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光伏治沙项目
icon
搜索文档
从太空看“十四五”|这片“绿”,正在生长
新华社· 2025-07-03 19:50
生态治理成果 - "十四五"规划纲要锚定的"完善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目标正加速落地,通过科学推进荒漠化治理和严格执行长江十年禁渔等措施,构建绿色网络 [1] - 从太空俯瞰,生态文明的壮美画卷正书写着"十四五"规划的绿色答卷 [2] 塞罕坝林场 - 2023年与2020年相比,塞罕坝林场内的森林覆盖面积持续提升 [4] - 塞罕坝机械林场经过60余年建设,将数万亩荒原变为人工林海,筑起京津生态屏障,成为全球荒漠化治理典范 [5] - 2020至2023年,塞罕坝共计造林24000亩,并建立"天空地"一体化森林防火预警监测体系,实现森林零火灾记录 [7] 和若铁路生态治理 - 和若铁路全长约825公里,是世界首条沙漠铁路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534公里分布在风沙区域,占线路总长65% [9] - 铁路沿线采用芦苇沙障、芦苇方格和耐旱植物组成的防沙"三件套",成功构建绿色安全屏障 [11] 库布其光伏治沙项目 - 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是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光伏治沙项目,总投资近120亿元,规划用地10万亩 [13] - 项目采用"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治沙改土、乡村振兴"的模式,使光伏产业与生态治理深度融合 [13] 长江生态修复 - 薛家洼生态园从非法码头和工业固废堆积地转变为生态岸线和城市生态客厅,是长江岸线整治和生态修复的典型代表 [17] - 长三角地区以长江下游水系为骨干,推进长江生态廊道省际贯通,计划于2025年初步实现省级贯通 [19] 废弃矿山修复 - 江西萍乡冬瓜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涵盖4095亩废弃矿区,通过系统性修复新增水田313亩、旱地775亩 [25] - 修复后建成脐橙种植基地、休闲农业区等,入选江西省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25]
内蒙古鄂尔多斯:库布其模式实现“绿进沙退”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7 14:15
库布其治沙模式 - 探索出"党委政府政策性推动、企业产业化投资、社会和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技术持续化创新、成果开放化共享"的库布其模式,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1] - 库布其沙漠总面积2116万亩,20世纪80年代61%以上为流动沙丘,植被覆盖率不到3%,现治理面积达900多万亩,实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1] 科学治理策略 - 结合国家"三北"工程六期总体规划,编制《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实施方案》,系统布局"北缘锁边、东段歼灭、中部切割、南部围堵、西部封禁"治理 [2] - 具体措施包括:北缘建设420千米锁边林带,东段加强植被恢复,腹地建设240千米风沙路径阻隔带,南部修复沙化退化草原,西部设立封禁保护区 [2] - "三北"工程实施后,库布其40%沙漠面积变成绿洲,构筑绿化带、淤地坝、光伏治沙带、沿黄沙漠锁边林"四道防线" [2] 产业融合发展 - 依托沙漠风光资源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建设"光伏长城",光伏治沙约300万亩,形成生态、绿电、产业、创新、富民五大功能 [2] 技术推广与国际化 - 库布其治沙技术已复制至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地,并向沙特、蒙古国等"一带一路"国家推广,贡献"中国经验" [3]
磴口县:光伏治沙,“绿洲”带来增收“甘霖”
央广网· 2025-06-18 10:26
光伏赋能兴乡村,活力焕发展新颜 光伏治沙产业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收益,更激发了磴口县农村牧区的发展活力。 在推进光伏治沙过程中,磴口县坚持"以工代赈,联农带农"理念,积极搭建农牧民与产业之间的桥梁纽 带。政府与企业紧密合作,通过组建农牧民施工队、劳务合作社等方式,让周边农牧民深度参与到项目 建设中,将农牧民与光伏治沙项目紧紧相连,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稳定的就业岗位。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副 局长何文强说:"全县实施'以工代赈'模式,目前已累计带动3000余名农牧民群众在'家门口'务工,实现 人均增收1.8万元。" 产业治沙破困局,农牧携手启新程 沙漠治理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磴口县统筹考虑当前和长远、公益和利益、发展和民生的关系,坚 持生态、生产、生活共赢发展,积极探索产业治沙新模式。 在160万蒙能160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区,纵横交错的草方格形成一张金色的巨网,将流动的沙 丘牢牢锁住,一片片整齐排列的光伏板,宛如一片片蓝色的"海洋"伫立于乌兰布和沙漠之中,板下一株 株、一簇簇沙生植物生机勃勃、随风荡漾。去年年底,磴口县蒙能160万千瓦光储+生态治理项目成功 并网发电,标志着磴口县在利用清洁能源、实现绿色 ...
“防沙治沙既添绿也‘生金’”——黄河岸边一个防沙林场的生态蜕变
人民网· 2025-06-18 09:41
绵延数公里的光伏板犹如一片覆盖在沙地上的"蓝海",工人们在光伏板下挖沙沟、铺稻草、压流沙,网格状沙障在起伏的沙丘上铺展开,犹 如一张巨网紧紧锁住流沙—— 在第31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访位于黄河"几字弯"顶端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新华林场光伏治沙项目区,整个项 目区的光伏矩阵随着地势起伏错落排布。 项目经理李志全说:"为保护沙地原有的沙生植物,我们对光伏组件'随坡就势'布置,科学设定光伏矩阵间距13.5米,比整齐排列的光伏矩阵 间距多1.5米,确保起伏不平的沙丘不会阻挡光照。" 6月17日,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新华林场光伏治沙项目区,光伏矩阵随着地势起伏错落排布(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云平 摄 据介绍,该光伏治沙项目预计6月底具备并网发电条件,整体投产运行后,年发电量可达3.6亿千瓦时。新华林场场长贺鑫说:"我们实施'工 程固沙+造林''光伏治沙+板下种植'模式,实现防沙治沙既添绿也'生金'的目标。" 如今,新华林场逐步走上既治沙又致富的绿色发展之路。在开展"三北"工程攻坚战以来,新华林场采取"以工代赈"形式,组织周边村民参与 光伏项目建设、林草种植等全流程作业,参与的农民超过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