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慧楼宇
icon
搜索文档
发挥软硬件优势 家电企业加码智慧楼宇业务
中国证券报· 2025-08-14 05:07
家电企业多元化业务转型 - 头部家电企业如美的集团、海尔智家、格力电器、TCL等纷纷进军机器人、医疗、光伏、机床等领域,以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1] - 美的集团、海尔智家等以中央空调等产品为基础,加码智慧楼宇业务,发挥软硬件优势实现绿色低碳效果 [1] - 家电企业与智慧楼宇深度关联,硬件部分如暖通、照明、中央空调等是传统品类,软件部分与全屋智能技术高度契合 [3] 智慧楼宇业务发展 - 美的集团2021年将中央空调业务更名为美的楼宇科技,成为六大业务板块之一,聚焦暖通空调、数智电梯、楼宇自控、能源管理 [2] - 美的楼宇科技提供数智建筑综合解决方案,包含设计咨询、机电设备供应、工程安装、质量监控、后期运维等服务 [2] - 海尔构建智慧楼宇生态系统,提供全空间、全场景、全周期的解决方案 [2] - 智能建筑技术可降低运维成本、提高租金溢价、重构楼宇价值,是智慧城市核心支柱 [2] 绿色低碳技术应用 - 建筑全过程碳排放占比较高,智慧楼宇企业重点发展绿色低碳技术 [4] - 美的楼宇科技通过暖通空调、电梯、楼宇控制、能源管理四大业务提升建筑能效 [4] - 美的全球创新园区应用智能温控、照明、电梯系统,提升舒适性同时减少碳排放 [4] - 上海花旗集团大厦改造后制冷系统能效从1.0W/W提升至5.5W/W,年节省能源支出超300万元,减少碳排放2600吨 [5] - 海尔在比亚迪长沙工业园项目中实现机房能效5.0以上,大幅节能 [5] 企业多元化布局 - TCL布局智能终端、半导体显示、新能源光伏三大核心产业,转型为智能科技产业集团 [7] - 格力电器2013年起进军智能装备、通信设备、模具等领域,通过收购打造新能源产业生态 [7] - 美的集团通过内部孵化和收并购涉足机器人、智能建筑、储能、医疗等领域,形成ToC与ToB并重结构 [7] - 美的集团计划推动ToB转型,重点发展新能源、工业技术、机器人、智能建筑、健康医疗、智慧物流等业务 [7]
达实智能(002421) - 2025年6月11日达实智能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6-12 19:05
活动基本信息 - 活动类别为特定对象调研 [2] - 参与方有达实智能副总经理等2人及8位机构和个人投资者 [2] - 时间是2025年6月11日14:00 - 16:00,地点在公司会议室,形式为现场参观与交流 [2] AI对公司收入的影响 - AI为公司带来收入,2025年3月某商业银行基于对公司AIoT平台AI能力认可,签订超2000万元数字化平台合同 [2] - 公司自研AIoT平台融合国产AI大语言模型,服务3000多个大中型园区,通过达实大厦体验式营销助力推广 [2] 园区AI应用数据问题 - 部分AI应用如节能类需数据训练,运行越久预测越准;部分如智能问答等不依赖历史数据可开箱即用 [2] - 新建楼宇节能AI应用前期自动化运行积累数据,后期引入AI训练优化 [3] 智慧楼宇领域发展情况 - 智慧楼宇是未完全自主可控领域之一,网络通讯和视频监控系统基本实现自主可控,楼控平台及应用系统处于去依赖化阶段 [3] - 达实智能聚焦楼控平台,自研AIoT平台有多项AI能力,服务超3000个大中型企业园区 [3] - 楼控平台与应用系统迎来加速发展窗口期,达实将发挥优势推动其从“关键可控”向“全面领先”跨越 [3]
鼎好从昔日电子卖场完成转型 智慧楼宇带动万亿元产业规模
证券日报网· 2025-06-07 10:55
智慧楼宇行业发展趋势 - 智慧楼宇在城市化与数字技术推动下成为城市数字化转型关键载体,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智能化升级[1] - 中国智慧楼宇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突破1.6万亿元,2030年达3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14%[5] - 行业发展趋势为绿色低碳与数字智慧结合,建筑节能改造成为城市更新重要方向[5][6] 鼎好DH3改造案例 - 鼎好DH3由电子产品卖场改造为现代化低碳智慧楼宇,A座2022年4月投入使用,B座2025年初竣工[2] - 改造后定位为科技商务综合体,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科技企业,A座入驻率超90%[2][3] - 项目采用绿色低碳设计,硬件与软性服务同步升级,匹配中关村核心区产业定位[3] 美的楼宇科技的技术应用 - 美的楼宇科技为鼎好DH3提供一站式绿色低碳解决方案,包括磁悬浮离心机组和高效节能控制系统[4] - 技术应用使项目年节约电量100万度,减少碳排放800吨,调试周期降低70%,人力成本减少80%[5] - 美的采用自主研发技术如磁悬浮、航天气动等,全系列设备达一级能效[4] 智慧楼宇技术特点 - 智慧楼宇通过智能控温、启停、寻优等技术实现系统全自动优化运行,减少人为误差[4] - 虚拟运维平台等数字化工具显著提升运维效率,形成"硬件+软件"全方位升级模式[5] - 技术深度融合构建"建筑神经网络",优化城市资源配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