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机器化学家
icon
搜索文档
中小盘主题:AI+主题系列(二):“机器化学家”的科研范式革命
开源证券· 2025-05-18 19:44
报告核心观点 - 机器化学家实现从效率到思维范式的突破,赋能多领域研发,新科研范式正加速来临,志特新材和晶泰控股或受益 [1][2][3] 机器化学家介绍 - 机器化学家是由人工智能驱动的全流程化学研究系统,融合“化学大脑”、机器人实验员和智能化学工作站三大模块,基于“能学 - 能想 - 能做”三阶段智能闭环运作 [1] - 能学是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模型与云端大脑阅读海量文献,为科研认知提速;能想是结合物理模型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思考和模拟计算;能做是通过机械臂和智能工作站自动执行全流程实验验证 [1] - 与传统化学研究范式相比,机器化学家实现效率跃升,单台日均实验量达 2000 次,可将传统试错法需数十年至千年级的周期压缩至数周;数据驱动,可突破人类经验主义局限;可迁移复制,通过代码复制即可批量部署 [1] 应用场景与发展前景 - 机器化学家正从实验室迈向更广阔应用场景,未来发展将呈现多维度突破 [2] - 在材料科学领域,助力新材料研发,效率提升超百倍;在生物医药领域,大幅缩短药物开发周期;在深空探测领域,仅用 6 周完成传统范式下 1400 年的工作量;在化工领域,助力建设煤化工催化剂智慧实验室 [2] - 中国科大计划建设“机器化学家大楼”,拟部署上百机器人及上千智能工作站,日均实验量百万次,实现研发效率指数级提升 [2] 受益标的 - 志特新材于 2025 年 5 月注册控股子公司“志特小临智能科技”,布局化学机器人与 AI4S 新材料产业化,依托中科大技术储备已储备数十款材料,超级隔热材料保温系数是涂层型气凝胶两倍,与公司主营业务协同性强 [3] - 晶泰控股是以人工智能赋能和机器人驱动的创新型研发平台,自主研发机器人自动化学实验室,为多种材料提供研发解决方案 [3]
科好玩|从“小来”到“小临”,一起了解“机器化学家”的故事
新华社· 2025-05-05 13:09
文章核心观点 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机器化学家”作为代表能加速科技创新突破,“小来”和“小临”两代“机器化学家”诞生并不断升级,未来计划建造大楼提升研发效率,让人类科学家投身创造性思考 [2][12] 分组1:“小来”的诞生 - 传统化学研究范式依赖“试错法”,新物质创制周期长、成本高,实验效率低、数据分散 [3] - 2013年江俊与同事探讨用大数据革新化学研究,团队花三年整理百万条化学数据,将专家研究经验“灌”进计算机 [3][6] - 2020年自动化专家加入,2021年“机器化学家”“小来”诞生,日均能完成2000次精准操作,抵得上五六名科研人员工作量 [6] - “小来”在火星制氧催化剂研究中,6周从376万种配方组合找到最优解,成果发表于《自然·合成》 [7] 分组2:从“小来”到“小临” - 去年第二代“机器化学家”“小临”诞生,比“小来”多一条机械臂,接入多个生成式大模型,能自行设计实验并智能优化 [8] - “小临”帮方天成博士团队研发吸能材料,7个月找到最优解,传统方法需十年 [11] - “小临”能主动从失败中学习,分析数据锁定关键变量 [11] 分组3:“小来”和“小临”的未来计划 - 团队计划未来几年建造“机器化学家大楼”,容纳上百台机器人、上千个智能工作站,日均实验量可达百万次 [12] - 新一代“机器化学家”将配备红外和拉曼探头,能“看见”“闻出”化学物质变化,还能云端共享数据 [12]
中国科学院第六届科苑名匠发布,“中国天眼”团队等获此殊荣
新京报· 2025-04-29 21:18
