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山海情》
icon
搜索文档
把我们“共同富裕”的故事讲到海外(大地风华)
人民日报· 2025-10-02 06:11
因为在叙事中做到了"求真",《山海情》在对外传播中拥有了天然的优势。无论在任何时代、何种文化 语境下,人们都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命题,西海固人民通过自己的脱贫经历,给出了一个共通的解法 ——心向美好,脚踏实地,用双手就能改变生活。《山海情》展现出朴素的唯物主义智慧,打通了不同 的文化语境,熨帖着每一位观众的心灵。 无论是农耕文明还是游牧文化,不论农业、工业还是第三产业,社会的发展总会与土地产生连接。《山 海情》回溯的就是这样一种与生俱来的、共通的基因。由此,《山海情》创作中的"求真"不仅是追求一 种贴近真实的现实主义美学,更是对真理之"真"的靠近。 作为主旋律作品,《山海情》探讨的宏大命题,也是各国观众喜闻乐见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 然的关系,《山海情》都给出了有中国特色的、根植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解法。通过集体协作实现共 同富裕,既有人定胜天的主观能动性,又有"天人合一"的传统智慧。《山海情》恰好也为全球观众提供 了解读中国智慧的范本,而不同语境下观众对文本的理解,又可以反哺我们的创作,提升我们的创作自 信,鼓励我们继续讲好中国故事。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02日 08 版) 前不久,电视 ...
广电总局:我国广电视听节目年海外营收总额超630亿美元
央视新闻· 2025-09-25 15:37
广电总局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已与91个国家、4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或备忘录,有力促进了 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 (文章来源:央视新闻) 据广电总局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生动的视听内容,讲好中国故 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山海情》《我的阿勒泰》等一大批作品在海外传播,特别是中国微短剧"圈 粉"全球,在海外刮起"中国风",追中国剧、看中国节目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成为新风尚。 "十四五"期间,广电视听节目和服务出口规模增长超40%,我国视听平台国际版已触达全球200多个国 家和地区,年海外营收总额超过630亿美元,已有300多款中国微短剧应用上线境外平台。 "十四五"期间,每年都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优秀视听作品在中国播出,纪录片《罗马巨匠》、电视剧 《贝茨先生诉邮局》等受到广泛关注。近期一批反法西斯题材国外作品集中播出,展现了全世界对和平 与正义的共同期待。 ...
文艺为桥,助推中阿文明互鉴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5 09:20
文明互鉴与文艺交流活动 - 阿拉伯汉学家与中国青年创作者在北京举办文明互鉴分享会 聚焦专题讲座和话题互动 [1] - 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主任哈赛宁·法赫米翻译莫言《红高粱家族》 称翻译是跨越文明的摆渡 促进文明对话与交融 [1] - 约旦青年汉学家马娜翻译巴金小说《寒夜》并参与中国影视译制 致力于向约旦读者介绍中国优秀文学 [1] 学术交流与经典译介 - 开罗大学中文系主任李哈布对比埃及金字塔与中国秦始皇陵兵马俑 指出两国文明均蕴含对永恒的追求 形成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1] - 中国文学作品在阿拉伯地区引起热烈反响 翻译工作推动不同文明间的对话 [1] 视听语言与文艺创作 - 中国青年文艺工作者通过电视剧《三体》等作品展现推动文明对话的活力与自信 [2] - 《三体》视觉导演陆贝珂表示团队在视觉创作中融入东方意境和多元文化元素 使作品兼具独特性和国际可理解性 [2] - 《三体》中"古筝行动"因展现跨国合作获海外观众赞誉 体现文明间对比与联想的共通之处 [2] 影视艺术与国际传播 - 陆贝珂强调国际传播是双向滋养而非单向输出 影视艺术作为新时代丝路驼队架起文明互鉴桥梁 [2] - 《我的阿勒泰》编剧彭奕宁认为现实生活是故事富矿 通过人物刻画和地域文化呈现打动不同文化背景观众 [2] 文艺作品与民心连接 - 演员热依扎以《山海情》为例 分享用角色搭建文明互鉴友谊心桥的体会 该剧被译制成20余种语言在东南亚非洲拉美播出 [3] - 《山海情》因真实呈现中国脱贫进程获得国际观众共鸣 [3] 合作机制与价值观共鸣 - 中国外文局侯赛因·伊斯梅尔呼吁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指出中国思想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源于发展成就和价值观深层共鸣 [3] - 阿拉伯古训"求知若渴即便远赴中国"与当代双方共同追求独立自主和社会公平理念 为文明互鉴奠定基础 [3] 活动主办与支持 - 活动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文联国际联络部、中国文联机关党委和中国文联人事部共同主办 [3] -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提供支持 [3]
