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信大脑
icon
搜索文档
7天6家机构招标,银行业AI部署进行时!策略有这些差异
券商中国· 2025-08-26 18:09
银行业AI布局概况 - 农业银行于8月25日发布企业微信AI质检能力建设项目招标公告 成为银行业AI积极布局的缩影[1] - 最近7天内共有6家银行发布涉及AI算力建设及大模型研发的招标信息[1] - 国有六大行2024年金融科技投入总额达1254.59亿元 同比增长2.15%[6] 银行AI部署策略差异 - 国有大行偏向基础性应用 如基建搭建和上层通用服务 工行推出"工银智涌"推动大小模型协同[5] - 股份制银行注重规模化建设 招商银行部署超120个大模型应用 中信银行"中信大脑"落地超1600个场景[5] - 城商行与农商行侧重场景创新 上海银行推出AI手机银行 重庆农商行"AI小渝"应用于多元场景[5] - 区域经济、行内文化和历史数字化投入规模导致同规模城商行AI战略存在显著差异[5] AI应用领域现状 - 31%的银行客服中心与远程银行已完成大模型部署[6] - 通用领域应用成熟 包括传统客服、知识检索和代码编写等方面[7] - 业务深水区渗透率偏低 营销、风控及客户经理销售等关键领域应用较少[7] - 银行零售业务涵盖10多个主要场景 细分情形累计达上百种 需要AI智能体逐一突破[8] 技术发展挑战与趋势 - 面临三大核心挑战:技术成熟度制约、专业要求挑战和成本因素考量[8] - 金融科技公司从通用大模型向专业/专用模型演进 大模型推理能力成为核心场景应用关键[8] - 金融垂类大模型目前处于技术驱动为主导阶段 未来将转向市场需求主导[10] - 业务侧提出更高要求:响应速度、零失误和严格合规等刚性指标倒逼技术迭代[10] 行业协同发展态势 - 技术推动认知与业务定义精度形成双向作用 推高AI在金融领域的天花板[11] - AI从辅助性工具逐渐转变为业务创新的核心驱动力[6] - 金融机构关注AI提升客户体验、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及增强风控能力的共性目标[6]
金融数字化:从数字银行到AI银行
36氪· 2025-08-21 11:55
银行业AI转型趋势 - 2024年被称为大模型应用元年 银行业从数字银行转向AI银行 [1][4] - 银行AI战略基础包括生成式大模型(快思考)和推理模型(慢思考) 并涵盖代码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和智能体 [3] - 国有六大行2024年金融科技投入达1254.59亿元 较2023年1228.22亿元增长2.15% [11] 银行具体应用案例 - 中信银行融合决策AI"中信大脑"与生成式AI"仓颉大模型" 建成三位一体AI赋能体系 [5] - 光大银行布局决策式模型+生成式模型综合应用的智能解决方案 [5] - 招商银行"招小财"AI助手响应准确率达95% 资本管理领域应用"智本GPT" [8] - 邮储银行大模型实现数据标准项智能推荐 推荐正确率超80% 单条审核时间由分钟降至秒级 [14] - 邮储银行在数据安全分类分级场景中 分类准确率和分级准确率约85%和95% [14] - 兴业银行推出"兴小二"债券交易机器人 通过算法和因子挖掘提升交易效率 [8] 国有银行AI智能体进展 - 农业银行开发"模速贷评分卡"智能体 30秒一键生成上市公司信贷报告 [6] - 工商银行建设智能体工厂 打造数据洞察智能体和财富助手智能体 [6] - 建设银行推出AI小诸葛智能体 辅助客户经理营销服务 [6] - 邮储银行网络运维智能体告警排查自动化率超87.5% 效率提升90% [6] 技术应用规模与人才建设 - 工商银行"工银智涌"大模型赋能20余个业务领域200余个场景 累计调用量超10亿次 [11] - 建设银行金融大模型赋能193个应用场景 [11] - 招商银行全行大模型应用场景超120个 [11] - 工商银行金融科技人员3.6万人占全行员工8.6% [12] - 交通银行金融科技人员9041人较上年末增长15.70% 占员工总数9.44% [12] - 中国银行科技条线员工14940人占4.78% [12] - 建设银行金融科技类人员16365人占4.34% [12] 发展挑战与未来方向 - 金融大模型准确率仅95% AI仍存在幻觉问题 [22] - 多数银行聚焦非核心业务场景如数据分析、智能问答 仅少数在信贷风控等核心业务落地金融Agent [19] - 需要设置防护栏和可观测机制 限制AI Agent行为范围并实时监控 [22] - 2025年预计成为金融服务业AI应用迅猛发展的黄金时期 [23]
“AI+”深度赋能银行全业务流程
