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装备

搜索文档
亚玛芬体育上涨2.02%,报39.115美元/股,总市值216.92亿美元
金融界· 2025-07-31 01:44
大事提醒: 7月28日,亚玛芬体育获摩根大通上调目标价至46美元,最新评级Overweight。 8月19日,亚玛芬体育将于(美东)盘前披露2025财年中报(数据来源于纳斯达克官网,预计披露日期为 美国当地时间,实际披露日期以公司公告为准)。 7月31日,亚玛芬体育(AS)盘中上涨2.02%,截至01:23,报39.115美元/股,成交4550.36万美元,总市值 216.92亿美元。 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03月31日,亚玛芬体育收入总额14.72亿美元,同比增长23.48%;归母净利 润1.35亿美元,同比增长2539.22%。 资料显示,亚玛芬体育有限公司是一个运动和户外品牌的全球平台,包括Arc 'teryx, Salomon, Wilson, Atomic和Peak Performance。Amer Sports通过批发和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渠道在全球范围内制造、销售和 销售运动装备、服装和鞋类,销售网络遍布34个国家,其中北美、欧洲、亚洲和中国是主要市场区域。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行情君 ...
运动型商场,会成为未来商业地产趋势吗?
36氪· 2025-07-18 11:14
运动主题商场趋势 - 运动成为商业地产创新的主要方向,运动型商场成为未来趋势之一 [2] - 传统商场同质化困局下,运动主题化成为新风口,商场积极拥抱运动户外品牌及垂类细分领域品牌 [4] - 运动品牌集中入驻带来高密度运动社群活动,如lululemon「夏日乐挑战」、张园运动主题课程等 [1] 典型案例与空间重构 - 上海港汇恒隆广场形成"运动生活方式集合区",引入GREGORY中国首店、牧高笛旗舰店等覆盖高尔夫、网球、滑雪等细分领域 [5] - 浦东嘉里城聚集始祖鸟、HOKA、迪桑特等20+运动户外品牌,运动氛围浓厚 [7] - 西岸梦中心利用滨水优势串联滑板公园、攀岩等主题业态,引入lululemon、Patagonia等品牌 [7] - 前滩公园巷引入Specialized、BIJEN中国首店等骑行品牌,打造"城市公共生活客厅" [9] 消费需求驱动因素 - 2023年前10个月户外用户日活环比增长超100%,32.5%受访者每周穿运动服饰5次以上 [11] - 政策驱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与Z世代健康消费渗透率达84.3%,年均支出3250.7元 [11] - 家庭化与社群化需求推动商场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如儿童运动馆+亲子餐厅组合 [12] 商业价值与运营模式 - 运动业态具备高坪效优势,如lululemon通过"体验式零售"模式延长停留时长 [13] - 小众运动成差异化突破口,如迪卡侬设立公路自行车、攀岩等专业品牌,VISION STREET WEAR开设华南首店 [18] - 商场与品牌关系升级为"共建运动社区",如静安嘉里中心联动On昂跑等策划网球公开赛 [21] 生态整合与城市级网络 - 运动主题商场目标成为"城市运动生活服务平台",如浦东嘉里城通过KINETIC平台推出乒乓球联赛等活动 [28] - 成都万象城整合20+运动品牌打造S-Block厂牌,提供一站式购物目的地 [23] - HAl550联合奥运冠军许昕品牌Xuperman举办乒乓球文化展及社区活动 [25]
迪卡侬:上海、北京、南京三店齐开,加速中国市场战略布局
经济网· 2025-06-30 16:07
门店开业与布局 - 迪卡侬在上海新天地、北京大吉巷、南京百家湖三地同日开设新店,面积分别为1323平方米、1677平方米、1460平方米,均位于核心商圈黄金地段[1][3][9] - 上海新天地店位于地铁双轨交汇的市中心黄金三角,无缝衔接外滩、陆家嘴等城市地标,门店以金属质感建筑立面勾勒现代运动美学[3] - 北京大吉巷店是品牌在北京西城区的首家门店,落子中海大吉巷核心商区,是品牌深耕华北市场的又一战略支点[3] - 南京百家湖店位于江宁商圈黄金区位,依托百家湖商圈的黄金区位优势,为消费者打造运动生活与购物消费无缝衔接的体验[3] 门店特色与体验 - 上海新天地店设有5公里黄金跑圈,实现不同运动场景的无缝切换,并以5分钟运动生活圈为半径,实现对全城运动场景的高效辐射[3] - 