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泡沫敷料
icon
搜索文档
陕西留置针和泡沫敷料集采开锣 持续加速行业国产化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4 18:09
低值医用耗材集采政策 - 陕西省启动留置针和泡沫敷料集采 采购周期3年 采用"带量联动"模式 联动各省中选价格确定采购量 [1] - 医疗机构可按上年度实际采购量90%自主选择中选产品 鼓励优先选择低价产品 [1] - 集采机制规范低值耗材品质与价格 国家医保局2024年12月发文细化集采执行各环节措施 [2] 集采市场影响 - "以量换价"压缩中间环节加价 减轻患者负担 提升医保资金使用效能 [2] - 高值耗材集采价格降幅超90% 例如髋关节置换费用从8万元降至3万元 医院手术量从4500台增至6700台 [3] - 2019年以来国家组织5轮高值耗材集采 覆盖冠脉支架等11类产品 第六批集采计划2024年下半年开展 [3] 企业应对策略 - 厂商利润空间压缩倒逼创新转型 部分企业销售量从33万枚增至54万枚 销售额从8637万元增至1.62亿元 [5] - 外资企业积极低价中标 视集采为扩大市场覆盖的机遇 倒逼技术创新 [6] - 国产企业凭借成本优势快速扩大份额 威高集团、蓝帆医疗等龙头通过规模效应和技术创新占据市场主导 [6][7] 行业发展趋势 - 低值耗材集采提升国产化率 加速进口替代 行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 [1][5] - 企业研发投入增加 产品结构向高端升级 海外市场成为重要增长点 蓝帆医疗等企业出口额持续增长 [6] - 集采打破"高价格=高质量"认知 国产品牌在性价比和本地化服务方面显现优势 [7]
全球与中国褥疮类药物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2025-2031
QYResearch· 2025-04-28 17:30
褥疮类药物行业现状分析 - 市场需求增长:人口老龄化导致长期卧床患者增多,褥疮发生率上升,治疗药物和敷料需求持续增长[1] - 产品种类丰富:主要分为敷料类(水胶体敷料、泡沫敷料、银离子敷料等)和抗生素类药膏(莫匹罗星软膏、红霉素软膏等),新型敷料如生物可降解敷料不断涌现[1] - 技术创新推动:水凝胶、泡沫敷料和银离子敷料等高科技产品提升吸湿性、抗菌性和创面保护性,生物医用材料研究带来创新机会[1] - 医院与家庭护理市场并重:医疗机构占主要市场份额,但家庭护理需求快速增长,尤其是老年人和长期卧床患者[1] - 行业挑战:技术创新难度大、产品同质化、市场竞争压力大,疗效、质量和价格问题制约发展[1] 褥疮类药物发展趋势 - 个性化治疗:结合大数据与AI技术,通过多维度数据分析提供精准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并降低医疗成本[2] - 多模态综合治疗:结合药物、物理治疗和创面护理等多种手段,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方案[2] - 营养与创伤愈合:未来治疗将更注重患者整体营养状态,结合高蛋白、高维生素补充促进伤口修复[3] - 家庭护理市场崛起:老龄化加剧和慢性病患者增多推动家庭护理需求,敷料和药膏将更便捷、易用且价格更具竞争力[3] - 国际化与全球市场:全球老龄化问题加剧,亚洲、非洲等地区对褥疮治疗产品需求大幅增长[3] - 全产业链发展:企业可能扩展到护理方案设计、患者教育等服务领域,形成更完善的产业链[3] 全球褥疮类药物市场规模 - 2024年全球市场销售额达16.49亿美元,预计2031年达20.5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2.86%(2025-2031)[6] - 中国市场2024年规模为1.73亿美元,占全球10.49%,预计2031年达2.41亿美元,全球占比提升至11.74%[6] - 敷料类产品占据重要地位,预计2031年份额达73.59%,包括水凝胶敷料、泡沫敷料、纤维敷料等[6] - 医院和诊所为主要消费场所,2024年医院份额约49.36%,未来几年CAGR约2.73%,线上渠道逐步成为重要销售渠道[6] 市场竞争格局 - 全球核心厂商包括3M、Mölnlycke、Smith & Nephew、Convatec和B. Braun等[6] - 2024年第一梯队厂商(3M、Smith & Nephew、Glenmark Pharmaceuticals、Mölnlycke和中美天津史克制药)占49.23%市场份额,第二梯队厂商(Convatec、Medline Industries等)占20.21%份额[6] - 主要厂商还包括Paul Hartmann、Coloplast、Urgo Group、Cardinal Health等[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