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星途星纪元ET
icon
搜索文档
星途“降级”并入事业部 奇瑞全力冲击港股IPO
财经网· 2025-07-12 19:42
公司架构调整 - 奇瑞成立国内业务事业群,下设星途、艾虎、风云、QQ四大事业部,分别聚焦高端品牌、经典产品、新能源品牌和小车产品 [1] - 智界、iCAR、捷途品牌保持独立运营 [3] - 李学用统管四大事业部并兼任国内业务事业群总经理 [1] - 星途品牌由独立运营并入国内事业部,黄招根出任星途事业部常务副总经理 [4] 星途品牌表现 - 星途2023年销量12.55万辆,同比增长超130%,2024年销量14万辆,同比增长12.3% [5][6] - 星纪元ES/ET累计销量2.7万辆,2024年1-6月星纪元ES销量最高2879辆/月,ET最高1907辆/月 [6][9] - 星途首款车型2019年销量未达1.5万辆,2022年销量5.1万辆,未达6万辆目标 [5] - 2023年推出瑶光、新揽月、新追风、新凌云及星纪元系列车型 [5] 财务数据 - 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1821.54亿元,超2023全年,同比增长67.7% [14] - 新能源收入291.04亿元,同比增长231%,插混收入增963% [14] - 燃油车收入1362.03亿元,是新能源的4.7倍,占比74.8% [16] - 乘用车收入占比90.8%,汽车组件及零部件占比6% [12] 市场地位 - 2024年前三季度全球第11大乘用车公司,中国第2大自主品牌 [15] - 瑞虎8全球和中国燃油车市场销量分别排名第1和第3 [17] IPO进展 - 2024年2月递交港股招股书,计划2025年完成上市 [10] - 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芜湖投资控股21.17%、立讯16.83%、瑞创11.51%等 [17]
独家丨谷俊丽与奇瑞的800天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6-17 22:23
核心观点 - 奇瑞旗下大卓智能因战略失误、资源错配及文化冲突导致业务解散并入奇瑞智能化中心,折射传统车企智能化转型的普遍困境 [4][5][45] - 公司经历技术路线摇摆(L4与L2+并行)、自研能力空心化、管理层分歧等核心问题,最终未能兑现"五年走完十年智驾路"的承诺 [10][12][13][15] - 事件揭示行业共性难题: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的平衡、组织架构重构必要性、传统车企文化转型挑战 [39][43][46] 大卓智能的高光时刻与战略困境 - **成立背景**:2023年2月奇瑞控股80%成立大卓智能,前特斯拉/小鹏高管谷俊丽任CEO,计划五年投入200亿元智能化资金 [7] - **初期目标**:提出2025年实现国内外各100万台装车量的"双百万"目标,技术路线选择L4 Robotaxi与L2+ ADAS双线并行 [8][10] - **资源分配失衡**:L4项目消耗60%算力但商业化无期,年投入仅2亿元远低于Waymo/百度Apollo的百亿级规模 [11][12] - **自研空心化**:量产车型如星纪元ET依赖博世/地平线等第三方方案,自嘲为"高级集成商",算法外包导致技术积累薄弱 [13][15] 谷俊丽的"三重困境" - **技术理想冲突**:坚持激光雷达方案与奇瑞"13万元车型普及高阶智驾"的成本要求矛盾,端到端大模型难以短期落地 [17][18] - **管理能力质疑**:部门协作效率低下,技术团队优先导致产品落地延迟,2024年核心算法团队流失率达40% [19][25][26] - **文化水土不服**:互联网扁平化管理遭遇传统车企层级抵制,算法优化审批周期长达1个月(硅谷仅需2周) [22][23] 组织与数据问题 - **架构缺陷**:矩阵式管理缺乏权责划分,技术中心与项目组目标冲突(如传感器选型分歧),2024年奇瑞派驻COO削弱谷俊丽权威 [25] - **数据瓶颈**:奇瑞全球1300万用户数据分散且脱敏,海外数据因GDPR等法规限制无法用于训练,NOA功能被迫降级至L2 [27][28][30] 奇瑞的战略转向 - **新成立智能化中心**:整合雄狮科技/大卓智能等资源,放弃L4专注L2++规模化应用,与英伟达/华为合作开发量产方案 [32][33] - **管理模式革新**:采用项目制+模块化协作,智能座舱与智驾系统数据互通,研发投入考核强化ROI与商业化时间表 [34][35][37] 行业启示 - **自研与合作平衡**:车企应聚焦核心算法外包非关键环节,通过投资绑定供应商避免控制权丧失 [41][42] - **组织文化重构**:需建立技术中台分离长期研发与短期量产,引入孵化器/OKR管理体系推动敏捷转型 [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