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重两新
搜索文档
农业银行前三季度总资产超48万亿元
证券日报之声· 2025-10-30 21:11
农业银行聚焦服务实体经济,重点领域金融服务不断加力。报告期内,科技金融持续发力。靠前服务新 质生产力,科技贷款余额超4.7万亿元。绿色金融不断深化。聚焦"美丽中国"建设,加大重点领域绿色 信贷投放,绿色贷款余额达5.8万亿元。民营普惠金融保持领先。普惠贷款余额4.33万亿元,新增7311亿 元;普惠型小微企业有贷客户数523万户,新增65万户,普惠贷款余额、增量以及普惠小微有贷客户 数、客户增量均居可比同业首位。养老金融加速完善。持续助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实 体社保卡客户数2.8亿户,居行业领先地位;加力支持银发经济,养老产业贷款新增117亿元。 与此同时,农业银行加力支持"两重""两新",电力热力、交通运输、公共设施管理等基础设施相关行业 贷款余额6.3万亿元,房地产和小微企业两项融资协调机制贷款投放持续走在同业前列。积极助力提振 消费,含信用卡在内的个人消费类贷款余额1.46万亿元,新增1,261亿元,增速9.4%,增量增速均居可 比同业首位。 (编辑 何帆) 本报讯 (记者向炎涛)10月30日晚间,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业银行")发布2025 年第三季度报告。前三季度,农业 ...
非银行业深度报告:低利率环境下,租赁板块为何有望成为高股息策略重要替代?
民生证券· 2025-10-27 09:22
核心观点 - 在低利率环境下,租赁行业受益于企业资本开支周期向上,行业整体收入与利润增速稳定,规模持续扩张,呈现抗周期波动特征 [1] - 2025年以来市场风格轮动,中长期资金偏好低估值高股息标的,租赁板块凭借其高股息、低估值以及优于银行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有望成为高股息策略的重要替代 [1][2][82] - 报告建议积极关注租赁行业上市公司投资机会,并重点推荐在飞机船舶租赁、普惠小微租赁以及向新兴行业转型领域具备优势的龙头公司 [2][83] 行业历史与周期表现 - 租赁行业指数自2005年至今经历5轮周期,其需求与资本开支周期紧密相关,受利率和固定资产投资影响显著 [1][9] - 行业监管体系不断完善,从商业银行重返租赁业(2007年)到审批权限下放(2009年),再到监管趋严引导转型(2017年后),行业迈向规范发展 [9][10][11][12] - 样本租赁公司(33家)业绩稳健,2024年营业收入达3329亿元,可比口径同比增长9.5%;归母净利润532亿元,同比增长9.1%,呈现抗周期波动特性 [14][16][17] 行业特征与商业模式 - 资产端聚焦重资产和高资本开支行业,如电力供应(2025年前8月固投累计同比+19%)、采矿、交通运输等,并通过信用下沉获取更高租金收益率 [2][30][35][38] - 负债端融资渠道多元,包括银行信贷、债券发行和非标融资;金融租赁公司金融债发行规模持续增长,弥补长期资金缺口 [2][67][68] - 行业“融物”特性使其资产质量优于银行,2023年末金融租赁行业不良融资租赁资产率约1.00%,低于商业银行的1.59% [77] 盈利能力与股息表现 - 上市租赁公司近3年净利润增速整体高于上市商业银行,2020年后分红率升至30%以上,2024年达36.5%,超过上市银行的30.2% [2][74][75] - 2024年末上市租赁公司平均股息率为5.6%,反超上市银行(5.2%),其中远东宏信、海通恒信等7家公司股息率超过5% [75][84] - 租赁公司以较低财务杠杆实现较高盈利,2024年末样本公司ROA普遍高于银行,如江苏金租ROE为12.7%,权益乘数仅6倍 [79][84] 重点投资领域与公司 - 飞机船舶租赁领域需求旺盛,受益于全球航空业复苏(2024年国内民航客运量超2019年水平)和海运价格回升(2025年7月BDI指数报2258点),重点关注中国飞机租赁、中银航空租赁、国银金租、中国船舶租赁 [2][39][50][83] - 普惠小微租赁领域,动产融资登记数占比持续提升,截至2025年6月末中小微企业合计占比达81%,建议关注江苏金租(独特的厂商租赁模式)和远东宏信 [2][61][83] - 传统转型领域,部分公司从基建城投向新能源等新兴行业快速转型,建议关注越秀资本(布局光伏)和海通恒信(券商系金租) [2][83] 政策与市场催化 - 低利率环境降低融资成本,2025年5月起金融租赁公司存款准备金率由5%调降至0%,提升资金可得性 [19] - 监管政策鼓励转型,如“金规8号文”要求2026年新增直租业务占比不低于50%,推动行业服务实体经济 [22][27] - “两重两新”政策持续推进,固定资产投资需求修复,为租赁市场带来新增长空间 [18][30][56]
今年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完成发行,会增发吗
第一财经· 2025-10-14 17:45
超长期特别国债管理待进一步完善,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稳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超长期特别国债今年的发行工作正式完成。 超长期特别国债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工具,2024年中国开始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门投向"两 重""两新",是当前扩大有效投资和消费的重要政策工具。而超长期则体现在这一特别国债的债券期限 长,分别为20年期、30年期和50年期3个期限品种。 2024年中国第一次发行了总额1万亿元的超长期特别国债,今年则将这一额度提升至1.3万亿元。去年超 长期特别国债在5月17日首次发行,11月中旬发行完毕,而今年发行时间较去年提前一个月,结束也较 去年提前一个多月,发行进度更快。 从今年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投向来看,3000亿元用于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比去年增加1500 亿元;2000亿元用于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比去年增加500亿元;8000亿元用于支持"两重"建设,比去 年增加1000亿元。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近期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在谈及"十四五"时期财政政策工具更加丰富时称,创造性发 行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两重""两新",支持全方位扩大内需。 温来成表示,在当前内需不足,外部形势复杂,经济 ...
财政部最新官宣,事关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
