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华商港股通价值回报混合
icon
搜索文档
权益类成主力军 年内公募新发规模超9000亿元
北京商报· 2025-09-29 23:41
公募基金新发规模总体情况 - 截至9月29日,年内公募基金新发规模达9129.07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8732.53亿元增长4.54% [1][3] - 公募基金总规模持续攀升,截至8月底已达36.25万亿元,接连突破33万亿、34万亿、35万亿、36万亿元大关 [4] 权益类基金发行结构变化 - 权益类基金(包含股票型和混合型)新发规模达4380.69亿元,占比合计达47.99%,已取代债券型基金成为新发主力军 [1][3] - 去年同期债券型基金新发规模占比高达七成,权益类基金占比则不足两成,结构对比发生显著逆转 [3] - 股票型基金规模环比增长明显,截至8月底规模为5.55万亿元,环比增长12.76%,混合型基金规模为4.16万亿元,环比增长8.69% [4] 单只产品与市场热度表现 - 年内发行规模最大的新基金为东方红盈丰稳健配置6个月持有期混合(FOF),发行总规模达65.73亿元,富国盈和臻选3个月持有期混合(FOF)以60.01亿元紧随其后 [3] - 三季度期间有多达132只新发基金提前结束募集,并出现招商均衡优选混合、华商港股通价值回报混合等一日售罄的主动权益类基金 [5] 新发市场回暖的驱动因素 - A股市场震荡回升及政策面持续释放积极信号,改善了投资者情绪,直接推动了权益类基金的认购热情 [6] - 监管层鼓励发展权益类基金,中国证监会印发的行动方案提到提高权益投资规模和稳定性,优化基金注册安排 [6] - 银行、券商等渠道加大推广力度,形成供需两端共振,科技、港股等主线板块活跃带动相关新发基金快速吸金 [6] 行业趋势与未来展望 - 随着资本市场走强,A股牛市吸引居民储蓄通过购买基金入市,预计后续公募新发效应会更好,回暖态势有望延续 [1][6] - 指数化产品将继续扩张,“日光基”现象将更多体现为理性爆款,行业向更专业、更精细的方向演进 [7]
公募发行榜:前三季度新发超9000亿元,权益类基金成“主力军”
北京商报· 2025-09-29 19:07
公募基金前三季度发行规模与增长 - 截至9月29日,年内公募新发规模达9129.07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8732.53亿元增长4.54% [1][3] - 公募基金总规模在年内陆续突破33万亿元、34万亿元、35万亿元、36万亿元大关,截至8月底已达36.25万亿元,再创新高 [4] 权益类基金发行结构变化 - 权益类基金(包含股票型和混合型)年内新发规模达4380.69亿元,占比合计达47.99%,已取代债券型基金成为新发主力军 [1][3] - 去年同期,债券型基金新发规模占比高达七成,权益类基金占比则不足两成,结构发生显著逆转 [3] - 债券型基金年内新发规模为3936.67亿元,占比为43.12% [3] 单只基金发行亮点 - 年内发行规模最大的新基金为东方红盈丰稳健配置6个月持有期混合(FOF),发行总规模达65.73亿元 [3] - 富国盈和臻选3个月持有期混合(FOF)发行总规模达60.01亿元,紧随其后 [3] - 多只债券型基金发行规模达60亿元或约60亿元,例如京管泰富中债京津冀债券综合指数、天弘中债投资级公司信用债精选指数发起式等 [3] 公募基金资产规模细分表现 - 截至8月底,股票型基金规模为5.55万亿元,环比增长12.76%;混合型基金规模为4.16万亿元,环比增长8.69% [4] - 货币型基金规模环比增长1.34%,QDII基金规模环比增长9.21% [4] - 债券型基金规模环比下滑0.39% [4] 新发基金市场热度与趋势 - 三季度期间,有多达132只新发基金(份额合并计算)提前结束募集 [5] - 