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枸杞种植与加工
icon
搜索文档
青海格尔木:“小枸杞”成就“大产业” 铺就农牧民增收新路
中国新闻网· 2025-09-05 15:42
图为格尔木种植的柴达木枸杞迎来丰收。孙睿 摄 中新网青海格尔木9月5日电 青海格尔木:"小枸杞"成就"大产业" 铺就农牧民增收新路 中新网记者 孙睿 "格尔木市柴达木枸杞产业经过十六年的发展,'小枸杞'成就'大产业',是本地农户持续增收致富的支柱 产业,也是全市打造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地的主导产业之一。"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农 牧局农牧科工作人员马学福5日对中新网记者表示。 而低温真空脉动式烘干技术,更是让枸杞干果留住了"鲜"味。"冷热交替烘24小时,十几道流程下来, 枸杞营养不流失,口感还筋道。"邢亮德说,如今当地还培育出"173""7-8"等优质品种,待格尔木农垦 集团的种苗繁育基地投用后,将彻底实现种苗自主供应。 在产品展示区,枸杞的"变身"让人眼前一亮:50毫升瓶装原浆、30毫升便携袋装原浆、与亚麻籽油融合 的枸杞籽油……"我们不想浪费枸杞的任何一部分,要让它'物尽其用'。"邢亮德拿起一款枸杞瓶盖介 绍,这是专为年轻人设计的创新产品——装在普通矿泉水瓶盖上拧开就能喝,出差、旅行携带超方便, 目前已进入中试阶段。 "以前枸杞多是晒干卖,现在能榨浆、炼油、做衍生品,附加值翻了好几倍。"邢亮德说。 ...
国网海西供电公司:高原“小红果”变身致富“小金豆”
中国能源网· 2025-08-12 17:51
行业概况 - 柴达木枸杞产业实现从零散种植到集约化生产、从单一干果到多元化精深加工、从地方特产到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转型 [3] - 柴达木枸杞因高原大陆性气候(日照长、温差大、空气洁净、土壤富硒)形成粒大肉厚、色泽鲜艳、营养富集的品质优势 [3] - 产业覆盖种植、田间管理、采摘、初加工、精深加工、包装、销售、物流全链条,带动就业数十万人 [5] 企业运营 - 亿林枸杞公司建立从标准化种植基地到精深加工、品牌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 [3] - 企业引进真空冻干技术和自动化精深加工生产线,对电力稳定性要求极高 [4] - 公司组建专业电商团队通过天猫、京东、抖音及跨境电商平台销售产品 [7][8] 电力保障 - 供电公司为产业园区新增变压器容量,改造升级供电线路,保障现代化生产线满负荷运转 [4] - 在重点产区新建及改造35千伏以上变电站,架设改造高低压线路数百公里,解决用电瓶颈 [5][6] - 为电商企业建立用电服务快速响应机制,加强线路巡视维护以确保直播网络稳定性 [8] 产销规模 - 海西州成为全国最重要优质枸杞生产基地之一,培育数百家种植合作社、加工企业和电商 [5] - 枸杞产业带动前端种植环节发展,种植大户承包上百亩地年收入可观 [6] - 通过电商产业园和物流集散中心将产品销往全国及海外市场 [7]
贺兰山下枸杞红:千年 “红宝” 结出产业振兴硕果
环球网· 2025-08-07 09:13
产业规模与品牌建设 - 宁夏拥有"宁夏枸杞"和"中宁枸杞"2个区域公用品牌,培育10余个知名企业品牌,汇聚枸杞企业2700余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1家、规上企业21家 [3] - 枸杞精深加工产品拓展至10大类120余种,远销50个国家和地区 [3] - 综合产值突破204亿元,覆盖5个市、15个主产县(区),形成"一核两带"产业格局 [3] 从业人员与经济效益 - 全区相关从业人员约27万余人,其中种植环节从业人员达13万余人,人均年收入3.6万元 [3] - 产业链带动从种植户到加工者实现增收致富 [3] 历史价值与现代应用 - 枸杞药用历史可追溯至3000余年前,古代药典记载其护肝明目、补肾益精功效 [3] - 现代医学证实枸杞富含枸杞多糖、叶黄素等微量元素,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 [4] 科技投入与产业升级 - 2021年组建中国枸杞研究院,设立6个研究中心与2个转化应用中心,聚焦全产业链技术攻关 [4] - 2024年成立全国唯一"国字号"枸杞质检中心 [4] - 累计实施科技项目270余项,投入科技资金近2.9亿元 [4] 企业创新与产品研发 - 百瑞源拥有"锁鲜枸杞"等40多项技术发明专利,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度合作 [5] - 锁鲜枸杞工艺改良将晾晒时长从120小时缩减至20小时,保留水分与营养,直接作为零食食用 [5] 三产融合与文旅发展 - 百瑞源殷红子熟枸杞庄园占地1500亩,集养生美食、茶饮、文化艺术、休闲民宿、研学游学、婚纱摄影于一体 [7] - 庄园以欧盟有机标准建设千亩种植基地,引进以色列滴灌技术和全程可视化溯源系统 [7] - 通过"枸杞+"体验矩阵打造多元场景,提升产品附加值和销售渠道,带动周边经济与就业 [7]
中国银行中宁支行创新产品助力宁夏枸杞产业蓬勃发展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7-20 18:29