第一财经· 2025-10-09 18:24
10月9日,财政部公开《关于公布2025年第四季度国债发行有关安排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 今年第四季度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安排,即在10月10日和10月14日分别发行50年期和20年期超长期特别 国债。这意味着今年全年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工作将在10月14日结束。 与普通国债不同,超长期特别国债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工具,2024年中国开始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 债,专门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即"两重")建设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 换新(即"两新")领域。其中2025年中国计划全年发行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两重""两新",4 月24日发行了今年的第一只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节奏较去年有所提前,而10月14日将发行今年最后一 只超长期特别国债。 今年4月份财政部公开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计划显示,10月10日计划发行最后一只30年期超长期特别 国债。而上述《通知》则将这一计划变更为两只超长期特别国债,且发行期限分别为50年期和20年期。 根据今年国务院安排,今年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中,3000亿元用于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2000亿元用于支持设备更新,8000 ...
财政部最新官宣,事关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
第一财经· 2025-10-09 18:14
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安排 - 2025年第四季度将发行两只超长期特别国债,分别为10月10日的50年期和10月14日的20年期,全年发行工作将于10月14日结束[3] - 全年计划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总规模为1.3万亿元,截至10月9日已累计发行12300亿元,尚有700亿元待发行[3][4] - 第四季度发行计划有所变更,原计划10月10日发行最后一只30年期国债,变更为发行50年期300亿元和20年期400亿元[3][4] 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用途 - 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将专项用于“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和“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领域[3][5] - 具体资金分配为8000亿元用于支持“两重”建设,2000亿元用于支持设备更新,3000亿元用于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5] - 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的3000亿元中央资金已全部下达,今年1月至8月全国共有3.3亿人次申领补贴,带动相关商品销售额超2万亿元[5] 超长期特别国债政策定位与管理 - 超长期特别国债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工具,中国从2024年开始连续几年发行[3] - 下一步政策重点包括畅通信息共享渠道、统筹谋划重大项目、评估优化“两新”政策、加强“两重”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做好还本付息资金安排[5]
财政部官宣,事关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
第一财经· 2025-10-09 17:33
根据财政部9月底公开的《关于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三期)第三次续发行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 10月10日即将发行5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为300亿元。这也意味着今年最后一只将于10月14日发行 的2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为400亿元。 随着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工作即将收尾,如何用好这笔巨额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备受关注。 根据今年国务院安排,今年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中,3000亿元用于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2000亿元用于支持设备更新,8000亿元用于支持"两重"建设。 今年最后一只超长期特别国债将于10月14日发行 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工作即将收官。 10月9日,财政部公开《关于公布2025年第四季度国债发行有关安排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 今年第四季度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安排,即在10月10日和10月14日分别发行50年期和20年期超长期特别 国债。这意味着今年全年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工作将在10月14日结束。 与普通国债不同,超长期特别国债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工具,2024年中国开始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 债,专门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即"两重")建设和大 ...