三季度出现多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一日售罄,例如招商均衡优选混合、华商港股通价值回报混合 [5] - 业内观点认为,A股牛市吸引居民储蓄通过买基金入市,预计随着行情上涨,后续公募新发效应会更好,回暖态势有望延续 [1][5] 权益类基金回暖的驱动因素 - A股市场整体呈现震荡回升态势,政策层面持续释放积极信号,投资者情绪明显改善 [5] - 科技、港股等主线板块表现活跃,带动相关新发基金快速吸金,例如华夏上证科创板综合ETF联接等科创相关主题产品发行规模超40亿元 [5][6] - 监管层持续鼓励发展权益类基金,叠加银行、券商等渠道加大推广力度,形成供需两端共振 [5][6]
“日光基”“提前结募”频现 权益产品飘香新发市场
中国证券报· 2025-09-24 04:34
资金流入态势 - 9月以来新发市场频现“日光基”,多只产品提前结束募集甚至触发比例配售 [1] - 截至9月22日,9月以来新成立基金超140只,合计发行规模超1200亿元 [4] - 招商均衡优选混合基金一日结束募集,累计有效认购申请金额超过募集规模上限50亿元 [4] 基金产品动态 - 9月以来已有超40只基金公告提前结募,其中多数为权益基金 [2] - 富国上证科创板100ETF、景顺长城恒生港股通50ETF本周提前结束募集 [2] - 主动权益基金如兴华景明混合、格林科技成长混合等亦提前结束募集 [2] - 博道惠泓价值成长混合因认购金额超10亿元上限而提前结募并启动比例配售 [2] 投资者行为与情绪 - 投资者对结构性机会预期增强,风险偏好有所回升,尤其关注创新药、人工智能等热门赛道 [1] - 基金管理人频频自购,例如华商基金运用固有资金500万元认购旗下华商港股通价值回报混合基金 [4] - 基金销售市场明显回暖,个人投资者对主动权益产品关注度与日俱增,渠道端信心逐步恢复 [5] 行业观点与投资方向 - 业内认为当前是推动产品成立并快速完成战略性建仓的时间窗口,市场回暖初期布局对长期业绩至关重要 [3] - 建议关注行业景气度有望持续提升的方向,如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板块、以创新药为代表的医药板块及新消费板块 [6] - 港股科技板块与A股侧重点不同,港股更多聚焦于AI应用、软件等软科技方向,未来市场焦点可能从算力扩散至AI应用领域 [6]
权益产品飘香新发市场
中国证券报· 2025-09-24 04:16
资金流入态势 - 9月以来新发市场频现“日光基”,多只产品提前结束募集甚至触发比例配售 [1] - 截至9月22日,9月以来新成立基金超140只,合计发行规模超1200亿元 [3] - 9月以来已有超40只基金公告提前结募,其中多数为权益基金 [2] 热门投资赛道 - 创新药、人工智能等热门赛道产品成为投资者关注重点,增量资金有望持续涌入 [1] - 从提前结募基金名称看,“恒生”、“创新药”、“科技”、“成长”等字样出现频率较高 [2] - 基本面率先上升的板块包括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板块、以创新药为代表的医药板块及新消费板块 [5] 具体产品表现 - 富国上证科创板100ETF、景顺长城恒生港股通50ETF双双提前结束募集 [1] - 博道惠泓价值成长混合因认购申请金额超10亿元上限而提前结束募集并启动比例配售 [2] - 招商均衡优选混合一日结束募集,累计有效认购申请金额超50亿元上限,确认比例为56.67% [3] - 东方红医疗创新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首募规模达19.81亿元 [3] 基金管理人行为 - 基金管理人频频自购旗下新发产品,例如华商基金运用固有资金500万元认购旗下基金 [4] - 红土创新基金、招商基金等公募均在9月出现自购行为 [4] 市场观点与策略 - 当前是积极推动产品成立并快速完成战略性建仓的时间窗口,市场回暖初期布局对长期业绩至关重要 [3] - 资金面正反馈是当前行情持续的关键,维持中期市场蓄势向上观点,建议关注行业景气度有望持续提升的方向 [4] - 港股科技板块与A股科技板块存在差异,A股聚焦半导体等硬科技,港股聚焦AI应用等软科技,市场焦点可能向AI应用领域扩散 [5] 投资者情绪与渠道反馈 - 投资者对结构性机会预期增强,风险偏好有所回升 [1] - 新基金发行市场明显回暖,投资者对主动权益产品关注度与日俱增,个人投资者更为积极 [4] - 与去年相比,当前权益产品募集难度有所下降,渠道端信心逐步恢复 [4]
