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五轴龙门加工中心

搜索文档
别只盯着AI了,下一个“硬科技”风口:工业母机
36氪· 2025-09-08 07:47
行业概述与市场现状 - 工业母机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基础和国家制造业竞争力体现 被称为工业品制造"心脏" [1] - 中国是全球最大机床生产和消费国 2024年市场规模达7128.86亿元 较2019年6313.62亿元实现增长 预计2029年将突破8000亿元 [1] 政策催化与标准建设 - 国家标准委与工信部联合印发《工业母机高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方案》 设定2026年制修订标准不少于300项和国际标准转化率90%的目标 [2] - 构建覆盖6大层次34大类的全产业链标准框架 包括基础通用、设计配套、制造装备等环节 [2] - 采用"标准前置"模式 要求国家重大专项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立项时同步布局标准研制 [3] - 首次将碳排放核算、能效等级和工控安全纳入强制要求 [3] 市场表现与企业业绩 - 2025年上半年规模以上机械工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8% 利润总额增长9.4% 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 [3] - 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同比增长13.5% 行业呈现强劲复苏态势 [3] - 多家企业净利润增速超30% 其中华东数控净利润同比暴涨140.53% 乔锋智能、创世纪、国盛智科分别增长56.43%、47.38%和32% [3] 投资逻辑一:国产替代 - 高端数控机床国产化率不足20% 预计2030年将跃升至60% 存在巨大替代空间 [4] - 国产设备价格比进口设备低30-50% 具备明显价格优势 [4] - 科德数控五轴机床加工精度达纳米级 华中数控9型AI数控系统实现全空间精度补偿 秦川机床磨齿机精度达0.001毫米 [4] 投资逻辑二:新兴需求爆发 - 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压铸技术带动大型五轴龙门加工中心需求 电池、电机壳体等零部件加工成为新增长点 [5] - 人形机器人产业爆发 精密减速器、丝杠等零部件加工需要微米级精度设备 预计2029年带动相关设备需求超100亿元 [5] - 低空经济领域eVTOL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 带动增减材复合加工装备需求 2024年核心产业规模预计达5800亿元 [6] 技术发展与产业链协同 - 工业母机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新技术深度融合 能效水平显著提升 [4][5] - 整机企业与部件企业建立战略合作 科德数控与昊志机电在电主轴领域合作 汉江机床与华中数控在数控系统领域协同创新 [4] 重点关注方向与趋势 - 五轴联动等高端数控机床厂商技术壁垒高且替代空间大 [7] - 数控系统、主轴等核心部件企业突破卡脖子环节且盈利能力增强 [7] - 专注新能源、航空航天领域的专用设备商受益新兴需求爆发 [7] - 智能制造与工业母机深度融合 数字孪生、人工智能新技术应用 [7] - 新材料加工带来设备升级需求 包括复合材料、高温合金等难加工材料 [7] - 国产设备出海机遇 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市场拓展 [7] 关键节点监测 - 政策落地节奏:专项贷款、税收优惠是否在Q4集中出台 [8] - 产能释放:科德、海天等新产线2025年投产后业绩弹性 [8] - 出口拓展:人民币汇率低位下性价比优势推动出口增长 [8] 企业筛选标准 - 研发投入占比超过5% 拥有核心专利技术 [8] - 下游客户优质 现金流健康 管理层专业专注 [8] - 订单饱满且业绩确定性强 [8]
别只盯着AI了!下一个“硬科技”风口:工业母机
格隆汇APP· 2025-09-07 16:16