2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显效,还本付息责任仍待明确
第一财经· 2025-09-18 20:42
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偿债责任究竟由谁承担?还本付息资金来源于哪儿? 为了扩内需、稳经济,中国创造性发行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截至目前发行规模已经超过2万亿元,用 于支持"两重""两新",成效明显。但管理也有待进一步完善,以更好发挥这笔巨额资金使用效益。 近日,中国人大披露的《关于2024年度政府债务管理情况的监督调研报告》(下称《调研报告》)指 出,超长期特别国债管理有待完善,还本付息资金来源、偿还责任有待进一步明确。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告诉第一财经,为增强债务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建议进一步健全管理 制度,制定专门办法,依据"谁使用、谁负责"原则,明确超长期特别国债在资金使用、效益评估、利息 偿还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实现"借、用、还"全流程的统一管理。 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超2万亿元 与普通国债不同,超长期特别国债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工具,专门服务于特定政策,支持特定项目需要, 且不计入财政赤字,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债券期限长,目前分别为20年期、30年期和50年期。 为了应对复杂的内外形势,在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宣布从2024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 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 ...
政策性金融工具、地方政府债、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资金的核心总结
搜狐财经· 2025-09-11 16:32
2025年财政资金安排与政策工具 - 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7350亿元 重点支持基础性、公益性、长远性项目[1] - 超长期特别国债计划发行1.3万亿元 较2024年新增3000亿元 其中5000亿元专项用于"两新"政策 1880亿元支持设备更新[1][15][24] -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4.4万亿元 较上年增加5000亿元 用于投资建设、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1][7][24] -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预计规模5000亿元 由央行支持三大政策性银行设立 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领域[1][2][24]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 - 由政府主导设计、金融机构市场化运作的专项融资机制 解决市场失灵领域资金短缺问题[2] - 采用股权投资、股东借款和专项债资本金搭桥三种运作模式 具有"名股实债"性质 不参与日常管理且通过股权转让、回购等方式退出[2][3] - 严格执行四项负面清单:严禁土地储备、商业房地产、楼堂馆所、地方政府隐性债务[5] - 支持八大领域: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消费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农业农村、交通物流、市政和产业园区[4] - 三家政策性银行分工明确:农发行重点支持乡村振兴 国开行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和制造业 进出口行重点支持对外开放和制造业[4] 地方政府债券结构 - 一般债券为无收益公益性项目发行 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作为还款来源 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公共安全等领域[7][8] - 专项债券为有收益公益性项目发行 以政府性基金收入或专项收入作为还款来源 需满足"项目收益覆盖本息"原则[9][10] - 专项债券实行负面清单管理 禁止楼堂馆所、形象工程、房地产开发等12类项目 支持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等12大领域[11][12] - 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 支持城市更新、生态环保、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22个领域 可通过"发行资本金"或"债贷组合"模式获取资金[13] 超长期特别国债特性 - 发行期限10年以上 2025年额度1.3万亿元 主要投向"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和"两新"(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15] - 期限以30年为主 部分项目匹配50年 具有超长期限与低风险特征[15] - 支持领域包括科技创新、区域协调、粮食能源安全、生态环保等"两重"领域 以及工业能源设备更新、民生基础设施、新兴领域和消费升级等"两新"领域[16] 中央预算内投资定位 - 由国家发改委管理的中央财政性投资资金 用于固定资产投资 属于无偿拨款无需偿还[18][19] - 重点支持八大领域: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城市基础设施及保障性安居工程、生态环境保护、交通物流重大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及其他重点领域[20] 