新基金发行回暖!9月以来超40只基金提前结募
中证网· 2025-09-23 13:01
基金产品提前结募情况 - 富国基金和景顺长城基金发布旗下产品提前结募公告 富国上证科创板100ETF和景顺长城恒生港股通50ETF提前结束募集 [1] - 博道基金公告博道惠泓价值成长混合于9月18日开始募集并在当日超过募集规模上限10亿元 公司决定对有效认购申请采取末日比例确认 [1] - 华商基金将华商港股通价值回报混合原定认购截止日9月24日提前至9月8日结束募集 [1] - 招商均衡优选混合基金一日结束募集 累计有效认购申请金额超过募集规模上限50亿元 [1] - 东方红医疗创新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QDII)将募集到期日从9月23日提前至9月16日 首募规模达19.81亿元 [1] 新发基金市场数据 - 9月以来已有超40只基金公告提前结募 其中多数为权益基金 [2] - 截至9月22日 9月以来新发市场成立基金超140只(仅统计A份额) 合计发行规模共计超1200亿元 [2] 市场环境与投资者情绪 - 市场呈现出明确的结构性行情 投资主线清晰且趋势持续性较强 能够敏锐捕捉并布局这轮行情的产品有望在同类竞争中赢得显著优势 [2] - 当前是积极推动产品成立并快速完成战略性建仓的时间窗口 [2] - 新基金发行市场明显回暖 投资者对主动权益类产品的关注度与日俱增 个人投资者开始更加积极地关注这类产品 [2] - 与去年相比 当前权益产品的募集难度有所下降 渠道端的信心也在逐步恢复 [2]
AH溢价处于合理水平 大资金借道公募产品挺进香江
中国证券报· 2025-09-18 05:25
港股市场资金吸引力提升 - 受美联储降息及人工智能产业催化影响 港股市场对资金吸引力显著提升[1] - 天弘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基金首发募集规模达25.21亿元 创年内港股主题基金新发纪录[2] - 跟踪港股通互联网指数的ETF在9月以来净流入额突破百亿元[1] 港股主题基金表现 - 天弘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募集有效认购总户数近2.5万户[2] - 浦银安盛港股通科技指数和中欧港股通科技混合发起募集规模均超5亿元[2] - 华商港股通价值回报混合因募集规模突破10亿元上限触发比例配售 确认比例为32.95%[2] ETF资金流入情况 - 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获净流入78.77亿元 规模站上890亿元创历史新高[2] - 恒生科技指数ETF净流入67.67亿元 港股通科技指数ETF净流入59.09亿元[3] - 港股通创新药ETF净流入46.28亿元 香港证券指数ETF净流入38.91亿元[3] 南向资金配置加速 - 9月8日至12日南向资金成交净买入超600亿港元 创近5个月单周净买入新高[4] - 南向资金近一周净买入阿里巴巴超300亿港元[4] - 易方达港股通成长混合基金因资金活跃采取限购措施 暂停100万元以上大额申购[4] 个股表现与投资组合 - 易方达港股通成长混合A份额年内回报率达56.21%[4] - 阿里巴巴股价年内翻倍 快手涨幅逾90% 香港交易所和腾讯控股涨幅约60%[4] - 基金重仓股涵盖腾讯控股、快手、泰格医药、东岳集团等港股龙头公司[4] 利率环境对企业影响 - 科技成长板块估值对市场利率水平变化敏感[5] - 