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事体验

搜索文档
新疆兵团:绘就绿富同兴乡村振兴新图景
中国新闻网· 2025-06-12 17:45
庭院经济发展模式 - 新疆兵团引导职工整合空置房间、院落及零星土地资源,将庭院经济与人居环境提升相融合,实现创收与环境优化双赢[1] - 典型案例包括李大叔在自家庭院建设日光温室大棚种植蔬菜,实现家庭自给并外销市场,显著节省开支[1] - 赵明辉通过后院养殖肉牛和奶牛,每头牛年收入约5000元,并计划扩大养殖规模[2] 农文旅产业融合 - 新疆兵团推动基层培育农事体验、特色农家乐、精品民宿等业态,构建多产业融合的全域旅游格局[2] - 第八师150团赵拥军打造军垦特色民宿,涵盖休闲娱乐、采摘、烧烤等功能,吸引城市游客[2] 经济效益与规模扩展 - 庭院经济模式使职工家庭将"方寸地"变为"聚宝盆",如蔬菜大棚实现自给并外销增收[1] - 养殖户通过扩大品种牛引进规模提升收入潜力,单头牛年收入达5000元[2] - 民宿经济因休闲旅游需求增长而持续扩张,退休职工通过特色经营实现创收[2]
(乡村行·看振兴)广西龙脊梯田:背篓变迁见证千年农耕传统魅力
中国新闻网· 2025-06-02 15:23
龙脊梯田旅游发展模式 - 龙脊梯田通过"种田补助+旅游分红"和"农耕文化研学+民族节庆体验"模式实现传统农耕与现代旅游融合 [2] - 景区将开耕节、梳秧节等传统农事升级为沉浸式体验项目,吸引中外游客参与 [2] - 2024年大寨村旅游分红达693万元,涵盖梯田维护费、种田补助等多方面 [3] 基础设施与旅游服务升级 - 2003年通路后村民背篓用途从运输农产品扩展到帮游客背行李 [1] - 2012年建成观光缆车,民宿提供车辆接驳服务提升游客体验 [1] - 2022年全村统一采购耐旱稻种,保障梯田景观整体性 [2] 农业生产现代化 - 小型旋耕机替代部分人力劳作,提升生产效率 [2] - 旅行社组织农事体验活动,如收割稻子等 [2] - 村民保留4.5亩农田,农忙时雇佣乡亲协助 [2] 品牌与国际认可 - 2022年大寨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 [3] - 葡萄牙游客参与开耕节活动,国际影响力提升 [2] - 景区采取"一田生五金"机制反哺生态保护 [3] 民宿与在地经济 - 村民开设民宿接待游客,提供农耕生活体验 [1] - 端午假期单家民宿10间客房满房,配套餐饮服务创收 [1] - 旅游分红惠及9个村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3]
三亚水蛟村探索“农田+”耕地复合利用模式,开发农旅融合项目
海南日报· 2025-05-27 10:08
农旅融合项目开发 - 三亚水蛟村探索"农田+"耕地复合利用模式,开发农旅融合项目,包括在田野上架设彩虹桥作为游客打卡点[1] - 彩虹桥全长820米,宽2米,架空高2米,采用钢架结构并涂刷鲜艳颜色,夜间灯光效果吸引大量村民和游客[5] - 项目在严格保护耕地前提下进行,不破坏耕作层,同时提高农田设施利用率[4] 乡村资源整合与产业布局 - 水蛟村整合闲置农田、宅基地、农户农房等资源,与企业、合作社合作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4] - 村庄规划形成农事体验、民宿体验、科教体验、户外体验、康养体验五大板块文旅融合产业[4] - 建成"水蛟小院""棕榈生态农庄""漫时间咖啡""庞驿小院"等10多个产业项目[5] 政策支持与模式创新 - 海南省2024年10月出台《若干措施》,鼓励探索"农田+"耕地复合利用模式[5] - 政策支持挖掘乡村自然文化资产,开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活动,拓展土地使用功能[5] - 水蛟村形成"种植+养殖+加工+旅游"多元化产业模式,吸引年轻人回村创业[5] 项目效果与社会影响 - 彩虹桥成为热门打卡点,相关话题"给水蛟村的蓝天和田野写一封情书"等出现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3] - 项目带动村民增收,助力水蛟村打造文明村、致富村[5] - 村口500多亩田洋的生态景观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升游客体验[4]
青海: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人民日报· 2025-05-27 06:08
青海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承东启西、联疆络藏、通甘达川,被誉为"山宗水源路之冲"。 省域面积72万平方公里,大小湖泊5000多个,冰川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 头,有"中华水塔""江河源头"的美誉。全省常住人口59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293万人,各民族团结和 睦、社会繁荣进步,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 近年来,青海省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国 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创建为突破口,推动生态、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不断巩固 优势叠加、双生共赢的良好局面,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成效显现。 坚持规划指引 全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青海深刻把握、弘扬践行"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持续做好"生态+文化+旅游"文章,以生态塑造 旅游品质,以旅游彰显生态价值,探索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新路 子。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人任双组长的省生态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两届省旅游发展大 会,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落实。编制《青海打造国际 生态旅游 ...
在旅游开发中不断探索新解法 寻找“网红村”的“长红”密码(神州看点)
人民日报· 2025-05-08 06:24
桃坪村旅游转型 - 桃坪村拥有2000多年历史,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古建筑群桃坪羌寨[1] - 1996年成立演出队开启旅游开发,近30年发展历程[1] - "老寨重保护、新寨搞开发"模式,新寨拥有近3000张旅游接待床位[1] - 90%村民从事旅游业,交通改善促使从"中转站"向"目的地"转型[1][2] - 新增咖啡馆、旅拍馆、文创馆等业态,筹备定制剧目和研学项目[2] - 计划结合羌族刺绣、羌笛等非遗文化推出多种主题游[2] 古路村业态升级 - 2024年因独特自然风光成为网红徒步目的地[3] - 爆红后游客量回落至日均3000人,仅为高峰期三成[3] - 首家咖啡馆开业6个月营业额破万元,餐馆进入"必吃榜"[4] - 村民通过短视频平台积累5万粉丝,直播销售土特产[5] - 开发农事体验和研学项目,"五一"游客回升至日均6000人[5] 竹艺村产业发展 - 2022年正式更名竹艺村,主打竹编非遗技艺[5] - 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带动80%农户就业,日收入100-500元[5] - 竹工艺品市场空间有限,计划转向竹家具等工业品[6] - 规划建设12万平方米竹产业空间拓展全球市场[6] - 同步发展竹文化,推动"竹编对话世界"品牌建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