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治沙项目

搜索文档
沙漠变绿洲,光伏立大功 丨21新能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1 00:11
光伏治沙项目 -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正在实施大型光伏治沙项目,成功将沙漠转变为绿洲 [1] - 该项目是全国单体规模巨大的光伏治沙项目,装机容量达200万千瓦,并已成功并网 [1] - 项目年均发电量约41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2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19万吨 [1] 技术创新与生态修复 - 项目采用微创气流植树法、风向数据法、无人机飞播等先进技术进行沙漠治理 [1] - 预计修复治理沙漠面积达10万亩,年均减少向黄河输沙约200万吨 [1] 政策背景 - 该项目是"十四五"期间第一批开工建设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之一 [1]
从太空看“十四五”|这片“绿”,正在生长
新华社· 2025-07-03 19:50
生态治理成果 - "十四五"规划纲要锚定的"完善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目标正加速落地,通过科学推进荒漠化治理和严格执行长江十年禁渔等措施,构建绿色网络 [1] - 从太空俯瞰,生态文明的壮美画卷正书写着"十四五"规划的绿色答卷 [2] 塞罕坝林场 - 2023年与2020年相比,塞罕坝林场内的森林覆盖面积持续提升 [4] - 塞罕坝机械林场经过60余年建设,将数万亩荒原变为人工林海,筑起京津生态屏障,成为全球荒漠化治理典范 [5] - 2020至2023年,塞罕坝共计造林24000亩,并建立"天空地"一体化森林防火预警监测体系,实现森林零火灾记录 [7] 和若铁路生态治理 - 和若铁路全长约825公里,是世界首条沙漠铁路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534公里分布在风沙区域,占线路总长65% [9] - 铁路沿线采用芦苇沙障、芦苇方格和耐旱植物组成的防沙"三件套",成功构建绿色安全屏障 [11] 库布其光伏治沙项目 - 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是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光伏治沙项目,总投资近120亿元,规划用地10万亩 [13] - 项目采用"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治沙改土、乡村振兴"的模式,使光伏产业与生态治理深度融合 [13] 长江生态修复 - 薛家洼生态园从非法码头和工业固废堆积地转变为生态岸线和城市生态客厅,是长江岸线整治和生态修复的典型代表 [17] - 长三角地区以长江下游水系为骨干,推进长江生态廊道省际贯通,计划于2025年初步实现省级贯通 [19] 废弃矿山修复 - 江西萍乡冬瓜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涵盖4095亩废弃矿区,通过系统性修复新增水田313亩、旱地775亩 [25] - 修复后建成脐橙种植基地、休闲农业区等,入选江西省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25]
内蒙古鄂尔多斯:库布其模式实现“绿进沙退”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7 14:15
库布其治沙模式 - 探索出"党委政府政策性推动、企业产业化投资、社会和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技术持续化创新、成果开放化共享"的库布其模式,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1] - 库布其沙漠总面积2116万亩,20世纪80年代61%以上为流动沙丘,植被覆盖率不到3%,现治理面积达900多万亩,实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1] 科学治理策略 - 结合国家"三北"工程六期总体规划,编制《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实施方案》,系统布局"北缘锁边、东段歼灭、中部切割、南部围堵、西部封禁"治理 [2] - 具体措施包括:北缘建设420千米锁边林带,东段加强植被恢复,腹地建设240千米风沙路径阻隔带,南部修复沙化退化草原,西部设立封禁保护区 [2] - "三北"工程实施后,库布其40%沙漠面积变成绿洲,构筑绿化带、淤地坝、光伏治沙带、沿黄沙漠锁边林"四道防线" [2] 产业融合发展 - 依托沙漠风光资源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建设"光伏长城",光伏治沙约300万亩,形成生态、绿电、产业、创新、富民五大功能 [2] 技术推广与国际化 - 库布其治沙技术已复制至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地,并向沙特、蒙古国等"一带一路"国家推广,贡献"中国经验" [3]
磴口县:光伏治沙,“绿洲”带来增收“甘霖”
央广网· 2025-06-18 10:26
生态治理成效 - 磴口县林草覆盖率达39.1% [1] - 采用梭梭林、花棒、柠条等沙生植物固沙,形成绿洲景观 [1] 光伏+生态治理项目 - 蒙能160万千瓦"光储+生态"治理项目总投资52.34亿元,规划容量160万千瓦 [3] - 项目采用"板上发电、板下固沙、板间种植"模式,结合光伏与生态治理 [3] - 项目设485个分区,新建4座220千伏升压站,采用"分块发电,集中并网"方式 [3] - 年均发电量32.7亿度,年营业收入8.2亿元 [3] -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7万吨/年,节约标准煤107万吨/年 [3] 产业与社会效益 - 项目带动3000余名农牧民就业,人均增收1.8万元 [4] - 通过"以工代赈,联农带农"模式组建农牧民施工队和劳务合作社 [4] - 光伏治沙成为当地就业增收新途径,推动农村牧区产业兴旺 [4]
“防沙治沙既添绿也‘生金’”——黄河岸边一个防沙林场的生态蜕变
人民网· 2025-06-18 09:41
光伏治沙项目 -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新华林场光伏治沙项目采用"随坡就势"布置光伏组件,科学设定光伏矩阵间距13.5米,比整齐排列的光伏矩阵间距多1.5米,以保护沙地原有沙生植物并确保光照不受阻挡 [1] - 项目预计6月底具备并网发电条件,整体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3.6亿千瓦时 [3] - 项目采用"工程固沙+造林"和"光伏治沙+板下种植"模式,实现防沙治沙与经济效益双赢 [3] 新华林场治沙成效 - 新华林场累计造林3.9万亩、植树430万株,沙地面积由2.15万亩缩小到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5%,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 [3] - 林场采取"以工代赈"形式,组织周边2000多名村民参与光伏项目建设、林草种植等作业,村民日收入可达300元 [4] - 林场计划建设智能育苗基地,发展"光伏+"等新兴业态,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共进 [4] 内蒙古黄河"几字弯"攻坚战 - 内蒙古近2年累计完成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治理面积1489万亩,推动黄河两岸620公里林草带全线贯通 [5] - 攻坚重点包括构筑锁边林草带、防风绿化带、光伏治沙带、拦沙淤地坝"四道防线",实现防沙治沙向机械化、智慧化治理转变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