科研成就与创新技术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江俊主持研制全球首个数据智能驱动的机器化学家平台,提升材料创制效率2-5个数量级,例如将高熵催化剂开发时间从1400年缩短至5周 [2]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俞志明首创改性黏土治理赤潮技术,填补国际空白,技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并列入我国13省市赤潮应急预案 [2] - 近代物理研究所LEAF研制团队在低能量强流高电荷态重离子束研究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支撑核天体物理等前沿研究 [3] 重大科研设施与工程 - "中国天眼"(FAST)团队突破传统望远镜工程极限,建成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在钢索研制、测量控制等领域解决世界级技术难题 [4] - FAST已发现脉冲星1040余颗,超过同期国际其他望远镜发现总量 [4] 农业与生态技术突破 -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盐碱地改良团队构建"生物改良-生态修复-资源利用"一体化技术体系,解决北方盐碱荒地治理难题 [3] - 水生生物研究所长江江豚保护研究团队入选科苑名匠,显示生态保护领域的技术积累 [6] 材料与制造技术 - 电工研究所高温超导线带材研究团队入选科苑名匠,反映超导材料领域的技术突破 [6] - 苏州纳米所微纳加工技术创新团队入选,体现纳米制造领域的技术实力 [6]
创新链产业链“相望又相见”
科技日报· 2025-04-28 14:40
科技创新成果展示 - 全球首个数据智能驱动的全流程机器化学家平台"小临"亮相,集成40台科研机器人与智能化学工作站,覆盖科研全流程[2] - 国内首台冷场扫描电子显微镜实现高端电镜领域"零"突破[2] - 火箭整流罩为"谷神星一号"遥十七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提供全周期保护[2] - 全球首台大规模商用3D云阵相机、国内首个5G网联版无人机自动方舱、全国首个水泥建材行业AI大模型等产品集中展示[3] - 科大硅谷板块展品89%达到国内领先及以上水平,首发首展占比28%[2][3] 重点产品与技术突破 - 清华大学全球首发"猛狮第三代飞行汽车",采用轻量化紧凑结构设计解决城市交通拥堵[4] - 玄武岩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系列制品实现轻质高强、绿色环保等特性,应用广泛[5] - 参展单位总数378家,展品数1204件,国际领先占比18%[2] 科技成果转化与市场对接 - 科交会征集科技成果4280项,初步对接成功项目400项,对接金额突破1000亿元[6] - 清华大学飞行汽车项目在合肥注册新公司,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安徽中心签约[4] -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携50余件展品亮相,推动创新成果落地安徽[4] - 江苏绿材谷新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有望在安徽投资[5]
【人民日报】为实验室配上“机器化学家”
人民日报· 2025-04-28 09:37
"这段时间,'小来'做实验收集了不少数据,需要系统梳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 院办公室里,江俊教授与团队成员正在热烈讨论。 "小来"是团队自主研发的全流程"机器化学家"平台,集阅读文献、实验操作、材料开发等功能于一 体,集成了2台移动机器人、19个智能化学工作站和高通量计算系统。 "小来"能做什么?实验室里,科研人员输入指令程序,机器人穿梭于各个实验仪器前,抓取材料、 配制试剂……"按照传统化学的研究方法,想要找到某一催化剂的最佳配比,可能需要很多年,'小 来'极大缩短了这一过程。"江俊说。 将机器人与化学研究相融合,源于江俊与学生的一次思维碰撞—— "通过理论计算设计的化学品,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实验验证。"学生的话启发了他,"能不能把化学 数据整合成数据库?" 说干就干。江俊开始组建团队,数学、化学、计算机等各个专业的同学纷纷加入进来。江俊带着同 学们挨个给文献数据"打标签",并开发智能文献阅读软件。最终花了两年时间,数据库初步建成,还同 步搭建了人工智能模型。 若要进一步提升数据库的精准度,还需要采集更多现场实验反馈数据。与大家商量后,江俊决定研 发能进行化学实验操作的机器人。 学校提供了一间 ...
