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华夏上证科创板综合ETF联接
icon
搜索文档
权益类成主力军 年内公募新发规模超9000亿元
北京商报· 2025-09-29 23:41
公募基金新发规模总体情况 - 截至9月29日,年内公募基金新发规模达9129.07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8732.53亿元增长4.54% [1][3] - 公募基金总规模持续攀升,截至8月底已达36.25万亿元,接连突破33万亿、34万亿、35万亿、36万亿元大关 [4] 权益类基金发行结构变化 - 权益类基金(包含股票型和混合型)新发规模达4380.69亿元,占比合计达47.99%,已取代债券型基金成为新发主力军 [1][3] - 去年同期债券型基金新发规模占比高达七成,权益类基金占比则不足两成,结构对比发生显著逆转 [3] - 股票型基金规模环比增长明显,截至8月底规模为5.55万亿元,环比增长12.76%,混合型基金规模为4.16万亿元,环比增长8.69% [4] 单只产品与市场热度表现 - 年内发行规模最大的新基金为东方红盈丰稳健配置6个月持有期混合(FOF),发行总规模达65.73亿元,富国盈和臻选3个月持有期混合(FOF)以60.01亿元紧随其后 [3] - 三季度期间有多达132只新发基金提前结束募集,并出现招商均衡优选混合、华商港股通价值回报混合等一日售罄的主动权益类基金 [5] 新发市场回暖的驱动因素 - A股市场震荡回升及政策面持续释放积极信号,改善了投资者情绪,直接推动了权益类基金的认购热情 [6] - 监管层鼓励发展权益类基金,中国证监会印发的行动方案提到提高权益投资规模和稳定性,优化基金注册安排 [6] - 银行、券商等渠道加大推广力度,形成供需两端共振,科技、港股等主线板块活跃带动相关新发基金快速吸金 [6] 行业趋势与未来展望 - 随着资本市场走强,A股牛市吸引居民储蓄通过购买基金入市,预计后续公募新发效应会更好,回暖态势有望延续 [1][6] - 指数化产品将继续扩张,“日光基”现象将更多体现为理性爆款,行业向更专业、更精细的方向演进 [7]
公募发行榜:前三季度新发超9000亿元,权益类基金成“主力军”
北京商报· 2025-09-29 19:07
公募基金前三季度发行规模与增长 - 截至9月29日,年内公募新发规模达9129.07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8732.53亿元增长4.54% [1][3] - 公募基金总规模在年内陆续突破33万亿元、34万亿元、35万亿元、36万亿元大关,截至8月底已达36.25万亿元,再创新高 [4] 权益类基金发行结构变化 - 权益类基金(包含股票型和混合型)年内新发规模达4380.69亿元,占比合计达47.99%,已取代债券型基金成为新发主力军 [1][3] - 去年同期,债券型基金新发规模占比高达七成,权益类基金占比则不足两成,结构发生显著逆转 [3] - 债券型基金年内新发规模为3936.67亿元,占比为43.12% [3] 单只基金发行亮点 - 年内发行规模最大的新基金为东方红盈丰稳健配置6个月持有期混合(FOF),发行总规模达65.73亿元 [3] - 富国盈和臻选3个月持有期混合(FOF)发行总规模达60.01亿元,紧随其后 [3] - 多只债券型基金发行规模达60亿元或约60亿元,例如京管泰富中债京津冀债券综合指数、天弘中债投资级公司信用债精选指数发起式等 [3] 公募基金资产规模细分表现 - 截至8月底,股票型基金规模为5.55万亿元,环比增长12.76%;混合型基金规模为4.16万亿元,环比增长8.69% [4] - 货币型基金规模环比增长1.34%,QDII基金规模环比增长9.21% [4] - 债券型基金规模环比下滑0.39% [4] 新发基金市场热度与趋势 - 三季度期间,有多达132只新发基金(份额合并计算)提前结束募集 [5] - 三季度出现多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一日售罄,例如招商均衡优选混合、华商港股通价值回报混合 [5] - 业内观点认为,A股牛市吸引居民储蓄通过买基金入市,预计随着行情上涨,后续公募新发效应会更好,回暖态势有望延续 [1][5] 权益类基金回暖的驱动因素 - A股市场整体呈现震荡回升态势,政策层面持续释放积极信号,投资者情绪明显改善 [5] - 科技、港股等主线板块表现活跃,带动相关新发基金快速吸金,例如华夏上证科创板综合ETF联接等科创相关主题产品发行规模超40亿元 [5][6] - 监管层持续鼓励发展权益类基金,叠加银行、券商等渠道加大推广力度,形成供需两端共振 [5][6]
年内新成立基金发行总规模超3400亿元 权益基金新发规模占比近一半
深圳商报· 2025-05-07 00:50
基金发行市场概况 - 4月以来百余只新基金发行规模近千亿元,年内新成立基金超400只,合计发行规模超过3400亿元,近半数为权益基金 [1] - 股票型基金、FOF、QDII等发行规模同比大增,股票型基金新成立255只,同比增加70%,发行规模1387.73亿元,占比40.52%,同比增长206.43% [1] - FOF新成立20只,发行规模230.31亿元,同比大增456.44%,占比近7%,QDII新成立7只,发行规模41.12亿元,同比增长74% [1] - 混合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发行规模分别为201.88亿元和1528.6亿元,占比5.89%和44.64%,均同比下滑 [1] 指数型基金表现 - 271只指数型基金合计发行规模1901.81亿元,占比近56%,同比增长近26% [2] - 被动指数型股票基金与增强指数型股票基金合计240余只,发行规模超过千亿元 [2] - 权益基金中指数基金单只产品发行规模较高,华夏上证科创板综合ETF联接规模近50亿元,易方达上证科创板综合ETF联接超40亿元 [2] - 天弘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指数、平安中证A500ETF等多只指数基金发行规模超过20亿元 [2] 市场展望与投资主线 - 公募机构普遍看好权益市场后续机会,博时基金指出伴随美国降息预期抬升可关注外资回流可能 [2] - 二季度建议采取"红利+科技成长"的哑铃型配置,防守为先等待风险收敛 [2] - 投资主线看好震荡颠簸期红利防守、新兴产业技术进步、受益内需政策板块三大方向 [3] - 新兴产业技术进步方面重点关注AI应用端创新进展和人形机器人等投资机会 [3] - 外部冲击下可关注受益内需政策的相关方向,如政策刺激下顺周期、大消费的投资机会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