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循环农业

搜索文档
(乡村行·看振兴)从乡村田到实验室:看河南新乡农业科技之变
中国新闻网· 2025-10-08 17:01
在原阳智慧农业控制中心,大屏正实时监测数万亩高标准农田的长势。近年来,当地不断推广测土配方 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并结合植保、苗情、气象监测等农业监测体系的建成以及与科研单位开展种 业合作,推动了水稻品种、品质与产量的全面提升。 除了科技助力,近年来,原阳县还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专家指导下,推动"稻鳅、稻鱼、稻蟹"等多种生 态立体种养模式,不仅融合发展"种植+养殖+农事体验",助力乡村经济发展,还推出"稻鳅大米"等产 品,受到市场青睐。 (乡村行·看振兴)从乡村田到实验室:看河南新乡农业科技之变 中新网新乡10月8日电 (李海珠)金秋时节,正是秋作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依托黄河自流灌溉的优势, 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黄河岸边的稻田里一片金黄,稻谷飘香。 连日来,中新网走进河南省新乡市的农业实验室,并深入田间地头,了解近年来当地农业科技之变。 "过去,原阳县是黄河故道盐碱地。"原阳县太平镇菜吴村党支部书记吴振邦介绍,引黄灌溉后,土地得 到黄河水的滋润,土质得以改善,形成独特的原阳地质。 "水稻与水产动物相辅相成,形成绿色生态系统。"水牛赵村党支部书记赵俊海表示,一方面,水产动物 为水稻提供天然有机肥料,提高水稻产量; ...
新质新造·兵团丨绘就“三农”新画卷 奏响乡村振兴丰收曲
央广网· 2025-10-02 17:23
央广网胡杨河10月2日消息(记者胡苗苗)喜看良田千重浪,最美好景秋收时。金秋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胡 杨河市正是麦浪翻滚、瓜果盈枝,塞外粮仓绘丰年的好时节。各团场职工群众抢抓农时,紧锣密鼓地开展秋收作 业,田间地头呈现出一片秋收时节好"丰"景。 2025年,七师胡杨河市以农业强师为目标,聚焦粮食安全、特色产业、职工增收、乡村治理,推动农业从"单一生 产"向"全链条增值"转型,从"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升级,最终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 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七师胡杨河市在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中,倾力擘画出了一幅"产业兴、 生态美、职工富"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麦浪飘香绘丰景 粮产跃升谱新章 麦田飘香,颗粒归仓。大型联合收割机穿梭在金黄的麦浪中,切割、脱粒、清选一气呵成,饱满的麦粒源源不断 地涌入粮箱,空气中弥漫着麦香与丰收的喜悦。这是七师胡杨河市27.8万亩冬小麦丰收的热闹场景。 2025年,七师胡杨河市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首位,从冬小麦播种到收获,全程下足"绣花功夫",确保小麦丰 产、颗粒归仓。开春后,针对冬小麦返青、拔节、抽穗等关键生育期,七师胡杨河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农 ...
专家小院“结亲” 田间地头生金
陕西日报· 2025-09-15 08:21
项目概况 - 陕西省农学会自2024年起实施"千家万户"工程 计划5年内组织1000位农业科技专家与1000家农业经营主体结对 带动1万户农民增收[1] - 已在西安 咸阳 渭南 延安 商洛5市9个县区建立12个"科学家精神实践小院"并聘任12位"首席专家"[1] - 2024年9月全国科普月期间计划新建10个实践小院 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3] 技术成果 - 澄城县"渭麦19号"在旱情严峻情况下实现亩产364公斤 表现出强抗旱稳产性[2] - 畜禽粪污处理技术取得突破 发酵周期从2-3个月缩短至10天 实现无臭味低成本处理[2] - 通过有机肥加施使土地有机质含量明显提高 地力得到有效提升[2] 服务模式 - 专家团队开展常态化进驻和精准服务 在病虫害防治 品种改良 节水灌溉等方面实现突破[3] - 开展"学术与科普"进企业活动30次 建立实验室与田间地头的重要连接枢纽[1][3] - 构建"政策—科技—市场"三位一体支持体系 组织政策宣讲 市场信息对接和产品营销活动[3] 发展成效 - 形成畜沼粮果菜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实现畜禽粪污无害化 资源化高质量利用[2] - 实践小院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和农民增收的"加速器"[1][3] -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实现科技创新与农民增收共赢[4]
黑土地上绘“丰”景 莫力达瓦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中国新闻网· 2025-09-12 16:45
