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山海情》
icon
搜索文档
为什么韩国能“影视立国”,中国却盛产烂片?
虎嗅APP· 2025-08-19 21:20
以下文章来源于文化纵横 ,作者毛尖 文化纵横 . 倡导文化重建,共同思想未来,发掘不一样的深度阅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文化纵横 (ID:whzh_21bcr) ,编辑:鲁方裕,作者:毛尖(华东师范大 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原文标题:《同样是资本入场,为什么韩国能"影视立国",中国却盛产烂 片?》,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在这个"烂片"铺天盖地的年代,我们是否还相信银幕上能出现"大一号的人"?毛尖的回答是——当 然,而且这种人物正是中国影视与欧美叙事的分水岭。 她敏锐地指出,从《士兵突击》《山海情》到《山花烂漫时》,中国的优质影视一直在用"草根气 质"与"共同奋斗"的情感逻辑,构筑属于我们的英雄——他们不是凌驾于凡人的权力玩家,而是能不 断超越自我、把个人命运交给更宏大的理念的人物。这种"非人"性,恰恰是今天满屏个人主义中最稀 缺的品质。 访谈中,毛尖不止谈创作,她直面产业的尴尬与机遇:资本既是黑化的哪吒,也可能是托举天元鼎的 力量;观众与创作者之间,亟须恢复一种"协商解码"的信任;而韩剧凭一己之力带火韩语的例子,更 让她感慨影像体制的国家战略价值。她尖锐地调侃古偶剧对传统文化的"情趣化"消费,也与我们探讨 ...
为何中国最动人的英雄故事,从来不是独角戏?
虎嗅· 2025-06-28 14:50
影视创作风格 - 《山花烂漫时》回归并创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传统,结合时代特点重新塑造了这一风格[1][9] - 该剧突破了当前主流"情节剧"模式,后者弱化了对社会复杂关系的深刻揭示和人物与社会关系的精准塑造[1][2] - "情节剧"以个人主义价值观主导,通过抽象化现实和突出个人英雄主义或内心挣扎来反映生活[2] 剧情与人物塑造 - 剧中通过2007年云南华坪山区14岁女孩谷雨被3万元彩礼"卖掉"的事件,展现了偏远地区的贫困现状[3] - 张桂梅作为主角,其形象在与基层干部、商人、教师等群体的互动中立体呈现,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共振[5][6] - 剧中塑造了包括马县长、周局长、陈四海等人物群像,他们以各自能动性共同推动华坪女高建设[6] 社会体系与价值观 - 张桂梅的"创业"本质是动员从中央到基层的体系力量,如马县长亲自向省委书记争取资金[5] - 剧中呈现了体制内外合力办学的场景,如基层干部用拖拉机运送学生、豆花摊主暗中资助30元等细节[6] - 该剧强调共同体责任,区别于个人主义叙事,展现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集体能动性[8][10] 行业趋势与比较 - 近年来《觉醒年代》《山海情》等作品与《山花烂漫时》共同呈现新趋势:在个人与共同体关系中塑造角色[10][11]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当代中国影视中的回归,部分源于苏联艺术理念的历史影响和观众接受基础[11] - 新文艺正尝试以自身美学超越美国大众文化主导的个人主义叙事模式[12]
“‘声’入人心是我的追求”(环球热点)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4-30 06:47
中国影视剧在非洲的传播与影响 - 坦桑尼亚配音演员曼卡通过斯瓦希里语配音将中国影视剧引入非洲市场,促进文化交流 [6] - 四达时代集团在坦桑尼亚运营数字电视服务,价廉物美的信号服务使中国影视剧收视率提升 [10] - 首部斯瓦希里语版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引发广泛讨论,因其故事贴近当地生活 [11] 影视剧译配技术与流程 - 配音工作需要前期大量准备,包括翻译、调整语速以确保台词与口型吻合 [7][8] - 翻译过程中需创造性处理文化差异,如《山海情》台词从直译改为更符合非洲观众理解的表达 [8] - 四达时代在中非设立译制配音中心,进行台本信息化处理并制作角色资料以辅助配音 [8] 配音演员的专业发展 - 曼卡经过数年训练可演绎5-6岁女孩至30-40岁女性的不同声线,实现"一秒切换" [9] - 已为《三十而已》《乔家的儿女》等数十部中外影视剧配音,塑造多个深入人心的角色 [11] - 配音工作帮助其深入了解中国社会文化,并学习减贫、共同富裕等发展经验 [13] 中国影视内容在非洲的市场反响 - 斯瓦希里语配音版中国影视剧在坦桑尼亚广受欢迎,观众喜爱其故事情节和本土化呈现 [12] - 《山海情》(非洲译名《闽宁镇》)展现的中国扶贫经验对非洲发展具有启发意义 [13] - 影视文化交流成为促进中非民心相通的有效方式,未来可通过合拍等形式深化合作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