金融时报· 2025-05-13 11:11
银行业AI应用现状 - 邮储银行推出全市场首个投行业务场景AI交易机器人"邮小宝",实现智能询价应答、全流程风控管理等功能[1] - 兴业银行推出"兴小二"债券交易机器人,引入机器学习和大模型技术提升交易效率[2] - 招商银行"招小财"AI助手响应准确率达95%,并打造"智本GPT"应用于资本管理领域[3] - 工商银行"工银智涌"大模型赋能20余个业务领域200余个场景,累计调用超10亿次[4] - 建设银行金融大模型赋能193个应用场景[4] - 中信银行决策式AI落地超1600个场景,生成式AI孵化80余项创新应用[4] - 民生银行落地超30个生成式AI典型场景[4] AI赋能对公业务 - 银行业AI应用从零售信贷等C端场景扩展到金融市场、交易银行等对公业务领域[2] - 邮储银行"邮小宝"实现投行包销账户债券交易智能化[2] - 兴业银行"兴小二"提升债券交易效率[2] - 招商银行AI技术应用于交易银行和资本管理领域[3] "人+数智化"新模式 - 银行业开始关注"人+数智化"模式,强调人与科技相互赋能[4] - 招商银行加快打造"AI+金融"和"人+数智化"新模式[4] - 建设银行推出"帮得"AI智能助理,2024年交互3463万次,服务3万名客户经理[5][6] - 建设银行基于"大模型+小模型"架构对客户服务进行全流程再造[5] 人形机器人应用探索 - 银行业开始探索人形机器人在网点服务中的应用[7] - 建设银行在上海设立人形机器人训练基地,开展大堂业务咨询等场景训练[7] - 工商银行开发人形机器人应用于展厅讲解、迎宾导流等服务场景[7] - 目前人形机器人应用仍面临技术成熟度不足、成本高昂等挑战[8]
12家A股上市行晒科技赋能成绩单:有的投入200多亿,有的增长近30%
搜狐财经· 2025-03-28 22:11
银行业数智化转型概况 - 银行业迎来数智化转型浪潮,12家银行已公布2024年财报 [1] - 行业呈现"重投入、扩人才"的竞争态势,聚焦产品端、业务端、流程端等具体场景 [2] - 不同梯队、类型银行的转型路径存在显著差异,呈现"马太效应"与"差异化破局"并存格局 [3] 银行科技投入情况 国有大行 - 中国银行信息科技投入238.09亿元,占营收3.76%,同比上升0.27个百分点 [2] - 邮储银行科技投入122.96亿元,同比增长9.03%,占营收3.53% [2] - 交通银行科技投入114.33亿元,同比下降4.94%,但占营收比重达5.41%,为六大行最高 [2] 股份制银行 - 招商银行科技投入133.5亿元,占营收4.38%,同比下滑0.21个百分点 [3] - 中信银行投入109.45亿元,占营收5.12%,同比下滑0.78个百分点,但2023年曾达121.53亿元 [3] - 兴业银行投入83.77亿元,占营收3.95%,同比微降0.03个百分点 [3] 中小银行 - 重庆银行科技投入5.74亿元,同比增长20%,占营收4.2% [3] - 常熟银行投入3.85亿元,同比增长27.65%,占营收3.53% [3] - 瑞丰银行投入3.85亿元,同比增长15.20%,占营收2.96% [3] 银行科技人才储备 - 中国银行科技条线员工14940人,占比4.78%,增加2234人 [4] - 邮储银行IT队伍超7200人,占比3.6% [4] - 交通银行科技人才9041人,占比9.44%,增长15.70% [4] - 招商银行研发人员1.09万人,占比9.3% [4] - 兴业银行科技人员7840人,占比13.51% [4] - 中信银行科技人员5832人,占比8.91% [4] - 平安银行技术人员6389人,占比15.58%,增长11.33% [4] - 常熟银行科技人员336人,占比4.52%,增长16.89% [5] - 瑞丰银行科研人员占比6.50%,增长12.30% [6] - 青岛银行科技研发人员342人,占比6.69% [6] - 重庆银行金融科技人才245人,占比4.59% [6] 科技赋能业务场景 - 中国银行新增900个业务场景,RPA覆盖3000个场景,节约人力超8万人月 [9] - 交通银行手机银行MAU突破5500万,普惠信贷线上渠道业务增量占比提升80% [9] - 邮储银行"邮小助"交易机器人成交金额超2000亿元,交易效率提升94% [11] - 招商银行大模型应用场景超120个,发布百亿级金融大模型"一招" [11] - 平安银行AI坐席服务量18.4亿次,覆盖80%客服总量 [11] - 中信银行AI落地场景超1600个,大模型孵化80项创新应用 [12] - 兴业银行大模型在70多个场景见效,孵化"兴小二"债券交易机器人 [12] - 重庆农商行"渝农资产智管"服务覆盖全市100%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