加强产业交流 促进影视合作
人民日报· 2025-09-08 06:16
中国视听内容出海非洲 - 中国联合展台展出数十部视听精品 涵盖电视剧 纪录片 综艺 动漫等品类 配套活动成为展会亮点[1] - 江苏广电与南非IKKI集团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推动每周3小时固定时段播出中国节目 内容涵盖电视剧 动画片 综艺 纪录片[2] - 南非体育媒体开普敦体育总监有意采买苏超赛事转播版权和视频素材 推广至南非市场[1] 技术革新与制作效率 - 杭州与光同尘影视公司10人团队通过新兴技术半年可生产超100部影视作品 制作成本降低近30%[3] - AIGC技术深刻重塑视听产业 人机协同成为未来影视创作新范式[3] - 公司展示《有山灵》《果果星球》等动漫作品 体现中国动漫技术水准[3] 中非影视合作深化 - 2023年南非金砖电视台开播电视中国剧场 《山海情》等节目落地南非并获得观众喜爱[4] - 中国驻开普敦总领事指出中非影视创作有天然共鸣基础 合作前景广阔[4] - 非洲电视节组委会主席认为非洲与中国影视合作潜力巨大[4] 文化交流与历史传承 - 中国联合展台设置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展映区 播放《正义的审判》《我们的河山》《伪装者》等反侵略题材作品[3] - 展映活动为全球观众提供历史回顾窗口 获得国际参展商高度评价[3] - 节目播出将尝试使用英语外其他当地语言进行字幕配音 并根据受众反馈调整内容[2]
“视听中国 走进非洲”节目推介会在开普敦举行
中国新闻网· 2025-09-02 17:46
活动概况 - 2025年非洲电视节于9月1日至3日在南非开普敦国际会议中心举办 中国联合展台及配套活动成为展会焦点[1] - 活动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承办[4] 参展内容与机构 - 中国联合展台携七家机构参展 展出作品包括《正义的审判》《当苏格拉底遇上孔子》《西藏·星空下的传奇》等 涵盖电视剧、纪录片、综艺、动漫全品类[3] -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浙江华策影视、浙江中南卡通、与光同尘文化科技等公司在推介会上介绍内容产出、节目模式及制作技术[3] - 展台设置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展映区 循环播放《正义的审判》《我们的河山》《伪装者》等反映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作品[3] 合作与推广意义 - 非洲电视节已成为中国播出机构和影视企业加强国际推广的重要窗口 也是中国与非洲国家同行探索合作的重要平台[1] - 中方期待与国际伙伴在技术研发、人员培训、新媒体传播等方面开展合作新模式 推动"中国故事"走向世界 同时引进"非洲故事"[1] - 2023年南非金砖电视台开播"电视中国剧场" 播出《山海情》等优秀中国节目 受到当地观众喜爱[1]
非洲电视节在开普敦开幕 “中国联合展台”亮相
中国新闻网· 2025-09-02 17:39
中国影视内容在非洲市场的推广 - 中国联合展台携7家机构参展 展出多部电视剧、纪录片、综艺及动漫作品 包括《正义的审判》《当苏格拉底遇上孔子》《西藏·星空下的传奇》等 [1] - 南非金砖电视台"电视中国剧场"于2023年开播 《山海情》等中国节目已获得当地观众喜爱 [1] - 非洲电视节组委会主席认为中国原创内容风格独特且能引发非洲观众共鸣 中国影视发展为非洲提供制作经验借鉴 [3] 中非影视合作交流活动 - "视听中国 走进非洲"节目推介会同期举行 中国驻开普敦总领事强调影视作品是增进中非人民了解的重要窗口 [1] - 活动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牵头组织 [3] - 非洲电视节为全球电视台、流媒体平台及制作公司搭建内容采购、发行与合作的交流平台 [3]
搭建人文交流之桥 共谱和合共生之歌(弘扬“上海精神”:上合组织在行动)
人民日报· 2025-08-31 07:20
