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汽车金融业
icon
搜索文档
约120家金融机构已披露助贷合作“白名单”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06 21:28
助贷新规实施概况 - 助贷新规于10月1日起施行,旨在解决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发展中暴露的总行管理不到位、权责收益不匹配、定价机制不合理、业务发展不审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完善等问题 [2] - 新规要求商业银行总行对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并通过官方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等渠道披露名单,不得与名单外机构开展互联网助贷业务合作 [3] 合作机构名单披露现状 - 截至10月底,已有约120家金融机构披露了互联网助贷业务合作机构名单,包括商业银行、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 [1] - 合作机构共有500余家科技公司、融担公司、财险公司等,累计被披露频次近4000次 [1] - 部分金融机构对名单进行了动态更新,部分机构除披露合作机构名称外,还披露了产品名称、客服电话等信息 [1] 名单披露现存问题 - 披露位置较为隐蔽且不支持搜索功能,查找难度较大 [1] - 披露标题不规范,仅使用“公告”二字,且未按时间排序或未标明更新发布时间 [1] - 更新披露名单时采用直接覆盖原公告内容的形式 [1] - 披露的合作机构名称不规范,存在仅展示集团名称或机构“已更名”、“已注销”等情况 [1] 规范披露的倡议与要求 - 倡议金融机构按照“便于金融消费者查看”的原则,在官网首页显著位置设置专栏进行披露,标题应标明“互联网助贷业务合作机构名单”或类似字样 [2] - 合作机构名称应准确无误,为实际提供服务的法人机构,宜一并披露合作机构类别、产品名称、合同约定的合作期间等信息 [2] - 倡议及时更新披露信息,且更新时不宜直接覆盖原公告内容 [2]
基金市场与ESG产品周报:周期主题基金净值涨幅显著,被动资金持续流入港股ETF-20250728
光大证券· 2025-07-28 17:01
根据研报内容,以下是量化模型与因子的详细总结: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主动偏股基金仓位高频估测模型** - 构建思路:通过基金每日净值序列与基准资产序列的多元回归模型,估算股票仓位变动趋势[67] - 具体构建: 1. 以申万行业指数为基准资产序列 2. 采用带约束条件的OLS回归,目标函数为最小化净值跟踪误差 3. 加入行业权重调整因子,优化行业配置偏离度估计 - 模型评价:能够实现T+1级别的仓位监测,但对行业轮动频繁的基金敏感度较低 2. **REITs指数化投资模型** - 构建思路:基于底层资产类型和项目属性构建全收益指数[51] - 具体构建: 1. 将REITs分为产权类($$I_p = \sum w_iP_i$$)和特许经营权类($$I_c = \sum w_jP_j$$) 2. 采用分级靠档法稳定样本份额,除数修正法处理非交易变动 3. 同步计算价格指数(不含分红)和全收益指数(含分红再投资) - 模型评价:有效反映不同底层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但流动性不足时跟踪误差较大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现金流因子** - 构建思路:筛选自由现金流稳定的上市公司构建投资组合[2][31] - 具体构建: 1. 计算企业自由现金流: $$FCF = EBITDA - \Delta NWC - CapEx - Taxes$$ 2. 标准化处理: $$z_{FCF} = \frac{FCF - \mu_{FCF}}{\sigma_{FCF}}$$ 3. 组合加权:按z-score分层等权配置 - 因子评价:在周期行业表现突出,但需结合资本开支周期调整 2. **行业主题动量因子** - 构建思路:捕捉主题基金的短期趋势延续性[39] - 具体构建: 1. 计算主题基金指数20日收益率: $$R_{20} = \frac{P_t}{P_{t-20}} - 1$$ 2. 动态加权: $$w_i = \frac{e^{R_{20,i}}}{\sum e^{R_{20,j}}}$$ - 因子评价:在TMT、新能源等赛道有效性显著,但反转行情中失效风险高 模型回测效果 1. **主动偏股基金仓位模型** - 周度调仓胜率:68.3% - 行业配置误差:±1.2pcts - IR:1.45(2023-2025)[67] 2. **REITs指数模型** - 年化收益:产权类3.84% vs 特许经营权类0.25% - 最大回撤:产权类-42.30% - 夏普比率:产权类0.17[51] 因子回测效果 1. **现金流因子** - 多空组合年化收益:9.2% - 信息比率:1.83 - 月度胜率:71.4%[2] 2. **行业动量因子** - 头部组合周收益:2.44%(TMT) - 尾部组合周收益:-0.30%(医药) - 月度IC:0.32[39] 注:所有测试周期均为2025年7月25日前推36个月[1][4]
社论丨保持流动性充裕,支持经济回升向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08 01:45
政策背景与目标 - 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经济碎片化和贸易紧张局势扰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动荡 [1] -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推出金融政策旨在稳定市场预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 - 政策包括适时降准降息、创设新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楼市和股市等 [1] 总量政策与流动性支持 -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预计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 [2] - 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从1.5%降至1.4%,预计带动LPR同步下行0.1个百分点 [2] 结构性政策与行业支持 消费领域 - 阶段性降低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存款准备金率从5%降至0% [3] - 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支持汽车消费、设备更新投资、服务消费与养老 [3] 科技创新 - 增加3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 [3] - 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等融资手段 [3] 农业与小微企业 - 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支持商业银行扩大对涉农、小微及中小民营企业贷款投放 [3] 房地产 - 降低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支持居民家庭刚性住房需求 [3] - 加快出台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相适配的融资制度,巩固市场稳定态势 [3] 资本市场 - 支持中央汇金公司发挥类"平准基金"作用,配合央行健全支持资本市场货币政策工具长效机制 [4] - 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范围,拟再批复600亿元增量资金 [4] - 优化两项支持资本市场货币政策工具,合并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5000亿元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3000亿元额度,总额度8000亿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