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嚼酸奶
icon
搜索文档
菊乐股份IPO再度中止 区域乳企如何突破局限?
中国经营报· 2025-10-20 20:54
上市进程与公司治理 - 公司因财务报告到期补充审计事项申请中止在北交所的上市审核 [2] - 公司自2017年起多次尝试上市 先后四次向深交所递交招股书并于2024年6月终止主板上市申请后转向北交所 [1][2] - 公司于2024年9月在新三板成功挂牌 并随即提交北交所上市辅导备案申请 [2] - 公司原实际控制人、董事长童恩文于2024年9月离世 其通过继承方式使童竹获得公司73.35%权益成为新实控人 [1][3] - 公司董事会选举高朝晖为新任董事长 高朝晖与童恩文为翁婿关系 自2017年5月起担任公司董事、总经理 [3] - 公司计划在北交所上市募集资金5.52亿元 用于生产基地改扩建及营销网络升级项目 [2] 财务表现与市场地位 - 公司营收持续增长 2022年至2024年营收分别为14.71亿元、15.62亿元、16.41亿元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2亿元、1.96亿元、2.32亿元 [4] - 含乳饮料是公司核心产品 2022年至2024年营收占比分别为54.70%、58.52%、58.16% [5] - 公司营收高度集中于四川省 2022年至2024年该区域营收占比分别达76.55%、77.59%、76.03% [5] - 2024年公司在中国含乳饮料市场份额为0.82%排名第八 在调配型酸乳饮料市场份额为0.97%排名第四 [4] 业务布局与区域拓展 - 公司于2020年10月收购黑龙江惠丰乳品 借此进入东北市场 2022年至2024年东北三省营收占比分别为10.32%、8.38%、8.02% [5] - 北交所问询函关注公司市场拓展能力 要求说明在四川的市场空间及向其他区域拓展业务的能力 [5] - 中国含乳饮料行业2024年市场规模为1512.60亿元 2020至2024年复合增长率为7.88% 预计2029年达1990.20亿元 [4] 行业环境与发展挑战 - 乳业分析师指出乳业发展红利期已结束 行业竞争严重 未来需走精细化发展之路 [3][6] - 下线市场如四川地区市场多元化 为公司产品提供了发展基础 但需通过升级产品结构实现转型 [6]
关联交易“去优留劣”?多家“空壳”经销商存疑,菊乐股份8年上市路终落定?
中国基金报· 2025-10-11 23:50
上市进程与公司治理 - 公司在经历7年4次深交所IPO失败后,于2025年10月9日公告拟转战北交所上市 [1] - 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童恩文于2025年9月6日去世,享年78岁,其28岁女儿TONG ZHU(童竹)继承合计73.35%股份,成为新实际控制人 [1] - TONG ZHU的配偶GAO ZHAOHUI(高朝晖)为美国国籍,现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及法定代表人(代理),但暂未持有公司股份 [1] 关联交易疑点 - 公司向关联方成都么么集选科技销售产品的平均单价,在2019年及2020年均高于向第三方连锁商超销售的平均单价 [3] - 公司与关联方前进集团之间存在资产置换交易,公司用净利润2264万元的子公司德瑞牧业20%股权,另支付约100万元差价,置换前进集团净利润263万元的子公司蜀汉牧业20%股权,被指存在“去优留劣”的资产腾挪痕迹 [3][4] - 2019年至2021年,公司向前进集团采购生鲜乳的单价分别为4.56元/公斤、4.79元/公斤和4.83元/公斤,长期高于向其他供应商的采购均价 [4] - 2019年至2021年,公司向关联方四川经管子公司的销售毛利率,分别高于非关联经销商1.5%、4.1%、6.9% [5] - 2024年公司预付账款较期初增长128.39%,远高于营业成本1.41%的增速,引发对通过预付款项为关联方输送资金的担忧 [8] 经销商与收入质量 - 公司销售以经销商为主,2022年至2024年经销收入占比分别为75.7%、74.5%及70%,且经销渠道毛利率(40.4%)高于直销渠道毛利率(33.7%) [7] - 2021年至2022年期间,5家成立时间短、参保人数少的小微销售主体贡献超9000万元营收,后均在2023年8月集中注销,其中两家参保人数仅为1人 [8] - 在乳业同行业绩多数下滑的背景下,公司2024年营收逆势增长5.1%,净利润增长18.4%,其收入增长的真实性与可持续性受到质疑 [7][8] 募资计划与产能利用 - 公司此次北交所IPO拟募资5.52亿元,较2023年12月招股书计划的13.63亿元缩水8.11亿元,原计划中的奶牛养殖项目、乳品生产基地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项目已不在募资计划中 [10] - 公司产能利用率未达九成,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85.29%、78.44%及84.49% [10] - 此次募资重点为“温江乳品生产基地改扩建项目”,投资总额2.78亿元,预计达产后年均可实现营收9.35亿元 [10] 行业竞争与市场地位 - 公司营收高度依赖四川省内市场,占比近76%,且近六成收入来源于“酸乐奶”含乳饮料 [11] - 公司在四川市场面临新希望乳业等区域龙头,以及伊利、蒙牛等全国巨头的竞争压力 [11] - 行业面临产能过剩,2024年全国牛奶总产量为4079万吨,同比下降2.8%,为2017年以来首次负增长 [11] - 公司市场占有率低,2020年至2022年在乳制品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0.24%、0.30%及0.31% [12]
关联交易“去优留劣”?多家“空壳”经销商存疑,菊乐股份8年上市路终落定?
