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石漠化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绿了山头 富了口袋:石漠化山区的绿色逆袭
央视网· 2025-08-16 10:54
生态治理成效 - 关岭自治县石漠化面积累计减少412平方公里,下降61.86% [9] - 当地完成综合治理石漠化11万亩,新建灌溉及排洪沟渠115公里 [9] - 建成小型水库、山塘、渠道等水利工程480余处,覆盖92个村 [9] 农业产业发展 - 花江镇花椒种植规模达2万多亩,带动村民增收 [7] - 曾德春等种植大户购置新加工设备,农忙时雇佣超10名工人 [3] - 北盘江沿线通过"坡改地"种植皇竹草20余万亩 [7] 科研与技术支撑 - 贵州师范大学建立20余处观测场,长期监测52平方公里区域生态数据 [5] - 选择花椒作为石漠化治理突破口,百万株花椒树三年后实现结果 [5][7] 历史与现状对比 - 三十年前花江镇石漠化程度超80%,岩石裸露面积达四分之三 [5] - 过去人均年收入不足600元,村民在石缝中种植玉米 [5] - 当前陡坡花椒丰收,荒凉石头山转变为 productive agricultural land [3][7]
守好“绿色银行”百姓吃上“生态饭” 擦亮“生态环境+民族文化”乡村旅游新名片
央视网· 2025-08-15 10:23
核心观点 - 贵州省毕节市海雀村从森林覆盖率仅5%的石漠化贫困地区转变为森林覆盖率达77.21%的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示范区 通过生态修复、林下产业和乡村旅游实现人均收入显著增长 [1][32][35] 生态治理历程 - 198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毕节试验区 成为全国首个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农村改革试验区 [7] - 村民连续3个冬春开展植树造林 组建护林队并制定村规民约严禁乱砍滥伐 [9][11] - 2008年国家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 毕节所有县区纳入试点范围 [13] - 森林覆盖率从1980年代不足5%提升至2024年的77.21% 林地面积达1.37万亩 [3][32] 产业发展模式 - 林下经济:2024年发展仿野生天麻种植 2025年扩展至1000余亩 因凉爽湿润环境适宜中药材生长 [17][19] - 有机农业:利用海拔2300米昼夜温差优势种植免农药有机蔬菜 租用200亩土地开展规模化种植 [23] - 碳汇交易:林业碳票碳排放量达34000余吨 价值超300万元 户均增收1.3万元 [35] - 乡村旅游:依托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大迁徙舞》和生态资源吸引游客 [28][30] 基础设施与荣誉 - 实现户户通水泥路、建小洋楼 公路贯通促进农产品外销和旅游客流 [3][26] - 获"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国家级称号 [35]
【看见美丽中国】生态“含绿量”成发展“含金量” 看石漠化山村的绿色蜕变
央视网· 2025-08-15 00:28
海雀村历史背景 - 20世纪80年代森林覆盖率不足5%,水土流失严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性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6] - 村民居住条件恶劣,生活极端贫困,与牲畜同居一室 [6] - 曾被称为"石头村",四周山头光秃秃 [3][4] 生态治理与政策支持 - 1988年毕节试验区成立,首个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农村改革试验区 [7] - 老支书文朝荣带领村民连续奋战三个冬春,种植1.3万亩华山松 [10] - 2008年国家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毕节所有县区纳入试点 [12] - 2018年毕节确立建设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推动生态"含绿量"转化为发展"含金量" [12] 产业发展与转型 - 初期尝试种植半夏、丹参、魔芋失败,因高海拔气候不适应 [14] - 2024年起发展林下仿野生天麻种植,面积扩展至1000多亩 [15][18] - 高海拔气候优势使蔬菜无需打农药,成为纯天然绿色产品 [20] - 依托万亩林海发展碳汇经济,碳票价值300多万元,户均增收1.3万元 [25] 乡村旅游与文化振兴 - 公路修通促进特产外销和游客进入 [21] - 打造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大迁徙舞》表演,吸引游客 [23] - 发展27户民宿,解决30余人就业,可容纳200多人住宿 [24] 生态与经济成果 - 截至2024年森林覆盖率达77.21%,拥有1.37万亩山林 [25] - 获评"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称号 [25] - 村民将万亩林视为"绿色银行",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27]
石头山种出果满园(美丽中国·这里的荒漠化这样治)
人民日报· 2025-07-15 06:03
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 - 贵州毕节黔西市古胜村通过近20年生态治理,将石漠化严重区域转变为森林覆盖率74.44%的绿洲,人均年收入从不足1500元增至1.45万元 [5][7] - 治理策略采用高海拔自然恢复、中海拔退耕还林、低海拔种经果林的分区模式,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统一 [5] - 全村果树种植面积从250亩扩展至3402亩,主要品种包括核桃、柿子、樱桃、枇杷等 [7][13] 技术推广与管护 - 林业站推广"三埋两踩一提苗"技术,将果树成活率从50%提升至90% [10] - 退耕还林政策提供每亩每年222元补贴或150斤稻谷/苞谷,持续5年并可延长,鼓励农户转型 [11] - 种植大户冯长国通过精细化管护实现枇杷每斤溢价2元,年总收入达15-16万元 [13][14] 产业升级与多元化 - 古胜村举办樱桃节并发展农家乐,年接待游客2-3万人次,推动农旅融合 [15] - 黔西市累计完成石漠化治理2.15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提升至57.12% [15] - 农户采用"果树+套种"模式,在挂果前套种苞谷、蔬菜提高土地利用率 [11][14]
科学防漠治沙 增绿又增收
广西日报· 2025-06-23 09:59
荒漠化防治成效 - 广西2025年"6·17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宣传活动以"科学防治荒漠 建设壮美广西"为主题,推动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 [1] - 2024年以来累计完成实地调查石漠化、沙化图斑约1.43万个,采集特征点照片约2.8万张 [1] - 2024年初步调查显示全区石漠化、沙化土地面积较2021年减少4%以上,实现林草面积质量双提升和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 [1] 治理措施与工程进展 - 采用"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原则,对重度石漠化土地实施封山育林育草措施 [1] - 2021年以来累计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245.28万亩,超额完成计划任务的131% [1] - 严格控制石山林木采伐,打击破坏植被行为以促进植被顺向演替 [1] 产业创新模式 - 探索"石漠化+珍贵树种""石漠化+草"等产业路径,平果市火龙果种植年经济效益超7亿元 [2] - 特色生态产业模式已在西南地区60多个县辐射推广 [2]
盐碱滩变“金麦田” 石山成“致富山” 戈壁荒山改造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央视网· 2025-06-18 14:27
新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戈壁荒滩改造项目 - 柯坪县将5300亩戈壁荒滩改造为小麦试验田并迎来首次丰收 [1] - 当地采用大型联合收割机进行高效采收确保颗粒归仓 [1] - 2023年10月启动清淤造地项目引入先进技术改良土壤并建设高标准农田 [3] - 试验田面积从2024年的500亩大幅增加至5300亩 [3] - 项目配套节水滴灌技术并提供资金补贴和技术培训等政策支持 [3] 贵州印江县朗溪镇石漠化治理与水果产业 - 朗溪镇1.2万亩石漠化治理区桃子李子进入采摘期 [4] - 昔蒲村村民通过嫁接技术改良桃树品种显著提升品质和产量 [6] - 河西村推行多元化套种发展李子柑橘等产业效益明显增加 [8] - 朗溪镇水果年产量突破600万斤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8] - 当地通过培土增地退耕还林等措施使荒芜石山变为郁郁葱葱果林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