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业品牌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建体系 优品质 拓市场 宁夏中卫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经济日报· 2025-08-17 05:45
中卫市硒砂瓜产业发展 - 硒砂瓜产业实现10年10倍增长 2014年瓜农户均收入突破万元 2024年户均收入突破10万元 [1] - 中卫市建成全国首个硒砂瓜质量安全溯源体系 培育100多家生产经营主体 [1] - 2024年种植面积达42.7万亩 总产量110万吨 总产值18.37亿元 品牌价值35.98亿元 [1] 农业科技与品牌建设 - 产业模式从"靠天种地"转向"科技兴瓜" 从"提篮小卖"升级为品牌强农 [1] - 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建设精品农产品展销店提升产品认知度 [1] - 构建"科研院校+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联合体 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2] 特色农业综合发展 - 中宁县枸杞畅销海内外 海原县肉牛产业快速发展 形成多品类协同发展格局 [1] - 上半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9% 通过延链条优品质打品牌拓市场提升效益 [2] - 采用"大规划大基地大融合大发展"思路 发挥资源优势带动全产业链增值 [1]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 将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重点 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2] - 通过产销对接活动打造优质农产品销售体系 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1]
粮食主产区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更多“好粮食”变成“好产品”(三夏进行时)
人民日报· 2025-07-09 06:00
粮食主产区产业化发展 - 13个主产区粮食总产量占全国75%以上,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区域 [1] - 粮食主产区长期面临"粮财倒挂"问题,加快推动粮食产业化发展成为破局关键 [1] -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1] 河南延津县小麦产业集群 - 延津县围绕小麦形成百亿产业集群,包括粮油面制品、烘焙膨化食品、冷冻休闲食品等近百家加工企业 [2][3] - 延津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23年总产值达152亿元 [3] - 龙头企业克明面粉公司采用专收专储专用模式,与合作社签订5000亩小麦订单和1万多亩种子粮订单 [3] - 云联合作社通过统一供种和全程托管,年节本增收500余万元,带动近3000户农户 [3] 黑龙江青冈县玉米深加工 - 青冈县玉米全链条产值达106亿元,15户重点企业累计投资60多亿元建设30多个产业项目 [6][7] - 龙凤玉米公司建设60万吨淀粉糖项目,包括果葡糖浆、麦芽糊精、麦芽糖浆3条生产线 [6] - 京粮龙江生物公司开发可降解环保袋、餐具、3D打印耗材等产品,玉米深加工附加值提高3至5倍 [6] 江苏射阳县大米品牌建设 - 射阳大米集团研发糙米汁深加工产品,瞄准大健康市场,预计下半年量产销售 [8] - 与江苏省农科院联合培育水稻新品种,淀粉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更适合糙米加工 [8] - 射阳大米品牌价值超100亿元,通过对接大型商超和农旅融合提升品牌影响力 [9] 国家政策与行业趋势 - 农业农村部支持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 [4] -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提出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强化产业链协同发展 [9] - 专家建议以大型粮食企业为中心,强化供应链建设和联农带农机制 [9]
农业农村部:培育英德红茶等18个茶叶品牌,推动新式茶饮行业健康发展
南方农村报· 2025-07-03 13:35
农业农村部品牌培育计划 - 农业农村部已将226个区域公用品牌纳入培育计划,其中包括英德红茶、安化黑茶、来凤藤茶等18个茶叶品牌 [3][4][11] - 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完善茶产业行业制度修订,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发展订单农业,开展技术攻关,培育农业农村技能人才,深入实施农业精品品牌培育 [6][7][8] -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在渠道对接、媒体宣展、金融服务、海外推广等方面提供支持,助力提高我国茶叶品牌影响力 [12][13] 英德红茶产业发展 - 英德红茶被誉为"世界高香红茶""东方金美人",2025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显示其品牌价值达51.78亿元,首次荣登全国红茶类第一 [21][24][25] - 英德茶叶种植面积超18万亩,拥有茶企880家,截至2024年底综合产值超90亿元,2025年力争突破百亿元 [25][26] - 清远、英德两级政府创建了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省级产业园和1个国家产业强镇,为发展新式茶饮筑牢平台基础 [22][23] 新式茶饮创新探索 - 英德茶企已开发出荔枝红茶、金花红茶、小青柑红茶、柠檬红茶和红茶面膜、眼膜、茶功能性食品等30多款精深加工产品 [30][31] - 喜茶推出的英德红茶为茶底的新产品"英红·芝士糯糯"上新首日单店单日最高销量达1500杯,全国首日销量突破80万杯 [35][36][37][38] - 英德茶企通过品种革新、生态种植、智能加工、创新产品等科技手段加速推动产业链延伸 [29][30][32][33]
