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肌肉锻炼装置
搜索文档
新款舱外航天服+太空健身装置 天舟九号“太空快递”带了啥
央视新闻· 2025-10-09 10:52
今天(12日)早上,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和长征七号遥十运载火箭组合体开始进行垂直转运。 今天的垂直转运工作从早上8时正式开始,搭载着天舟九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十运载火箭,在活动发射平台的托举下,驶出了总装测 试厂房,沿着专用的无缝钢轨,向着火箭发射塔架的方向平稳运行。预计整个转运的用时将在两个半小时到三个小时之间。 垂直转运标志着飞船和火箭前期在技术区的总装和测试工作已经完成,正式进入到火箭发射准备阶段。 这一次天舟九号货运飞船计划将要上行大约6吨重的补给物资,主要用来保障神舟二十号和神舟二十一号两批航天员乘组在轨生活、工作 所必备的物品。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次将上行2套全新的飞天舱外服,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舱外航天服,它的设计寿命由原来的3年15次大幅提升为4年 20次;另外,中国空间站的太空健身房设备将再次升级,这次将上行1套全新的核心肌肉锻炼装置,有助于航天员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避免肌 肉萎缩的问题;此外,还将上行2套前沿的空间科学实验装置。 这次天舟九号任务的发射流程跟以往基本保持一致,没有做太大的调整,主要继承往次发射的成功经验,确保这一次任务的可靠性。按照 计划,接下来任务各个系 ...
进驻中国空间站三个多月 看看神二十乘组最近干了啥?
央视网· 2025-08-04 06:33
空间站科学实验进展 - 神二十乘组已进驻中国空间站三个多月 按计划开展各项空间科学实验试验 [1] - 完成随天舟九号上行的新设备安装等多项工作 [1] - 问天实验舱内启动新一轮植物栽培 安装最新植物高效培养技术试验装置 [3] - 核心舱内航天员进行细胞学实验 完成样本图像观察及回收保存 [3] 航天医学与物理科学研究 - 航天医学领域持续开展骨代谢交互调控 航天整合组学等研究 [5] - 航天员完成血液样本采集 离心处理及冷冻保存 [5] - 舱内智能飞行机器人"小航"上线 探索人机高效协作方法 [5] - 微重力物理科学领域相关实验按计划开展 [5] 空间站设备升级与健康管理 - 天舟九号上行的核心肌肉锻炼装置亮相 可开展恒定阻力训练预防肌群萎缩 [7] - 物资信息智能管理系统升级 实时记录物资消耗和位置变化 [7]
神舟二十号乘组在轨三个多月 多项空间科学实验有序推进
央视网· 2025-08-03 20:20
空间站科学实验进展 - 神舟二十号乘组已在轨三个多月 多项空间科学实验有序推进 [1] - 问天实验舱内安装最新植物高效培养技术试验装置 启动新一轮植物栽培 [3] - 核心舱内进行细胞学实验 研究航天员长期太空飞行对身体机能的影响及地面大众健康问题 [3] - 航天医学实验持续开展 包括骨代谢交互调控、航天整合组学等多项研究 [3] - 舱内智能飞行机器人"小航"再次上线 与乘组共同开展实验探索人机高效协作方法 [3] - 微重力物理科学领域完成两相系统实验柜、在线维修装调操作柜实验模块拆装等工作 [3] 航天员健康管理 - 天舟九号上行核心肌肉锻炼装置已安装 航天员可利用该装置开展恒定阻力训练 [5] - 锻炼装置旨在提高航天员返回后对重力环境的再适应能力 [5] - 站务管理等工作有序开展 空间站运行状态良好 [5]
机器人“小航”开工、“智能管家”升级、锻炼装置现真容 | 解锁神二十乘组精彩工作周记
央视网· 2025-08-03 13:41
空间站科学实验进展 - 神二十乘组进驻中国空间站三个多月 按计划开展各项空间科学实验试验 [1] - 问天实验舱内安装最新植物高效培养技术试验装置 启动新一轮植物栽培 [4] - 核心舱内进行细胞学实验 完成样本图像观察及回收保存 [6] - 航天医学领域持续开展骨代谢交互调控、航天整合组学等研究 完成血液样本采集离心处理及冷冻保存 [8] - 微重力物理科学领域相关实验按计划开展 [10] 空间站设备与技术升级 - 舱内智能飞行机器人"小航"上线 与乘组共同开展人机高效协作实验 [10] - 天舟九号上行核心肌肉锻炼装置投入使用 帮助航天员预防肌群萎缩并提高重力环境再适应能力 [14] - 物资信息智能管理系统再次升级 实时记录物资消耗和位置变化 提升在轨物资管理效率 [16]
在轨90天!神二十乘组的工作清单→
央视新闻· 2025-07-24 10:22
神舟二十号任务进展 -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已在轨90天,任务进程过半,乘组包括陈冬、陈中瑞、王杰[1] - 2025年4月24日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5] - 神舟二十号乘组与神舟十九号乘组完成中国航天史上第6次"太空会师"[7] 空间站科研工作 - 乘组在轨期间重点开展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物理和空间新技术等领域实(试)验[9] - 完成交会对接、医疗救护、应急救生等专业训练及全系统压力应急演练[11] - 常态化进行站内环境监测、设备维护、物资管理及医学检查等工作[13][14] 舱外活动成果 - 5月22日完成首次出舱,安装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并开展设备巡检[16] - 6月26日完成第二次出舱,历时6.5小时安装脚限适配器等设备[20] - 新安装设备预计可使后续出舱活动时间缩短40分钟[21] 货运飞船更替 - 7月8日天舟八号货运飞船撤离空间站[23] - 7月15日天舟九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运送6.5吨物资[25][27] - 物资包含两套舱外航天服、核心肌肉锻炼装置及1.5吨190多种航天食品[27] 历史节点 - 问天实验舱发射三周年,指令长陈冬曾在轨见证[3] - 首次实现航天员出舱与货物出舱任务关联耦合实施[18]
