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行业

搜索文档
全员社保:被看见的与被忽视的
36氪· 2025-08-12 10:17
社保政策与法律框架 - 最高人民法院明确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任何形式的"不缴社保"约定均无效[1] - 《解释二》针对《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未明确的规则制定细化标准[2] - 社保缴费基数下限通常为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上一年月平均工资的60%[2] 社保缴纳成本结构 - 北京2025年社保缴费基数为6821元 月最低工资标准为2540元 社保缴费基数约为最低工资的2.7倍[2] - 月收入3000元保安按6821元基数缴纳 个人每月需支付养老保险545.68元 医疗保险139.42元 失业保险34.11元 到手收入2280.79元[2] - 企业需承担社保费用1807元 相当于工资成本的50%以上[2] 新就业形态保障现状 - 全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达8400万人 约占职工总数21%[7] - 新业态从业人员平均参保社会保险险种仅1.46个[7] - 即时配送骑手超60%未参保基本养老保险 38%以上未参保基本医疗保险[7] - 工伤保险整体参保率仅22%[7] 平台企业社保实践 - 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覆盖7省份 截至2025年6月参保人数达1234.57万人[9] - 京东外卖2025年3月起为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 成为国内首个实施该政策的平台[9] - 平台型零工人数达1.75亿 灵活就业人员总数突破2.65亿[13] 收入与保障水平 - 灵活就业人员工资中位数为社平工资的44.4%[15] - 2023年离退休城乡居民养老金月均待遇仅为217元[15] - 城乡居民养老金对农村消费替代率为14.4% 不足覆盖基本食品支出[15] 制度发展与覆盖规模 -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0.66亿人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3.26亿人[1] - 2010-2024年间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实现3倍增长[13] - 失业 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增长达2倍左右[13]
“没有社保,不敢生病,只能打工”,农村大龄女工的养老困境
虎嗅· 2025-07-17 08:01
农民工群体概况 - 202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29973万人,其中女性占比37.6%,约1.12亿人,本地农民工女性占比44.2%,外出农民工女性占比31.7% [1] - 女性农民工群体呈现代际分化:老一代女工(1980年前出生)多在农村完成婚育后留守,新生代女工(1980年后出生)多从学校直接进入打工地并形成跨省婚姻 [21] - 新生代农民工表现出强烈个体化倾向:工作更换频繁,追求浪漫关系;婚后因家庭责任转为勤勉工作,但面临夫妻分居和职业中断问题 [5][6] 行业分布特征 - 制造业集中大量工厂女工,如纺织业、电子产品组装(典型如富士康iPhone产线女工) [16] - 服务业涵盖家政护工、保洁、服务员等岗位,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也存在女性从业者(如女性卡车司机及随车卡嫂) [17][18] - 数字经济催生平台经济女工,包括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以及工业区直播带货的流水线女工和小型家庭店主 [19][20] 代际差异与趋势 - 第一代女工面临养老资源匮乏问题,农村养老金仅数百元,大病医疗和失能照护成为主要困境 [48][49] - 新生代女工存在人力资本积累不足、职业发展受限问题,社保缴纳意愿增强但覆盖率仍不足(郑州富士康案例显示女工为缴满15年社保长期坚守岗位) [54][56] - 县域城镇化推动陪读妈妈群体增长,中西部县城教育资源集中促使女性在陪读间隙进入当地工业园区或服务业 [41] 产业结构影响 - 全球劳动力女性化趋势明显,中国服务业扩张持续增加女工需求(如老龄化催生的护工、家政服务岗位) [43][44] - 农业收益低下驱动女性外出:水稻种植亩收益约1000元/季,而城市服务业月收入可达数千元,建筑工地日薪可达300-500元 [47] - 经济周期对农民工影响具有暂时性,因农村产业回报远低于城市,疫情后农民工迅速返城复工 [46][47] 政策改善方向 - 需加强老一代女工返乡后的养老医疗支持,包括农村养老院建设、县级医疗机构资源统筹 [66] - 推动新生代女工社保全覆盖,重点解决平台经济从业者(如外卖女骑手)的工伤保险问题 [56][67] - 建议开放打工城市异地中高考,利用教育资源闲置(如昆山等地)缓解农民工子女就学压力 [67] 社会效应分析 - 工作显著提升女性家庭地位:经济独立使女性话语权增强,但需同时承担育儿养老等传统性别责任 [61][63] - 职业女性面临双重压力:城市务工收入与男性持平,但子女教育失败往往归咎于母亲,形成心理负担 [61][62] - 代际进步显现:新生代女工在消费(如首个工资用于个人装扮)和社保意识上明显区别于老一代 [24][56]
二季度招聘需求环比增长5.7% 服务员、文员用人缺口大
北京商报· 2025-07-11 18:16
人才流动趋势 - 一线城市"虹吸效应"强劲 北京位居求职简历投递活跃城市榜首 成都、重庆等新一线城市招聘活跃度高 [1] - 2025年二季度城市服务业求职人数环比上涨3.2% 北京最受服务业求职者青睐 武汉、长沙、郑州、东莞、成都简历投递量环比涨幅超5% [1] - 配送行业人才聚焦长三角城市 苏州、杭州、上海、重庆求职人数环比涨幅超5% [2] 招聘需求热点 - 企业招聘需求最旺盛岗位为服务员 销售专员、文员、美容师、厨师、普工等跻身前十五 [1] - 司机类岗位投递活跃TOP15城市平均投递环比上涨8.1% 杭州、上海、苏州、西安、重庆环比涨幅超10% [2] 行业驱动因素 - 服务消费升温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释放服务业、制造业就业潜力 [1] - 平台经济发展打破传统就业时空边界 新就业形态推动人才跨城市、跨行业流动 [1] - 电商行业扩张与外卖平台补贴激发即时配送需求 带动相关岗位增长 [2] - 苏州、杭州、上海等地政策保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 吸引跨界求职者 [2] 区域经济特征 - 商圈经济与夜间经济繁荣为武汉、长沙等城市创造更多服务业就业机会 [1] - 网约车等新型职业因门槛低、灵活性高成为求职者偏好选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