上合组织文旅交流合作 - 新疆吉木乃口岸成为中哈俄蒙四国交界区重要人流枢纽 哈萨克斯坦游客频繁自驾至新疆阿勒泰地区旅游并采购当地美食 中国赴哈萨克斯坦游客数量显著增长[2] - 乌中直航航班开通及互免签证协定生效推动双向旅游热潮 乌兹别克斯坦赴中国旅游及出差人数明显增加[2] - 青岛获"2024—2025上合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称号后成为入境游热门目的地 上半年上合组织10国经青岛胶东机场出入境外国旅客同比增长37.91%[2] 医疗与教育合作项目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健康快车国际光明行"在上合成员国完成超2000例白内障手术 包括4个月婴儿及100岁二战老兵等复杂病例[3][4] - 中乌、中吉、中塔防盲合作中心成立推动"移动医疗"转向"定点合作" 医疗设备与技术本地化留存惠及更多民众[4] - 天津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8个上合国家建成10个鲁班工坊 埃及留学生通过"3+2"项目实现职业技能提升并进入中国高校深造[4][5] 文化交流与影视合作 - 2025上合国家电影节展示AI影像、虚拟拍摄及数字人等前沿技术 引发行业对电影科技突破及动画师培养的讨论[6] - 中哈合拍电影《音乐家》讲述两国历史人文故事 中俄合拍纪录片《这里是中国》及中哈合作《中国考古》呈现跨国创作成果[6] - 中国国家广电总局支持百余部视听作品译制成多国语言在上合国家播出 包括《山海情》《舌尖上的中国》等热播剧集与纪录片[7]
【奋楫前行·强国建设新高度】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中国经济网· 2025-08-28 11:18
文化建设总体成就 - 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2] - 健全文艺创作生产引导扶持和激励保障机制 文艺工作者深入实践创作精品力作[4] - 覆盖城乡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成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5] 文化设施与服务创新 - 城市书房和文化驿站成为百姓身边的文化客厅 小而美文化设施打通基层文化供给最后一公里[7] - 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观照人民生活创作优秀作品[4] 文化产业经济数据 - 2025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1292亿元 同比增长7.4%[8] - 文化新业态特征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31564亿元 同比增长13.6%[9] - 文化新业态营业收入对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增长贡献率达76.8%[9] 文化消费新趋势 - 国潮激发消费新潜能 凤冠冰箱贴成为国博文创销冠[8] - 非遗元素融入老字号变潮流单品 游戏《黑神话:悟空》亮相即爆款[8] - 短视频、直播、数字艺术等文化新业态呈现爆发式增长[8] 文化国际影响力 - 中国非遗走向世界 2024年12月4日春节申遗成功[11] - 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总数位居世界第一[12] - 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通过文物元素串联文明印记 中国式浪漫吸引全球目光[12] - 《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登上全球影史票房榜第五[12]
广电 21 条重塑长剧市场:在松绑与竞争中寻找新坐标
经济观察报· 2025-08-20 23:03
政策松绑与激活 - 取消40集硬性上限限制 为宏大科幻IP和历史正剧提供更灵活创作空间 [2][3] - 古装剧调控从"一刀切"转变为精准化调整 允许卫视根据受众结构灵活调整播出比例 [3] - 季播剧用户留存率比传统剧集高出37% 印证灵活排播对维持IP热度的关键作用 [3] 审查机制革新 - 同步审查范围涵盖卫视黄金时段和重点视频网站首屏首页播出的重点剧目 平均审查周期缩短40%以上 [4] - "边审边播"试点为现实题材剧集提供贴近社会热点的可能 如可根据观众反馈调整叙事节奏 [4] - 将传统"成片送审"转变为"边拍边审"模式 避免成片修改的巨额成本 [4] 商业化模式重构 - 中插广告试点重启 曾为《老九门》带来单集500万元收入 能弥补卫视购剧成本上涨缺口 [5] - "一剧多星"政策允许三家以内卫视联合采购播出同一剧集 浙江卫视购剧预算利用率提升25% [5] - 新政打破头部剧集被少数卫视高价垄断的局面 中小卫视购剧成本降低且优质剧集可触达更广泛受众 [5]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微短剧登大屏政策放行 使几分钟时长短剧与传统长剧在电视端同台竞技 [6] - 观众对剧集"弃剧点"从第15集提前至第8集 要求长剧在更短时间内抓住观众注意力 [6] - 境外节目引进放宽倒逼国内制作水平提升 头部公司开始对标HBO剧集技术标准 [7] 内容制作与技术发展 - 超高清节目制作播出政策推动4K/8K超高清制作和VR互动叙事发展 如《天工开物》尝试沉浸式拍摄 [7] - 创作层面践行"该长则长 该短则短"艺术规律 《觉醒年代》43集与《隐秘的角落》12集成为典范 [7] - 电视剧产量从2014年429部锐减至2024年115部 新政回应行业困境并开辟新赛道 [2]
为什么韩国能“影视立国”,中国却盛产烂片?
