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服饰及装备

搜索文档
李宁公司上半年营收148.2亿元 跑步及综训品类引领增长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8-22 16:41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148.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 [1] - 毛利74.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整体毛利率为50.0% [1] - 净利润17.4亿元人民币,净利率为11.7% [1] 研发与科技创新 - 研发投入同比增长8.7%,近十年累计研发投入超过38亿元人民币 [1] - 超䨻科技应用于2025年新品,首款搭载该科技的慢跑鞋"越影5 PRO"完善专业跑鞋矩阵 [2] - 与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中心合作推动航天科技赋能运动装备,应用"航天速干"和"航天防晒"科技 [2][3] 产品结构与品类表现 - 专业产品收入占比持续增长至超60%,鞋产品收入占比达56% [1] - 跑步、篮球、综训三大运动品类零售流水占比达67% [2] - 跑步品类零售流水增长15%,专业跑鞋销量突破1400万双,其中三大系列跑鞋销量达526万双 [3] - 综训品类零售流水同比增长15% [3] - 签约运动员在国内外跑步赛事中斩获44项冠军,84次登上领奖台 [3] - 在北京半程马拉松90分钟内完赛跑者中,跑鞋穿着率占比61.35%位居第一 [3] 渠道与运营管理 - 门店总数达7534家(包含李宁品牌及李宁YOUNG) [4] - 高层级市场深化与顶级商业体及头部奥莱项目协同,新兴市场实施深度拓展 [4] - 全渠道库销比维持在4个月,库存周转天数为61天 [5] - 通过体系化库存管理实现数据透明化和结构优化 [5] 战略方向 - 坚持"单品牌、多品类、多渠道"核心战略 [1][5] - 聚焦产品竞争优势、深化中国奥委会合作、业务提质增效及发展根基夯实 [5] - 通过多品类布局满足多样化需求,降低对单一品类的依赖 [3]
大中华区增长42%,但始祖鸟增速放缓,“运奢”赛道是否面临天花板?
观察者网· 2025-08-20 15:25
财务表现 - 第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3%至12.36亿美元 净利润达1820万美元(去年同期亏损370万美元)[1] - 上半年营业总收入27.09亿美元(同比增长23.46%) 净利润1.53亿美元(去年同期仅0.01亿美元)[1] - 大中华区第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长42%至4.10亿美元 亚太地区增长45%[1] - 技术功能性服饰部门(含始祖鸟)第二季度营收增长23%至5.09亿美元[2] 业务战略 - 公司从核心攀岩/攀冰运动场景延伸至滑雪/越野跑等新领域[3] - 中国市场目标客群从专业户外爱好者转向非户外人群[3] - 首席执行官强调高端户外功能性品牌组合正开拓新市场并扩大全球份额[1] 市场动态 - 主要股东方源资本拟以37.20-37.73美元/股出售3500万股(最高套现13亿美元)[6] - 股价在财报发布后下跌4.69%至35.74美元/股[8] - 2024年上市后股价长期徘徊于14美元附近 近期市值突破140亿美元[6][8] 增长挑战 - 所有品类第二季度增长均较第一季度放缓(始祖鸟部门增速下降5个百分点)[2] - 行业面临宏观经济压力与消费降级影响 高端品牌增长遇瓶颈[3] - 部分核心户外用户因价格持续上涨而流失[5] 资本运作 - 2024年12月完成10.79亿美元定向增发(2017年以来美股消费品最大规模股本增发之一)[8] - 2018年被安踏财团以46亿欧元收购后连续亏损(2020-2022年累计亏损超6亿美元)[6] - 2025年收入指引从13-15%上调至15-17%[2]
运动品牌,扎堆赞助高校比赛
36氪· 2025-06-27 09:24
高校体育赛事热度提升 - 高校体育赛事从校内关注发展为全网热点,如北体大校运会抖音视频播放量突破百万,清华"马约翰杯"成为校园内外热议话题 [2] - 跑步类赛事规模显著扩大:ASICS亚瑟士×北大高校接力赛参赛人数从500人增至近1000人,阿迪达斯大学生路跑联赛吸引40所学校参与,开展活动9565场,累计42万人次参与 [4] - 高校赛事通过社媒传播实现线上线下"破圈",形成体育文化狂欢 [2] 运动品牌校企合作布局 - 国际品牌如耐克与清华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合作,阿迪达斯与清华围绕体育/科技/人才/文化四领域合作 [8] - 国产品牌安踏与北体大成立运动科技研发中心,特步与北京化工大学在新材料/环保领域合作,李宁与多所体育院校开展人才培养项目 [8] - 高校成立专门对接部门如北大体育合作与发展中心,优化校企合作机制 [8] 品牌合作模式创新 - ASICS亚瑟士与北大基于"健全精神寓于强健体魄"理念共创接力赛IP,强调团队协作与身心发展 [10] - 阿迪达斯为清华多支运动队提供装备支持,并推出联名服饰引发抢购热潮 [12] - 品牌从单一赛事赞助转向深度融入校园生态,包括训练营/社群互动/装备研发等多维度合作 [14] 年轻消费市场战略价值 - 2025年中国大学生人数达2080万,是未来10-20年核心消费群体,品牌通过高校合作提前建立认知与情感联结 [15] - 顶尖学府合作可塑造品牌"精英/活力"形象,如ASICS认为高校赛事是触达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关键场景 [15][16] - 高校成为产品测试场,阿迪达斯通过赛事收集年轻用户反馈以优化装备研发 [18] 行业生态发展影响 - 校企合作形成良性循环:学生获得专业装备/服务,高校提升赛事水平,品牌实现精准渗透 [20] - 长期可能产生"长尾效应",促进体育消费/人才培养/行业发展,但需警惕资源向顶尖高校过度倾斜的问题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