行业概述与市场现状 - 中国工业母机市场规模从2019年6313.62亿元增长至2024年7128.86亿元,预计2029年突破8000亿元 [1] - 中国长期稳居全球最大机床生产及消费国,行业在政策与市场双重催化下焕发新生 [1] - 2025年上半年规模以上机械工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7.8%和9.4%,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同比增长13.5% [2] 政策支持与标准建设 - 国家标准委与工信部联合印发《工业母机高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方案》,提出2026年制修订标准不少于300项,国际标准转化率90% [1] - 构建覆盖6大层次、34个大类的全产业链标准框架,包括基础通用、设计配套、制造装备等 [1] - 政策要求国家重大专项立项时同步布局标准研制,验收时同步发布标准,首次将碳排放核算、能效等级等纳入强制要求 [2] 企业业绩表现 - 上半年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改善,多家企业净利润增速超30% [2] - 华东数控净利润同比暴涨140.53%,乔锋智能增长56.43%,创世纪增长47.38%,国盛智科增长32% [2] 国产替代进程 - 高端数控机床国产化率不足20%,预计2030年将跃升至60% [3] - 国产设备价格比进口设备低30-50%,技术突破支撑替代加速 [3] - 科德数控五轴机床加工精度达纳米级,华中数控9型AI系统实现全空间精度补偿,秦川机床磨齿机精度达0.001毫米 [3] 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 - 行业实现从"能用"到"好用"跨越,精度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 [4] - 工业母机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新技术深度融合,能效水平显著提升 [4] - 产业链协同效应凸显,整机与部件企业共同攻关核心技术 [4] 新兴需求驱动 - 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压铸技术带动大型五轴龙门加工中心需求 [4] - 人形机器人产业预计2029年市场规模750亿元,带动加工设备需求超100亿元 [5] - 低空经济领域2024年核心产业规模预计5800亿元,eVTOL推动增减材复合加工装备需求 [5] 投资方向与关注重点 - 重点关注五轴联动高端数控机床厂商、数控系统等核心部件企业、新能源/航空航天专用设备商 [6] - 三大趋势:智能制造深度融合、新材料加工设备升级、国产设备出海机遇 [5] - 紧盯政策落地节奏、2025年产能释放、人民币汇率低位推动出口增长 [7] 企业筛选标准 - 研发投入占比超5%,拥有核心专利技术,下游客户优质 [7] - 订单饱满,业绩确定性强,现金流健康,管理层专业专注 [7]
别只盯着AI了!下一个“硬科技”风口:工业母机
格隆汇APP· 2025-09-07 15:57
市场现状与规模 - 中国稳居全球最大机床生产及消费国 2024年工业母机市场规模达7128.86亿元 较2019年6313.62亿元增长12.9% 预计2029年突破8000亿元 [2] - 2025年上半年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同比增长13.5% 机械工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7.8%和9.4% 显著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 [6] - 行业盈利能力明显改善 多家企业净利润增速超30% 其中华东数控净利润同比暴涨140.53% 乔锋智能 创世纪 国盛智科分别增长56.43% 47.38%和32% [6] 政策支持 - 2026年计划制修订标准不少于300项 国际标准转化率达90% 构建覆盖6大层次34大类的全产业链标准框架 [4] - 政策要求国家重大专项同步布局标准研制 采用"标准前置"模式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 [5] - 首次将碳排放核算 能效等级 工控安全纳入强制要求 纵向贯通材料部件整机集成 横向联动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 [6] 投资逻辑与技术进步 - 高端数控机床国产化率不足20% 预计2030年跃升至60% 国产设备价格比进口低30-50% [8] - 科德数控五轴机床加工精度达纳米级 华中数控9型AI系统实现全空间精度补偿 秦川机床磨齿机精度达0.001毫米 [8] - 产业链协同效应凸显 科德数控与昊志机电在电主轴领域合作 汉江机床与华中数控在数控系统领域协同创新 [8] 新兴需求增长 - 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压铸技术带动大型五轴龙门加工中心需求 电池 电机壳体等零部件加工成为新增长点 [9] - 人形机器人精密零部件加工需微米级精度设备 预计2029年市场规模750亿元 带动加工设备需求超100亿元 [9] - 低空经济领域eVTOL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 带动增减材复合加工装备需求 2024年核心产业规模预计5800亿元 [10] 未来趋势与关注方向 - 重点关注智能制造与工业母机深度融合 新材料加工设备升级 国产设备出海三大趋势 [12] - 投资布局聚焦五轴联动高端机床厂商 数控系统主轴等核心部件企业 新能源航空航天专用设备商 [12] - 紧盯政策落地节奏 产能释放(科德 海天等新产线2025年投产) 出口拓展三大节点 [13]
