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籽油
搜索文档
开拓农产品跨界融合新业态
经济日报· 2025-09-11 06:12
行业现状与挑战 - 我国地理资源丰富气候多样 孕育大量特色鲜明潜力深厚的农特产品 近年来各地紧跟市场需求 农特产逐渐走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持续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动力 [1] - 部分特色产业面临产品多以原料形式销售附加值低 优质供给不足 标准化程度不高 新品开发滞后于市场变化等问题 制约产业进一步做优做强 [1] - 农业农村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 明确提出优化绿色优质产品供给 开发新型加工产品 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 [1] 宁夏枸杞产业创新实践 - 传统枸杞消费方式正发生改变 企业推出枸杞原浆饮品枸杞冰淇淋枸杞籽油等30余款创新产品 枸杞面膜枸杞口红等跨界商品已获市场认可 [2] - 全国90%以上的枸杞新品源自宁夏研发生产 中宁枸杞以205.2亿元品牌价值高居中国地理标志区域品牌榜第10位 [2] - 宁夏在巩固传统枸杞产业优势同时 积极拓展产品门类 精准对接现代消费场景 通过跨界融合持续提升产业附加值 [2] 产业发展基础要素 - 夯实产业基础是农特产跨界发展根本前提 需持续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 构建"企业+农户+政府"等多方协同机制 [2] - 通过政策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和农户积极参与 产业基础得以夯实 优质产品持续输出更有保障 [2] - 部分产业因生产规模有限标准化水平不高 导致优质产品供应不稳 甚至因品质波动影响消费者信任 [2]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 科技创新是农特产跨界发展核心动力 需要科技赋能产品研发以拓展消费群体提升产业能级 [3] - 宁夏在培育特色产业过程中将科技创新置于关键位置 通过组建产业研究院建立专家库和科研项目库等举措 构建政府高校企业协同创新体系 [3] - 政府与科研机构聚力基础研究 企业面向市场推动专利转化与产业化应用 实现从"卖原料"向"卖产品""卖品牌""卖标准"转型 [3] 产业生态与价值重构 - 农特产跨界融合不仅是产品形态创新 更是产业生态与价值逻辑的重构 [3] - 深入挖掘农特产背后的地域文化匠心技艺与生态价值 为消费者提供更具情感体验和情绪价值的产品 有利于增强品牌认同与消费黏性 [3] - 可持续强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建设 借助科技研发新产品 使农特产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更加坚实有力 [3]
青海格尔木:“小枸杞”成就“大产业” 铺就农牧民增收新路
中国新闻网· 2025-09-05 15:42
行业概况 - 柴达木枸杞产业经过十六年发展,已成为当地农牧民持续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和打造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地的主导产业之一 [1] - 全市6693户农业种植户中有4112户从事枸杞种植,占比达61.4%,形成了多元化的种植主体格局 [6] 生产技术与加工能力 - 采用第三代色选设备,通过光谱照射与皮带传送筛选枸杞,设备由供销社820万元发展基金支持建成,每小时可筛选1吨枸杞,效率远超人工 [3] - 加工流程包括高速色选机过滤、三重清洁流程、双道打浆、高压均质研磨及无菌灌装,全程不接触空气,枸杞原浆保质期可达两年 [5] - 应用低温真空脉动式烘干技术,冷热交替烘24小时,经过十几道流程,使枸杞干果保留营养和筋道口感 [5] - 当地培育出“173”“7-8”等优质品种,待种苗繁育基地投用后将实现种苗自主供应 [5] 产品多元化与附加值 - 产品形态多样,包括50毫升瓶装原浆、30毫升便携袋装原浆、与亚麻籽油融合的枸杞籽油等,致力于物尽其用 [6] - 开发创新产品如专为年轻人设计的枸杞瓶盖,可拧在普通矿泉水瓶上直接饮用,目前已进入中试阶段 [6] - 相比以往仅晒干出售,现在通过榨浆、炼油、做衍生品等方式,产品附加值翻了好几倍 [6] 就业与经济效益 - 枸杞产业从种植、精深加工到市场销售各个环节为当地农牧民创造了960多个直接就业岗位 [6] - 企业通过乡村振兴资金与各乡镇合作,定向收购村级枸杞,既解决村民卖果难问题,又提供稳定岗位 [6] - 预计到2025年,枸杞采摘用工规模可达9980人次 [6] - 务工者在家门口上班月收入可达5000多元,并享受管吃住的待遇 [6]
塞上“杞”遇|小红果“七十二变”创造百亿产值
新华网· 2025-08-12 14:20
行业概况 - 宁夏枸杞种植面积达23万亩 鲜果产量20万吨 鲜果加工转化率36% 全产业链综合产值204亿元[4] - 宁夏枸杞产量占全国25% 每4斤枸杞中有1斤产自宁夏[4] 产品品质与地理优势 - 宁夏枸杞以色正粒大 皮薄肉厚 籽少甘甜著称 品质优于其他产区[1] - 塞上江南独特地理环境和气候造就了道地药材特性[1] 产业升级与多元化发展 - 产业从单一卖产品向卖风景 卖文化转型 建设枸杞艺术馆和体验馆[6] - 应用低温冷榨 冻干等技术开发酵素 籽油 面膜 巧克力等深加工产品[6] - 产品形态从干果扩展到饮料 保健品 化妆品 药品等多领域[6] 国际市场表现 - 产品出口至德国 美国 日本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6] - 成为国际市场上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明星产品[6]
宁夏精耕细作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奋勇争先,决战决胜“十四五”)
人民日报· 2025-06-12 06:11
煤炭及煤化工产业 - 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运营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煤炭间接液化项目,每天可将6万吨煤炭转化为航空燃油、高端润滑油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一吨煤产生7倍价值[1] - 神华宁煤集团攻克煤制油催化剂技术,每吨油品耗水量下降30%[2] - 宁东基地每年回收利用废水年产回用水2400万吨,现代煤化工清洁能源使用比例2025年将提高至50%[5] 特色农牧业及深加工 - 宁夏枸杞产业实现从"论斤卖到按克卖"的转型,已开发120余种深加工产品如枸杞籽油(1吨鲜果仅萃取2.4公斤)、口服液、面膜等[2] - 枸杞全基因组测序完成,水稻、小麦等农作物品种实现更新换代[2] - 贺兰山东麓葡萄种植基地改造40万亩废弃荒滩,采用滴灌技术年节水1500万吨,水土流失面积减少60%,每亩产值超万元[5] 科技创新投入与成果 - 宁夏全社会研发经费近三年年均增长12.8%,企业研发经费占比超80%[2] - 2025年计划开展100项以上技术攻关,转化500项以上科技成果,重点突破煤油气化工耦合、高性能金属材料加工、枸杞高值化加工等技术[3] - 天地奔牛集团研制出国内最大智能化反井钻机,实现大直径深井钻井装备国产化[2] 清洁能源与绿色转型 - 宁夏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三年行动,推动光伏发电与治沙结合的"一地两用"模式,年均固沙超万亩[5] - 建成先进光伏、高端装备等百亿元级产业链和新型材料、现代化工等千亿元级产业集群[6] 产业规划与政策支持 - 宁夏启动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产业链、产业基地、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四大升级工程[1] - 印发特色优势产业绿电园区建设规划,推动资源能源优势向竞争和发展优势转化[5] - 目标打造"千百十"亿元级园区、企业、项目,培育新质生产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