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号

搜索文档
从83号到6673号,特别致敬这支连队!
环球网资讯· 2025-08-17 17:26
8月16日 《感动中国 2024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播出 来源:央视军事 科学家栾恩杰 抗战老兵李登月 退伍军人范振喜 获得"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荣誉 节目还特别致敬 抗日英雄连队刘老庄连 一起致敬向上的力量! "我们到月亮上去不是我的事 是国家民族的事" 在人类探索宇宙的长河中 月球是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栾恩杰大学学习的是电机专业 从小的梦想是当一个会修手表的工程师 他从没想自己会与航天打交道 大学毕业后 因国防工业发展需要 他被分配到航天工业部工作 多年来 栾恩杰直接参加和主持了 1990年 中国成功发射了 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 时任航空航天部总工程师的栾恩杰 第一次萌生了探月的想法 中国多个航天运载型号 这是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一步 和航天工程研制工作 在嫦娥一号成功发射9个月后 68岁的栾恩杰 2007年10月24日 担任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 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两个重大项目的顾问 2014年 国际天文联合会 命名太阳系、火星和土星 之间的一颗小行星为"栾恩杰星" 以表彰中国探月工程 为人类天文学和航天技术进步作出的贡献 2020年 嫦娥五号 携带1731克月球样品成功着陆 标志着中国进入 世界月球探 ...
【中国青年报】嫦娥六号月壤研究成果上新 揭开“月之暗面”神秘面纱
中国青年报· 2025-07-14 08:44
月球演化研究 - 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形成于42.5亿年前,由直径200公里天体撞击形成,直径2500公里,深度达百公里[1] - 岩浆池冷却后形成下月幔和月壳,产生特定岩石南极-艾特肯苏长岩[1] - 约28亿年前月球内部活力增强触发火山喷发,记录在熔岩中[1] 嫦娥六号研究成果 - 科研团队利用嫦娥六号样品取得4项最新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1] - 研究揭示月背岩浆活动、月球古磁场、月幔水含量及月幔演化特征[2] - 首次系统揭示南极-艾特肯大型撞击效应,解决月球科学一级问题[4] 月球样品分析 - 嫦娥六号带回1935.3克月背样品,为解码月球演化历史提供关键材料[3] - 对玄武岩屑进行岩石结构、矿物成分和Sr-Nd同位素分析[3] - 发现形成玄武岩的初始原料状态"超亏损",为理解月球分层演化提供关键信息[4] 科研组织与进展 - 2023年5月成立专门工作组开展嫦娥六号样品研究准备[5] - 2024年5月成立嫦娥六号"突击队",设置四大研究课题和7个详细设计方案[6] - 9月10日已完成6篇研究论文投稿,涵盖玄武岩年代、岩石学等多领域[6] 青年科研贡献 - 00后博士生参与月幔水含量研究,发现月背内部"超干"特性数据[7] - 博士后团队对108颗玄武岩岩屑开展系统分析,发现42亿年前特殊岩屑[8][9] - 青年科研人员在嫦娥五号、六号研究中逐步独当一面,已发表29篇论文[8] 未来探月计划 - 计划2026年前后发射嫦娥七号勘测月球南极环境和资源[9] - 2028年前后发射嫦娥八号验证月球资源利用技术,为科研站建设奠基[9]
【经济日报】四项重磅成果发布 揭开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
经济日报· 2025-07-10 14:40
月球背面研究成果 核心观点 - 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研究取得四项突破性成果,首次揭示月球背面演化历史 [1][2] - 四项研究分别涉及月背岩浆活动、古磁场、月幔水含量及地球化学特征,颠覆传统月球认知 [1][2] - 月球背面与正面存在显著差异,包括地质结构、水分布及物质组成 [1][2][3] 月背岩浆活动 - 首次发现月背在42亿年前和28亿年前存在两期玄武质火山活动,表明火山活力持久 [2] - 研究样本来自月球最大最古老的撞击坑——南极-艾特肯盆地(SPA盆地) [2] - 精确测定SPA盆地形成于42.5亿年前,为太阳系早期撞击历史提供精确标尺 [5] 月背古磁场 - 首次获得月背古磁场信息,发现28亿年前磁场强度可能增强,颠覆传统单调衰减理论 [2] - 磁场反弹迹象对月球核演化和磁场生成机制提出新挑战 [2] 月幔水含量 - 首次测得月背月幔水含量仅1至1.5微克/克,显著低于正面,证实月球内部水分布二分性 [2][3] - 与月球正面"湿润"特征形成鲜明对比,挑战月球起源理论 [3] 地球化学特征 - 发现月背玄武岩来自"超亏损"月幔源区,缺乏易熔融元素,揭示月球内部贫瘠之谜 [4] - 提出"先天贫瘠"与"后天改造"两种模型解释月幔源区特性 [4] - 研究为月球早期分层、冷却及演化提供关键证据 [4] 科学意义 - 嫦娥六号样本研究颠覆月球科学领域长期假说,推动理论重新审视 [5] - 中国探月工程实现科学与工程深度融合,推动行星科学从"跟跑"迈向"并跑" [5] - 嫦娥五号曾将月球地质寿命延长10亿年,嫦娥六号进一步确立"嫦娥时代"主导地位 [5]
在一场关于人类航天极限的“三国杀”中,中国开始主导节奏
观察者网· 2025-05-29 08:33