产业布局与战略定位 - 以大豆为主导产业 构建一核引领 一带集聚 三区协同 多园支撑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布局 建设集大豆制种研发 标准化规模化种植 大豆加工 仓储物流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1] - 园区以大豆加工业跨越式增长为增长极 以大豆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为驱动 以品牌创设及数字化为助力 推动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和集群式发展[1] - 到规划期末全面建成产出高效 环境友好 产品安全 全链增值 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牧业产业园[3] 经营规模与主体参与 - 产业园内参与主导产业生产经营的企业达22家 包括4家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 - 园内农民合作社793家 家庭农场2070家[2] - 建设大豆种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400亩 完成大豆新品种选育与筛选84个 新品种展示32个[3] 技术应用与生产效率 -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8.5%[2] - 良种覆盖率达97% 技术推广体系完善 每年培训职业农民5000人次[2] - 创新推出互联网+农业合作社电子商务平台[2] 产品质量与认证 - 全旗绿色食品原料基地面积达46.8万亩 产业园绿色有机认证面积2.4万亩[2] - 获绿色 有机产品认证4个 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99.5%以上[2] - 质量安全追溯管理覆盖率达82%[2] 可持续发展实践 - 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21万亩 持续开展化肥农药负增长行动[2] - 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18万亩 水肥一体化技术0.5万亩 叶面追肥技术16万亩[2] - 应用生物菌肥技术20万亩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30万亩[2] -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 畜禽粪污综合处理率达85%以上[2] 创新业务与销售渠道 - 推进电商直播基地建设 投入使用1000㎡直播厅 采购专业直播设备[3] - 完成线上线下培训2000人 带动直播就业500人[3] - 实现农产品直播销售额500万元[3]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金瓜子”变成“金钥匙”!戈壁滩书写现代农业“金色答卷”
央广网· 2025-08-28 09:43
行业生产与技术发展 - 阿拉善左旗温都尔勒图镇葵花种植面积达1.3万亩且实现万亩连片规模化种植 [2] - 全镇葵花产业实现从播种到收获全程机械化作业 机械化效率较传统人工提升超10倍 [3][5] - 水肥一体化技术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种植标准化与绿色化 葵花盘碎渣可作饲料或还田改良土壤形成绿色循环农业模式 [3][5] 产量与品质表现 - 因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及土壤适宜等天然优势 葵花长势旺盛且籽粒饱满金黄 [2][3] - 机械化作业确保准确把握最佳收获期 显著提升葵花籽饱满度与品质 [5] 经济效益与就业带动 - 葵花产业带动周边超3万名群众实现季节性就业 人均增收超5000元 [6] - 采收期间脱粒机与运输车辆密集作业 吸引大量劳动力参与收割晾晒装运等环节 [6] 政策与战略方向 - 当地以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为导向 将葵花等高效节水经济作物作为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重要抓手 [6] - 通过节水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融合 [6][7]
打造“五个一”秸秆利用新格局
河南日报· 2025-06-19 07:31
河南省秸秆资源概况 - 河南是全国重要农业大省,常年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约1亿吨,居全国第二位[1] - 2024年秸秆可收集资源量7896.18万吨,其中小麦、玉米、花生、水稻四类作物占比96.48%[1] - 全省秸秆利用量7451.1万吨,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3%以上[1] 秸秆利用结构 - 肥料化利用占比74.4%,饲料化利用占比21.3%,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合计占比4.3%[1] - 重点发展饲料化和肥料化利用,同时拓展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途径[1] "一区"建设规划 - 建设秸秆沃土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衔接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2] - 推广深耕、堆沤还田技术,探索"地力加油站"模式[2] - 集成"秸—饲—肥、秸—沼—肥、秸—菌—肥"等绿色低碳循环模式[2] "一带"产业布局 - 以洛阳、南阳、驻马店、济源等养牛大县为核心打造秸秆饲料化产业带[2] - 重点支持秸秆饲用技术装备升级、收储体系建设和优质品牌培育[2] "一网"收储体系 - 构建覆盖全省的秸秆收储运营网络,以县域为单元规划布局[2] - 建设"乡镇标准化收储中心+村固定收储点"的县域全覆盖网络[2] "一盟"协同机制 - 组建河南省秸秆综合利用产业联盟[2] - 搭建"1+18+N"省市县三级信息化平台[2] "一路"高值化转型 - 发展秸秆食用菌基质、制糖、清洁造纸、生态板材等产业化方向[3] - 突破秸秆高值化利用技术瓶颈,推动"农头工尾"增值[3]