美联储降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减轻财务负担并拓展利润空间[5] - 融资成本下降提升市场竞争力 为业绩增长奠定基础[5] 市场表现与估值分析 - 恒生科技指数收于6334.24点 创2021年12月以来新高[6] - 百度集团涨逾15% 阿里巴巴和京东集团均涨超5% 腾讯控股等科技龙头涨幅超2%[6] - AH溢价处于合理水平 在人民币升值及美元走弱趋势下仍有收窄空间[6] 后市展望 - AI科技与新消费仍有较大空间 有望带动港股持续上涨[7] - 南向资金边际定价能力上升 低利率环境或吸引更多资金配置港股[7] - 美联储进一步降息改善全球流动性 AI企业业绩兑现将支持市场上涨[7]
公募新发回暖!近一个月14只主动权益类基金提前结募
北京商报· 2025-09-17 18:31
主动权益类基金新发市场回暖 - 9月以来共有7只主动权益类基金提前结束募集 近一个月则多达14只 同比均有不同幅度增长 [1][2] - 部分产品出现“一日售罄”现象 例如华商港股通价值回报混合和招商均衡优选混合成为“日光基” [1][2][3] - 招商均衡优选混合发行总规模达49.55亿元 华商港股通价值回报混合发行总规模约9.9亿元 [2][3] 市场环境与赚钱效应 - 三季度以来A股三大股指明显上涨 截至9月17日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自三季度以来分别累计上涨12.54%、26.28%、46.18% [3] - 市场环境全面改善及股市赚钱效应提升是权益类基金新发回暖的主要原因 [1][3] - 有观点预计股市有望在三、四季度或2026年挑战4000点高点 市场赚钱效应或进一步提升居民存款的投资转化速度 [3] 居民资产配置转向 - 居民存款加速向投资转化是主动权益类基金提前结束募集、新发回暖的主要因素 [1][3] - 今年7月居民存款出现流入股市迹象 5月以来新开户数量持续上升 居民端或也在加杠杆 [4] - 居民存款搬家的原因包括存款利率降低导致吸引力下降、通胀上升实际利率下降以及其他资产收益丰厚 [4]
月内122只基金开启募集 环比增长45.24%
证券日报· 2025-09-17 00:13
基金发行市场活跃度 - 9月1日至16日全市场共有122只基金启动募集 较8月同期84只环比增长45.24% [1] - 新基金平均认购天数较8月同期的17.42天缩短近30% 部分产品出现一日售罄现象 [1] - 华商港股通价值回报混合首发当日触及10亿元规模上限 招商均衡优选混合等多只基金实现一日结募 [1] 头部机构布局特征 - 9月以来发售新基金的公募机构达60家 富国基金与国泰基金各有6只产品在售 [2] - 华夏基金、万家基金等5家机构各有5只基金开始募集 头部机构凭借产品广度与品牌优势占据主导地位 [2] - 头部机构加速新产品布局反映对后市的积极判断 是通过丰富产品线构建长期竞争壁垒的战略选择 [2] 权益类基金发行结构 - 权益类基金共80只开启募集 占发行总量65.57% 较8月同期66只增长21.21% [2] - 股票型基金达59只占权益类基金发行总量73.75% 偏股混合型基金20只占比25% [2] - 指数型产品成为绝对主流 59只股票型基金中被动指数型41只与增强指数型13只合计占比超90% [2][3] 债券型与另类产品增长 - 债券型基金共33只开启募集 较8月同期13只激增153.85% 成为新发市场重要增长点 [3] - 利率中枢持续下行背景下债基通过杠杆策略与信用下沉提供稳定收益 成为机构资金避险选择 [3] - FOF基金7只开启募集较8月同期4只增长 REITs与QDII各1只进一步丰富资产配置选择 [3] 市场驱动因素 - 权益类基金业绩表现突出且赚钱效应显著 是推动基金发行市场活跃的重要动力 [1] - 指数基金爆发式增长反映市场对低成本透明化投资工具的认可 被动型有效跟踪板块行情 增强型通过量化优化收益 [3]
市场回暖,提前结募、“日光基”频现