只要奋力奔跑 就能闪闪发光(光荣属于劳动者)
人民日报· 2025-04-28 06:11
本钢板材股份有限公司 - 公司生产的1.3米宽、强度超1000兆帕超高强钢订单量快速增长,轧制难度大但生产效率比3周前提高50%以上,实现批量化稳定生产 [9] - 实现世界最宽幅2150毫米汽车板高效稳定生产,解决冷轧热冲压成型高强度钢稳定焊接难题 [10] - 集中控制中心一期投入使用后,带动产线劳动生产率提高65%,产品合格率提升10%,能源消耗降低30% [1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研究 - 自主研发全流程"机器化学家"平台"小来",集阅读文献、实验操作、材料开发等功能于一体,集成2台移动机器人、19个智能化学工作站和高通量计算系统 [11] - "小来"极大缩短催化剂最佳配比寻找过程,传统方法可能需要多年 [11] - 升级版"小临"可主动设计方案并驱动理论和实验数据生产,利用数据反馈优化实验方案 [12] 湖南常德亿泽水稻专业合作社 - 合作社和农机合作社有600多名成员,平均年龄不到40岁,采取起步资金支持、平价农资供应、高价收购稻谷等措施 [14] - 2018年优质稻亩产干谷600多公斤,比普通稻亩均增收200多元 [15] - 建立育秧工厂和加工车间,自动化设备提升工作效率,计划组建新媒体团队拓展网络传播销售渠道 [16] 云南丽江现代花卉产业 - 产业园定位高端花卉生产基地,选对品种后淡雅色系玫瑰和带香味品种增加种植面积,销售不佳的压减规模 [18][19] - 现代化大棚亩产值达30万元,远超普通农户塑料大棚的6万元 [19] - 园区带动300余名村民转型为花企员工,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19] 甘肃天水花牛苹果产业 - 武正全成立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实现统一技术服务等"五统一"和分户经营核算 [20] - 数字化管理使优质果率达90%以上,合作社种植面积达5600余亩,成员176户 [20][21] - 武正全个人57.4亩果园去年产出42万斤苹果,合作社按市场需求分级分类定向供货 [21] 全国就业数据 - 全国职工总数约4.02亿人,其中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约8400万人 [4]
“未来科技”走出实验室 第三届科交会对接金额首破千亿
上海证券报· 2025-04-28 02:57
科交会规模与成果 - 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共征集企业需求1606项、科技成果4280项,较上届增长近一倍 [1] - 初步对接成功项目400余项,对接金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 [1] - 现场展示成果2578件,其中实物展品2375件占比达92%,首发首展占比超20% [2] - 设置六大展区及线上展厅,总布展面积20000平方米,覆盖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 [2] 科技创新成果展示 - AI机器化学家平台集成40台科研机器人与智能化学工作站,科研效率较传统方法提升逾百倍 [3] - 清华大学全球首发"猛狮第三代飞行汽车",采用分布式多旋翼与阿克曼底盘耦合设计实现陆空切换功能 [3] -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具备3D高清视野、540°转腕器械及震颤过滤等功能,推动微创手术技术应用 [4] - "双招双引"展区重点展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科技型成长型项目 [4] 科技成果转化进展 -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安徽)和全国科技大市场联盟正式启动 [5] - 现场签约中国科学院十大成果转化项目及10个代表性项目,涵盖聚变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 [5] - 超导材料供需对接活动发布八项技术成果和六项需求,签约总金额超13亿元 [6] - 合成生物、大科学装置、超导材料等高端技术细分领域获得专属路演对接平台 [5][6] 区域科技创新布局 -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首个国家实验室落户运行 [6] - 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加快推进 [6] - 已建在建预研大科学装置13个,创新平台布局水平居全国前列 [6] - 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十大新兴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新动能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