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夸克高考志愿报告
icon
搜索文档
夸克来“抢”张雪峰的生意了
华尔街见闻· 2025-07-02 21:12
阿里巴巴夸克AI高考志愿报告 - 夸克AI高考志愿应用累计生成超1000万份专业级志愿报告,每份报告近万字,由夸克高考志愿大模型与专业高考知识库支持 [3] - 该AI采用Agent技术,通过多轮"工具调用+反思调整"机制动态优化方案,例如自动调整地域限制或高校层次以匹配考生需求 [3] - 系统能处理复杂矛盾诉求(如数学差但想报计算机专业),触发"需求澄清"流程提示风险 [3] 技术实现与数据保障 - 高考知识库含3000所学校、2000个专业数据,人工实时更新,基础数据准确率达99.99%(4个9) [10] - 垂直领域大模型幻觉率比通用模型低60-70%,通过数值校验、专家经验整合及后链路对齐优化 [10] - 录取概率预测采用三年历史数据,结合招生计划变动与位次波动曲线动态测算 [17] 市场背景与用户覆盖 - 中国高校本科专业十年间从309种增至845种,信息差扩大推动高报市场付费规模预计2025年达10.9亿元 [5][6] - 超九成考生愿付费规划志愿,三线及以下城市用户占比超50%,乡村考生存在明显信息茧房 [6][7][8] 产品定位与行业影响 - 夸克定位"个人助手",高考场景契合其技术与社会价值目标,七年持续迭代从信息整合升级至AI决策 [13][14][16] - 志愿报告能力可延伸至医疗等垂直领域,但考研、留学因决策逻辑差异暂未布局 [19][26] - 采用阿里通义基座大模型降本50%,通过模型量化、资源共享优化GPU资源 [18][23] 竞争壁垒与发展规划 - 技术核心在于专家经验与全局数据整合,当前AI可替代基础工作但关键决策仍需人工 [11][12] - 计划构建跨领域专家级AI助手,通过垂类模型能力反哺基础模型螺旋升级 [29][30] - 硬件形态与艺考生工具因资源优先级暂未开发,但多模态扩展已在规划中 [25]
我高考估分480,AI帮选了178所高校 AI志愿填报服务战火起,夸克、商汤、百度在争什么?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9 18:17
高考志愿AI助手行业现状 - 大模型技术已从搜索工具升级为具备理解、推理、反思能力的智能顾问,可提供"可冲击""较稳妥""可保底"三类志愿推荐[2][4] - 行业共识从信息整合走向个性化决策,百度"AI聊志愿智能体"支持自然语言交互,动态生成方案,覆盖2000多所高校[5] - 夸克发布高考专用大模型,含深度搜索、志愿报告、智能选志愿功能,生成报告需发起上万次搜索请求[6][7] - 商汤科技办公小浣熊通过任务规划功能引导需求,输出"相对最优选"并分析优缺点[7][10] 技术实现路径 - 逻辑推理成为训练重点,需教会模型不同场景下的决策逻辑,如考公、互联网行业或留学的志愿方案差异[7] - 百度AI整合信息、个性化推荐和对话式决策功能,商汤工具调用搜索模块、分数模拟器等外部工具协同工作[5][10] - 夸克采用"推理-反思-执行"技术结构,结合分数、选科、地域等要素匹配上百高校上千专业[7][11] - 商汤展示大模型调用工具能力显著跃升,包括意图理解和任务执行能力提升[10] 数据与算法基础 - 夸克整合招生院校与官方平台权威数据,建设高考知识库,认知填报逻辑形成技术壁垒[11] - 百度依赖专业权威时效性内容,底层数据需客观严谨全面,解决大模型幻觉问题[14] - 算法核心是根据相关条件寻找最优解,类似经济学模型,通过等效分位次计算实现精准匹配[7][8] - 北京案例显示系统能分析录取位次波动,划分高/中/低风险等级,标注专业录取概率[8][12] 行业战略价值 - 高考场景具备数据复杂度、决策情境性和用户深度参与特性,成为大模型落地验证标杆[15] - 百度2013年布局高考服务,推动信息平权,AI志愿报考用户次留数和对话轮次高于其他场景[15] - 虽属低频场景但被夸克视为"高价值"信息处理领域,能提升复杂数据关系处理效率[18] - 商汤将高考视为检验AI能力的"硬仗",成功应用可拓宽任务边界并建立用户信任[19] - 百度认为该服务是考生首次深度接触大模型的机会,用户需求数据可反哺模型训练[20]
AI 与志愿填报机构对决,谁更懂你的未来?
晚点LatePost· 2025-06-13 15:14
高考志愿填报市场现状 - 每年约1300万考生面临志愿填报信息不对称问题,仅2%能接触专业志愿专家[1] - 传统填报方式依赖经验与运气,存在资源有限、信息孤岛等痛点[1] - 新高考政策使志愿填报数量从30-40个增至近百个,决策复杂度成倍上升[4] 夸克的技术解决方案 - 搭建覆盖2900所高校、1600个专业的知识库,整合分数线、就业等数据[2] - 基于大模型推出"高考深度搜索""志愿报告""智能选志愿"三大核心功能[2] - 通过12项兴趣偏好输入,生成包含"冲稳保"梯度的个性化志愿方案[2] - 算力扩容至去年100倍,单份报告需5-10分钟推理,消耗算力相当于万次搜索[9] 大模型技术突破 - 在通义大模型基座上构建多阶段训练范式,标注数百位专家决策思路[5] - 建立"模拟填报→专家反馈→策略评分"闭环优化机制[6] - 处理上万条专家推理链,覆盖全国差异化知识[6] - 实现从规则筛选到模型推理的范式跃迁,具备结构化决策能力[7] 市场覆盖与用户画像 - 累计服务超1.2亿考生和家长,去年辅助3000万用户填报志愿[4][9] - 50%用户来自三四五线城市,填补基层信息鸿沟[9] - 高考AI搜索使用量突破1亿次,产品免费策略降低使用门槛[9] 行业变革意义 - 技术将传统依赖少数专家的超额红利转化为普惠服务[3] - 解决志愿填报场景中信息缺口和个体差异难题[4] - 2025年高考报名人数预计达1450万,技术价值将更凸显[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