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虚拟数字人
icon
搜索文档
虚拟数字人产业迎来新机遇,成数字经济发展新引擎
经济日报· 2025-10-04 09:58
虚拟数字人产业发展现状与驱动力 - 虚拟数字人已广泛应用于传媒、文娱、金融、教育、医疗、农业、政务等诸多领域 [1] - 生成式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快速演进,推动产业迎来发展机遇,成为数字经济发展新引擎 [1] - 虚拟数字人应用是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 [2] 虚拟数字人对实体经济的赋能作用 - 虚拟数字人通过“替代效应”完成重复性高、工作强度大的任务,降低人力成本并提升工作效率 [2] - 虚拟数字人通过“增强效应”支持个性化定制,创新服务模式并提高客户满意度 [2] - 在直播、客服、培训等行业可打破传统服务时空限制,提高服务可及性并提升实体经济运行效率 [2] - 在农业领域具体应用包括虚拟农业专家在线指导、智能客服提供农产品介绍、虚拟讲师参与新农人培训等 [2] 虚拟数字人产业发展的核心路径 - 行业发展需面向产业需求,遵循商业化逻辑,深挖发展痛点,与各行业实用场景相适配以获得持久动力 [3] - 产业需求可为技术优化演进提供演练场景,并在实际应用中挖掘多元化需求 [3] - 产业广泛应用可降低边际成本、增加资本回报,为技术研发提供资金支持 [3] 市场规模与技术治理要求 - 预计2025年我国数字人核心市场规模超400亿元,带动产业市场规模将超6000亿元 [4] - 需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强化智能传感器、图形计算机芯片等硬件及建模、渲染等软件的自主研发 [4] - 需建立健全行业标准体系,包括关键技术标准、分类分级标准以及使用伦理规范 [4] - 需完善法律法规与政府监管,注重版权保护、防止不当应用及确保使用安全 [4] - 需强化政策引导与要素支持,鼓励关键技术研发,创设实用场景,发挥产业链链主示范引领作用 [4]
虚拟数字人产业迎来新机遇
经济日报· 2025-10-04 05:59
行业应用与市场前景 - 虚拟数字人正广泛应用于传媒、文娱、金融、教育、医疗、农业、政务等诸多领域 [1] - 预计2025年中国数字人核心市场规模超400亿元,带动产业市场规模将超6000亿元 [4] - 在直播、客服、培训等需要全天候、可复制劳动力的行业,虚拟数字人可打破服务时空限制,提高实体经济运行效率 [2] 产业价值与驱动因素 - 虚拟数字人通过“替代效应”完成重复性高、强度大的任务,降低人力成本并提升工作效率 [2] - 虚拟数字人通过“增强效应”支持个性化定制,创新服务模式并提高客户满意度 [2] - 行业发展需遵循商业化逻辑,深挖产业需求及发展痛点,推动与各行业实用场景适配以获得持久动力 [3] 技术发展与产业支持 - 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合3D建模、语音合成、动作捕捉、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技术,使虚拟数字人焕发生机 [4] - 行业关键技术瓶颈依然存在,需强化智能传感器、图形计算机芯片等硬件及建模、渲染等软件的自主研发 [4] - 应强化产业政策引导及要素支持,鼓励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发挥产业链链主示范作用以形成规模化需求 [4] 治理框架与标准建设 - 需建立健全虚拟数字人行业标准体系,包括关键技术标准、分类分级标准及使用伦理规范 [4] - 需完善虚拟数字人领域法律法规及政府监管,注重版权保护、防止不当应用及确保使用安全 [4]
虚拟数字人正在产业深处萌生真实价值
证券日报· 2025-09-15 00:22
