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自强
搜索文档
学习进行时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明方向
新华社· 2025-09-20 10:58
制造业的战略定位 -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以及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1][3] -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3] - 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必须依靠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不能缺少制造业[4] 制造业发展的核心路径 - 坚持自立自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把科技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2][5][6] - 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加强技术研发,提高国产化替代率[5][6] - 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3][7] 创新与竞争力构建 - 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2][8][9] - 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3][9] - 奋力抢占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大国和强国[13] 技术变革与产业方向 - 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10] - 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12] - 要把装备制造业作为重要产业,加大投入和研发力度[13]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启示录(二)
新华社· 2025-09-11 20:53
历史意义与民族精神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时14年共5098天 彻底打败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 实现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完全胜利[1] - 抗日战争重新确立中国世界大国地位 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16] - 中华民族展现不畏强暴、自立自强精神 从落后挨打到民族独立 从一穷二白走到时代前列[9][11][12] 抗战历程与牺牲 -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 1937年七七事变后平津华北危急 全国930余座城市被侵占 数千万难民流离失所[3] - 中国共产党率先发表抗战宣言 组织杨靖宇、赵尚志等奔赴东北战场 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核心[3][4] - 军民付出巨大牺牲 最后一碗饭送做军粮 最后一尺布缝军装 最后一个孩子送上战场[6] 科技与工业发展 - 从不能制造汽车、飞机、坦克、拖拉机 发展到拥有全球最完备工业体系[9] - 两弹一星元勋扎根西北荒漠数十年 袁隆平等农业科技工作者保障粮食安全[12] - 当前已装备高超声速导弹、战略导弹等国之重器 展示捍卫和平实力[13] 民族团结与人民力量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 形成工农兵学商勠力同心局面[6] - 14亿多中国人团结一心 同舟共济众志成城 凝聚成推动时代进步的磅礴力量[16][19] - 海外侨胞始终心向祖国情系桑梓 用跨越山海坚守续写奋斗篇章[16] 和平发展与全球地位 - 中国以实力捍卫和平 以开放胸怀拥抱世界 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坚定力量[13] - 坚持独立自主探索实践 坚持走自己的路 这是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12] - 中国人民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3]
新华时评|激发创新动能 释放澎湃活力
新华社· 2025-08-07 11:56
研发投入与创新成果 - "十四五"期间中国将创新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 增量达1.2万亿元 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2.68% 接近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 [1] - 中国在船舶工业 核电 航空航天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包括集齐船舶工业"三颗明珠"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投入商业运行 国产大飞机成功运营 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 嫦娥六号完成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任务 [1] - 科技创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从量变到质变 从中低端到中高端 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转变 [1] 人才储备与创新基础 - 中国人力资源总量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 研发人员总量均居世界第一 [2] - 科学 技术 工程 数学专业毕业生每年超过500万人 为技术创新提供坚实人才基础 [2] 创新挑战与发展方向 - AI浪潮带来变革机遇 但核心技术攻关仍存在"硬骨头" 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尚未完全打通 [3] - 创新成果转化效率有待提升 劳动者技能结构转型压力日益凸显 [3] - 未来创新需聚焦解放生产力 赋能劳动力 构建具有强大韧性与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 [3]
数个“第一”!中国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快讯· 2025-07-09 10:13
中国创新重大突破 - 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 [1] - 第一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建成运营 [1] - 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全球领先 [1] - 第一座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营 [1] - 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投入商业运行 [1] - "嫦娥六号"实现全球第一次月球背面无人采样返回 [1] - 第一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研制的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商业飞行 [1] 船舶工业成就 - 集齐船舶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国产电磁弹射航母、国产大型邮轮、大型LNG运输船 [1] 科技创新影响 - "脱钩断链"和打压遏制反而增强自立自强决心和能力 [1] - 外部压力加速科技创新进度和突破 [1]
航空报国 代代传承(记者手记)
人民日报· 2025-06-25 06:01
航空工业发展历程 - 公司通过文化墙展示历史照片,记录从河里捞木头建厂房、穿着破背心造飞机到试飞员与研制人员相拥而泣的奋斗历程,体现航空报国精神 [1] - 飞机研制周期长达十年以上,需要几代人的毕生奉献和接续奋斗,从望尘莫及到同台竞技,逐步缩小差距并跻身一流 [1] 技术创新与突破 - 战机是大量尖端科技的集成,从歼—5甲到歼—20的研制过程中,面临外国专家撤离、设备脱钩断链和技术封锁打压等重重难关,但最终实现技术突破 [1] - 公司通过自力更生和自立自强,推动科技实力和产业能力整体突围,不畏霸凌并破壁前行 [1] 协作与举国体制 - 战机研制需要多部门、多区域、多行业协同作战,各方以"型号任务是最大的政治"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为原则,形成"国家队"协作模式 [2] - 加快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战略主动,为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供保障 [2] 精神传承与未来展望 - 传承发扬航空报国精神,推动战机技术持续进步,未来将飞得更高并决胜苍穹 [3]
锻科技“筋骨” 铸自强“体魄” | 大家谈 科技创新 自立自强
中国化工报· 2025-05-13 10:03
科技创新核心地位 - 科技创新是石油化工行业自立自强的核心动能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 - 行业需以创新体系为强引擎驱动技术攻坚 以教育质量为新高地涵养人才沃土[1] - 关键领域需锻造独门绝技 用创新之力破壁垒开新局[1] 创新保护体系 - 构建覆盖研发转化运用的全链条知识产权防护体系[1] - 在催化剂制备高分子材料合成等卡脖子领域深耕细作[1] - 建立专利预警机制守护创新成果 完善技术转化通道[1] 人才培育机制 - 珍视科研人员探索热忱 建立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良性机制[1] - 破除急功近利评价体系 培育引领行业发展的领军人才[1] - 需要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守与敢为天下先的锐气[1] 协同创新生态 - 打破院所与生产部门间的玻璃门 搭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立交桥[2] - 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同频共振 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双向奔赴[2] - 通过协同效应催生从0到1的突破[2] 行业发展战略 - 以十年磨一剑定力深耕基础研究 以敢教日月换新天魄力突破技术壁垒[2] - 通过专利证书垒起创新高地 实验室灯火照亮产业未来[2] - 在科技战争中赢得主动 实现自立自强的时代强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