中国航天深空探测进展 - 天问二号执行中国首次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标志着深空探测能力重大跃升,任务包含小天体交会与附着采样、高速高焓再入、深空长期自主飞控三大核心难点 [4][6] - 目标小行星2016 HO₃直径仅约50米,探测器需以每秒约2米极低速度精确接近,采样难度远超火星着陆 [6] - 返回舱将以每秒12.1公里速度再入地球大气层,超过第二宇宙速度,需承受极端高焓环境,采用全新球锥体构型和梯度放热材料 [8] - 任务后续将飞往主带彗星311P,开展长达七年的深空探测,考验长期任务管理与系统鲁棒性 [10] 国际小行星采样任务对比 - 日本隼鸟二号在1.5亿美元预算下实现撞击、采样和多点着陆,成功采集小行星"龙宫"样本并返回,展现极高技术精度 [13] - 美国"奥西里斯-REx"任务总成本达12亿美元,样本量高达250克,但体系成本高昂制约延续能力 [14] - 中国天问二号综合日本精细执行力与美国任务延展性,依托国家级工程平台实现系统集成与工程稳定性 [16] 航天技术体系竞争格局 - 日本隼鸟二号技术细节无可挑剔但受限于战略规划与财政保障,难以持续升级 [19] - 美国航天体系成熟但成本高昂,任务延续能力受财政现实制约 [19] - 中国采用结构递进路径,从天问一号"三合一"到天问二号双星挑战,构建可自我迭代的能力平台 [19]
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观察者网· 2025-05-09 14:44
中国航天国际合作 - 中国国家航天局在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上公布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批准6个国家的7家机构借用中国月球样品 [1] - 英国开放大学阿南德教授作为英国唯一获准科学家,从中方人员手中接过月壤样本,盛赞其珍贵程度"远超黄金" [1][3] - 中国探月工程秉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合作共赢原则,持续开放月球科研样品国际申请,期待全球科学家共同拓展人类认知 [6][7] 月球样本研究价值 - 阿南德团队获得不超过60毫克的月壤样本,专注于微观层面研究,认为微小样本蕴含巨大科学价值 [3] - 研究团队计划通过研磨和激光处理样本,解答月球形成及地球早期历史问题,或证明月球是45亿年前地球与行星碰撞形成的碎片 [6] - 样本研究设备包括一台可加热至1400℃的自制机器"Finesse",能提取月壤中的碳、氮及惰性气体成分,该设备是获得中方青睐的重要原因 [4][6] 中国航天技术进展 - 嫦娥五号任务使中国成为继美苏后第三个从月球表面采集样品的国家,嫦娥六号任务使中国成为首个从月球背面带回样品的国家 [6] - 阿南德教授评价中国在太空项目上的投入"远远领先",参观实验室的BBC团队感叹中国航天探索取得"更瞩目的进步" [1][6] 国际合作反响 - 阿南德希望此次样本出借能开启中国与国际科学界长期合作新篇章,延续类似阿波罗任务的国际合作传统 [7] - 技术员凯·奈特拥有36年岩石处理经验,首次直接处理月球物质仍感到兴奋与紧张,强调样本有限且难以再次获取 [4]
一名“90后”航天人的成长记:一路“敲螺丝”,望“玉兔二号”上月球
中国新闻网· 2025-05-03 13:43
航天科技行业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149厂在探月工程中承担重要角色,参与了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嫦娥六号的总装工作 [2] - 对接机构被称为"太空红娘锁",用于在太空中连接航天器,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4] - 航天产品研发分为预研、初样、正样几个阶段,员工从预研产品开始学习逐步提升能力 [7] 航天器制造技术 - 对接机构由12把对接锁组成,每把对接锁包含100多个零件 [5] - 装配流程已实现数字化,新型号使用电脑比照设计图装配,熟练型号则直接使用"脑中的图纸" [6] - 航天器制造面临装配精度要求高、试验中变形等技术挑战,需要在预研阶段解决 [6] 航天人才培养 - 新一代航天工人需要具备对产品的理解、装备思维和持续学习数字化等新技术的能力 [10] - 航天人培养采用师徒制,新人从学徒做起逐步成长为项目负责人 [7][10] - 航天领域型号迭代快,每个新项目都带来新挑战,要求技术人员持续学习 [10] 航天项目进展 - 嫦娥四号任务中"玉兔二号"月球车于2019年1月3日成功驶抵月背表面,1月10日结束"午休"被唤醒继续探测 [7] - 中国空间站建造期间航天人面临巨大工作压力 [10]
重磅微视频丨习近平的航天情缘
新华社· 2025-04-24 21:38
航天强国建设 - 中国航天事业以"探索浩瀚宇宙 建设航天强国"为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2] - 探月工程连续成功刷新世界月球探测史的中国纪录 包括嫦娥三号至六号任务 [3] - 天宫空间站全面建成标志着独立掌握近地轨道大型航天器在轨组装建造技术 [4] -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2020年全面建成 使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5] 技术创新成就 - 探月工程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 圆中华民族飞天揽月之梦 [3] - 空间站建设具备开展长期有人参与科学技术实验的能力 [4] - 北斗系统经过30余年发展 走出从区域到全球的特色建设道路 [5] 国际合作贡献 - 中国航天积极推动国际合作 同多国和国际组织开展富有成效合作 [6] - 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方案 [6]
焦点访谈|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一起去看20年探月传奇
