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含镁可降解高分子骨修复材料
icon
搜索文档
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加速 监管如何跟上产业创新步伐?
第一财经· 2025-10-25 12:23
监管政策与创新支持 - 国家药监局明确对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高端医疗器械继续实施创新特别审查,并优化审查工作[1] - 监管机构提出将完善法律标准体系,加大研发创新支持力度,提高审评审批质效,以加快创新产品上市步伐[1] - 国家药监局针对创新医疗器械提出“提前介入、一企一策、全程指导、研审联动”的审评审批思路,推动审评重心向产品研发阶段前移[6] 创新医疗器械获批情况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共有45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同比增长87.5%,创历史新高[2] - 截至2025年8月26日,中国年内已批准创新产品52个[2] - 国家药监局累计批准323个创新医疗器械上市,部分产品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2] - 2025年上半年获批的创新医疗器械中,有将近一半是无源器械和体外诊断相关器械[5] 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进展 - 高端医疗器械涵盖医用机器人、高端医学影像设备、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和新型生物材料医疗器械等领域[1] - 国内医学影像产业链供应链逐渐完善,磁共振、CT、超声和PET-CT等核心设备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 - 中低端医学影像产品基本实现国产化替代,部分高端产品实现全球并跑甚至领跑[2] 行业面临的挑战与短板 - 国产装备在部分基础研究、软件、关键零部件等方面仍存“卡脖子”问题[3] - 国内相关原创理论深度相对不足,企业软件研发能力有待加强,芯片、探测器原材料等仍依赖进口[3] - 原始创新、供应链自主可控的医疗器械数量仍然不多,关键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对外依赖度较高[3] - 高端医疗器械行业需求小、研发投入大、短期难以盈利,加之行业壁垒,造成部分原材料、制造设备和关键工艺依赖进口[4] 创新平台与重点方向 - 国家药监局器审中心成立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合作平台和生物材料创新合作平台,以加快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4] - 工信部和国家药监局公布两批“生物医用材料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入围揭榜单位”,第二批公示项目共86项[5] - 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研发重点关注新一代无线诊疗、数字疗法、脑机接口以及柔性和可穿戴设备四个特殊领域[5] 专家咨询机制 - 国家药监局已开展五批外聘专家遴选,目前在库专家约2500人,包含几十名院士,涵盖136个专业和研究方向[7] - 专家咨询会的咨询意见作为技术审评参考,帮助对产品的技术问题、安全性、有效性等进行分析研判[7] - 创新医疗器械审查采用专家审查制,专家组意见作为产品能否进入创新审查程序的重要依据[7] - “是否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和临床急需”是创新医疗器械专家审查的重点,临床专家的技术支撑贯穿审评始终[8]
获批创新器械!含镁可降解高分子骨修复材料
思宇MedTech· 2025-05-22 10:31
年度活动回顾与规划 - 首届全球眼科大会、骨科大会、心血管大会已成功举办 [1] - 2025年将举办首届全球医美科技大会(6月12日)、第二届全球医疗科技大会(7月17日)、第三届全球手术机器人大会(9月4-5日) [1][26] 产品获批与研发背景 - 深圳中科精诚的含镁可降解高分子骨修复材料获NMPA创新产品注册(国械注准20253130952) [1] - 产品由PLGA、β-TCP和金属镁组成,采用低温增材制造技术,适用于四肢骨缺损填充修复 [1] - 传统骨移植存在供区创伤问题,镁材料因生物相容性优异(弹性模量41-45 GPa接近人骨)成为革命性医用金属,但单一镁合金降解过快需复合材料解决 [2] 产品技术特点 - 三元复合材料设计:镁中和PLGA酸性降解产物,提升生物相容性 [4] - 国际首创低温沉积3D打印技术实现仿生结构控制,力学强度达52.01 MPa接近松质骨 [7][8] - 降解速率与骨再生动态匹配,孔隙率优化骨细胞粘附增殖,176例临床试验显示植骨融合率超98% [9][11][13] - 镁离子释放具有抗菌性能,体内实验显示可抑制骨肿瘤复发 [12] 临床数据与学术成果 - 8家医院多中心试验显示术后4-8周新骨小梁厚度、BMD等参数显著优于对照组 [14] - 技术成果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Bio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等期刊,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奖和中国专利奖 [14] 市场分析 - 全球骨修复材料市场2025年预计达150亿美元(CAGR 6.5%),中国2024年规模超50亿元(CAGR 18%) [19] - 国内年骨缺损患者超600万,国产化率约30%,进口品牌主导(Stryker、Geistlich等) [19] 竞品对比 - Stryker Vitoss®:β-磷酸三钙材料孔隙度达90% [20][22] - Geistlich Bio-Oss®:牛源天然骨替代材料搭配胶原膜Bio-Gide® [22] - Zimmer Biomet RegenerOss:β-磷酸三钙合成材料 [23] - Medtronic INFUSE®:含BMP-2蛋白诱导骨形成但价格高 [24] 公司背景 - 中科精诚成立于2013年,由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孵化,团队来自深圳先进院和香港中文大学 [25] - 专注骨科/神经外科/口腔科器械研发,覆盖骨科内植物、心血管支架等领域 [25]