太空“快递”准时达 星河探索再蓄能(科技自立自强·逐梦深空)
人民日报· 2025-07-16 06:10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 - 长征七号遥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并于8时52分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对接 [2] - 天舟九号是我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组批生产的第四艘货运飞船,承担为神舟二十号和二十一号航天员运送物资的任务 [2] - 飞船采用3小时快速交会对接模式,该方案集成了2小时方案的"快"和6.5小时方案的"可靠"优势,是当前技术水平下的最优解 [3] 货运能力与技术特点 - 天舟九号上行物资重量约6.5吨,创空间站工程货运飞船上行物资装载重量新高 [2] - 首次具备3个月应急发射能力,通过优化流程在天舟八号发射前完成全部研制工作 [2] - 搭载两项新型空间技术试验载荷,持续开展在轨试验 [3] - 采用46台火箭发动机提供推力,包括10台新一代液氧煤油发动机和36台高精度姿轨控发动机 [6] 航天员生活保障升级 - 上行2套新舱外服和新型在轨核心肌肉锻炼装置,实现对全身主要肌群更精准防护 [4] - 航天食品总数达190余种,新增菜肴类食品近30种,飞行食谱周期由7天延长至10天 [4] - 首次运送新鲜桃子等时令水果,通过技术创新提升食品质地、风味和营养 [7] 科学实验与研究 - 上行23项科学实验,涵盖空间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等领域 [8] - 开展3项航天医学细胞学实验,研究微重力对细胞的影响及干预肌萎缩新策略 [8][9] - 将脑类器官芯片送入空间站,研究微重力对人血脑屏障和脑功能的影响机理 [9] 测控通信系统 - 应答机、遥控设备和遥测设备协同工作,确保飞船状态正常并精准对接 [5] - 应答机建立天地通信链路,遥控设备解析地面指令,遥测设备采集飞船工作参数 [5]
“送货量”创新高、鲜桃首次上天、舱外服上新——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看点详解
新华社· 2025-07-15 17:59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核心亮点 -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于7月15日成功发射 上行物资重量约6.5吨 比天舟八号提升约500公斤 成为我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物资装载重量最高的货运飞船 [1] - 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后的第4次货运补给任务 此次任务在载货量、载货空间和物资运输效率方面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是目前全球单次载重量最高的货运飞船 [1][2] 物资运送能力突破 - 上行航天员生活物资、锻炼装置和医监用品全面保障在轨生活 出舱保障物资、平台工具和维修备件确保出舱活动顺利开展 生命医学、材料学等设备设施支撑在轨科学实验 [1] - 空间应用系统物资总重量达776.5公斤 包括科学实验相关的实验载荷、实验单元、实验样品及关键备品备件 [2] - 可支持3名航天员在轨生活9个月所需物资 包括两套新一代飞天舱外服及190余种航天食品 [2] 舱外服技术升级 - 新一代飞天舱外服以飞行验证为基础进行优化改进 在轨寿命由过去"3年15次"提升至"4年20次" [2] 航天食品创新 - 新增菜肴类航天食品近30种 总数达190余种 飞行食谱周期由7天延长至10天 [2] - 首次运送新鲜桃子等时令水果 通过技术创新改善食品质地、风味、色泽和营养 [3] 航天员健康保障系统 - 上行专门针对核心肌肉的锻炼装置 可开展深蹲、卷腹、屈伸等7个锻炼项目 预防深层肌群萎缩 [3] - 与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车组合使用 实现对全身各主要肌肉更精准防护 提高重力环境再适应能力 [3][4] 交会对接技术突破 - 采用3小时交会对接模式 优于传统6.5小时模式且比2小时模式更可靠 降低对火箭入轨条件、测控精度等方面要求 [4] - 首次在新轨道高度和特定太阳高度角条件下实施交会对接 验证该模式为兼顾效率与可靠性的最优技术方案 [4] - 标志我国在空间交会对接领域形成自主可控、成熟可靠的技术体系 [5] 空间科学研究项目 - 上行科学实验物资涉及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等领域共23项实验 [5] - 研究单位包括10个研究所和11所高校 涵盖细胞微重力响应研究、脑类器官芯片实验、核酸药物效果测试等前沿领域 [5][6] - 首次在轨研究心衰病人内皮细胞在微重力下的改变 为地面心脏干预提供新思路 [6]
中国空间站迎“最重太空快递”!天舟九号货运飞船6.5吨物资装了啥?