行业概况 - 宁夏中宁县枸杞产业凭借耐旱耐盐碱特性在原本不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土地上蓬勃发展,形成覆盖种植、加工、流通的"红色产业链" [1] - 枸杞精深加工产业带动近百家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推动枸杞酒、枸杞面膜、枸杞原浆等高附加值产品研发 [1] 金融服务支持 - 中国银行中宁支行创新推出"枸杞贷"普惠助农信贷产品,走访全县11个乡镇200余户种植经营主体,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 [1] - 通过"政府+企业+银行"三方合作增信模式,依托"宁科贷"产品解决企业科研投入、成果转化中的融资难题 [1] - 累计为枸杞行业企业发放贷款48笔金额超1.5亿元,为个人客户发放贷款近300笔金额超1亿元 [2] 企业案例 - 某枸杞食品科技公司在中国银行专属金融服务支持下,实现深加工核心技术研发与设备升级,效能显著提升 [2] - 种植户通过"枸杞贷"扩大种植规模,头茬枸杞因口感好、甜度高带来丰收收益 [1] 产业成效 - 金融服务链覆盖全环节,推动产业链延长与产品附加值提升,助力乡村振兴 [1] - 从戈壁荒滩到产业兴旺,枸杞产业成为当地致富支柱 [2]
宁夏中宁 唱响转型发展主旋律 谱写产业升级新篇章
人民日报· 2025-07-07 06:24
产业规模与品牌价值 - 枸杞产业综合产值达126亿元,品牌价值超205亿元,居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第十位 [1] - 枸杞品牌数量占全区的70%,涌现出"早康""宁夏红""玺赞"等80余个自主知名品牌 [2] - 连续7年举办枸杞产业博览会,累计招商引资及签约金额352亿元 [2] 生产与种植体系 - 建成千亩以上标准化示范园区17个、自治区级良种苗木繁育基地3个,获得HACCP、GAP等认证106个 [1] - 枸杞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每年带动5万余人务工 [1] - 推广"五步法"绿色防控技术,布设测报样点580个,实现病虫害绿色防控全覆盖 [4] 加工与科技创新 - 枸杞加工企业12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家,2024年产值达9.8亿元 [5] - 加工转化率达37.8%,创新推出枸杞口红、巧克力、面膜等精深加工产品10类120余种 [5] - 与江南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发22种高附加值产品,新产品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 [5] 营销与市场拓展 - 枸杞市场累计交易量和交易额分别达134万吨、592亿元 [3] - 2024年枸杞及其制品网络零售额达45亿元,与京东、天猫共建电商平台 [3] - 在全国建成专卖店、专柜1100余家,区域营销中心2家,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 [3] 质量监管与溯源 - 制定《中宁枸杞标准》,每年检验检测达2500批次 [4] - 建成溯源大数据监管服务平台,覆盖88家企业和628个产品 [4] - 构建1万吨干果和5万吨原浆产品的保真仓储体系,实现全链条可追溯 [4] 文旅融合与产业链延伸 - 打造玺赞生态枸杞庄园等3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规划四大精品旅游线路 [6][7] - 深入挖掘枸杞文化,开展文创产品创作,建成10余个观光体验文旅基地 [6] - 依托院士工作站等技术平台,联结20名专家院士,专家智库人才增至113名 [5]
“枸杞之乡”红果丰收 特色产品走俏中亚
行业概况 - 新疆博州精河县被称为"中国枸杞之乡",当地枸杞种植面积为10.31万亩,年产枸杞鲜果近6万吨,产值达6.6亿元人民币 [1] - 精河县已形成完整的枸杞产业链,包括15家枸杞企业、25家合作社,形成了27个枸杞品牌及41种相关产品 [1] - 当地采用"政府搭台、国企引领、民企参与、村镇服务、合作社领种、农民就业"的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种植 [1] 种植情况 - 精河县托里镇吾夏克巴依西村枸杞种植户王磊承包140亩土地种植枸杞,年毛利润达50-60万元人民币 [1] - 当地政府积极支持枸杞产业发展,干部在农忙时期参与支农工作 [1] - 该村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将6350亩土地流转到合作社统一经营,农户承包种植 [1] 企业动态 - 天山果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当地主要枸杞加工企业之一,产品包括锁鲜枸杞、枸杞原浆、枸杞饮料和枸杞燕窝等 [2] - 该公司自主研发创新产品,包括全国首创的枸杞原浆精酿啤酒和"枸杞活力饮"等功能性饮品 [2] - 新疆杞明星枸杞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主要生产枸杞干果与原浆,产品出口中亚五国,年产值达8500万元人民币 [2] 产品创新 - 天山果业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研发以枸杞多糖为主要成分的功能性产品 [2] - 企业通过提取枸杞中富含的胶原蛋白肽,并加入新疆特色作物提取物提升产品附加值 [2] - 当地枸杞制品包括锁鲜枸杞、枸杞原浆、枸杞饮料、枸杞燕窝等多种形态 [2]
