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权益
搜索文档
拿糖当钱找零?开店怎能既不大方又不严谨
南方都市报· 2025-10-28 12:49
事件概述 - 赵一鸣零食一门店被曝光在零钱不足时使用糖果代替现金找零给顾客 此举引发网友热议 [1] - 公司官方客服回应称 该操作需在顾客同意前提下进行 若顾客不同意则不允许 违规门店将受处罚 [1] 消费者权益与法律合规分析 -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消费者有权获得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 有权拒绝强制交易行为 [1] - 价格法规定经营者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或收取未予标明的费用 [1] - 未经顾客充分知情同意 用糖果代替找零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 属于违法行为 [3] - 若消费者提出异议后商家拒不更正 则涉嫌强迫交易 [3] 市场交易惯例与商业影响 - 市场通行惯例是商家通过"抹零"或赠送赠品来吸引消费者 赢得市场份额 [2] - 将价格"标高"属于对消费者的欺诈 用糖果代替现金找零性质更为严重 属于变相搭售 [2] - 该做法是对市场交易规则和消费者权益的漠视 长期积累可使商家获取不菲收益 同时侵蚀消费者权益 [3] - 经营者的此类行为是对消费者的冒犯和不尊重 影响商业信誉 [3]
拿糖当钱找零?开店怎能既不大方又不严谨
南方都市报· 2025-10-28 03:58
事件概述 - 赵一鸣零食有门店被曝光在消费者不知情或未同意的情况下,用糖果代替现金进行找零 [2] - 公司官方回应称该行为未经顾客同意是不允许的,公司会对违规门店进行处罚 [2] 行业惯例与消费者权益 - 市场通行规则是商家通过“抹零”或赠送赠品来吸引消费者,属于正常经营行为 [3]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有权获得计量正确的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强制交易行为 [2] - 价格法规定经营者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或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 [2] 潜在法律风险与商业影响 - 未经顾客充分知情同意,用糖果代替找零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涉嫌变相搭售 [3][4] - 该做法可能被认定为收取未标明费用,若消费者提出异议后拒不更正则涉嫌强迫交易 [4] - 此类行为长期积累可使商家获取不菲收益,但同时会侵蚀消费者权益和品牌声誉 [4]
近点观察:电信运营商,惦记上了老人的“仨瓜俩枣”?
新浪财经· 2025-10-22 02:17
行业运营实践 - 电信运营商被指向不熟悉技术的老年用户群体销售或添加手机套餐 [1] - 用户子女确认未产生对应消费但客服声称服务添加经过机主本人同意 [1] - 取消这些套餐被要求必须由老人本人亲自操作 [1] 消费者权益问题 - 存在用户在不完全知情或未主动消费的情况下被添加付费套餐的现象 [1] - 套餐取消流程存在障碍 增加了用户取消不必要的服务的难度 [1]
中炬高新:公司一直高度重视股东回报和消费者权益
证券日报网· 2025-10-13 21:43
公司战略与运营 - 公司高度重视股东回报和消费者权益 [1] - 公司通过持续的产品创新和品质提升来满足市场需求 [1]
国庆临近机票锁座引争议,多航司推里程兑换选座
经济观察网· 2025-09-22 10:38
