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瘤病毒疗法
搜索文档
 溶瘤病毒疗法:打造“生物战士” 精准攻击肿瘤
 科技日报· 2025-10-24 17:24
现代的溶瘤病毒疗法,并非简单利用野生病毒,而是基于基因工程技术,对病毒进行精心改造和"武 装",以使其实现"双重特异性"。 基因改造可以使病毒特异性地在肿瘤细胞内部复制增殖,而对正常细胞秋毫无犯。这通常是利用肿瘤细 胞特有的信号通路来实现,如肿瘤细胞特有的抑癌蛋白信号通路的缺失,让某些病毒得以在其细胞内复 制。此外,改造还会赋予病毒产生"溶瘤"效应的能力,即导致肿瘤细胞裂解死亡,并释放出大量的肿瘤 抗原和新生病毒颗粒,向机体免疫系统"拉响警报",招募大量免疫细胞前来围剿肿瘤细胞。 "如果病毒没有经过这些改造,不仅会导致身体感染,而且肿瘤细胞杀灭效果差、成本收益比极低。通 过对病毒基因进行优化改造,丰富病毒基因的功能元件,可以在保留其激发免疫反应能力的同时减少其 对身体的危害。"张宏伟说。 业内认为,溶瘤病毒疗法具有多重杀伤机制,不易耐药。与传统靶向药针对单一靶点不同,溶瘤病毒通 过直接裂解和激活免疫双重途径攻击肿瘤细胞。肿瘤细胞很难同时对所有机制产生耐药,这就降低了治 疗失效的风险。 "我们在国际上首创了全新的颅内注射方式,让溶瘤病毒疗法在治疗脑部肿瘤疾病方面更具便利性。"首 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副院长张宏 ...
 打造“生物战士” 精准攻击肿瘤
 科技日报· 2025-10-24 09:12
"我们在国际上首创了全新的颅内注射方式,让溶瘤病毒疗法在治疗脑部肿瘤疾病方面更具便利 性。"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副院长张宏伟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详细解读了团队与合 作者近日在《自然·通讯》上发表的一项新成果。该研究首次展示了新型溶瘤病毒(Ad-TD-nsIL12)治 疗儿童弥漫内生型桥脑胶质瘤(DIPG)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手术切除、化疗、放疗被称为肿瘤治疗的"三板斧",但传统疗法往往伴随严重副作用,且难以彻底 清除肿瘤细胞。而溶瘤病毒疗法则是利用病毒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精准攻击,抑制肿瘤生长,副作用相对 较小。 业内普遍认为,溶瘤病毒疗法正在成为有望临床"破茧"的具有颠覆性的新兴肿瘤治疗策略之一。 此次刊发论文中用到的溶瘤病毒经过了巧妙的设计。它以人5型腺病毒(Ad5)为基础进行改造, 由英国玛丽女王伦敦大学医学院肿瘤细胞与基因治疗首席科学家王尧河教授团队完成。 这是目前最理想的溶瘤病毒之一。王尧河介绍,团队通过大量试验研究发现,删除病毒E1A-CR2基 因片段,不仅有利于病毒在肿瘤细胞中复制,提高靶向性,而且减少了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删除E1B- 19K基因片段,有利于增强病毒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 ...
 光谷3家企业冲刺港交所IPO,均为3551人才企业
 搜狐财经· 2025-10-13 20:38
艾米森成立于2015年,专注于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癌症的早期检测。公司依托自主研发的甲基化检测技术,构建了覆盖多种癌症的早筛产品管线。通过涵 盖主要癌症类型(包括结直肠癌、肝癌、食道癌)的已获批及在研产品的全谱系产品组合,并进一步扩展至尿路上皮癌、胃癌、肺癌、妇科癌等癌症领域, 也在积极扩展泛癌种检测产品管线(目前正在开发1款五种消化系统癌症联合检测试剂、1款六种高发癌症联合检测试剂、1款十二种癌症联合检测试剂)。 九月底,港交所上市申请名单上,出现3家光谷3551人才企业的身影。 9月29日,武汉聚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芯微电子")和武汉艾米森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艾米森")的上市申请材料获港交所 受理并披露;次日,武汉滨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滨会生物")也正式递交招股书。值得注意的是,聚芯微电子、艾米森曾获得光谷人才基 金投资。 聚芯微电子成立于2016年,从压力传感器起步,现已发展成为智能感知、机器视觉及影像技术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其产品线涵盖光学传感器、3D dToF及 iToF图像传感器、智能音频功放等,被广泛应用于移动智能设备、物联网等消费电子领域,并正加速向机器人、 ...
