合并交易 [1][3][4] - 合并方案为1股中国重工换0.1335股中国船舶,换股价分别为37.59元/股和5.032元/股,中国船舶将发行30.44亿股新股,合并后总股本达75.16亿股 [4] - 交易完成后存续公司控股股东仍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实际控制人为国务院国资委,中国重工将终止上市 [4] 重组背景与历史进程 - 此次合并是2017年"南北船"(中船工业与中船重工)联合重组的延续,旨在解决同业竞争问题 [1][5] - 2017年"南北船"重组成立中国船舶集团,但集团内部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的同业竞争问题仍未彻底解决 [5][6] - 2020年完成的重组交易涉及373.68亿元,分三步实施以消除同业竞争,但核心问题待此次合并解决 [6] 行业影响与战略意义 - 合并被视为从"物理整合"到"化学融合"的标志性事件,将推动中国从"造船大国"迈向"造船强国" [1][7] - 整合后产能利用率预计从72%和53%提升至85%以上,单位成本降低约12%,年节约运营费用超20亿元 [7] - 技术协同显著:中国船舶在LNG船等高附加值船型领先,中国重工在军用舰船领域积淀深厚,合并将加速智能船舶、绿色动力等前沿技术商业化 [7] 经营业绩与市场表现 - 2024年两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6.14亿元(同比+22.21%)和13.11亿元(同比+266.60%),2024年一季度净利润分别为11.27亿元(同比+180.99%)和5.19亿元(同比+281.99%) [8] - 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两家公司合同负债合计1343.43亿元(中国船舶683.36亿元,中国重工660.07亿元),略超2024年营收之和 [2][8] - 截至7月4日收盘,两家公司总市值达2523亿元 [9] 全球造船业格局重塑 - 合并后公司将整合江南造船、大连造船等核心资产,形成覆盖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的一体化产业链 [7] - 规模与技术双优势有望打破国际垄断,改写全球造船业格局,尤其在高端船型领域竞争力凸显 [7][8]
*ST松发重组置入恒力重工获批 转型绿色船舶及高端装备制造企业
证券时报网· 2025-05-18 20:11
交易方案 - 公司拟以重大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方式置入恒力重工100%股权 [1] - 交易包括三部分:重大资产置换(拟置出资产5.13亿元)、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拟置入资产80.06亿元)、募集配套资金不超过40亿元 [1] - 配套资金中35亿元用于绿色高端装备制造项目,5亿元用于国际化船舶研发设计中心项目 [3] 业务转型 - 交易完成后公司将退出日用陶瓷制品制造行业,全面转型为绿色船舶及高端装备制造企业 [1] - 恒力重工依托世界级绿色船舶制造基地,拥有156艘近千亿元订单构成的产业护城河 [2] - 恒力重工具备散货船、油轮、集装箱船及气体运输船等高端船舶的生产制造能力 [3] 业绩承诺与市场前景 - 交易对方承诺恒力重工未来三年累计扣非净利润不低于48亿元 [2] - 2024年恒力重工实现营收54.96亿元,净利润3.01亿元,交付船舶4艘 [3] - 新接订单量位列全球第五、中国第四,在手订单充足且洽谈订单较多 [3] 战略布局 - 重组契合国家"造船强国"战略及"两重两新"政策导向 [2] - 恒力重工聚焦VLCC超大型油轮、LPG/LNG双燃料集装箱船、FLNG浮式液化天然气装置等尖端装备 [3] - 恒力集团累计投资133.1亿元(收购STX资产21.1亿元+产业园二期92亿元+配套产业园20亿元)建设制造基地 [2] 产能建设 - 恒力重工产业园2023年初全面运营,二期项目2024年1月投产 [2] - 原STX(大连)资产为中国北方最大单体船厂,2013年后长期停工直至被收购 [2]
松发股份重组上市获批,民营造船第一股扬帆起航
证券之星· 2025-05-18 18:13
交易进展 - 松发股份重大资产置换交易获上交所并购重组委审核通过[1] - 中国证监会同意注册批复 公司拟以重大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方式收购恒力重工100%股权[1] - 交易完成标志着恒力重工向"全球最具成长力造船厂"战略转型迈出关键一步[1] 战略转型 - 松发股份将完全退出日用陶瓷制造业 转型为绿色船舶及高端装备制造企业[2] - 公司定位中国"民营造船第一股" 契合国家"造船强国"战略及"两重两新"政策导向[2] - 恒力重工拥有156艘近千亿订单 在VLCC油轮、LNG运输船等高附加值船型取得研发突破[2] 产业竞争力 - 恒力重工投资数十亿元建设数字化造船基地 配备亚洲顶尖30万吨级船坞集群[3] - 成功研发30.6万吨VLCC油轮等"大国重器" 实现超大型船舶领域从技术追赶到创新引领[3] - 2024年新接订单量全球第五、中国第四 正在改变中日韩主导的全球造船业格局[3] 技术布局 - 构建覆盖VLCC油轮、LPG/LNG双燃料集装箱船、第五代FLNG装置等尖端装备的"海洋重器矩阵"[3] - 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中国从"世界船坞"向"海洋工程解决方案策源地"转型[3] 监管支持 - 上交所审核中心采用"开门办审核"模式 提供专业高效监管支持[4] - 注册制改革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为战略新兴产业上市树立服务标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