四类资金工具对比 - 发行主体差异: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由三大政策性银行发行 超长期特别国债由中央政府发行 地方政府债券由地方政府发行[24] - 信用基础分级:超长期特别国债由国家信用背书 地方政府一般债券由地方政府信用背书 专项债券信用低于一般债券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无政府信用兜底[24] - 还款来源区分: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主要依赖项目收益 超长期特别国债依赖中央财政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 一般债券依赖地方公共预算收入 专项债券依赖政府性基金收入和项目收益[24] - 预算管理方式: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不纳入预算 超长期特别国债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 一般债券纳入一般公共预算 专项债券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24]
经济日报:有效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丨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经济日报· 2025-08-19 15:42
民间投资总体表现 - 上半年民间项目投资(扣除房地产开发民间投资)同比增长5.1% 实现稳定增长 [1] - 受房地产开发投资下滑影响 上半年民间投资整体增速同比下降0.6% [2] - 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扩大有效投资" 下半年将聚焦效益精准发力 [1] 行业投资分化情况 - 住宿和餐饮业民间投资增长20.3% 增速领先各行业 [2] - 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增长9.5%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8.4% [2] - 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长6.7% 新能源汽车 人工智能 计算机通信 通用设备 专用设备制造业等领域投资增长较快 [2] 政策环境改善 - 5月20日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实施 开启以法治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3]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25条指导意见 从市场准入 融资 产权保护等方面提供司法保障 [3] - 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发布 向民间资本推介总投资额超3万亿元的3200多个新项目 [3] 两重两新投资机遇 - 国务院核准5个核电项目 民企参股比例从10%提升至20% 新核准机组投资总额超2000亿元 [4] - 江苏省民企投资省级重大项目228个 比去年增加27个 计划投资额达1500亿元 [4] - 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工业设备更新 回收循环利用领域投资建设 [5] 融资机制创新 - 首批两只数据中心公募REITs成功上市 建设运营均来自民间投资 [6] - REITs市场有望从数据中心拓展到产业园区 仓储物流 交通设施等领域 [6] - 中央预算内投资7350亿元已基本下达完毕 "两重"建设项目清单8000亿元全部下达完毕 [7] 投资机制建设 - 加快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 [5][7] -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步伐加快 区域市场壁垒加速破除 [3][7] - 需进一步破除市场壁垒 优化营商环境 降低制度成本 [7]
政策利好提振信心、“两重”“两新”创造机遇 有效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经济日报· 2025-08-19 08:00
民间投资整体表现 - 上半年民间项目投资(扣除房地产开发)同比增长5.1% [1] - 受房地产开发投资下滑影响,整体民间投资增速同比下降0.6% [2] - 住宿和餐饮业民间投资增长20.3%,基础设施增长9.5%,文化体育娱乐业增长8.4%,制造业增长6.7% [2] 行业投资亮点 - 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计算机通信、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制造业是民间投资较快增长领域 [2] - 核电项目民企参股比例从10%提升至20%,新核准5个核电项目总投资超2000亿元(单台机组约200亿元) [4] - 江苏民企投资的省级重大项目达228个(同比增加27个),计划投资额1500亿元,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领域 [4] 政策支持与市场环境 - 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首次立法保障民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和PPP项目 [3][4] - 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发布,向民间资本推介3200多个新项目(总投资超3万亿元) [3] - 首批两只数据中心REITs上市,破除民企参与基建的融资壁垒,未来将拓展至产业园区、仓储物流等领域 [6] 未来投资方向 - 国家将支持民企参与工业设备更新、回收循环利用、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投资 [5][7] - "两重"建设项目清单8000亿元和中央预算内投资7350亿元已基本下达完毕 [7] - 需进一步破除市场壁垒,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