创世纪20250427
2025-04-27 23:11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行业:机床、3C、新能源汽车、半导体、低空飞行、机器人、航空航天、军工、消费电子、AI、AIDC 公司:创世纪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财务表现**:2025年一季度营收约10.48亿元,同比增长22.37%;净利润9825.5万元,同比增长6.5亿元;扣非净利润9410万元,同比增加1.45倍;经营现金流正向2.56亿元,同比增长2.33倍;多项财务指标提升,资产运营效率提高[3]。 - **驱动因素**:3C业务复苏,营收约4.1亿元,占比约39%,同比增长26.6%;高端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等销售增长,总收入约4562万元,同比增长21.62%;应收账款回款好,同比减少约4.96亿元,信用减值损失减少约3558.8万元;期间费用率降至11.92%;研发投入增加,一季度约3142万元,同比增长43%[3]。 - **业务转型和发展**:2018年后关闭亏损业务,深化机床3C和通用板块双线发展,拓展新兴业务,产品线覆盖三轴至五轴设备,坚持金属车削和铣削主业[5]。 - **2025年一季度重大事项**:定增募资不超5.5亿元补充营运资金和偿债;实施1450万元限制性股权激励计划;回购1457万股,占总股本0.88%,金额超1亿元;转让子公司东莞金盛精密100%股权[6]。 - **机床领域发展**:保持龙头地位,通用板块占比七成左右,切入新兴行业,产品线丰富,未来坚守主业稳步发展[7][8]。 - **产品谱系规划**:采用“领先半步”策略,中央研究院负责中长期规划,事业部关注1 - 3年发展,改造设备用于人形机器人,与华中数控等合作智能应用二次开发[9]。 - **提升盈利能力**:稳定大规模应用板块利润率获市场份额,提高中高端板块占有率、利润率和技术迭代能力,采取产品线和独立事业部模式,引入中高端人才[10][11]。 - **销售竞争力**:自2021年布局,有近500个业务员、4万个成交客户和10万个意向客户,可定制化开发,设打样实验室和车间,建立市场需求洞察体系[12]。 - **3C赛道升级**:科技品牌在美国市场优异,是除日本两家外唯一获美国a公司全系产品验证品牌;进行材料、结构变化等升级,如500B设备刀库数量领先,机械与电主轴获特定客户批量验证[13][14]。 - **3C行业需求旺盛因素**:韩国客户产能回流,有近2万台加工设备需求;国内h客户等结构件改善;国家消费补贴政策促进市场需求[15]。 - **消费电子客户规划**:短期内占比或提升,希望提升3C领域市场占有率,未来两到三年针对客户需求调整并开发特定设备[16]。 - **并购规划**:注重外延式增长,2022年底至今投资七八个项目,未来继续关注行业优秀标的整合并购,考虑增加已投项目控制权或持股比例[17]。 - **关税影响**:主要影响美国区域,部分产业转移至东南亚提供出海机会,公司海外布局有收益产出,整体3C市场保持稳定[18]。 - **营收及业务比例**:2025年一季度3C钻攻机收入约4.1亿元,占比约39.9%;高端五轴与卧加总营收约4500万元,占比约4.36%;线下通用业务收入约5.92亿元,占比超56%;2024年3C收入约19亿,高端模具制造约2亿,线下通用设备比例大[19]。 - **客户集中度**:2024年前五大客户均为3C领域,总收入约3亿,占总营收约28%[19]。 - **海外市场**:2024年收入约2亿元,产品多样,出口多地区,毛利率接近26%,将加大海外团队和产业基地投入[19]。 - **机器人订单**:人形机器人和机器狗领域处于从0到1阶段,美国头部企业代工厂有大量采购,国内对接头部客户需求定制开发,在手订单几百台;AI领域订单超千台,散热部分截至2025年4月接近2000台,预计新兴行业占营收15%左右,希望市场渗透率达30%以上[20][21][22]。 - **2025年增长指引**:预计二季度至全年收入、毛利和净利润持续增长,加大高端产品线投入,开拓海外市场,进行投资与并购业务[23]。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一季度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入良好非因3C客户抢装,是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改善回款账期及部分去年款项延迟支付所致[4][11]。 - 公司将海外市场分为东南亚区、美洲区、拉美区和欧洲区,设有销售组织及筹建生产基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