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具身智能系统
icon
搜索文档
Transformer 在具身智能“水土不服”,大模型强≠机器人强
36氪· 2025-06-18 19:55
具身智能行业发展现状 - 2025年被业界称为"具身智能元年",宇树机器人等产品频繁登上热搜并走向全球[1] - 技术大佬纷纷投身机器人创业,大批创业项目集中涌现,行业进入爆发期[1] - 英伟达CEO黄仁勋宣称"通用机器人时代已经到来",但知名投资人朱啸虎却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显示行业存在泡沫争议[1] 技术发展路径与挑战 - 从多模态大模型到具身智能是自然的技术演化,需要海量数据积累和底层基础设施支持[3] - 当前大模型面临高能耗问题,作为机器人"智能大脑"可能导致开机一分钟耗尽电量[4] - 模型在多任务场景下泛化能力弱,遇到新任务时快速适应能力差,导致需要专用机器人完成不同家务[5] - Transformer架构已近十年无革命性变化,依赖庞大参数导致巨大训练成本和能耗[5] - 大模型与机器人多模态感知体系不匹配,结合深度较浅,落地面临技术难题[6] 技术实现路线 - 行业存在模块化分层思维和端到端架构两种技术路线,尚未形成统一标准[7] - 硬件不成熟导致数据采集困难,形成"硬件不稳定-落地困难-数据不足-模型优化受限"的恶性循环[8] - 从Pipeline向端到端演进是AI各领域的共同趋势,包括信息检索、聊天系统、自动驾驶等[14] - 智源研究所发布RoboOS和RoboBrain框架,兼容主流机器人设备,实现一站式服务[11] 行业痛点与未来展望 - 当前具身智能水平仅能完成预设任务,无法真正理解人类意图并自主执行[18] - 人脑、AI大脑与机器人三者之间存在显著Gap,缺乏有效协同机制[16] - 语音交互存在延迟问题,探索人脑意图信号直连AI的可能性[19] - 大模型在空间感知和物理世界理解方面存在重大缺陷[21] - 未来5-10年是软硬件交替迭代关键期,算法升级将推动硬件进步,反之亦然[31] - 多任务混合训练趋势初现,机器人可能从专用型向通用型转变[32]
建设人工智能创新高地, 杭州这样干!
杭州日报· 2025-06-05 10:10
人工智能浪潮下,杭州不断加快脚步。 6月4日,全市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建设动员会召开,进一步明确了打造人工智能创新高地的目标与路 径,为杭州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会上,相关负责人对《杭州市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实施方案(2025年版)》进行了解读,政 府部门、高校院所、领军企业代表等齐聚一堂,从前瞻技术攻关到产业生态构建,从数实融合实践到具 身智能新赛道,共同助力杭州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最新任务书和"施工图"即将出台 今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 术快速演进的新形势,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推动我国人工智 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 立足数字经济先发优势,近年来,杭州持之以恒深化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实践,积极开拓产业应用场 景、强化数据和算力等基础要素支撑、制定完善配套政策体系,为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作出有益探 索。 根据此次即将出台的《实施方案》,到2025年,全市投入市场的智算规模要超过50EFLOPS ("EFLOPS"即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是衡量计算机或计算系统浮点运算能力的单位) ...
2025具身智能产业发展趋势研究及安全威胁分析报告
搜狐财经· 2025-06-04 08:54
具身智能产业 - 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范式,正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领域,我国将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配套系列政策支持[2] - 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25.335亿美元,预计2033年达87.56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5.0%;国内2023年规模4186亿元,2027年有望达6328亿元[2][39] - 技术发展呈现感知层多模态融合、决策层向自主智能迭代、行动层实现高精度运动控制的特点,我国在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大模型算法等方面取得突破[2] 深科技创新 - 深科技聚焦独特、受保护或难以复制的科学技术,以解决社会问题与推动未来发展为导向,对现有行业具有颠覆性影响[3] - 全球深科技创新在光子学和电子学、生物科技等七大前沿领域不断深化,中国成为风险投资增长最快的国家[3] - 各国通过出台法案、资金扶持、成立基金会等方式大力支持深科技创新,如美国成立"美国前沿基金"[3] 商业航天产业 - 中国商业航天发展迅速,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5万亿,在卫星互联网、天基测控等领域有望实现"换道超车"[4] - 我国规划三个"万星星座"计划,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将带动小卫星及商业发射需求爆发[4] - 商业天基测运控系统建设进度领先国外,多家企业已为众多商业卫星提供服务[4] 独角兽企业区域发展 - 独角兽企业区域分布从高度集聚转向多极协同,北京在指数排名中高居榜首,广东、江苏、上海、浙江为主要聚集地[5] - 湖北、重庆、四川等依托国家级战略城市群形成次级增长极,全国31个省区市分为三个梯队[5] - 促进均衡发展需加强区域协同创新,优化创新生态,完善动态监测机制[5] 具身智能技术体系 - 技术体系分为感知、决策、行动、反馈4部分,感知模块实现多模态融合与动态环境解析[22][23] - 决策模块利用大模型驱动与任务规划,包括分层决策模型和端到端模型[24][26] - 行动模块涉及机器人学相关技术和仿生学技术,实现运动控制与精细操作[26][27] 全球具身智能政策 - 各国从战略地位、发展方向、应用场景、生态体系、发展保障五方面制定政策[33] - 美国通过《人工智能政策路线》《国家人工智能研发战略计划》等保持领先地位[34] - 欧盟推出Invest AI计划,拟调动2000亿欧元用于人工智能领域投资[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