虎嗅APP· 2025-08-19 21:20
中国影视产业现状与特点 - 中国优质影视作品具有草根气质和共同奋斗的情感逻辑 构筑超越自我的英雄形象而非个人主义叙事 与欧美日韩以能力欲望突破普通人的英雄范式形成鲜明差异 [5][8][11] - 代表性作品包括《士兵突击》《山海情》《山花烂漫时》《潜伏》《我的团长我的团》等 这些作品采用中国章回小说叙事传统 深受观众喜爱 [8][11][12] - 中国影视特有的"希望"属性体现为胜利哲学下的可能性势能 与欧美"希望杀死人"的残酷机制形成对比 通过生活化场景如《山花烂漫时》中的滑肉摊实现共情与引领 [12][13][15] 产业机制与资本作用 - 当前优秀作品产出呈现偶然性 需借鉴韩国影像立国模式 政府与影视产业建立良性双赢关系 如《寄生虫》成功后首尔政府拨款1500户家庭改善居住条件 [17][18] - 资本具有双重性 既是流量民主与去中心化的推动力 也可能导致流量霸权与茧房化 《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闹海》等成功作品均依赖资本推动 [22][23][24] - 互联网资本自2010年起全面改写影视业测评标准 流量成为新驱动货币 直接架空传统生产和传播模式 [24] 创作生态与人才培养 - 非科班导演如饺子(药学转行)和郭帆通过海量阅片和实践获得成功 其路径类似法国新浪潮电影手册派 体现中国影视行业的草台班子灵活性优势 [20][21] - 短视频时代催生六亿神州尽编导现象 专业与业余界限模糊 未来需要汇聚民间创作能量 否则可能造成分崩力量 [21][22] - 创作者与观众需建立"协商解码"信任关系 韩剧通过此机制让医疗剧《重症外伤中心》和家庭剧《苦尽柑来遇到你》等类型获得观众欲罢不能的效果 [18][19] 传统文化元素运用 - 当前古装剧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多停留在表面情趣化消费 如《折腰》将守孝守节转化为圆房情趣障碍 《雁回时》让女主完成各种匪夷所思才艺展示 [25][26] - 传统文化引用不等于文化传承 需要避免将细节元素如《国色芳华》的忍冬纹花钿夸大为唐朝通关密码 应重建文化共同体与共同体感 [24][26] - 建议国家介入文化培育 防止传统文化沦为后革命时代的黄色幽灵 同时接纳二创文本如林黛玉倒拔垂杨柳等新文艺可能 [26][27] 市场生态与观众关系 - 影视剧需恢复"人间烟火是最大流量"的创作理念 通过衣食住行基本面实现葛兰西意义上的文化领导权创生 [15] - 观众普遍抱持"大概率是烂片"心态进入影院 亟需重建编码者与解码者的协商信任关系 [19] - 烂片问题并非价值观表述错误 而是无法完成预设目标甚至取向互相打架 缺乏共情能力成为关键缺陷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