荷塘里走出“金字招牌”(经济新方位·特产背后的故事)
人民日报· 2025-06-16 05:44
洪湖藕带产业发展 - 洪湖藕带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过去受限于保鲜技术和销售渠道未能打开市场,如今通过品牌建设和产业链完善走向全国[1][2] - 湖北华贵食品公司通过定向发酵技术将藕带保鲜期从1-2天延长至1年,使其从时令产品变为长销产品[3] - 华贵公司通过线下2000多家经销商和电商平台销售藕带,全网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年销售8000万包[3] 莲藕全产业链发展 - 华贵公司开发出30多种莲藕产品,包括藕带、藕汤、野藕汁等,年加工能力超过18万吨[4] - 公司建立6条精深加工线,实现莲藕四季销售,带动3万多农户发展10余万亩种植基地[4] - 洪湖莲藕种植面积超25万亩,总产值达65亿元,形成莲子、藕带、莲藕、荷叶茶等多个地理标志产品[7] 产业规范化建设 - 洪湖市通过统一藕种研发、建设标准化种植示范片区和优质基地,稳定产量和质量[7] - 成立洪湖莲藕供应链平台,已进驻120多家会员,交易额超3亿元,实现精准匹配和及时发货[7] - 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和联农带农模式,藕农每亩增收3000多元,采藕时节月收入可达8000元[6] 品牌建设与管理 - "洪湖莲藕"2018年注册为国家区域公用品牌地理证明商标,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均可免费使用[9] - 洪湖市成立莲藕事业发展中心,每年安排1000万元支持产业发展,并建立品牌管控机制[10] - 目前洪湖有35家加工企业、56种加工产品、600多家电商主体,莲藕产业综合产值达90亿元[10]
“九”久为功,“粤字号”农业品牌为何历久弥新?| 南岭东风
南方农村报· 2025-05-10 08:36
广东农业品牌建设发展历程 - 2014年广东发起农业名牌建设号召,同年开展"舌尖上的幸福"品牌评选活动 [3][4][5][6] - 2015年全国品牌价值超50亿元农业企业达14家,前100名区域公共品牌总价值3228亿元 [8][9] - 2018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品牌日",成为品牌农业节日 [10] - 2024年广东培育近300个"粤字号"农业品牌,形成品牌矩阵 [24][66][67] 品牌建设核心策略 - "地理标志+老字号"模式:茂名白糖罂荔枝品牌价值显著,带动5000万元电商订单 [16][17][18][19] - "12221"市场体系:徐闻菠萝收购价从0.25元/斤提升至1.8-2.5元/斤,2024年预计产量超70万吨 [39][40][41][42][43][44][55][56] - 政府引导+媒体平台服务模式:推动区域品牌建设标准化路径 [60][61] 标杆案例与成效 - 徐闻菠萝:通过"菠萝在线寻马可"等营销活动打开国际市场,种植面积35万亩 [52][55][56] - 清远鸡:覆盖22个省及港澳地区,入驻2000余家商超及1800家农贸市场 [83][84] - 五常大米:品牌价值超700亿元,九年蝉联全国第一 [72][73] - 南京盐水鸭:带动95亿元三产融合产值,从业人员超5万人 [115][117] 产业升级路径 - 从地域品牌到价值品牌:茂名罗非鱼通过电商解决关税压力,实现订单突破 [33][34] - 从产品品牌到产业品牌:天农集团建立种养加工全产业链,温氏股份冠名高铁推广土鸡 [80][81][92][93] - 从国内品牌到国际品牌:寿光蔬菜科技博览会吸引全球3400万人次参会 [101][102][105] 现存挑战 - 同质化竞争严重,部分区域品牌重申报轻运营 [110] - 标准化不足,产后加工与冷链环节薄弱 [111] - 缺乏年轻化国际化表达,仅荔枝形成全国影响力 [108][109] 他省经验借鉴 - 江苏模式:15个品牌入选农业农村部精品培育计划,建立双年竞赛机制 [113][114][119][120] - 重庆荣昌:通过网红营销开发卤鹅文创产品,实现"一只鹅带火一座城" [124][125][126]
科技品牌双轮驱动 河北省张北县延伸马铃薯产业链条促增收
行业概况 - 张北县拥有140多年马铃薯种植历史 独特的高寒气候与砂质栗钙土为马铃薯生长提供天然优势 产出马铃薯具有个大芽眼浅 淀粉含量高 表皮光滑 口感沙绵等特点 [1] - 20世纪70年代引进马铃薯茎尖脱毒技术 显著提高产量 90年代推广后实现飞跃式增长 [1] - 2017年获评"中国马铃薯原种之乡"和"中国北方马铃薯之乡" 2018年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2023年确定为"一县一品"主导产业 2024年入选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 [1] 产业规模 - 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28万亩 总产量约60万吨 [2] - 马铃薯产业年增加值超10亿元 占全县总产值6.20% 已成为支柱产业 [1] - 全县有95家基础种苗组培企业 组培面积3.5万平方米 年产脱毒苗10亿株 可满足8000亩微型薯大棚生产用苗 [2] - 微型薯繁种面积6200亩 年产15亿粒 占全国总产量50%左右 [2] 产业链布局 - 采取"企业+合作社+科研单位+农户"模式 延伸种薯和商品薯生产 仓储 加工 销售等产业链 [2] - 发展5家马铃薯加工企业 年加工能力20万吨 [2] - 建成25家规模以上仓储窖和气调库 仓储能力75万吨以上 [2] 市场影响 - 除满足本地3万多农户种植需求外 每年向16个省市提供优良种薯和商品薯 [2] - 品牌知名度提升直接推动市场销售 带动3.2万余人就业增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