【中国新闻网】破解临床骨缺损修复难题 中国团队历时15年研发材料获准上市
中国新闻网· 2025-05-16 10:11
产品与技术突破 - 含镁可降解高分子骨修复材料通过国家药监局第三类植入器械注册审批,填补行业空白 [1] - 材料采用低温3D打印技术开发,攻克多项技术难点,实现含镁材料的精准成型和仿生结构 [2] - 镁金属的加入使材料力学强度接近人体松质骨,可稳定应对手术冲击力,避免崩解 [2] - 材料在6至9个月内完全降解并被人体吸收,降解过程中释放的镁离子参与新骨形成 [2] 研发与临床验证 - 研发历时15年,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联合深圳中科精诚医学科技公司推进成果转化 [1][2] - 采用"产学研医"协同创新模式,集成医学、生物学、材料学等多学科交叉技术 [2] - 完成176例骨缺损患者多中心临床试验,24周植骨融合率达98%以上,无排异反应 [3] - 材料在术中可剪切塑形,适配复杂骨缺损形态,展现出优异生物相容性 [3] 行业意义与市场前景 - 镁被誉为"革命性医用金属",是理想骨科修复材料,但此前全球尚无镁基骨修复材料获批临床 [4] - 该材料克服传统自体骨移植供区损伤、来源有限等问题,以及人工骨材料的多重性能局限 [3] - 未来将拓展临床适应症,提高骨修复精度,攻克复杂骨缺损和疑难骨病治疗难题 [5]
深圳先进院研究成果填补行业空白 “含镁可降解高分子骨修复材料”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
深圳商报· 2025-05-16 01:01
产品与技术 - 含镁可降解高分子骨修复材料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转化医学研究与发展中心秦岭、赖毓霄团队历经15年研发成功 [1] - 该材料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创新医疗器械第三类植入器械注册审批,正式获准上市 [1] - 材料采用低温3D打印方法开发,攻克了3D打印骨科器械的多项技术难点,实现含镁骨修复材料的精准成型 [1] - 材料具有仿生结构和适宜强度,力学强度与人体松质骨相近,能在手术中稳定应对冲击力 [1] - 材料在6至9个月内完全降解并被人体充分吸收,降解过程中释放的镁离子参与新骨形成和生理代谢 [1] 临床效果 - 在北京积水潭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等八家医院完成176例骨缺损患者的多中心临床试验 [2] -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24周植骨融合率达98%以上,无排异反应,展现优异生物相容性 [2] 行业地位 - 该成果填补行业空白,为骨缺损修复提供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港方案" [1] - 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开数据,目前尚无镁相关骨修复材料作为医疗器械应用于临床 [2]
最新!2款创新器械获批上市
思宇MedTech· 2025-05-14 16:38
医疗器械行业创新动态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期批准了两个创新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申请,分别是北京佰仁医疗的"经导管瓣中瓣系统"和深圳中科精诚医学科技的"含镁可降解高分子骨修复材料" [1] - 截至目前我国上市的创新医疗器械累计达到351项 [1] 经导管瓣中瓣系统 - 该产品适用于因先前置入的外科生物二尖瓣瓣膜衰败导致的症状性心脏病患者,且经评估为外科手术高风险或不适合常规外科手术的患者 [5] - 产品由生物瓣膜、输送器、球囊扩张导管等组成,生物瓣膜采用牛心包瓣叶、钴铬合金瓣架等材料 [5] 佰仁医疗公司概况 - 公司成立于2005年,专注于动物源性植介入高值医疗器械研发与生产 [6] - 已获批准17个Ⅲ类医疗器械产品,覆盖心脏瓣膜置换与修复、先天性心脏病植介入治疗等领域 [6] - 拥有原创性的动物组织工程和化学改性处理技术,可使动物组织植入人体后抗排异、抗钙化 [6] - 公司人工生物心脏瓣膜是国内最早注册、目前唯一有长期循证医学数据的国产产品 [6] - 8项产品为国内首个获准注册的国产同类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拥有2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 [6] 含镁可降解高分子骨修复材料 - 该产品由PLGA、β-TCP和金属镁组成,采用低温增材制造技术制备 [10] - 适用于不影响骨结构稳定性的四肢骨缺损的填充和修复 [10] 中科精诚公司概况 - 公司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于2013年孵化成立 [10] - 核心技术团队来自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和香港中文大学 [10] - 共建有三大技术平台:深圳医用生物活性材料工程实验室、广东省医用生物活性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广东省生物医用材料增材制造工程实验室 [10] - 业务范围涵盖新型骨科内植物、心血管支架及高科技医疗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10] - 专注于骨科、神经外科、口腔科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