 医药企业掀赴港上市潮,多家A股公司冲刺“A+H”
 北京商报· 2025-10-09 20:41
 上市申请概况 - 9月底港交所迎来医药企业上市申请高峰,仅在9月29日至30日期间就有11家企业集体递交申请[1] - 9月以来已有约25家医药企业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形成一波上市小高潮[3] - 2025年以来已有20家医疗保健行业企业成功登陆港交所,超过2024年全年总和[4]   递表企业特征 - 多家企业依据港交所第18A章规则申请上市,申报材料带有特殊标识"B",显示其为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例如蓝纳成、滨会生物[1][10] - 此轮递表企业涉及分子诊断、基层医疗平台、核医药、溶瘤病毒疗法等多个细分领域[3] - 安诺优达主营业务包括以分子诊断为基础的IVD医疗器械和多组学生命科学研究服务,擅长基于NGS的产前检测IVD产品[3] - 好医生是一家综合性基层医疗赋能平台,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检验、诊断、用药等全覆盖解决方案[3] - 蓝纳成是国内核医药行业先锋,发展放射性诊疗一体化药物组合;滨会生物是致力于创新癌症免疫疗法的溶瘤病毒疗法生物科技公司[3]   A+H双平台上市趋势 - 本轮递表企业中有多家已在A股上市,呈现明显的"A+H"双平台布局趋势,例如长春高新、百利天恒、贝达药业、华恒生物[1][5] - 华恒生物于2021年登陆科创板,是以合成生物技术为核心、从事生物基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企业[5] - A股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赴港上市成为新路径,例如东诚药业子公司蓝纳成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7] - "A+H"上市模式有助于企业拓展融资渠道、提升国际影响力、加快国际化进程[6]   企业财务状况 - 部分递表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例如麦科奥特2023年至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亏损分别约为1.95亿元、1.57亿元、4990.1万元[9] - 蓝纳成2023年至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亏损分别约为1.12亿元、1.19亿元、6516万元[9] - 滨会生物2023年至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亏损分别为1.1亿元、1.13亿元、4421.5万元[10]   上市背景与行业影响 - 港股市场制度优势明显,2018年推出的18A上市规则为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开辟上市通道,2025年推出的"科企专线"进一步优化科技企业上市流程[4] - 国内药监部门审评审批加速、居民健康需求增长与人口老龄化趋势为医药企业创造有利发展环境[4] - "A+H"潮起可能加速行业整合,推动资源向资金充裕的上市企业集中,强化头部公司市场地位[7] - 资本注入将促进创新药物和技术快速发展,企业有更多资源投入高风险研发项目,提升整体行业创新效率[7]
 新疗法让细菌和病毒协同抗癌
 科技日报· 2025-08-26 09:12
研究人员利用细菌与病毒组成抗癌联盟,突破免疫防御,精准靶向并安全摧毁癌细胞。图片来源:美国 《每日科学》网站 最新进展标志着该细菌-病毒联合系统向未来临床应用迈出了重要一步。研究团队正在更多类型的 肿瘤、小鼠模型、病毒及有效载荷中测试该方法的可行性,致力于开发一套能感知并响应细胞内特定条 件的病毒疗法工具包。他们还在探索将该系统与已在临床试验中证明安全的细菌菌株相结合的可能性。 研究团队表示,这一技术已在小鼠实验中验证有效,是首个实现细菌与抗癌病毒直接工程化合作的 范例,为开发多生物联合疗法奠定了基础。这类疗法有望实现单一微生物无法达成的治疗效果。 溶瘤病毒疗法是一种利用天然或经基因改造的病毒,特异性感染并摧毁癌细胞的治疗策略,尤其在 脑肿瘤领域显示出很强的潜力。然而,该疗法面临的一大挑战是人体自身的免疫防御机制。如果患者因 既往感染或疫苗接种已对病毒产生抗体,这些抗体就可能在病毒抵达肿瘤前将其清除。 研究团队通过把病毒"藏"进擅长追踪肿瘤的细菌中,成功规避了这一障碍。实验证明,细菌(部分 为鼠伤寒沙门氏菌)可用于投放溶瘤病毒,治疗那些对病毒已具备免疫能力的实体瘤。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洛克菲勒大学科学家利用细 ...
 中国研究溶瘤病毒疗法!癌细胞变成“自杀特工”
 金投网· 2025-04-01 15:51
 文章核心观点 溶瘤病毒疗法成本低、潜力大,中国科学家在该领域进展快速,虽存在挑战但被业内专家看好 [1][2][7]  溶瘤病毒疗法介绍 - 可被看成“隐藏杀手”,经改造渗入肿瘤,在癌细胞内复制并引爆癌细胞,还能释放蛋白质训练免疫系统追捕剩余癌细胞 [2] - 研究始于一个多世纪前,基因工程发展增强其潜力,全球已批准五种,主要在美国和日本 [2]  治疗成果 - 一名58岁宫颈癌晚期女性接受实验性溶瘤病毒疗法后转移性肿瘤消失,存活超36个月 [3] - 广西医科大学团队用转基因病毒治疗,90%的耐药性癌症患者肿瘤缩小或趋于稳定 [3] - 浙江大学团队开发的VG161可抑制65%的肝肿瘤生长,逆转免疫疗法耐药性,将晚期患者生命从平均9.4个月延长至17.3个月,副作用极小 [3] - 滨会生物开发的OH2有望治疗黑色素瘤 [4]  临床试验进展 - OH2和VG161已获准进行1期临床试验 [5] - 广西医科大学团队等待2期和3期试验批准 [5]  成本优势 - 溶瘤病毒注射剂每剂140美元,年度治疗计划成本可保持在4200美元以下,远低于CAR - T疗法每剂约14万美元的售价 [6]  挑战与前景 - 挑战是活病毒可能引起轻微流感样症状,输送到血癌困难,需直接多次注射到肿瘤 [7] - 业内专家认为中国研究人员在全身输送和免疫激活方面进展“变革性”,该疗法是“肿瘤学的下一个前沿” [7]