央视网· 2025-07-15 10:13
发射任务概况 -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于北京时间7月15日5时34分成功发射 约10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 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1] - 飞船装载航天员在轨驻留消耗品、推进剂、应用实(试)验装置等物资[1] 物资装载与创新 - 上行物资重量约6.5吨 创空间站应用与发展工程货运飞船上行物资装载重量新高[1] - 航天食品总量超1.5吨 新增菜肴类食品近30种 总数达190余种 飞行食谱周期由7天延长至10天[8] 舱外航天服升级 - 上行两套飞天舱外航天服编号D、E 设计使用寿命由3年15次提升至4年20次[3] 科学实验样本 - 上行三项新细胞学实验样本:骨髓间质干细胞(研究骨质流失)、心衰心脏细胞(研究疾病治疗方案)、人源化血管类器官模型(研究抗衰老)[5] 航天员健康保障 - 上行核心肌肉锻炼装置 可开展恒定阻力训练 预防深层肌群萎缩 提高重力环境再适应能力[6]
新款航天服、健身器材……天舟九号“太空包裹”里装了啥?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7-15 08:45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技术改进 - 天舟九号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组批生产的第4艘货运飞船,承担为神舟二十号和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运送物资的任务,上行物资重量约为6.5吨 [1] - 货物装载量大是天舟九号飞行任务的重要特点,是天舟六号以来装货量最大的一次,货仓已被堆满 [3] - 首次具备3个月应急发射能力,可在三个月之内应急发射到空间站 [5] - 采用3小时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相比最初2天和6.5小时大幅缩短时间,节省燃料并提高可靠性 [7] - 中继终端可自主捕获并跟踪天链中继卫星,实现从货运飞船到中继卫星再到地面的实时信息双向传输 [7] 新款飞天舱外航天服 - 天舟九号装载两套新款飞天舱外航天服(编号D、E),在建造阶段舱外服飞行验证基础上实施优化改进 [7] - 基于21次出舱活动、42人次航天员执行任务数据及地面实验验证,首次创立舱外航天服寿命评估体系 [9] - 性能指标由原来的3年15次提升至4年20次 [11] - 未来将研发用于载人月球探测任务的新一代"望宇"登月服,具备月球表面实时作业等功能 [11] 核心肌肉锻炼装置 - 随天舟九号上行一套"核心肌肉锻炼装置",高1.7米、宽1米、重130公斤,将安装在问天舱舱壁 [13] - 针对长期飞行导致的肌肉萎缩、心血管功能下降等问题,补充现有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车等装备 [15] - 通过气体阻力源实现阻力调控,可进行卷腹、转体、俯卧撑等动作,锻炼深层次核心肌肉 [17][19] - 为载人登月任务做准备,增强航天员姿态稳定性和运动能力控制 [21]
中国航天人用星辰写下“逐梦太空”答案 天舟系列不止“送快递”那么简单→
央视网· 2025-07-13 09:40
天舟九号发射准备 -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与长征七号遥十运载火箭组合体已垂直转运至发射区,文昌航天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良好,计划近日择机发射 [1][3] - 组合体在活动发射平台托举下缓缓驶出总装测试厂房,后续将按计划开展发射前各项功能检查和联合测试 [3][4] 天舟九号货运任务 - 将上行约6.5吨补给物资,包括神舟二十号和神舟二十一号两个飞行乘组所需生活物资 [4] - 携带2套全新飞天舱外服(设计寿命从3年15次提升至4年20次)和1套核心肌肉锻炼装置 [5][7] - 搭载航天医学实验、空间应用实验等科学载荷和实验样品 [5] 空间站设备升级 - 新增核心肌肉锻炼装置完善"太空健身房"配置,航天员每天需锻炼1-2小时对抗微重力影响 [9] - 空间站现有锻炼设备包括:天和核心舱太空跑台、问天实验舱太空自行车功量计、梦天实验舱微重力抗阻装置 [9] 天舟系列发展历程 - 天舟一号(2017年)实现中国太空运货从零到一突破,验证6大核心技术 [12] - 天舟二号(2021年)运送6.8吨物资支撑空间站建造 [14] - 天舟五号(2022年)创造2小时对接记录 [18] - 天舟六号起载货量提升500公斤,货舱扩容20% [18] - 天舟七号起发射频次优化为2年3次(原1年2次) [20] 技术突破与未来规划 - 交会对接时间从天舟一号的近2天压缩至天舟五号的2小时,最终确定3小时为最优方案 [24] - 载货能力从天舟一号6.5吨提升至7.4吨,货舱容积22.5立方米,载货比0.53 [24] - 计划2025年首飞"轻舟"货运飞船(一体化单舱构型)和可复用"昊龙"航天飞机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