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探测

搜索文档
中国连续15年制造业全球领跑,规模优势创新升级共推高质量发展
搜狐财经· 2025-07-12 10:50
核心数据与全球地位 - 2024年制造业增加值突破40.5万亿元,连续15年居全球第一,占全球制造业比重约30%,超过美、日、德三国总和 [1] - 220余种主要工业品(如光伏组件、新能源车、船舶、工程机械)产量全球第一,涵盖电子、机械、化工等领域 [1] - 2024年货物出口总额6.16万亿美元,连续7年全球第一,全球50%钢铁、60%家电、80%空调依赖中国供应 [3] 全产业链优势 - 拥有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涵盖41个工业大类、666个工业小类,供应链自主可控率达90%以上 [3] - 工业机器人密度达每万人470台,全球第三,生产效率提升显著 [3] 产业升级与技术突破 - 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C919大飞机、CR450高铁、深海探测装备实现自主突破,填补"卡脖子"领域空白 [4] - 新能源汽车2024年产量超1300万辆(占全球60%),光伏组件占全球80%份额 [4] - 建成全球最大5G网络(基站超400万),工业互联网连接设备超9亿台,"灯塔工厂"达79家(占全球41%),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4.8% [5] 新质经济与创新动能 - 2024年"三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加值超24万亿元 [6] -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升至2.68%,接近OECD国家水平,高新技术企业超46万家,全球百强科创集群中国占26席 [7] 市场活力与全球化布局 - 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民营企业增至5800万户(较"十三五"末增40%) [8] - 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86.4%,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支撑消费升级 [9] - 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占比升至50%,半导体自给率突破70% [9] 现存瓶颈与战略路径 - 80%先进制造业集群集中于东部,中西部依托新材料(如甘肃镍钴新材料)逐步崛起 [10] - 高校专利产业化率不足10%,产学研协同机制待完善 [11] - 聚焦量子计算、生物制造、深海科技(全球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投运),目标2030年全球制造业占比提至45% [12] - 单位GDP能耗四年累计降11.6%,零碳工厂、可再生能源装机超20.9亿千瓦 [13] - 通过"一带一路"输出标准与技术(如秘鲁钱凯港降低贸易成本20%),巩固"制造+服务"双优势 [13]
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
经济日报· 2025-07-09 09:18
原标题: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 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这 有助于筑牢国家海洋权益与经济安全屏障,催生新兴海洋产业形态,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蓝色动能,推 动我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坚实迈进。 也要看到,在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短板。各创新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合 作,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有待提升,国际合作断档风险日益凸显。未来,要针对关键问题全方位施 策。 深化海洋创新主体协同合作。政府层面应发挥关键引导作用,持续加大财政对海洋科技研发的投入强 度,设立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专项基金,用于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行业领军企业围绕深海探测、海洋新 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开展前沿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攻关。鼓励并支持海洋领域领军企业加 大研发投入,牵头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完善企业内部研发机构设置,加强研发团队建设,深化与高校、 科研机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推动涉海高校学科交叉融合与课程 体系更新,定向输送具备国际视野、掌握前沿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海洋科技人才。 加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构建完善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
深海科技|石华海月揽蛟龙,万亿深海孕生机
中信证券研究· 2025-03-25 08:14
政策支持与行业前景 - 深海科技在2025年"两会"中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预计后续地方支持政策将陆续出台[1][2] - 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达105438亿元,同比增长5.9%,为深海科技产业化提供数据支撑[2][5] - 中央财政设立500亿元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基金,支持深海探测、装备制造及资源开发[5] - 上海、广东、海南等沿海地区在规划中明确聚焦深海科技,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5][6] 技术路径与核心领域 - 深海科技发展聚焦"三深":深潜(载人/无人潜水器)、深网(海底观测系统)、深钻(科学钻探),中国已步入世界前列[7] - 高性能万米级潜水器成为多国发展重点,全球累计大洋深水钻井超4000口,取芯40多万米[7] - 深海装备需适配高压、高腐蚀环境,钛合金(抗拉强度1000MPa)和碳纤维复材(比强度1200)为关键材料[13][14] - 水下通信以声学通信(UAC)为主流,未来将向多模态融合(光通信UWOC、电磁波通信UWEC等)演进[13][19] 产业链投资机会 - 上游核心零部件和材料供应商优先受益,包括钛材、碳纤维复材、锂电池(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达270Wh/kg)及电机装备[13][14][16] - 中游装备领域重点关注深海潜航器、机器人、海工装备等,下游运营服务聚焦信息采集、传输与分析[24][25] - 区域布局上,山东发展深海采矿船与空间站,江苏太湖实验室攻关深潜/深网/深探技术,海南三亚深海科技城推动科考与资源勘探[6] 区域发展重点 - 北部地区:辽宁发展深海智能网箱与可燃冰开采,山东推进深海采矿船与基因库建设[6] - 东部地区:上海依托深海重载作业平台研发高端装备,江苏太湖实验室突破隐蔽导航等关键技术[6] - 南部地区:广东构建"一核两极三带"海洋经济布局,海南打造国家深海基地南方中心[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