行业惯例与现状 - 国内航空公司普遍推行预选座位增值服务,国际航班多采用付费选座,国内航班则需通过里程积分兑换[1] - 解锁部分被锁座位需消耗1600至3100积分,航空公司未向消费者明确锁座规则和具体锁座比例[1] - 飞机付费选座模式早年于国外低成本航空公司普及,国内航空公司约自2015年开始尝试,初期出于安全考虑,后逐渐发展为增值服务并伴随争议,现已成为行业惯例[1] 市场行为与消费者权益 - 航空公司为增加收入大量锁定座位,在热门航线如北京至乌鲁木齐、北京至三亚,经济舱前排及部分靠窗、过道座位常被锁定,导致消费者线上值机时可选座位稀少[1] - 专家指出该行为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自主选择权与公平交易权,并可能违反价格法[1] - 由于缺乏权威部门对该行为违法性的认定和处罚,且航空公司数量有限导致消费者选择受限,航空公司无需承担相应责任[1] 监管历史与呼吁 - 历史上仅2016年北京市发改委对中国联合航空进行过处罚,因其自立选座收费项目,没收违法所得并罚款总额超过44万元[1] - 自2016年处罚后,国内航空公司付费选座业务鲜有被罚情况[1] - 专家呼吁相关监管部门应结合法规进行研判,并责令航空公司对违规行为进行整改,同时明确锁座比例范围并公开选座规则[1]
【法治之道】 特斯拉车主车顶维权案胜诉的意义
证券时报· 2025-09-19 01:49
核心观点 - 法院判决特斯拉向维权车主提供事故前半小时完整行车数据 标志着消费者权益对技术傲慢的突破 为智能汽车行业建立数据透明化司法范本 [1][2][3] 行业数据治理问题 - 部分车企将行车数据视为私有领地 以技术复杂性和隐私保护为借口构筑数据壁垒 剥夺消费者知情权 [1] - 技术傲慢导致车企单方面用"数据未见异常"定调事故 拒绝提供完整数据 将维权者推向舆论对立面 [1] - 数据垄断可能掩盖安全隐患 造成事故责任认定混沌 削弱公众对智能出行的信任 [2] 司法判决影响 - 判决打破"车企坚称无责 车主举证无门"的恶性循环 为破除行业数据黑箱提供法律先例 [2] - 强制企业建立标准化数据接口 允许车主及第三方机构合法获取关键数据 [3] - 要求完善数据存证机制 确保信息真实可溯 在保障隐私安全的同时开辟透明通道 [3] 监管趋势 - 需加快完善《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等法规 明确数据归属权与使用权边界 [3] - 将建立独立于车企的第三方数据监管平台 对事故数据实施强制存证与公正解读 [3] - 加大对数据垄断行为的惩戒力度 让技术傲慢企业付出代价 [3] 行业价值观重构 - 判决迫使智能汽车行业重新校准技术伦理 强调技术进步应服务于人的安全与福祉 [3] - 企业必须摒弃"数据霸权"思维 将数据透明作为底线责任 [3] - 行业需将用户权益置于技术之上 以谦逊态度拥抱透明与责任 [3]
朱丹蓬:做餐饮要尊重消费者知情权,标明是否是预制菜,吃不吃是我的事
凤凰网财经· 2025-09-13 12:32
行业现状 - 预制菜已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场景中 包括绿皮火车 高铁和航空餐等场景[1] - 当前消费端对预制菜接受度较低 主要担忧集中在安全与营养问题[1] 消费权益 - 餐饮企业需尊重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 产品应明确标识是否为预制菜[1] - 消费者强调自主选择权 认为"吃不吃是我的事"[1]
西贝贾国龙:一定要告罗永浩,罗永浩:好,来吧
36氪· 2025-09-12 10:11
事件背景 - 罗永浩9月10日发微博称西贝菜品几乎全是预制菜且价格昂贵 使用"太恶心"等表述并呼吁立法强制餐饮企业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2] - 西贝客服回应称招牌牛大骨每日现煮 莜面现场手搓 炒菜使用每日到店新鲜蔬菜并现场炒制 否认大量使用预制菜[2] - 贾国龙曾公开表示"好菜全是预制出来的 越高级的菜预制程度越高" 与客服回应形成明显反差[2] 企业应对措施 -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9月12日强硬表态将起诉罗永浩 连续使用三个"一定"强调决心[1][2] - 公司经一夜复盘认为罗永浩用词伤害品牌 超出普通消费者行为范畴[2] - 西贝宣布自9月12日起全国门店后厨对外开放 消费者可查看菜品制作过程[2] 争议升级 - 罗永浩再度发文质疑西贝回应话术 提出想找设备检测预制菜 强调消费者知情权重要性[2] - 罗永浩在朋友圈征集熟悉预制菜行业内幕人士 显示其对行业认知有限[5] - 事件引发公众对预制菜定义 标注标准及消费者权益的广泛讨论[2] 历史维权事件参考 - 2011年罗永浩因西门子冰箱门质量问题发起维权 十次关门九次自动弹开[6] - 罗永浩在西门子总部前砸毁三台冰箱 要求承认问题并召回产品[6] - 事件最终以西门子道歉并承诺免费上门服务告终 但对品牌形象造成重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