宁夏锁鲜枸杞数字化车间二期项目在中宁投产
中国新闻网· 2025-06-27 00:50
行业技术升级 - 锁鲜枸杞数字化车间二期项目投产,标志着枸杞锁鲜技术迭代升级,迈入2.0时代 [1] - 传统鲜果枸杞制干技术存在破坏鲜果结构、营养成分流失等问题 [1] - 公司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历时6年研发锁鲜枸杞工艺,2020年建成行业首家智能化生产线 [1] 技术创新与突破 - 二期项目搭载智能控制系统,温度控制精度达±0.5℃,实现全流程数据可视化 [2] - 人工操作负荷降低30%,产品品质稳定性提升至98.7% [2] - 相比一期生产线,能耗降低且活性物质保留率显著提升,枸杞色泽和口感更优 [2] 上游标准体系 - 公司建立严苛的上游标准体系,涵盖枸杞品种、种植管理及采摘环节 [2] - 枸杞采摘成熟度控制在八至九成熟,从采摘到锁鲜工序控制在2小时内 [2] - 原料经过510项+农残检测,推动行业向科技化、标准化、高质量方向迈进 [2]
宁夏发现枸杞新功效 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环球网资讯· 2025-05-27 18:41
枸杞产业发展现状 - 枸杞精深加工产品开发迎来发展机遇,已开发改善脑功能和治疗糖尿病、抑郁症等功能产品和院内制剂多达15种 [1] - 宁夏枸杞自古就是药食同源植物,具有补肾、润肺、助阳、生津、益气、补虚、明目等功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唯一明确可以入药的枸杞 [1] - 宁夏采取"科技+"模式,深入研究枸杞深加工产品开发和产业升级,推动科技创新和枸杞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1] 科技研发与成果 - 宁夏开展枸杞基因组学、功效物质提取、栽培机理等基础研究,构建了枸杞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和枸杞化合物数据库 [2] - 创建了保存2000余份种质材料的枸杞种质资源库,构建了枸杞资源圃、种子低温库和标本库"三位一体"保存体系 [2] - "宁杞"系列枸杞良种覆盖中国所有枸杞产区,占全国枸杞主栽品种的90%以上 [2] - 筛选出杀虫作用明显的微生物菌株3个,研发植物源新制剂2个,枸杞害虫综合防治效果达85 59%,化学农药减量30 92% [2] - 筛选发现以枸杞子为主要原料用于防治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有效组方杞菊方,突破枸杞汁发酵护肝等功能产品加工技术 [2] 产业合作与平台建设 - 依托东西部科技合作机制,宁夏引进集聚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专家团队 [3] - 累计布局建设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技术创新中心15家 [3] - 宁夏枸杞主产区中宁县建成宁夏枸杞产业农业科技园区,培育入园科技型企业29家、科技创新平台2个,柔性引进科技创新团队3个 [3] 未来发展方向 - 宁夏将围绕枸杞"药用、果用、茎叶用"多元化发展路径,支持选育具有单株产量高、果粒大、功效成分含量多、高光效、耐热抗盐碱等优异性状的新品种 [3] - 继续挖掘枸杞中多糖、多肽、生物碱、黄酮等物质活性效应,系统开展细胞、动物、临床功效评价 [3] - 开发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增强免疫力、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抗炎症、降血糖降血脂等创新药物、院内制剂、枸杞养生膏滋等精深加工产品 [3]
宁夏出版《枸杞》赋能科研产业升级
环球网资讯· 2025-05-19 17:20
行业地位与作用 - 宁夏作为全国枸杞道地产区 在科技研发和市场营销领域发挥领跑作用[1] - 枸杞产业从单纯干果药食两用发展为形态各类功能多样的深加工产品[1] 科研进展与成果 - 宁夏在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 新品种选育 生物防控 栽培技术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成果[1] - 推出国际首部枸杞学英文专著并获得业内好评 随后出版中文专著[1] - 专著由30多位科研人员 产业专家和学者联合撰写 系统梳理历史渊源 发展现状和科研成果[3] - 全书共17章约100万字 覆盖起源 植物分类 基因组 育种 栽培品种 生长发育规律和病虫害防治等全产业领域[3] - 专著凝聚三代枸杞人智慧经验 是产业重大科技成果[3] 产业发展瓶颈 - 栽培技术与品种适配性不高 深加工转化率偏低[1] - 专业技术人员知识储备滞后 产品附加值难以提升[1] 产学研协同与推广 - 向高校 研究机构及龙头企业赠书 包括宁夏大学 北方民族大学等院校和百瑞源 沃福百瑞等企业[4] - 以专著出版为契机加强产学研协同 整合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4] - 专著将成为产业发展重要里程碑 助力科研与产业迈向新高度[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