北京大吉巷店举办"十项全能"运动能量场活动,配备障碍赛跑道等运动体验,为亲子家庭创造运动乐趣[3] - 南京百家湖店打造冲浪、攀岩等多元立体运动场景,搭配灯光与动态模特展示,提供运动与购物相融合的双重体验[3] - 南京百家湖店推出"循环经济"服务,包括二手自行车回收与销售,并提供以旧换新和装备维修服务[7] 产品与服务 - 迪卡侬采用"产品+服务+社群"三位一体价值模式,构建覆盖全生命运动周期的体验闭环[6] - 门店提供80+运动、9大运动品类的专业装备矩阵,覆盖从运动初学者到资深爱好者的全方位需求[6] - 上海新天地店打破传统标准化选品,将板球装备等小众运动品类引入线下门店,精准回应本地及国际用户的运动消费诉求[6] - 许多门店员工拥有专业运动背景,包括国家级运动员、少儿体适能教练员、社会运动指导员等,为消费者提供专业指导[7] 社群与活动 - 迪卡侬同步启动本地运动社群招募计划,建立骑行、夜跑、徒步等丰富多元的专业运动社群[7] - 北京大吉巷店举办"十项全能"运动能量场活动、循环市集以及跑步、骑行社群等一系列多元运动活动[7] - 迪卡侬以运动社群活动为枢纽,让陌生人变成运动伙伴,让个性化运动方式成为城市生活的通用语言[7] 发展战略 - 迪卡侬将持续新开店及推动老店焕新升级,今年总数将达20至30家,进一步夯实本土化布局[10] - 公司通过"产品+服务+社群"三位一体的价值模式构建全渠道顾客体验,为全民健身事业及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10] - 迪卡侬在全国核心商圈落地的运动生活解决方案,让运动真正融入城市日常,重塑城市运动生活新生态[10]
“校企协同育人”锻造毕业生“硬实力” 为学生铺设从校园直达企业就业“快车道”
央视网· 2025-06-29 14:11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 多所高校采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构建全周期就业引导体系为学生铺设从校园直达企业的就业快车道[1] - 清华大学与中核中航等10余家军工央企建立战略合作每年组织600余名学生赴重点企业沉浸式体验实际工作场景[1] - 近5年清华大学超过2300名毕业生赴国防科工领域制造业能源行业就业赴西部东北地区的毕业生签约人数已超过2024年同期[3] 清华大学就业引导体系 - 清华大学构建从新生入学到毕业求职的全周期就业引导体系包括入学教育植入职业规划课程非毕业班开设实习早春营[3] - 该培养机制让学生就业选择更有方向更有底气[3] 合肥工业大学校企合作 - 合肥工业大学创新实施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通过整合学校与企业资源携手开展实训实习锻造学生硬实力[4] - 该校开设小米工程师训练营企业选派资深工程师组成金牌讲师团队入驻校园开展为期15天的课程实训[6][7] - 通过考核的学生可获得结营证书和提前批次录用通知书[7] 北京体育大学校企合作 - 北京体育大学与多家大型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运动装备研发到赛事教学构建全流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7] - 学校与企业共同成立运动科技研发中心联合开展新型运动装备研发每年有百余名本硕博学生参与研究和实习实训[9][10] - 通过合作举办区域性全国性体育赛事让学生深度参与赛事全流程为中小学输送优秀教师奠定基础[10] - 教育学院70%以上的毕业生到中小学当老师[10]
50余家品牌入驻 2025北京国际美食荟·露营美食节启幕
北京商报· 2025-06-27 20:25
活动概述 - 2025北京国际美食荟·露营美食节于6月27日在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启幕 [1] - 活动采用"露营+美食+文创"多元联动形式,为期三天 [1] - 活动时间:6月27日14:00-20:30,28日和29日10:00-19:30 [1] 参与品牌与内容 - 50余家知名餐饮、露营、文创品牌入驻 [3] - 餐饮品牌包括海底捞、管氏翅吧、奎克咖啡、壹炉烘焙、LUCCAGELATO冰激凌等 [3] - 北京老字号助阵:马凯餐厅、同春园、全聚德等 [3] - 地域特色餐厅:四川饭店、帕米尔食府、仝耕喜的小食与麻辣鸭货等 [3] - 文创展位设置:特色手作、艺术周边等 [3] - 运动品牌迪卡侬参与,展示运动装备与产品 [3] 活动目的与主办方 - 旨在推动餐饮行业复苏,释放消费潜力,为首都经济注入新活力 [3] - 指导单位:北京市商务局、丰台区人民政府 [3] - 主办单位:北京市餐饮行业协会、丰台区商务局、丰台区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等 [3] - 支持单位:北京华天饮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农商银行西城支行 [3] - 参与单位:北京老字号协会、北京房车露营自驾旅游协会及各区餐饮行业协会 [3]