总投资12亿元!华中最大双孢菇全产业链基地在湖北仙桃破土动工
中国发展网· 2025-06-16 22:27
项目概况 - 湖北裕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年产双孢菇7万吨及果蔬食品加工4万吨项目在彭场镇正式奠基,总投资12亿元[1] - 项目规划新建8栋标准化种植厂房、2栋发酵车间及配套附属设施,总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1] - 项目分两期建设:首期投资6.85亿元,二期计划追加投资6亿元[1] - 建成后预计年产优质双孢菇7万吨、加工果蔬4万吨,年产值突破10亿元[1] 产业影响 - 项目将成为华中地区规模最大双孢菇全产业链基地[1] - 项目可消化麦秸、鸡粪等农业废弃物各10万吨,构建绿色循环农业生态体系[1] - 全面投产后预计吸纳近1000名劳动力,重点解决大龄低技能群体就业难题[2] - 将带动菇珍园、裕森等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2] 技术与管理 - 项目以科技创新与绿色循环模式为特色[1] - 承建方中国电子系统工程第二建设有限公司将运用数字化管理手段,构建严密的质量管控体系[2] 政策支持 - 仙桃市委、市政府全程保驾护航,体现"无事不扰、有呼必应"的服务理念[1] - 各级部门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做好要素保障,推动项目早日建成投产[2] 战略意义 - 项目是彭场镇推进"产业牵引、生态循环、三产融合"战略的关键落子[2] - 标志着仙桃现代农业迈向新高度,为全省农业绿色转型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鲜活样本[2]
从头到尾全有用,阳信牛产业“超级牛”
齐鲁晚报· 2025-05-29 11:26
肉牛全产业链发展 - 阳信县形成从肉牛养殖到牛肉加工、牛皮制品、牛骨雕刻、牛毛制笔的全产业链,实现牛的价值最大化[2] - 亿利源牧场通过5G数字化技术实现规模化养殖,5人可管理5000多头牛,牛肉产品可溯源[3][4] - 华阳集团年加工牛皮100万张,年产值6亿元,产品包括军靴、高端皮具等[4][5] - 牛骨雕刻艺术品价值从每斤7-8元提升至数千至数万元,作品如《万里长城》耗时8个月完成[8][9] - 牛毛被加工成牛毫毛笔,需经过十余道工序,成为书画收藏品[6] 5G智慧养殖技术 - 亿利源5G数字化牧场通过电子耳标和数字平台实时监控牛的健康状况和环境参数[4] - 饲料配比和投放实现自动化,精准满足不同生长阶段需求[4] - 与传统养殖相比,人力效率大幅提升,从一人养十头牛发展到五人养五千头牛[3][4] 牛皮加工产业升级 - 华阳集团采用植物鞣制工艺替代传统化学染料,实现环保生产[5] - 通过物联网监测每张牛皮的pH值、湿度等指标,确保产品符合高端标准[5] - 单张牛皮价值提升超10倍,从原材料到高端皮革制品[5] - 建立废水循环利用和固废资源化系统,形成"牛皮加工-有机肥-农田"闭环[6] 牛骨雕刻工艺创新 - 寰宇盛大公司开发牛骨雕刻技术,作品如《松鹤延年》展现高超工艺[8] - 牛骨需经过蒸煮脱脂、切割塑形等十余道工序才能成为艺术品[8] - 全国仅有三四家企业从事牛骨雕刻,该公司在长江以北是独一家[9] 牛粪资源化利用 - 山东第一牛生物肥科技公司专注牛粪资源化利用,生产有机肥[10] - 牛粪经过高温好氧发酵15天,杀灭病原菌和杂草种子[10] - 有机肥应用减少农业废弃物污染,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11]
广西发展特色产业助农增收
经济日报· 2025-05-10 09:59
合作社发展规模与成效 - 联强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芒果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 每年线上销售芒果30多万斤 [1] - 合作社社员从17人发展到150人 芒果亩产从1000斤提升至2000-4000斤 价格从每斤几毛钱提高到2-6元 [1] - 仙旺合作社社员达151户 连续4年累计分红超10万元 [2] - 世行片区项目资助129家合作社 提供发展基金近4.2亿元 [1] 产业升级与技术提升 - 合作社通过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提升芒果种植管护技术 实现品质与产量双增长 [1] - 仙旺合作社利用300万元资金扩大种猪数量并采购现代化养殖设备 [2] - 农东种养专业合作社形成"牧草种植-加工-肉牛养殖-有机肥加工-还田"绿色循环模式 [3] 产品认证与产业链延伸 - 80个合作社申请产品认证 58个获得绿色/有机/无公害等80项证书 [2] - 广西鲜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收购次品果生产果汁 带动26个合作社5899户农户种植芒果 [3] - 世行片区项目资助12家企业 带动336个合作社和10万户农户发展特色产业 [3] 经济效益与区域带动 - 布荣村牧草种植2000亩 肉牛养殖1000多头 年产值2000多万元 [2] - 57个受资助合作社实现盈利 达原定目标的143% [2] - 农东合作社利用420万元资金建设产业路 牛棚 加工棚及采购自动化设备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