行业演变历程 - 虚拟数字人行业经历从2021年初资本狂热追捧到热度降温的转变 典型案例如虚拟美妆数字人“柳夜熙”在抖音上线48小时便斩获百万粉丝 行业曾流行“3个月造星、6个月回本”的口号 [2] - 行业降温是市场回归理性的结果 虚拟主播GMV在2023年不足真人主播的1/5 抖音平台虚拟主播平均观看时长从2022年的15分钟降至2023年的5分钟 粉丝流失率超40% [3] - 早期虚拟数字人面临三重挑战:技术同质化导致表情僵硬和交互延迟 成本与收益失衡 应用场景局限且泛娱乐化占比过高导致多数项目难以持续盈利 [3] 商业模式转型 - 行业场景坐标从C端“流量造星”转向B端“效率刚需” 聚焦客服、直播、培训、医疗导诊等需要7×24小时可复制交互劳动力的场景 [4] - 虚拟数字人价值逻辑转变为替代或增强人力 实现可量化的回报 例如京东数字人直播成本仅为真人1/10 可全天开播并提升直播间转化率30% 直播表现超过80%真人主播 [6] - 技术厂商通过模块化工具和SaaS平台降低制作门槛 推动虚拟数字人快速部署至金融、医疗、教育、企业服务等实用场景 [5] 技术迭代与突破 - 生成式大模型爆发赋予虚拟数字人语义理解、听说能力以及情感计算能力 使其在表情、语调、肢体语言上与人类对齐 [5] - 百度高说服力数字人基于文心4.5T实现融合多模规划与深度思考的剧本生成 实现动态决策的实时交互 成为“形神音容”高度协调的超级智能体 [5] - 技术驱动重构电商价值链 厂商竞争核心在于场景化创新与用户体验优化 需实现技术、内容、商业的深度协同以释放增长潜力 [6] 市场表现与规模 - 百度2025年第二季度数字人产生的收入环比增长55% 据计算约为5亿元 [6] - 京东言犀数字人在2024年春节期间累计带货GMV超4000万元 并在“618”期间实现“高商业可用” [6] - 据中国互联网协会预测 2025年我国虚拟数字人核心市场规模将突破480亿元 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6400亿元 [7] 资本与政策环境 - 资本市场再次青睐虚拟数字人产业 截至2025年7月7日年内数字人领域发生投融资案件23起 涉及金额共计35.07亿元 平均每起融资超1.5亿元 [7] - 政策层面释放积极信号 如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措施支持数字人等关键技术领域开展前瞻性技术攻关 多地也积极布局数字人应用 [7] 法律与治理挑战 - 虚拟数字人涉及多重权益纠纷 北京互联网法院通报著作权侵权案 认定具有独创性的虚拟数字人形象应受著作权法保护 [8] - 虚拟数字人外在表现若使用真人数据则涉及自然人肖像、声音等人格权益保护 技术内核的代码和算法可受著作权法或商业秘密保护 [9] - 平台方加强治理 抖音平台去年优化AI主播识别能力 累计处理超17万个录播直播间 封闭3万多个账号 打击2800多个黑商团伙 [9]
虚拟数字人形象受著作权法保护,北京互联网法院作出生效判决
新京报· 2025-08-26 20:41
案件核心判决 - 北京互联网法院判定具有独创性的虚拟数字人形象构成美术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 [1] - 被告孙某某因擅自售卖虚拟数字人模型,被判赔偿原告经济损失15000元,其中虚拟数字人甲赔偿10000元,虚拟数字人乙赔偿5000元 [1][4] - 法院认定被告孙某某发布的模型在人物五官、发型、发饰、服装设计及整体风格上与权利作品构成实质性相似,侵害了原告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4] - 法院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西某公司已尽到合理注意义务,不构成共同侵权 [3][4] 涉案虚拟数字人背景 - 原告聚某公司为虚拟数字人甲、乙形象的著作权人,元某公司负责运营 [2] - 虚拟数字人甲在各平台拥有超440万粉丝,曾获评2022年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年度八大热点事件之一 [2] 行业影响与司法意义 - 虚拟数字人行业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应用场景覆盖电商、传媒、文旅、金融等多个领域 [5] - 报告预测2025年中国数字人核心市场规模超400亿元,带动产业规模超6000亿元 [5] - 判决厘清了虚拟数字人的法律属性,明确具有独创性的外在形象构成美术作品,技术内核涉及的代码等可作为计算机软件受保护 [5] - 判决为虚拟数字人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有助于促进新兴领域健康发展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