运动品牌,扎堆赞助高校比赛
36氪· 2025-06-27 09:24
高校体育赛事热度提升 - 高校体育赛事从校内关注发展为全网热点,如北体大校运会抖音视频播放量突破百万,清华"马约翰杯"成为校园内外热议话题 [2] - 跑步类赛事规模显著扩大:ASICS亚瑟士×北大高校接力赛参赛人数从500人增至近1000人,阿迪达斯大学生路跑联赛吸引40所学校参与,开展活动9565场,累计42万人次参与 [4] - 高校赛事通过社媒传播实现线上线下"破圈",形成体育文化狂欢 [2] 运动品牌校企合作布局 - 国际品牌如耐克与清华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合作,阿迪达斯与清华围绕体育/科技/人才/文化四领域合作 [8] - 国产品牌安踏与北体大成立运动科技研发中心,特步与北京化工大学在新材料/环保领域合作,李宁与多所体育院校开展人才培养项目 [8] - 高校成立专门对接部门如北大体育合作与发展中心,优化校企合作机制 [8] 品牌合作模式创新 - ASICS亚瑟士与北大基于"健全精神寓于强健体魄"理念共创接力赛IP,强调团队协作与身心发展 [10] - 阿迪达斯为清华多支运动队提供装备支持,并推出联名服饰引发抢购热潮 [12] - 品牌从单一赛事赞助转向深度融入校园生态,包括训练营/社群互动/装备研发等多维度合作 [14] 年轻消费市场战略价值 - 2025年中国大学生人数达2080万,是未来10-20年核心消费群体,品牌通过高校合作提前建立认知与情感联结 [15] - 顶尖学府合作可塑造品牌"精英/活力"形象,如ASICS认为高校赛事是触达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关键场景 [15][16] - 高校成为产品测试场,阿迪达斯通过赛事收集年轻用户反馈以优化装备研发 [18] 行业生态发展影响 - 校企合作形成良性循环:学生获得专业装备/服务,高校提升赛事水平,品牌实现精准渗透 [20] - 长期可能产生"长尾效应",促进体育消费/人才培养/行业发展,但需警惕资源向顶尖高校过度倾斜的问题 [20]
高校多措并举促就业 为青春梦想保驾护航
环球网· 2025-06-26 17:41
高校就业促进措施 - 中国人民大学举办600余场专场招聘宣讲会和60余场大中型双选会,吸引5000余家单位参与,提供27万余个岗位 [2] - 中国人民大学与各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共建400余个高质量就业实习实践基地,打造"人才供需共同体"模式 [3] - 北京体育大学与安踏集团合作成立"北体-安踏运动科技研发中心",3年来联合开展多个运动装备研发项目,10余名毕业生入职留企 [4][6] - 北京体育大学与李宁、乔丹、京东等企业签订战略协议,提供实习实践平台并畅通就业渠道 [6] 校企合作案例 - 北京体育大学学生邓成通过参与安踏集团运动鞋研发项目,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并成功入职 [4] - 安踏集团与北京体育大学合作研发奥运举重战靴,项目涉及数十个科研团队和百余名学生 [4][6] - 校企合作涵盖奥运科技保障、赛事举办、就业实习基地建设及博士后联合培养等多个领域 [6] 师范生就业支持 - 北京师范大学实施"四有"好老师启航计划,近5年累计支持近2000名毕业生投身基础教育 [7] - 北师大开展600余次教育类招聘活动,提供超万个岗位,精准搭建基础教育就业平台 [8] - 学校通过职后培训、专项奖励金等十大举措支持毕业生职业发展,如设立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 [9] 定向就业项目 - 北师大"优师计划"定向师范生刘显涛通过4次支教经历后赴贵州遵义任教 [7] - 该校优师计划规模稳定增长,为中西部基础教育输送人才 [7]
第三届全球运动装备创新设计大赛正式启动
环球网· 2025-06-26 09:48