证券时报· 2025-09-11 08:01
权益基金发行市场回暖 - 9月以来权益基金发行市场显著回暖 出现10只权益类基金提前结束募集现象 [1][2] - 市场显著反弹推动投资者信心回暖 对权益类产品需求增加 [1][4] - 基金公司积极把握市场机遇 主动布局热门赛道加快发行节奏 [1][4] 提前结募基金具体情况 - 汇安成长领航混合募集结束时间从9月19日提前至9月10日 [3] - 南方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募集截止日从9月12日提前至9月9日 [3] - 华商港股通价值回报混合和招商均衡优选混合均出现"日光基"现象 发售当天即触及募集规模上限 [3] 新发基金规模数据 - 9月以来新成立54只基金 其中权益类基金(股票型+混合型)达47只 占比近90% [6] - 权益类基金合计发行规模约352亿元 [6] - 15只新成立混合型基金合计规模140.23亿元 平均发行规模9.35亿元 创近两年月度新高 [6] - 招商均衡优选混合最终成立规模49.55亿元 为年内最大主动权益基金 [6] - 另有11只权益基金成立规模超10亿元 [6] 资产配置策略 - 建议采用"核心+卫星"配置策略 大部分仓位配置低位蓝筹(周期和部分消费) 小部分布局高弹性赛道(数字经济、专精特新) [8][9] - 关注医药和消费电子板块投资机会 [9] - 科技成长行情值得关注 围绕新质生产力+自主可控+AI产业趋势布局 [9] - 供给侧受限周期品存在投资机会 包括有色、化工、钢铁、建材等 [9] - 杠铃策略持续 聚焦被低估的大盘成长资产和业绩突出的新兴科技资产 [9]
市场回暖!提前结募、“日光基”频现!
券商中国· 2025-09-11 07:28
权益基金发行市场回暖 - 权益基金发行市场迎来暖流 9月以来出现"日光基"和提前结募现象 投资者信心明显回暖 对权益类产品需求增加 [1][2] - 多达10只权益类基金选择提前结束募集 权益基金回暖已成为普遍现象 [2][3] - 基金公司积极把握市场机遇 主动布局热门赛道 加快产品发行节奏 共同促成基金发行火热景象 [2][5] 基金提前结募具体情况 - 9月以来已有13只基金公告提前结募 其中10只为权益基金 [5] - 汇安成长领航混合原定9月19日结束募集 提前至9月10日结束 [4] - 南方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原定9月12日结束募集 提前至9月9日结束 [4] - 华商港股通价值回报混合和招商均衡优选混合均因触及募集规模上限 在发售当天便迅速结募 [5] 新发市场规模数据 - 截至9月10日 9月以来新成立54只基金 其中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合计47只 占总发行数量近九成 [7] - 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合计发行约352亿元 [7] - 15只新成立混合型基金合计发行规模140.23亿元 平均发行规模9.35亿元 创近两年混合型基金平均发行规模月度新高 [7] - 招商均衡优选混合认购规模超80亿元 最终成立规模49.55亿元 为年内成立规模最大的主动权益基金 [7] - 另有11只9月以来新成立的权益基金成立规模超过10亿元 [7] 资产配置建议 - 建议采用"核心+卫星"配置策略 大部分仓位配置低位蓝筹如周期和部分消费 小部分仓位布局高弹性赛道如数字经济和专精特新 [8] - 关注医药和消费电子板块 [8] - 围绕新质生产力+自主可控+AI产业趋势的合力驱动 科技成长行情值得关注 [8] - 处于低位的大宗商品可能受益流动性改善 供给侧受限的周期品存在投资机会 包括有色、化工、钢铁、建材等 [8] - 杠铃策略预计持续 聚焦被低估的大盘成长资产及未来1-2个季度业绩突出的新兴科技资产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