央视网· 2025-04-24 21:18
中国探月工程发展历程 - 中国探月工程自2004年立项,采用"绕、落、回"三步走战略,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实现首次绕月探测,成为全球第五个发射月球卫星的国家[6] - 嫦娥二号2010年10月1日发射,2011年进入日地拉格朗日L2点并飞越图塔蒂斯小行星,创下当时中国航天器最远飞行纪录[6] - 嫦娥三号2013年12月2日发射并成功实现月球软着陆,创下月面工作时间最长世界纪录[8] - 嫦娥四号2018年12月8日发射并于2019年1月3日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着陆点被命名为"天河基地"[11] 关键技术突破 - 嫦娥五号采用4个航天器组合设计(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比前代多2-3个航天器,2020年12月17日成功带回1731克月壤样本[13] - 嫦娥六号2024年6月25日完成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采样返回,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填补人类获取月背样本空白[13] - 采用"人在回路"控制方案解决38万公里外精准采样难题,集成人工智能算法辅助地面决策[15] - 全国数千家单位、数万名科技工作者协同攻关,实现月球样品采集分装、轨道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突破[17] 科研成果与应用 - 从嫦娥五号样品中发现月球第六种新矿物"嫦娥石",已发表100多篇科研论文[19] - 月球玄武岩钛含量显著高于地球,具有重要资源开发潜力[19] - 研制出全球首面玄武岩材质月球国旗[21] - 月壤研究揭示月球地质演化规律,嫦娥石可能成为月球玄武岩岩浆演化分异程度标志[19] 未来发展规划 - 嫦娥七号计划探测月球南极水资源[22] - 嫦娥八号将建设月球南极通信系统、能源系统,并尝试利用月壤制砖为月球空间站建设奠定基础[22] - 未来10-20年将通过国际合作持续推进探月工程,目标建设月球科研站[22] - 持续实施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测工程等深空探测任务[24]
人类最早2029年登陆火星,中国计划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
Wind万得· 2025-03-16 06:27
文章核心观点 人类火星探索和中国航天发展有新进展,马斯克称人类最早2029年可能登陆火星,中国计划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且商业航天加速前行 [1][5] 人类最早2029年登陆火星 - 马斯克表示星舰明年年底前前往火星并携带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擎天柱,若着陆顺利人类最早2029年登陆火星,2031年可能性更大 [1] - 3月6日SpaceX“星舰”第八次试飞受挫,二级飞船“快速意外解体”,但马斯克称是小挫折,下艘飞船4至6周内就绪,此次失败让公司学到宝贵经验 [1] “祝融号”2021年成功着陆火星 - 2021年5月15日“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火星,截至8月15日运行90个火星日(约92个地球日),累计行驶889米,获取约10GB原始数据,完成既定巡视探测任务 [3] - 巡视探测期间“祝融号”按高效探测模式运行,各科学载荷获取不同数据用于相关研究 [3] 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月目标 - 2024年10月29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称锚定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目标,各项研制建设工作正全面推进,相关产品按计划开展生产和试验,地面系统正开展研制建设 [5] - 中国已成功实施多次嫦娥系列探月工程,2020年嫦娥五号完成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2024年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带回1935.3克样品 [6][7] 中国商业航天跑步前进 - 2025年3月12日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执行千帆星座第五批组网卫星发射任务,采用“一箭十八星”方式,代表中国商业星座与商业发射场协同运作首次成功,我国商业航天实现全产业链“闭环” [9] - 2024年以来我国商业航天技术取得多方面实质性突破,如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成功、朱雀三号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 [10] - 分析师王兴认为商业航天产业战略地位显著提升,2025年有望成为低轨卫星星座组网关键年,卫星发射数量或大幅增长,商用卫星“出海”进程将持续推进 [10] - 赛迪智库预测2025年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将迎来转型升级期,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5万亿元,国际合作将持续拓展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