大赛概况 - 第三届全球运动装备创新设计大赛以「MovEmpower-动融万象」为主题,由清华大学与安踏集团联合主办,启动仪式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举行 [1] - 大赛依托清华-安踏运动时尚联合研究中心的专业运营,打造集"创意孵化-人才筛选-产业转化"于一体的创新生态平台 [3] - 赛事将在国内外开设多场高校宣讲,面向全球设计爱好者、院校师生、独立设计师及专业机构征集作品 [7] 行业趋势发布 - 《运动时尚产业设计创新趋势研究报告》在活动中正式发布,涵盖"市场与品牌"、"文化与审美"、"生活与消费"、"材料与技术"、"产品设计"五大板块趋势 [3] - 报告由清华-安踏联合研究中心历时一年研究完成,为全球运动装备产业指明技术革新方向 [1][3] 往届成果 - 前两届大赛共吸引全球270所高校近4000件作品参赛,覆盖30余个国家和地区 [5] - 往届赛事全球媒体投放达1300家,累计曝光量突破亿次 [5] 战略合作 - 清华大学与安踏集团采用"多学科协同运作"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机制,推动中国运动产业创新发展 [7] - 合作旨在构建产业领域的国际品牌和全球影响力,形成"赛事征集-专家评审-产业转化"闭环机制 [7] 评审与未来规划 - 本届大赛邀请全球设计界、学术界及产业界数百位顶级专家组成评审团 [7] - 清华-安踏联合研究中心未来将继续以科技赋能设计创新,以艺术引领运动潮流,为全球运动装备产业注入活力 [7]
金融政策加码消费赛道 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服务消费重点领域投资
上海证券报· 2025-06-26 02:45
政策支持消费投资 - 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从股权融资层面释放政策信号,为消费投资注入动能 [2] - 《意见》支持消费产业链上优质企业通过发行上市、"新三板"挂牌等方式融资,打通退出路径 [2] - 政策鼓励地方政府利用政府投资基金以市场化方式参与康养、文旅、数字绿色等新型消费领域 [3] 耐心资本与政府基金作用 - 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服务消费重点领域投资,通过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满足长周期消费产业融资需求 [3] - 政府投资基金通过参股不控股、阶段性退出等设计,解决早期项目融资缺口并降低社会资本投资风险 [3] - 政府基金可联合专业GP设立细分领域子基金,通过分层风控机制优先承担早期亏损,待项目成熟后向社会资本让利退出 [4] 消费赛道投资趋势 - 资本偏好转向两类消费项目:高频低客单价的民生刚需型消费(如社区餐饮、折扣零售)和深度融合硬科技的技术赋能型消费(如AI定制服装、智能家居) [5] - 资本要求企业具备"健康盈利"基础,如自有供应链或核心技术,而非盲目追求纯流量模式 [5] - 巴奴火锅通过保障供应链完整性、严控产品品质等策略成为典型案例 [5] 新兴消费投资机会 - 户外体育、消费科技及高质价比品牌等领域显现优质投资机会 [6] - 杭州赛会之城基金首期规模1亿元,远期规模5亿元,聚焦赛事运营、运动装备、数字经济等细分赛道 [6] - 该基金已储备多个拟投项目,预计年内完成投放,旨在激活后亚运时代消费市场潜力 [6]
人民财评:“后高考经济”升温释放内需活力
人民网· 2025-06-19 09:29
后高考经济现象 - 高考结束后各地迎来消费热潮,涵盖驾校报名、健身办卡、旅游、数码装备更新等多元场景[1] - 需求侧:考生渴望释放压力,通过旅行、新手机或新技能等方式庆祝毕业,家长也愿意满足需求[1] - 供给侧:商场、景区、培训机构推出专属福利,如学车减免、电子产品折扣、景区优惠等刺激消费[1] 消费趋势变化 - 消费升级推动个性化趋势,运动装备受欢迎度提升,传统"电子产品三件套"模式被突破[1] - 美食消费从讲排场转向情感表达,小型聚餐和家庭庆祝成为主流方式[1] - 文旅消费呈现深度化特征,文化深度游、户外探险、非遗体验等项目火爆[1] 行业应对策略 - 各类企业抓住高考节点,通过量身定制福利提升情绪价值,如准考证专属优惠等措施[1] - 消费市场呈现多元图景,显示行业在细分领域的创新潜力[1] 消费行为观察 - 社交平台出现"后高考账单"现象,部分家庭累计消费达数万元级别[2] - 行业需引导理性消费,避免无节制消费和攀比现象[2] 市场监管需求 - 相关部门需加强市场监管和行业规范,杜绝借考生噱头炒作的不健康行为[2] - 需强化执法巡查和从严治理,保障考后消费市场健康发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