中国基金报· 2025-10-11 23:47
上市进程与公司治理 - 公司在历经7年4次深交所IPO折戟后,于10月9日公告拟转战北交所上市 [2] - 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童恩文于2025年9月6日去世,享年78岁,其28岁的女儿TONG ZHU(童竹)继承合计73.35%股份,成为新实际控制人 [2] - TONG ZHU的配偶GAO ZHAOHUI(高朝晖)为美国国籍,现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及法定代表人(代理),但暂未持有公司股份 [3] 关联交易疑点 - 公司向董事TONG ZHU持股35.08%的么么集选销售主要产品的平均单价,在2019年及2020年均高于向第三方连锁商超销售的平均单价 [4][5] - 2021年,公司以602万元收购关联方前进集团子公司蜀汉牧业55%股权,并需履行7648万元出资义务;2022年,公司用净利润达2264万元的子公司德瑞牧业20%股权,置换前进集团持有的蜀汉牧业20%股权,并额外支付约100万元差价,被指存在“去优留劣”的资产腾挪 [5] - 2019年至2021年,公司向前进集团采购生鲜乳的单价分别为4.56元/公斤、4.79元/公斤和4.83元/公斤,长期高于向其他供应商的采购均价 [6] - 2019年至2021年,公司向关联方四川经管子公司的销售毛利率,分别高于非关联经销商1.5%、4.1%、6.9% [6] 经销商与财务状况异常 - 公司销售渠道以经销商为主,2022年至2024年经销收入占比分别为75.7%、74.5%及70%,且经销渠道毛利率(2024年为40.4%)高于直销渠道(33.7%),与行业常规相反 [9] - 在行业整体下行背景下,公司2024年营收逆势增长5.1%,净利润增长18.4%,而多数可比公司业绩呈下滑趋势 [10] - 2021年至2022年期间,由5家成立时间短、参保人数少(其中两家参保人数仅为1人)的小微主体构成的销售组合贡献超9000万元营收,后均在2023年8月集中注销 [10] - 公司2024年预付账款较期初增长128.39%,远高于营业成本1.41%的增速 [10] 产能利用与行业竞争 - 公司此次北交所IPO拟募资5.52亿元,相较于2023年12月计划的13.63亿元缩水8.11亿元,原计划中的奶牛养殖项目、乳品生产基地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已不在募资计划中 [13] - 公司产能利用率波动明显且未达九成,2022年至2024年产能利用率分别为85.29%、78.44%及84.49% [13] - 公司近76%营业收入来自四川省内,营业收入有近六成依赖于“酸乐奶”含乳饮料,面临新希望乳业等区域龙头及伊利、蒙牛等全国巨头的竞争压力 [14] - 根据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数据,2024年全国牛奶总产量为4079万吨,同比下降2.8%,为2017年以来首次负增长,行业面临产能过剩问题 [14][15] - 2020年至2022年,公司在乳制品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0.24%、0.30%及0.31%,销售规模处于劣势 [15]
冲锋IPO!北交所受理菊乐股份上市申请 初心不改只为微光成炬
全景网· 2025-08-13 13:51
IPO进程 - 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受理公司公开发行新股并上市的申请 标志着北交所IPO进入冲刺阶段[1] - 公司于2024年9月实现在新三板挂牌 此前成功完成北交所上市辅导[6]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脱胎于1966年成立的成都化学制药厂 1996年进军乳制品行业 成为国内较早一批乳企[4] - 通过收购黑龙江惠丰乳品有限公司等措施拓展省外市场[6] - 此前多次冲击IPO未果 促使公司持续规范治理水平[6] 财务表现 - 营收从2020年9.94亿元增长至2024年16.41亿元[4] - 归母净利润从2020年1.30亿元增长至2024年2.32亿元[4] - 主营业绩保持稳定增长 毛利率水平不断改善[4] 产品与品牌 - "酸乐奶"为代表的产品带动品牌享誉川渝 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与日俱增[4] - 推动差异化大单品策略 完善产品种类 包括"打牛奶啰""嚼酸奶"等产品收入增长[4][6] - 优化消费体验 提升品牌形象[4] 渠道拓展 - 在天猫 京东等线上渠道发力 全国电商平台销售占比逐年提升[6] - 积极寻求向外突破 拓展省外市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